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意象外 美在形制——闲章与肖形印
- 格式:ppt
- 大小:6.24 MB
- 文档页数:5
黄牧甫印谱(真迹超高清200图),闲章篆刻作品欣赏,光洁妍美的刀法黄牧甫,晚清印坛巨擘,黄牧甫篆刻用光洁妍美的刀法风姿,把汉印原来的面目重现于刀下,创造了自己寓险绝于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风格。
黄牧甫治印的刀法、篆法和章法,不与人同,貌似平淡,但寓巧于拙,寓奇于平,充分利用平斜曲直、粗细欹正之间的矛盾规律,于平中见险,平中见奇。
黄牧甫是晚清印坛影响甚广的篆刻大家。
黄牧甫用光洁妍美的风姿,把汉印原来的面目重现于刀下,为后代寻索传统的玺印艺术,指出了坦阔的途径,并在长期的研求中,纳故吐新,创造了自己寓险绝于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风格。
黄牧甫闲章印谱。
其治印的刀法、篆法和章法,不与人同,貌似平淡,但寓巧于拙,寓奇于平,充分利用平斜曲直、粗细欹正之间的矛盾规律,于平中见险,平中见奇,面目独具。
黄牧甫在篆刻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为明清流派所束缚,虽遍学各家,但入而能出,他以自己丰富的金石学的学识,与印艺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但把古玺艺术介绍于当代,同时将几百年来以烂铜印作为拟汉的唯一标准给予了变革。
在近代篆刻史上,黄牧甫篆刻的创作成就及对后世篆刻的影响,均可与吴昌硕相比臂。
其开创的篆刻流派,世称'黔山派'。
黄牧甫的篆刻重浑厚而特别强调秀劲、含蓄、深沉、幽默而耐人寻味。
刀法上,他大巧若拙、归真返朴,在运刀的光洁中求锐劲之势;篆法则取金文并以极平实恬淡的气格出之;章法则着意于印面空间的有机的切割。
黄牧甫印文安排,平整中寓巧思,刀法劲挺,光洁中见浑穆。
黄牧甫篆刻活动主要在南方,故当时湖、广一带受他影响的篆刻家很多。
其中较著名的有李尹桑(1880--1945)、易大厂(1874--1941)、邓尔雅(1884--1954)、简经伦(1888--1950),乔大壮(1893--1948)等,他们的篆刻,大多是在字法上取金文或甲骨文入印并力求广博,章法上则重装饰并力求精致。
其中易大厂、简经伦在古拙奇峭方面,有相当的出新与发展。
颜值、趣味与情调并存——品味古今篆刻家的经典闲章金石君又和大伙儿见面了,回顾上期我们了解了古今篆刻家润例(古今篆刻家润例大比拼,吴昌硕齐白石刻一方印需要多少钱)。
所谓闲章不闲,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今艺术家们的颜值、趣味与情调是如何表现在闲章里的。
△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齐白石)可爱可敬齐白石的字画在解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时期时的伪作品最多。
在中国解放前,齐白石的已经名满天下,这期间他的字画伪作品十分的猖獗,连梅兰芳等多位好友都买到了他假的字画,因此刻了“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来警告世人。
金石君深深的理解这种无奈,人怕出名猪怕壮。
既然您的画值钱,需求量大,如此甚好,找个熟手仿制多份接着卖。
拍卖会冤大头也多,最后两个齐白石爱好者拿出各自购买的画儿往哪儿一放,嗨好家伙,一模一样,仿的。
连那压角章都不带重样的。
△大匠之门(假)△大匠之门(齐白石)现今国人什么最厉害呢?当属复制别人的特长为最。
所以齐白石早早地就发出感慨。
又难买,又难卖,买的怕遇假,卖得怕人觉得假。
那么,闲章到底是个啥呢?闲章起源于古代的吉语印,诸如“日入千万”之类。
据记载,元代赵孟頫是较早自制印信的文人艺术家;元末画家王冕偶得一块色泽斑斓花乳石,便刻了一方“会稽佳山水”印,押到画上,从此,文人墨客争相效仿成为一种潮流。
△会稽佳山水(王冕)结习未除羞老眼,更看淡墨幻空花。
这里的结习指的是日久养成的习惯,特制坏习惯。
一代宗师丁敬没想到自己也有各种毛病,于是乎他给自己刻了一方“结习未除”印,不时地提醒自己,无则勉之,有则改之。
能够看透自己弱点并改正的人才是强大无比的人啊!△结习未除(丁敬)吴让之从小对书法篆刻艺术十分专注,对绘画的研究并不多,直到晚年才对写意花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不怕年老力衰,也不因自己当时书法、篆刻已相当出名而自负,而是虚心地拜一个年龄比他小十岁的画家郑箕为师学画十几年。
