书法研究 临《峄山碑》及篆隶创作应把握的问题 姻
- 格式:pdf
- 大小:452.77 KB
- 文档页数:1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对于任何书体的临摹,将笔法与空间解决到位是最重要的。
然而对于这两者来说,应该先求笔法还是先求空间则是众说纷纭。
“笔法”简单来说就是用笔的方法。
“空间”一词则是“舶来品”,因为在西方艺术中,才有“空间”一词的描述,那么对应在中国书法中更为恰当的词应该是“结构”,所以解决“空间”就需要解决“结构”的问题。
那么“结”与“构”又是两大体系,类似一个建筑物,每一块砖、每一个梁就是“结”,组成的建筑是“构”,如此来谈“空间”就不难理解了,也就是说如果在临摹中逐步将整体分解来观察,似乎就能更方便地解决“空间”问题。
那么空间决定什么呢?就是临得像不像的问题,其中包括点画的方向、角度、位置以及线条长短、粗细这些问题。
小篆碑刻以秦、唐两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
众所周知,小篆书体的完备在秦代(形成期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所以秦代将小篆作为官方书体,但我们发现,秦代同时期除官方书体小篆之外还有东周时期各地域书体同时使用,且比例不低于小篆。
既然是官方书体,那么其用途也多具有官方性质,所以秦代大臣李斯所留下来的重要碑刻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如同当今的红头文件一样。
而署名李斯的小篆碑刻中尤以《峄山碑》最为著名。
所以对于当今书法爱好者来说,学习《峄山碑》似乎是学习小篆的必选碑刻之一。
小篆的产生,是在秦国自身书体的基础上,融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书体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书体表现。
在《峄山碑》的空间表现上,多少能看到秦《石鼓文》的造型特征。
《峄山碑》在秦之后遭到了毁灭,拓本在民间流传,直到宋代,为了恢复《峄山碑》的面貌,便有了宋仿《峄山碑》,这也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峄山碑》的面貌,所以在当今学术界存在着《峄山碑》的“伪”与“仿”的两种观点,无论哪种观点,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峄山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体现秦代小篆的大体面目的。
《峄山碑》体现出小篆的基本结字方法,诸如对称关系,在该碑中体现较为明显,尤其是某些字形表现上趋于含蓄,很少在字形上有夸张的空间表现。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篆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由于篆书文字的特殊性质,篆书书法风格独特,受到了众多书法家的推崇和喜爱。
而《峄山碑》则是篆书中的一件杰作,在篆刻艺术中享有盛誉。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篆书《峄山碑》单页的练习方法和参考内容。
一、基础练习1. 贴笔法:篆书书法中特有的一种笔法,通过将笔尖贴近纸面,并施加适量的压力,使得字迹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出来。
在练习中要注意手腕和手指的稳定性,以及笔锋的清晰度和笔画的均匀性。
2. 对称线练习:篆书书法中,对称线的使用非常重要,通过对称来达到字形的平衡和美感。
在练习中,可以调整纸张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字形对称线的位置和长度,并通过不断练习形成对称的感觉。
3. 墨色练习:篆书书法中使用的是硬笔,在书写过程中要保持笔锋的清晰度和墨色的深浅变化。
在练习中,可以通过调整手的姿势和力度来达到不同的墨色效果,例如厚重、浓郁、淡雅、清晰等。
二、参考内容分析《峄山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重要的篆刻作品,其制作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在练习篆书《峄山碑》单页时,下面是一些可以作为参考的内容:1. 字体结构:篆书书法的最大特点是各个部分之间的构造关系非常复杂,字形精湛而优美。
练习时应注意字体整体的结构、线条的流畅度和笔画的递进关系,认真体味篆刻精髓。
2. 字体比例:篆书书法虽然难度颇高,但是其优雅、端庄的风格却是让人非常仰慕的。
在练习时,要注重字体的大小比例、字间和行间的距离等,使得整篇字体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3. 用笔技巧:篆书书法中的用笔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改变笔尖的压力和角度,造出不同深浅和宽窄的笔画。
练习时应注意这些感性体验,熟练掌握各种笔画的表现能力,达到效果逼真、形象生动的境界。
4. 气息韵律:篆书书法中还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要素,那就是气息韵律。
