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 格式:pptx
- 大小:18.80 MB
- 文档页数:26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摘要:一、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特征2.分类二、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特征2.分类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软体动物的作用2.节肢动物的作用四、我国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研究与应用1.研究2.应用正文:生物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作为其中的两大类群,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分类。
一、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软体动物是一类身体柔软,具有外套膜的动物。
它们的特征包括:身体柔软,无骨骼,有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
根据生活环境和生理特征,软体动物可分为五大纲,分别是:腹足纲、双壳纲、头足纲、多板纲和掘足纲。
二、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节肢动物是一类具有外骨骼和节肢的动物。
它们的特征包括:具有外骨骼,身体分节,有六条腿。
根据生活环境和生理特征,节肢动物可分为昆虫纲、多足纲、蛛纲、甲壳纲和肢口纲。
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软体动物可以改良底质,促进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同时,它们也是水生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
节肢动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它们不仅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参与土壤形成、植物传粉和生物防治等多种生态过程。
四、我国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研究与应用我国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在分类学、生态学、生理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开发了一系列应用技术,如利用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利用软体动物生产珍珠等。
这些研究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之,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作为生物界的两大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
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拉丁学名:Granulifusus kiranus)是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约10万种。
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
背侧皮肤褶襞向下延伸成外套膜,外套膜分泌包在体外的石灰质壳(有的退化成内壳或无壳)。
无真正的内骨骼。
体内有一血腔(即一系列扩张的静脉窦)。
血腔血功能如液体骨骼,用以维持身体的紧张度。
血内含少量星形或阿米巴形细胞。
血液中含血蓝蛋白(腹足纲及头足纲)。
口的肌肉含肌红蛋白。
真正的体腔退化为生殖腔和围心腔。
体表一般有纤毛或黏液。
口内有齿舌。
齿舌是多数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由多列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用于帮助摄食。
常有大型消化腺体。
有栉鳃,表面具纤毛,用以激动水流(在双壳类有助于滤食水中食物颗粒)。
排泄器官为肾。
海生种类排泄氨或尿素,陆生腹足类排尿酸。
雌雄同体或异体。
头足纲及部分腹足纲体外受精,雌雄同体者则异体受精。
有数对神经节。
最大的软体动物大王乌贼腕展开达12公尺(40尺),最小的是仅长1厘米的螺类。
软体动物分布于各种生境,如海水、淡水、陆地(尤其是林地,甚至干燥地区)。
某些腹足纲是其他动物的内寄生物,软体动物有重要经济意义。
许多水生种类,尤其是蛤、牡蛎、扇贝和贻贝都可供食用,可进行捕捞或养殖。
陆生的大蜗牛属(Helix)在欧洲用作佳肴。
许多贝壳或珍珠可用作装饰品,船蛆等则危害码头和木船。
有些淡水螺是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
软体动物(Cephalopod)的族群包括乌贼、章鱼、鹦鹉螺和已经绝种的菊石与箭石。
它在嘴附近有长触手以攫取猎物,移动方式为利用虹吸作用喷水前进。
软体动物(Mollusca)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
软体动物是三胚层、两侧对称,具有了真体腔的动物。
软体动物的真体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
身体柔软,一般左右对称,某些种类由于扭转、屈折,而呈各种奇特的形态。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一课时软体动物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方面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重点: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蜗牛”2、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
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题目)二、新知学习(一)、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1、让学生结合“观察与思考”,阅读课文12 页的第1、2段,认识“外套膜”,“贝壳的形成”和“贝壳的作用”。
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2、结合13页第一段课文,学生交流以下问题:(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靠什么结构运动?(3)、靠什么结构呼吸?(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3、指名回答并纠错:对壳内柔软的身体起保护作用。
靠足缓慢运动。
用鳃呼吸。
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二)、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石鳖,蜗牛和乌贼。
1.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介绍这三种软体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