所以,吴熙载还刻有几方“晚学生”、“晚学居士”的印章钤于画上,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古代肖形印,你所不知道的肖形印知识都在这里,收藏肖形印是我国篆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肖形印是指肖像某种物体形状的印章,只有图像,没有文字。
肖形印的出现应早于文字印,因为汉字的起源是象形的基础,考古证明,岩画上的图形比最早的文字还早了上千年。
一、肖形印的概念肖形印,是中國古代玺印的一个单元,古玺印概论,罗福颐,文物出版社,历代玺印欣赏。
若将整个中國古玺印划分为两个单元,那么肖形印无疑与文字印共同组成了古玺印体系,且文字印的起源很可能晚于肖形印。
将二者看成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去综合考察,或许是研究古玺印最为科学的门径之一。
通常意义上,肖形印也称象形印、画像印、图案印或图纹印等。
是将广义上的先秦、秦汉时期的社会、人文、神话、民俗、历史等题材通过与其同时期相匹配的生产技术制作出来的玺印或类玺印(如西周时期的图纹印,或与生产,制作青铜器、陶器相关,所以其时之玺印称“类玺印”似乎更加妥贴)。
二、肖形印之内容大抵是当时社会、人文、神话、民俗、历史之缩影,通过不逾方寸的空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人的审美取向、内心世界、个体憧憬等多个层面。
具体包含有人、龙、凤、鸟、鹤、虎、鹿、豹、牛、熊、马、猪、羊、犬、鸡、骑射、出行、楼阙、蹴鞠、狩猎、花卉、歌舞伎乐、斗兽、汉代百戏、四灵、道家谶纬及《山海经》所记神话内容如帝夋、禺彊、灵龟等。
真是应有尽有、包罗万象。
三、肖形印之功用过去学者在讨论其功用时,无不以“配饰” 论为主,并列举与其同时期之箴言、吉语类印,认为两者皆不具备征信功能。
而随着一些新材料的渐次发表与公布,以往的“定论”看来要改写了。
如《鉴印山房藏古封泥菁华》著录之49号封泥为肖形印之功用提供了新答案。
此封泥为战国时期之楚系,可以类推,与其同时期的国家及晚于其后的秦汉时期也一定会有肖形印被作为封泥使用,只是同样的材料目前尚未找到而已。
抑肖形印于泥,无论是封物还是封缄文书,其功用在“征信”层面的意义便可确立,至于其为单独使用还是与文字印配合使用,又将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
古代印章欣赏之战国、秦、汉肖形印战国秦汉肖形印肖形印又称象形印、肖生印、画像印、画印,还有人称作形肖印、生肖印,一般是指先秦及秦汉古鱼印中雕刻人物、鸟,兽、鱼、虫及几何纹图案的印章,这类印章的图像小巧精美,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其内容亦很丰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风尚。
(一)战国肖形印肖形印起源很早,故宫博物院藏有两方印章,一方是龙纹印,方是鸟纹印,视其纹饰风格,与西周或春秋青铜器上的花纹十分相近,其时代肯定在战国以前。
战国时期,印章已广泛使用,作为印章的一种类别,肖形玺也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这时的肖形印都是铸造的,纹口深且直,工艺精巧,有阳纹印和阴纹印两种,阴纹印的凹陷部分,多施有细腻的图像,如果我们将此类印压印在胶泥上,立刻就会出现一个立体感很强的美丽的小型浮雕。
战国肖形印的图像从形式上可分为附属图像型和独立图像型两类,所谓附属图像型,是指图像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作为文字装饰出现的肖形印。
独立图像型,是指印面仅刻肖形图像的印章。
龙纹印鸟纹印战国肖形印图像,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奔腾若飞的独角兽,英武刚毅的凤凰,充满灵气的小鹿,略带稚气的小鸟,或类于战国青铜器上的纹饰,或可在同时期的玉器上找到它的踪迹。
这些图像朴拙、洗练、形象怪异,然却非常传神。
它们多不是某种具体的动物,而是作者对某种动物长期观察后而做出的高度概括。
奔腾若飞的独角兽凤凰小鹿小鸟(二)汉代肖形印到了汉代,肖形印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不仅数最多,而且刻画内容之广泛,纽式之变化。
均远远超过前期。
汉肖形印的图像,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类,1.人物活动肖形印有表现上层费族生活的,如车马出行纹印,有骑射战斗的图像,如骑射纹印,持盾扬刀武士纹印;有反映农家生活的,如饲养家禽纹印。