这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笔画间有一个连贯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练习时应注意力度和速度的掌控,达到既刚健有力,又柔顺安然的效果。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峄山刻石》相传是小篆鼻祖李斯所书,是秦小篆的代表之一,具有典型的秦小篆风格特点,初学者临写该帖,建议从以下几点去把握线条、笔力和结构。
本想长篇大论写一通,不过还是梳理几点干货对书友们才有用:
1、书写用力要均匀,笔笔中锋,不强调提按变化,线条工整,穿插匀称;
2、书写上吃墨要深,不可轻飘,做到力透纸背;努力将线条写生动,不可过于僵直;
3、在运笔中要控制好适当的弧度,转折不可裸露圭角,笔画搭接自然,不露痕迹;
4、线条把握上还要注意墨法上的讲究,水分恰到好处,可根据个人习惯加以调试,线条以能“见筋”为妙。
5、此外,结构上多重心偏上,多取方中带长之势,讲究对称性,端庄大方。
掌握以上几点要领,然后就靠长期训练,书法临写靠实践,只有功夫到家,才会有很深的功力。
写小篆常遇到的几个突出问题临帖问题,有时候是因为没有理解透,有时候是没有下功夫,有时候是态度不端正。
这里重新摘登了小白龙老师的文章,全面梳理了秦小篆的临写方法和突出问题,句句真言,堪称泣血之作,请同学们一定要从头至尾认真读,然后不折不扣去贯彻。
与其草率对付一下作业,真不如省出时间和笔墨钱去吃小龙虾。
大刀向屡说屡犯的问题砍去秦小篆辅导老师,小白龙就秦小篆微信作业出现的问题,我想做一次全面总结。
两个大方面,一者为线条,二者为空间。
首先说明小篆书写工具和注意事项。
笔,长锋羊毫笔,纸,半生熟不带格,墨,最起码不灰不臭吧!帖,峄山碑原帖必须要有,放大本站着用,原大本坐着用。
这一切商城一应俱全。
秦小篆为静态类书体,书写墨色要重,线条万不可墨迹涨开,亦不可枯笔。
从线条说起,首先线条要求粗细统一,婉而通。
这就要求要有一定的控笔能力。
写到三十课线都写不直,拿什么婉拿什么通?所以稳定性永远都是第一位的!线条的质量有哪些因素决定?从你笔入纸的一瞬间的动作就决定了整条线的质量。
只要稍微用心看看范本不难发现线条整个起和收的形态是圆的!怎么写圆?藏锋逆入呀,提笔回收呀!你为什么写出来是方的,尖的?是没看到还是就根本不在意?不管你其它书体写的再好,那些东西带到秦小篆里来就是不符合它本身特征呀!想一想写秦篆的目的是啥?不就是训练线条吗?起笔做不好,整条线条质量就不会高,控笔控不住,你怎么表达其他书体中更为复杂的形态。
这是一种本能的训练,没有几个月的下苦功,一定摸不着书法这扇门!站起来画长线,一张毛边纸到头。
先藏锋逆入(裹住锋万毫齐力,也就是蓄势),注意入纸动作稍轻一点(太轻会尖,太重头会大)。
动作完成以后稍微用力,可适当衄错(为了衔接起笔和中段行笔),然后一直保持这个力度。
注意:时刻保持中锋,下压力度不可太大不然就变成铺毫,总体是提笔裹锋的感觉,注意行笔速度要慢,把墨写进纸里,一开始抖很正常,每天两小时一星期基本可解决,注意推着笔走,笔杆倾斜方向和行笔方向相反,就是逆势涩行,笔上墨少的时候更要慢,做适当顿挫动作,就算有飞白出现也一定是点状,而不是一丝丝平行的线。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第5节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二、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于次年起巡游各地,先后作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诸刻石。
途中登邹峄山(亦称峄山),立是刻石。
原石已佚,且无拓本存世。
传世拓本仅二,一为宋淳化四年(公元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的“长安本”,一为元申屠驷据郑文宝本重刻于绍兴的“绍兴本”。
这些摹刻本字迹虽与存世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异,线条更圆融劲拔,结字更端稳典雅,亦可视作秦篆典范。
以下说到的小篆,主要指《峄山碑》篆书。
1(笔法小篆的各种点画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
从笔法来讲,小篆比较单一。
尤其是玉箸篆,强调的不是变化而是统一,皆逆锋起笔,中锋铺毫行笔,回锋收笔。
做到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用笔须笔杆直立,笔笔中锋;藏头护尾,清润圆融;横平竖直,用力匀和,使转流畅。
看似简单,但这种笔法的实现却需要平和的心气和深厚的功力,舍此不能达到简静、清雅的境界。
篆书属于古文字。
在楷书出现之前,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的笔法。
所以初学时不可以今之概念套古之笔法。
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
2(直线与曲线直线:直线包括横、竖、斜。
横画须严格水平,竖画则绝对垂直,如“土、在”。
斜画须注意控制其方向角度。
斜线条在对称结构尤其是“×”形结构中多强调挺拔,如“五、乃、其、斯、建”,不对称的有“窥、蔗”,前者互相平行,后者则呈上紧下散之放射状。
有的斜线挺拔中带有弧度,或极微妙,如“初、分、久、立”,或比较明显,亦可归人曲线类。
仔细观察,“野”的两个三角形,线条为上直下弧。
曲线:曲线按行笔的大方向分为顺时针弧、逆时针弧和连曲弧。
顺时针弧、逆时针弧有单独的笔画,但更多是对称组合的,这是因秦篆的高度对称性所致。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中国书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而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具有古朴、庄重的特点,被誉为“书法之魂”。
《峄山碑》是一件篆书秀作,是在南北朝时期留存下来的一座石碑。
它的书法风格华丽磅礴、气势雄浑,被誉为中国篆刻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峄山碑》单页,来亲身体验其中所蕴含的精髓。
步骤一:准备工作在开始练习之前,先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和材料。
需要的工具有:宣纸或毛笔练字纸、中国毛笔、砚台或墨盒、清水、水滴笔等。
需要的材料有:墨汁(也可以使用水墨画颜料配成墨汁代替)。
步骤二:学习笔画在练习《峄山碑》单页之前,需要先掌握篆书的笔画。
篆书的笔画粗犷大气,一般可分为“横、竖、撇、捺、点、折”六种。
每一种笔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书写方法,需要认真掌握。
步骤三:练习字形掌握好笔画之后,再开始练习字形。
在练习字形时,可以挑选一些结构简单的字,如“人、天、地、水”等,先模仿写几遍,逐渐熟悉起来。
然后再挑战一些结构较为复杂、需要用到多种笔画的字,如“风、花、鸟、虫”等。
在练习时需要注意形体、结构、线条的协调一致,以及字体的美感和规整程度。
步骤四:练习整篇《峄山碑》当掌握了笔画和字形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整篇《峄山碑》单页了。
在练习之前,可以先在心里预习一遍,理解碑文的内容和格局。
然后,慢慢地按照规定的顺序,一字一句地练习下去。
刚开始时可能很生硬,不够流畅,但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地就能够写得更加娴熟,形成自己的风格。
步骤五:不断提高书法是需要长期努力的艺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巧和水平。
可以参加一些书法培训班,听取老师的指导和建议。
还可以多观摩一些篆刻大师的作品,学习他们的书法技巧和表现手法。
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书法比赛,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作品,不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总之,练习篆书《峄山碑》单页,需要掌握好笔画和字形,理解碑文的内容和格局,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技巧和水平。
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作者:仇高驰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12期《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等。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登峄山(今山东邹县)时所立,传为李斯所书。
在书法史上,《峄山刻石》作为秦篆的代表作之一,圆润流畅、精细圆整,颇逮古意,被历代习篆者视为上佳的临习范本,倍受习篆者推崇,享有非常高的声誉。
现从用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方面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
一、用笔相对于其他书体来说,小篆的笔画最为简单,只有直画和弧画两种基本笔画。
其他的笔画都是从这两种笔画变化演绎而出。
小篆的笔法是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对于篆书用笔的起、行、收三个环节,做到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和回锋收笔。
起笔:就总体而言,起笔都要逆锋取势,然后进入中锋行笔。
同时要注意的是起笔时应根据笔画形态的不同,而作不同的取势。
起笔在取逆势时宜轻,待调整好笔锋作顺行时,毛笔应作轻微下按,使得线条在起笔处圆浑而不露锋芒。
如《峄山刻石》中“帝”“方”“诏”“邦”字横画的起笔。
帝方诏邦行笔:在临习《峄山刻石》时,行笔要求裹锋并要微有提按地运笔,使笔下的线条浑厚圆劲,字势通达。
切忌拖锋行笔,笔画软弱无力。
在行笔中和弯曲处,或用提转之法,以见圆畅;或用先停后转,以见外圆内方;或用顿挫之法,而显方劲。
如“疾”字中间的弯曲之笔,是用提转之法;“ 为”字上部的曲笔,则是用先停后转的方法。
不过一字之中往往不是用单一的方法,临习时要细心体会。
收笔:《峄山刻石》的收笔,采取的是“平出”之法,也就是在毛笔运笔至笔画的末端时便戛然而止,稍停后即回锋提笔。
在收笔处注意不要有顿笔下按的动作,否则就会出现块状笔画。