数量最多的是百戏纹印。
它们中有表现整个演出场面的,如舞乐杂技纹印,印面左上角一人弹瑟,右下角的人形吹一多管乐器,右上角的人形作歌舞状,左下角的人形双手略举,抛戏一物,类似汉画象石中常见的“跳丸”。
肖形印历史述,源于先秦,繁于两汉,沉于隋唐肖形印是古代印玺中的一种,顾名思义,与文字印章相对而言,印面上刻画图案而没有文字,二者同时源起于青铜时代,以其独特的美感成为篆刻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源起于先秦,铜器制作的花纹模子先秦时期留存的肖形印个数有限,材质多数为铜,目前被认为最早的一枚肖形印是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周涡纹印,它的图形与许多青铜器上的涡纹十分类似,乃是当时的“流行图案”,因此有些学人便认为肖形印源起于铜器制作,是取自鼎彝的单个花纹的模子。
如黄宾虹所言:“古昔陶冶,抑埴方圆,制作彝器,俱有模范,圣创巧述,宜莫先于治印,阳款阴识,皆由此出。
”【西周】青铜鼻钮团龙文玺【西周】青铜鼻钮凤鸟文玺谈及先秦时期的艺术,按照传统大多要用到“神秘”“雄浑”之类的字眼,再进一步总结,便要提到“流畅”以及“浪漫”等。
词汇横亘在书本上仿佛过于抽象,一旦落实到艺术品本身,便极为传神地与这些形容词契合在一起。
肖形印上的图案也极为生动地反映了时代审美,当时的主题常为鸟、鱼、虎等动物,也许只是简单的自然模拟,亦有可能是作为家族图腾与徽记所展现。
观看这些古老的印章,有时甚至产生这样的错觉:或许在两千多年前真的出现过一个人神共居的时代,不然那些神兽的姿态何以如此朴实自然,生机勃勃。
繁盛于两汉,图腾与印信时至两汉,肖形印的数量达到了巅峰,现今大多藏品均为汉印,汉代肖形印形制极为优美,图像丰富多样,题材繁多并充满了趣味性,除了神兽、动物及几何纹之外,还出现了许多贴合生活的图案,这在同时代的画像砖、画像石上也有所体现。
牛耕、战骑、乐舞、蹴鞠都纳入其中。
如果对古代艺术史稍有了解的话便会发现,如今我们悉心研究的先秦两汉艺术品,绝大多数都是“实用之物”,如鼎彝之作为烹饪用具及礼器,帛画与偶人用以丧葬,画像砖、画像石为普遍的建筑材料。
那些与先民们生息相关的物品,伴随着国人的艺术萌芽与成型,历经烟火人间,呈现在今人面前时仍极为迷人,肖形印也必然是其中的一种。
故宫藏古玺印评析——肖形肖形印(又称图案印、象形印)上起商、西周、春秋而盛行于战国和两汉,或用作封识木竹制的牍函,或作辟邪、祥瑞、敬神之物,或作佩戴赏玩。
是中国印章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匠师们调动惊人的艺术手段,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洗练传神的笔触、严谨的构图、强烈的装饰性以及沉郁浑厚的风格, 于方寸之内,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微缩图案。
其中,汉代肖形印最为精彩。
汉代肖形印中的人物、禽兽,多数造型已十分准确洗练,一望而知,这些作者已具备精湛的写实技巧和丰富的生活知识以及观察能力。
这些印,有的虽不过一厘米方圆,却将复杂、丰富的人物、动物表现得惟妙惟肖,匠师们游刃徜徉,从容自得,印面毫无紧迫杂乱之感。
铜鼻钮舞乐杂技图案印铜鼻钮舞乐杂技图案印,西汉,印面1.4×1.4cm,通高1.3cm。
印铜铸,鼻钮。
印面凹铸图案,4人各据一角,右上角之人边歌边舞,右下角之人跪坐吹奏似竽的乐器,左上角之人弹奏横于座前的瑟,左下角之人似在表演抛戏杂技。
舞乐是汉宫廷行祀、典礼时必备的仪式,以求国家安宁,不见灾疾,五谷蕃昌。
宫廷内部舞乐内容有所不同,新声变曲,常唱常新,总以迎合帝王兴趣为旨,进而求取功名富贵,西汉武帝时的李延年与其妹就是典型之例:李延年性通音律,据说他所作之曲“闻者莫不感动”,又善歌舞,深得武帝喜爱。
一次,他侍武帝歌舞娱乐,展清音而长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引得皇帝连连叹息道:“善!世岂有此人乎?”于是延年之妹遂得近天颜,兄妹富贵。
此印是汉代图案印中表现歌舞、演奏场面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件,清晰地再现了表演的一个场景,正是《盐铁论·散不足》中“今富者钟鼓舞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之写照。
铜鼻钮牛形象人图案印铜鼻钮牛形象人图案印,西汉,印面2.1×1.5cm,通高0.8cm。
印铜铸,鼻钮。