整个收笔过程要处处注意一个“平”字,不可有提按的动作,一般小篆的收笔多采用空中取回势的方法来完成。
如《峄山刻石》中“金”“尽”“始”“所”等字的收笔。
金尽始所弧画写法:弧的写法与直画运笔基本相同,起笔依然要采取藏锋入纸,行笔时轻轻提过,过笔时变直为曲,且过且转,但转时须捻管而绞锋,化松为紧,使弧线圆融有力。
《峄⼭刻⽯》的临习刘雅苹《峄⼭刻⽯》的临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字差异很⼤,⼩篆在这⼀时期开始萌芽。
秦始皇统⼀六国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影响,他带丞相李斯和百官巡视各地,刻⽯纪功,留下了珍贵的秦代刻⽯。
《峄⼭刻⽯》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献证明确实存在过,并记述了它毁灭的过程:“《邹⼭记》云:邹⼭,盖古之峄⼭,始皇刻碑处,⽂字分明。
后魏太武帝登⼭,使⼈排倒之(事见《宋书》)。
然⽽历代摹拓,以为楷则,⾢⼈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焚之,由是残阙不堪摹写。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是宋郑⽂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藏摹本重刻于西安,现藏于西安碑林。
《峄⼭刻⽯》作为秦始皇统⼀六国后最具代表性的⼩篆,线条圆匀,形体修长,整体庄重浑穆,已跃出了六国古⽂字的藩篱。
笔者临习《峄⼭刻⽯》起于⼤学阶段,⾏书当时⽤笔靡弱,尤其是点画线条多,侧锋⽤笔缺少⼒感,故临习《峄⼭刻⽯》以补其弊。
现结合⾃⾝的点滴体会,对《峄⼭刻⽯》作如下分析。
1.章法形制与结构体势《峄⼭刻⽯》形制为竖式,有⾏有列,与同时期的《泰⼭刻⽯》《琅琊刻⽯》《会稽刻⽯》等章法相似,这种庄重肃穆、布局整齐的⾏⽂格式在秦始皇统⼀六国之后逐渐形成并成熟。
整体章法开阔雄壮,显得充实紧密。
《峄⼭刻⽯》的前⼗⾏结体略趋⽅意,结构饱满,⾏距紧密。
后五⾏结构偏长,⾏距相⽐前⼗⾏较为宽绰。
整体章法疏密相间,长短不齐,前半部分翔实,后半部分空灵,相映成趣,营造出茂密与疏朗的反差效果。
秦篆、汉篆及清篆,形体皆以长⽅为主,上紧下松,上收下展。
就体势⽽⾔,《峄⼭刻⽯》吸收了先秦⼤篆疏朗宽绰、外紧内松的特点,这在李斯其他篆书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结构对称均衡,上密下疏,与《⽯⿎⽂》和秦诏版等秦系⽂字⼀脉相承,部分字形甚⾄⽐战国秦篆更加古朴。
呈现出⼀种清瘦修长的⾯貌,于精致中寓典雅端庄,于规整中见灵动隽永。
2.取法、⽤笔及⼿法《峄⼭刻⽯》的点画婉转匀称,线条劲挺圆润,极富韧性,虽以直线和曲线为主,但⽤笔细腻。
谈谈篆书的临帖谈谈篆书的临帖艺术评论书画纵横/ 秋子/ 2013-08-01 10:18临写《峄山碑》及篆隶创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一、篆书的概念及定义篆书,就书体而言,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大篆也称籀文,是对商周以来所有的“金文”“石文”等古代书迹的统称,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方国的汉字书迹。
大篆以商周钟鼎文和春秋《石鼓文》为代表。
小篆亦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文字之一。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yuàn)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大篆作品,以材质分,主要有刻石和钟鼎等。
钟鼎铭是商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亦称“钟鼎文”“吉金文”“钟鼎款识”等,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钟鼎铭文书迹很多,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吉金铭1894字,另附录约1200余字。
《石鼓铭》是春秋时期秦王刻在10块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今凤翔县)南二十里的三畤原被发现。
三畤原今称桑树原,是由于语音在流传中不断递变而形成的。
《石鼓铭》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狩猎的情况,故亦名“猎碣”。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
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称有“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小篆作品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秦代的《峄山碑》《琅琊刻石》等等。
小篆的形体,较之大篆笔画已作省简,对称匀停、线如玉箸(即筷子)是其主要特点。
小篆书体自秦代立规,往下有汉篆、唐篆、清篆三次发展的高峰,但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并无多少创新之意,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
今天,我们主要以秦代的《峄山刻石》为参照,一起来讨论篆书问题。
二、《峄山碑》的概况及书法特点《峄山碑》是《秦峄山碑》的简称,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
【资料分享】为什么你写不好《峄山碑》,原因竟然是这个?(内附现场讲课音频)以《说文解字》与《峄山碑》同一字作比较,始见《峄山碑》之美,线条外其美尤体现在:结构意识、空间意识、变化意识及至简意识。
《峄山碑》之线条为中国书法千年不倒根基,四大意识则成为后世书法恪守的形式准则,(尽管我们目前所见乃宋人徐铉摹本)——转自于钟华老师朋友圈有很多习书之人,苦练多年,他可以把楷书写得秀外慧中,把行书练得率意潇洒,甚至可以把气势磅礴的草书一气呵成,可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偏偏写不好横平竖直、布白均匀的《峄山碑》呢?3月31日的篆书微课堂里,于钟华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揭开背后的奥秘,原来写好《峄山碑》一定要注意四个方面。
先来听一段讲课现场的录音资料感受一下吧至简意识老子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然后,人的行动和语言常常背道而驰:虽然嘴上说“大道至简“,但是实际上却过于强调形式技法的丰富。
例如楷书结构:从简单的结加构,到进而有十二法,三十六法,八十四法等等,而道的做法是由繁至简,退回到结加构,进而变为一条——手的运动。
至简意识在《峄山碑》中的体现:1、线条:没有起伏、粗细变化,没有提按等所谓的丰富性。
从始至终粗细是均匀的,无线质的变化。
是“归零状态”2、凡事能够说明这个字不产生歧义,又能说明这个字要表达的物或事,即“意”里,没有一笔或一个曲折的多余。
而《说文解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当中都有“饰笔”增加,而嶧山碑中一切修饰,繁华全部落尽,剩下的:归于本真,就像冬天的树。
结构意识结构包含两个方面,即一个事物的组成方面和构造的方式。
《峄山碑》会对一些笔画、构件进行挪移,然后趋向动态,再用其它笔画补充,最后再次趋向平稳,称之为“结构意识”。
结构意识在《峄山碑》中的体现:1、《峄山碑》中很多都是用纵横的几个笔画来支撑整个字,使得每个字都像建筑物一样。
2、“结”就是笔画之间相交的地方,“构”是构造,构架的意思,形成一个字的构造的笔画称之为构,它是笔画顺接的方式。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字练习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篆书又是书法中最古老的一种书体。
在篆书中,峄山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其风格严谨、规矩整齐,堪称篆书经典之作。
在学习篆书时,练习单个字非常重要,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篆书《峄山碑》单字的练习方法。
第一步:了解篆书在练习篆书《峄山碑》单字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篆书的特点和基本笔画。
篆书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天人合一”、“神化自然”的思想,因此篆书中的笔画常常与自然元素有关。
在学习篆书时,需要注意笔画的方向、倾斜和粗细等细节,同时还要注意笔画的连贯性和变化。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字在篆书练字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字。
在篆书中,每个字都是有其特点的,不同字的笔画结构和字形都不相同。
初学者可以选择最基本的字来进行练习,如“天”、“地”、“人”等。
这样不仅能够建立基本的笔画质感,还能够逐渐提高笔画的准确度和速度。
第三步:准备好练字工具在练习篆书《峄山碑》单字时,需要使用特定的笔触和纸张。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准备一支毛笔和一些常规用纸来进行练习。
而对于有经验的学生,可以考虑使用专门的篆书毛笔和宣纸,以便更好地掌握笔画的细节和感觉。
第四步:练字技巧在练字之前,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练字技巧。
首先是要练习基本笔画,可以从笔画简单的字开始,如“日”、“月”等。
通过反复训练,逐渐提高笔画的精度和稳定性。
其次是要注意笔画的厚度和强度,可以尝试改变笔触和施力来调整笔画。
第五步:增加难度和速度在掌握了基本练字技巧之后,可以逐渐增加难度和速度。
可以尝试练习一些复杂的字,如“鹰”、“猴”等。
并且逐渐提高笔画的速度,以练习能够流畅地书写整个字体(篆书)。
练习篆书《峄山碑》单字需要耐心和细心,初学者可以从基本的笔画练习开始,逐渐提高笔画的准确度和速度。
通过不断的练习,可以逐渐掌握篆书的基本技巧和书写规律。