印章体式类别印章的体式类别较多,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下面就常见的各种类别作一简要介绍,在学习创作时可作为参考和拟仿典范。
(一)姓名印姓名印,顾名思义,即以印主的姓名入印。
它是取信之物,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书画艺术家。
因为姓名印在他们的作品中是重要组成部分,一幅作品可以无款但不能少印,无印则不能称为完整作品。
古今姓名印有以下几类:1.姓名印。
姓名后面加“印”、“之印”、“印章”、“印信”,或加“章”、“之章”等。
2.名印。
名后加“印”、“之印”、“私印”,或加“章”、“印章”等。
3.姓氏印。
姓后加“氏”,也有姓前同时加地名的,如“金陵某氏”、“燕京某氏”等。
古代传世的姓名印中还有姓加图像、肖形等形式。
书画家用印比较讲究,一般在作品上根据画面需要钤盖多方姓名印,姓与名刻成对章,一朱一白。
在名章后面加“书印”、“画印”、“书画印”等(见图5—3)。
(二)字号印字号是古代文人的癖好,除了有一个正式姓名外,还要给自己起几个字、号或多个别号,以示风雅。
字号印起源于唐,从宋开始流行,至今不衰。
字,即表字。
字印,旧名表德印。
字一般只起两字,刻成印章,后面不能加“印”、“之印”,以此与姓名印区别(见图5—4)。
号印是以号或别号入印(见图5—5),如苏轼有“东坡居士”印,赵孟頫有“松雪道人”印,朱耷有“八大山人”印等。
(三)斋馆印斋馆印也是文人喜用的一种形式,书画家常用它与姓名、字号印相配盖于书画作品上。
目前见到最早的斋馆印,有唐代宰相李泌的“端居室”三字印,被称为斋馆印之鼻祖。
到了明清,斋馆印在文人艺术家中非常盛行,至今依然不衰。
斋馆印有人备不同名称的数方,但不一定有其室,大多数斋馆只是在印上。
明代书画家文征明就曾说过:“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
”斋馆的名称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起,如某某斋、馆、轩、楼、阁、室、屋、堂、庐等(见图5—6)。
(四)鉴藏印鉴赏收藏印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唐太宗有“贞观”、玄宗有“开元”二字连珠印,今天在唐代御藏书画作品上即能见到,为鉴赏收藏印之起源。
肖形印是对吉祥如意、美好生活的向往原创清风徐来慢拂柳 2020-01-26 21:32:44庚子新春,大年初二,家中静心书篆,刻几方印章,配“福”字肖形印,给大家送福。
昨天带给大家的是十二生肖的配“福”字的印章,几天带来的是肖形印。
昨天的小知识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了,生肖印是肖形印的一个分支,肖形印包括生肖印。
肖形印是最早的艺术化的印章,印章在很长的时间主要是作为实用的凭信工具来使用的,所以在入印文字都是越来越严整,甚至出现了九叠篆的印章,皇帝与官方重要的印章都是使用九叠篆,而民间的印章则是出现了多种的样式,甚至在宋代的时候出现了隶书、楷书入印。
总体来讲,印章在明清流派印章出现之前,一个方向是趋于严谨,甚至可以说是过分的繁琐,而另一个方向是趋向极度的实用,但是肖形印在这里保留了印章的装饰美与艺术化倾向。
肖形印体现了我国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古代的肖形印中的形象大都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图腾的崇拜,谐音的取形更是尤为明显。
大多直接反映了生活中的见闻,而且注重表达人们的愿望和理想,客观地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从古代的肖形印中,可以看到古代勤劳的人民狩猎、饲畜、搏兽、力田的生动场景,还可以看到各种动物千姿百态的形象,如奔驰的骏马,雄威的猛虎,健壮的熊罴,高洁的仙鹤等等,即使蛙、鱼、龟、蝎等小动物,也有精微的刻画。
还有一些极富想象的图腾和神话的传奇色彩。
只其中又以四灵即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及凤、鹿、鹤等形象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爱和对吉祥如意、美好生活的向往。
龙,对于中华民族历来是帝王的象征,既然帝王们称龙,作为对应,帝后妃嫔们就开始称凤,所以龙凤呈祥历来寓意着吉庆之事。
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图腾,龙、凤经历着种种的变迁,其蕴意也有所变化,但是龙凤呈祥到如今依然是寓意吉庆之事的。