如果有机会加入到一些篆刻圈子,多与爱好者交流有关篆刻的一些技巧和经验,会效果更佳。
试论《峄山碑》对书法高考训练的意义作者:徐世明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78期【摘要】随着书法高考联考的开设,书法高考备考热潮不断升温。
在备战高考书法统考的视域下,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每一个书法高考备考教师都须思虑的问题。
本文就书法高考备考,从控笔、心性、笔法、字法、章法等多角度阐明在初学阶段选择《峄山碑》入手训练,对书法高考备考的益处,以说明《峄山碑》对书法高考训练的意义,旨在打开书法高考备考的思路,以提高书法艺术类学生高考书法统考的总成绩,为学生能够选择优秀的高等学府打好基础。
【关键词】峄山碑;书法高考;初学者;训练随着书法高考热潮的不断升温,如何有效地进行书法高考备考训练成为热门话题。
笔者认为初学者以《峄山碑》入手,进行书法高考备考的开始,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训练方式。
《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
线条圆融劲拔,结字端稳典雅,是小篆的典范,它的小篆笔画只有直线与弧线的要求,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的笔法和中、侧锋互用的要求。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减少了对点画运用的复杂理解,而能直面书法线条的本质,不失为入门训练的理想选择。
以下就以《峄山碑》入手训练的好处说说本人的看法。
一、从《峄山碑》入手训练,能够做到有效地控笔能力训练学习书法必须了解毛笔,明确毛笔的性能,通过对毛笔的控制与使用,写出符合书法艺术所要求的高质量线条来,即“控笔能力”。
《峄山碑》小篆字体,对线条的书写要求是逆锋起笔,中锋用笔,回锋收笔,没有侧峰等其他要求。
这种线条,虽则看似简单,但对线条质量的要求却是非常高的。
《峄山碑》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用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练习《峄山碑》的篆书线条的书写,就是要学会运用“中锋用笔”,做到笔笔中锋,做好书法笔法艺术线条的起、行、收用笔,就等于掌握了对毛笔的控制,也就做好了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二、练习《峄山碑》能有效做的修习心性,达到理想的书写状态练习书法最忌心浮气躁。
《临摹《峄山碑》有感》79小郭伟xx年3月期盼已久的“蒲公英”书法教师培训班开课了,老师精彩的教学,直观的示范,让我对写好书法更加充满信心。
通过3月每日的书法作业练习,我渐渐对《峄山碑》有所了解、有所感悟:首先我了解到《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
它线条圆润流畅、结构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我认识到《峄山碑》是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书法的零点,线条无起伏变化,无速度变化,可以向前后伸延,从没有变化走向变化,就像大厦的基石。
所以临习《峄山碑》我丝毫不敢马虎,每次下笔前总是反复分析字形、结构,然后记于心中,气定手稳,中锋运笔。
线条力争圆厚通润,粗细均匀。
同时要考虑线条和周围空白的比例关系,也就是线条的粗细要合理。
书写时,毛笔微微提起来一点,并不是要死死按到纸里去,感受笔锋在纸面上的阻力,把线条的力度表现出来。
以上是我临摹《峄山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望老师指正。
第二篇:峄山碑学习心得《峄山碑》书法学习心得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这次有幸参加蒲公英书法学习班。
首次作业是临写《峄山碑》。
为了写好字体,我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
《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
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
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
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字势纵长。
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
通过了解,知道《峄山碑》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零起点。
每天写书法作业时,我总是先观察字形,结构,然后再开始起笔,在书写练习中我发现《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
粗细一致弧线在字帖中大量出现。
我在书写时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尽量把书写速度放慢。
篆书怎样临帖?以下我的大小篆临帖存在什么问题?