来看下笔者自治的配“福”字的龙印与凤印。
关于谐音的动物形象最常见的有“鹿”,鹿的刻印远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秦代的瓦当,汉代石刻、陶塑都有鹿的造型,特别是汉朝以鹿为瑞兽。
推荐·名家肖形印又称图形印、形肖印,它的起源与印章的起源是分不开的。
目前所见古代肖形印有四五百种,其中汉印占百分之八十。
这些印章,从印纹形式上可分为独立图像型和附属图像型两类。
前者图像独立存在,后者刻于印文的两侧或者四周,以作为文字的装饰,以图文嵌合的形式为主。
肖形印的题材很多,有战骑、农耕、乐舞、狩猎、车马、百戏等,也有飞禽走兽、虫鱼、花鸟以及神话故事。
肖形印既可供人佩挂赏玩,也可做敬神辟邪之用等。
肖形印所体现出的写意凝练、简约概括特点在整个篆刻艺术风格中表现得极为突出。
肖形印起源与铜器制作关系密切,最初取自鼎彝模范,此后逐渐发展,遂成玺印形式。
汉代为肖形印发展的鼎盛时期,风行朝野,东至齐鲁,西至高昌、龟兹,流播甚广[1]。
汉代以后,肖形印逐渐走向衰落。
随着元押印的兴起,在元代肖形印又有了复兴的迹象,但数量远不如汉代。
在其后的千年间,肖形印日渐式微。
印章艺一、来楚生篆刻艺术“印外求印”创新思想的渊源来楚生(1904—1975),原名稷勋,字楚生,以字行,别号甚多,有然犀、负翁、一枝、非叶、木人、安处先生等,晚年喜署初升,亦作初生,与楚生谐音,寓旭日初升、艺无止境之意。
所居曰安处楼、然犀室。
浙江萧山人。
生于武昌,少时归里读小学,受环境熏陶,嗜书画文学。
于杭州宗文中学毕业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国画,得偿所愿。
时潘天寿任教其间,先生深致倾慕,书画均受其影响。
美专毕业后居杭州,潘公亦移杭州执教,由是过从请教益密。
抗战结束后,举家迁沪,以书画篆刻为生自给。
后改任教,以维持家计。
1946年曾在上海“中国画苑”举行画展,颇受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
晚年受聘于上海中国画院,曾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篆刻艺术发展到明清,进入一个流派篆刻发展的全新时代。
至清代中晚期,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发展,先后出现了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这样一批篆刻艺术大师。
在他们的努力下,篆刻艺术研究不再仅仅在“印内求印”,而逐渐开启了“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的篆刻创新理念。
偷得浮生半日闲——篆刻中的闲章艺术(图)青田老菜花闲章是指镌刻姓名、斋室、职官、藏书印等以外的印章。
从秦汉时的吉语印演变而来,除刻吉语外,还常刻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
专门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许多印章。
这许多印章,除姓名、字号用章外,其余印章,在印学上都统称为"闲章"。
闲章名谓"闲章",其实不"闲"。
到了近代,闲章便发展成为中国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
闲章的内容十分广泛,且意趣盎然,书画家或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于闲章,以示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
闲章,一般包括"引首章"、"压角章"、"吉语章"、"警言章"、"收藏章"、"鉴赏章"、"纪年肖形章"以及"斋、堂、馆、阁居室章"等等。
其形式不拘,大小不一,一般或大于名章或等同于名章。
闲章由于方寸的局限,不能精描详述,更不能像散文样长篇抒情叙事,闲章只能凭靠篆刻家的才识,出语新颖,简洁典雅,可以直言剖白,也可以隐言折射,或摘引或自创诗词文句、警言吉语、牢骚趣话,尽兴自娱自乐,其高雅俚俗,自能从字间透出。
又得浮生半日闲片言之赐皆事师也闲云野鹤明月松间照下里巴人人生雅望在清平云开月明袖中剑气长静则生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u5fae\u62cd\u5802\u65e7\u85cf\u6587\u5316\u9986\u5bff\u5c71\u77f3\u537 0\u7ae0\u5fae\u62cd\u5802\u6597\u6563\u5de5\u4f5c\u5ba4\u517d\u94ae。