你好,我是兰石学书法,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原意和你一起讨论一下。
看了你写的小篆和大篆,才练习几个月就写成这样,挺好的!下面我说下不足之处,小篆中锋用笔你是知道的,但是你下笔的时候可能就忘记了,没有做到笔笔中锋,尤其是你写圆弧搭接和翻转的地方没有做到捻管,笔随字走,这样写出来的笔画看起来没有一点立体感。
你写的小篆用米字格纸完全没问题,但是一定不能写成方块字。
如果用4:3或者5:3的格子毛边纸来练习小篆更好,某宝上面有卖的也不贵。
大篆和小篆用笔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多了绞转笔法增加了提按。
最后我想说的是李斯《峄山碑》你才临习了两遍,恕我直言,两遍太少了。
还有临帖不能是抄帖更不能看一笔写一笔,临帖之前需要读帖,多读多思多写,三者结合。
对着字帖好好对照看看到底一样不一样,差别在哪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书法才会越来越好。
临习书法本身就是磨练意志的,几个月时间太少了,几年还差不多!祝你成功!
水平有限,拉拉杂杂说了不少废话,希望你能谅解,谢谢。
《峄山碑》临习指要《峄山碑》临习指要《峄山碑》碑阳《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
李斯小篆墨迹不复流传,我们现在临习《峄山碑》,其实是以笔追刀,力求用笔墨来还原李斯小篆的精神面貌。
临习此碑,以中长锋兼毫笔为佳。
秦朝用笔,皆为狼毫,日常的书写材料为竹木片、绢和丝织品,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不易受墨,不必担心会出现渗墨而使线条不光洁。
《峄山碑》的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
墨的选择以不浓不淡为好,太淡伤神,太浓易燥。
纸的选择以不易渗墨的夹宣为宜,《峄山碑》的线条质感强。
因此,线条在纸上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光洁通畅,婉转温润的。
《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粗细一致。
把握好线的方向,不能偏离中轴。
弧线在《峄山碑》中大量的出现,要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
转折的地方慢行,调整笔锋,避免出现偏锋和破锋,保持中锋用笔。
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相接,写完一线,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出现墨猪。
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线条的先后顺序。
“篆尚婉而通”是篆书的美学法则,线条的书写要遵循此规律。
《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独体字。
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碑阳的字中宫稍松,碑阴的字中宫稍紧。
结构因字立形。
上下结构在《峄山碑》中有上收下放,上放下收两种。
也有上中下结构,但在《峄山碑》中很少,如“莫”字就为上中下结构。
包围结构可分为半包围(如“臣”字)和全包围(如“国”字)。
独体字在《峄山碑》中比较多,如“立、六、方”等字,有些字在楷书中是独体字,在小篆中反而归入其他结构,如“在”字。
《峄山碑》的结字工稳对称,把握规律,才能为艺术创作打好基础。
《峄山碑》的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
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
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
《峄山碑》字势纵长。
在临摹的时候,将纸折成长方形用朱砂打界格实临,既可以训练自己对章法的整体把握能力,又可增加装饰美。
书法写篆书的注意事项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而篆书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技巧。
在练习篆书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
1. 熟悉篆书基本知识,在练习篆书之前,需要对篆书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包括篆书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结构等。
这有助于理解篆书的特点和精髓,为练习打下基础。
2. 书写工具的选择,书写篆书需要选择适合的毛笔和墨汁。
毛笔要选择较硬的毛笔,以便书写出干净利落的线条。
墨汁要选择质地较浓稠的,以便书写时掌握墨迹的厚薄变化。
3. 勤学苦练,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坚持练习的艺术,篆书更是如此。
练习篆书需要有耐心和毅力,要勤学苦练,不断反复书写同一字或同一句,以提高书写的熟练度和美感。
4. 注意结构和比例,篆书的结构和比例是书写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要注意每个笔画的长度、粗细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保持整体的协调和平衡。
5. 保持专注和沉稳,书写篆书需要保持专注和沉稳的心态。
在书写时要尽量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书写当中,以保持书写的稳定和连贯。
总的来说,练习篆书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勤学苦练,注重结构和比例,以及保持专注和沉稳的心态。
这些注意事项有助于提高篆书书写的水平和艺术感。
希望这些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