第十七课闲章与肖形印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与篆刻相关的文学、绘画艺术有所了解,并藉此进一步认识篆刻艺术的博大精深,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内容结构本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自战国至汉代乃至唐宋各个时期词句印的风格特征。
第二部分介绍明清篆刻艺术繁荣起来以后,各个流派印家在词句章创作中的审美态度,以及印章文字的立意。
第三部分介绍肖形印的风格特征,并阐明其与绘画艺术的紧密关联,具有比文字印更为直观的审美价值。
第四部分介绍斋馆印的社会历史背景,并分析文人艺术家在斋馆印中寄托的审美情怀。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从闲章文字的审美语境和肖形印图案的造型特点来分析作品,是把握本课教学重点的关键。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专业名词很多,同时涉及绘画和文学等艺术领域。
有关历史知识和背景,除去“教学内容资料”以外,各位教师应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加深对篆刻艺术审美特性、发展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闲章肖形印发展史古玺印流行于古代漫长的诸多历史时期。
其古朴、稚拙的风貌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物质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与追求。
历史的风尘又为古玺印增添了神秘莫测的古奥之美。
古玺印中有一类只在印面上刻就简单的图案,这就是肖形印。
肖形印亦称形肖印,是先秦即已有之的印章形式,元代称图像印。
对于肖形印的功用,专家们的说法还不甚一致,恐怕佩挂赏玩、敬神辟邪是其主要用途。
众所周知,玺印的产生是以青铜器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的,先秦的肖形印常取青铜器上的单个纹饰作为一个图案,这与青铜器的发展和先民们的崇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龙印”、“鱼印”、“禺疆印”等。
两汉是古肖形印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肖形印既有继承先秦肖形印形式,如反映民族崇尚和神话传说的“四灵印”、“虎印”、“鹿印”、“凤印”、“伏羲印”、“神人操蛇印”等,也有发展了先秦肖形印形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各类肖形印,如“鼓舞印”、“鼓瑟吹竽印”、“长袖舞印”等,以简洁而明了的构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歌舞笙箫的娱乐场面。
闲章不闲,亦有深意: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书画艺术家一般都有许多印章。
除姓名、字号用章外,其余印章,在印学上都统称为'闲章'。
闲章由秦汉时期刻有吉祥文字的印章演变而来,宋元以后风气颇盛,到了近代,闲章便发展成为中国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
闲章的内容十分广泛,且意趣盎然,书画家或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于闲章,以示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
闲章包括“引首章”、“压角章”、“吉语章”等等。
其形式不拘,大小不一,一般或大于名章,或等同于名章。
闲章有引首章、压角章、吉语章、警言章、收藏章、鉴赏章、肖形章、居室章之别,内容或记事、或言志、或抒情、或咏物、或骚语、或警句、或自励、或他勉。
摘自经史典故、诗词佳句者,如宫尔铎的“下笔如有神”、董洵的“悠然见南山”;表达人生态度、精神境界者,如董邦达的“直取性情真”、何通的“不看人面免低眉”;丁敬竹节心虚是我师昭示艺术主张、书画理论者,如高其佩的“信手拈来”、蒲华的“天真烂漫”;抒写寸心微忱、胸臆笃志者,如李方膺的“小窗夜雨”、余廷槐的“痛饮谈离骚”。
不过涉及最多者,还是自报家门、标榜炫示者,如唐伯虎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邓石如的“家在龙山凤水”、赵之谦的“会稽赵氏”、吴昌硕的“安吉吴氏”、齐白石的“中国长沙湘潭人也”、溥儒的“旧王孙”等等。
齐白石中国长沙湘潭人也郑板桥以闲章言其生平状况、处世之道,内容有“七品官耳”、“老而作画”、“风尘俗吏”、“借书传画”、“富贵非我愿”、“畏人嫌我真”、“青藤门下牛马走”、“游思六经结想五岳”、“恨不得填漫了普天饥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等。
郑板桥青藤门下牛马走勤于治印、精于治印的齐白石在其《忆罗山往事诗》中曰: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石又刊,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泥底。
白石老人常用的闲章有“鲁班门下”、“浮名过实”、“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要知天道酬勤”、“一代精神属花草”、“年高身健不肯做神仙”、“夜长镌印忘迟睡”等。
篆刻印章——肖形印
肖形印就是肖形图画印肖形印,又称生肖印、图形印、图像印等。
分为两类,一类为纯粹图形不含文字,另一类是图形和文字结合的表现形式,加刻姓氏或姓名,图文并茂,应用性强,如汉代的四灵印等。
生肖印
一般来说,肖形印以表现人物、动物、植物等物象为主,颇具装饰性,是篆刻艺术中的一个支流。
春秋战国时期的肖形印朴拙洗练。
汉翻明寸期肖形印非常盛行,与当时的画像石风格相类似。
肖形印的最高境界是古朴自然,对形象高度的概括,要有一种意象效果,与文字印一样,讲究章法布局、刀法,兼有绘画雕刻之美,倘若一味求真取实,则与小型版画没有区另了,自然也就失去属于篆刻艺术的肖形印的意义。
刻与画的艺术——肖形印刻与画的艺术——肖形印人们常说篆刻艺术独具特色,那么肖形印则是篆刻艺苑之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说它奇,它运用一些图形,惟妙惟肖地表达人们的情感、事物;说它奇,它“启人情丝,喻人意会”;说它奇,它既有“画”的元素,又兼有“印”的必备属性,这就是肖形印的魅力所在。
你看那方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中国印,舞动的“京”,别具中国传统民族特色,让国人叫好,也让世人震惊。
笔者长期从事肖形印创作,对肖形印的“意趣”、“情趣”和“印趣”有着深切的感受。
一、意趣.肖形印的诸多因素来源于丰富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如剪纸、秦汉画像以及形形色色的民俗事象,它不仅要表现其“形”,更重要的是表现其“意”。
大康先生曾讲,“肖形印不是什么鸿篇巨制,而是些玲珑小品,多是在方寸之内,甚至一、二公分的方圆之内,以惊人的艺术手段,从容不迫地刻划出他们所处的社会上之形形色色生活的缩影,把它称为缩影是名副其实,毫不夸张的。
” 从艺术造型到艺术追求,肖形印与传统中国画艺术紧密连接。
因为中国画最讲究就是意象,所谓“形中有意,意中潜形”。
“意”与“形”相随,形之似与不似全以“意”会之。
肖形印通过方寸之地以小胜大、以少胜多、删繁就简,如果没有意趣,“象”则缺少生命之活力,如果有意趣而无“形”,意趣则会因缺乏依附之躯体而消失。
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讲:“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
”中国画讲究“画中有诗”,即画有诗的意境,其实肖形印也常常是印有诗境。
肖形印的作者也是常借意象或故事抒发、表达其思想情感,使情思与美感与客观景物、生活画面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
肖形中有意趣,意趣中有肖形,只有作者感性与形象高度融合,才会产生意趣,通过意趣表达出作品的中心,所以肖形印特别强调形象性(并不具象),这是肖形印生命之所在,“有意则活,无意则枯”。
二、情趣“人情练达亦文章”。
好的文章都是情趣饱满,情绪盎然的,没有感情的文章就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肖形印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在具有“意趣”的同时,还应具有浓郁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