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考点及重难点分析
- 格式:xls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0
初中化学考点整理导读: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相互作用等方面,可以说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
随着教育的发展,化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成为了考试中的一大难点。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的考点进行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门学科。
1. 原子与分子结构初中化学的基础考点之一是原子与分子结构。
学生需要了解原子的构成,包括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和数量。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分子的概念,以及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与化合物是初中化学的另一个重要考点。
学生需要掌握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够对元素进行分类和归类。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化合物的组成、命名规则以及化合价等知识点。
3. 化学平衡与物质转化化学平衡与物质转化是初中化学中比较难的一个考点。
学生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与不平衡,以及平衡条件和平衡常数的概念。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平衡方程式的设计和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
4. 酸碱的性质与应用酸碱的性质与应用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考点之一。
学生需要熟悉酸碱的定义、性质和分类,并能够判断物质的酸碱性质。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酸碱反应的方程式和相关的实验技术。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初中化学中的另一重要考点。
学生需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条件,并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物质的定量分析等实际应用。
6.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与非金属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考点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金属与非金属,并能够分析金属的性质和非金属的特点。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7. 化学能与能量转化化学能与能量转化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化学能与能量的关系,以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能量转化过程。
此外,学生还需要能够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如焓变的计算等。
重、难点考点04—图像与分析专题突破考点剖析此考点主要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对某此物质的类别及质量进行判定或对某些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及实验现象,进行判定。
通常考查以下知识:1:通过图像中的数据分析某物质是否存在;2:通过对图像及图像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某个反应是否发生;3:通过图像分析某些实验现象是否发生。
考点典例例1: (2020年河北中考)向盛有一定量铜和氧化铜混合物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M点时,剩余固体是铜和氧化铜B. M、N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均只有CuCl2C. N、P点时,溶液的pH:N>PD. 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a-b)g例2:(2019四川自贡中考试题)氧化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时,容器中溶液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是将稀盐酸逐渐加入到盛有氧化铜的容器中B、m点表示氧化铜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C、m点和n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的质量不相等D、m点和n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例3:(2020湖北宜昌)某密闭容器中只有乙、丙、丁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的值为12B.丁属于化合物C.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1gD.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为12:5例4:(2020沧州统考试题)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A.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水B.向一定量氯化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铝C.向一定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D.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例5:(2020黑龙江大庆)如图所示的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向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B.FeCl3催化H2O2溶液的分解C.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烧碱溶液至过量D.等质量的铁、锌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反应例6:(2021河北中考预测试题)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质量的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①.向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②.向相同质量与浓度的稀盐酸分别加入足量的铁粉和锌粉③.向相同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稀盐酸④.一氧化碳与一定量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完全反应A: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③④例7:(2020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关系的是A. 图A是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B. 图B是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一段时间C. 图C是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D. 图D是加热一定质量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例8:(2020河北盐山二中一模试题)下列图像与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向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B.等质量的Al、Zn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C.向稀硫酸中加入Ba(OH)2溶液D.在恒温的条件下,适量蒸发饱和NaCl溶液的水分例9:(2020年陕西中考)某溶液中溶质可能是HCl、Na2CO3、H2SO4、CuC12中的一种或多种,为探究溶质的成分,兴趣小组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样品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稀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
中考化学必考5大实验考点在初中阶段,实验探究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类:1.对基本技能和观察能力的考查;(仪器的使用和实验基本操作);对氧气、二氧化碳以及与它们性质类似的未知气体制备、检验、收集、除杂、干燥、性质实验。
2.C、Fe、Cu、Fe2O3、CuO等物质综合应用的还原反应及金属活动性的探究题。
3.CaO、Ca(OH)2、CaCO3、NaOH、Na2CO3性质有关的探究题。
4.对未知物或非初中常见物质的研究,主要采用提供信息的方式,考查快速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这种题型难度较大。
考点一常用的仪器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1. 试管(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 烧杯用途:① 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② 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 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用途① 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② 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4. 锥形瓶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初中化学重点难点讲解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学生能够掌握化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重点:化学中的难点知识点。
教学难点:如何解决化学中的难点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化学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实验或例子引入本节课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点难点讲解:逐一讲解化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如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等。
3.梳理思路:让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记录重点知识点,并带着问题思考。
4.解答疑问:与学生互动,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化学中的难点知识点。
5.实践应用:通过实验或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巩固和强化学习效果。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让学生对化学中的难点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里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化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提高学习成绩和兴趣。
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重难点教案
主题: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化学的定义、化学的历史、化学的分支学科、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注意事项
重难点:化学的定义、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2. 认识化学的分支学科;
3. 掌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注意事项;
4.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难点:
1. 化学的定义和历史;
2.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注意事项;
3.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化学的定义和历史: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解化学的定义和历史,使学生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介绍化学的分支学科:简要介绍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的分支学科,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四、讲解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注意事项:介绍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和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
五、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等,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六、课堂练习:安排一些化学实验或简单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七、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要多加练习,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多,需要在讲解中适当加入生动有趣的元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要注重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确保学生的实验过程安全无忧。
2024中考化学重难点考点专题微观示意图及微观粒子(原卷版)考点剖析:一:此类考点通常考查两个知识: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对反应前后微观粒子的种类、个数及质量进行判定。
2:对初中化学中的化学用语进行考查,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的含义进行正确叙述。
二: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型1:正确识别微观示意图中微粒的含义,正确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判定物质的构成、微粒的个数及质量关系。
2:对一些常见的符号必须掌握它的宏观及微观含义。
3:对于一些离子应掌握它们是否可以形成新物质,相互结合成新物质的特征,在溶液中是否可以共存等。
考点典例例1:.(2023年贵州安顺中考)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氢、碳和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x的值是________。
②碳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③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乙烯(C2H4)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
由乙烯的化学式C2H4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
(2)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和Ni基催化剂”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如图是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在框内补充C的微观模型图______。
②该反应利用两种温室气体,兼具环保和经济价值;反应难点之一是破坏甲烷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稳定结构,分为_______(填微粒名称)并重新组合。
③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例2:(2023年北京中考)甲酸(HCOOH)具有清洁制氢的巨大潜力,其分解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酸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B.乙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C.46g甲酸中氢元素质量为2gD.生成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1例3:(2023年河北中考)利用催化剂可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如图所示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B.生成物丙和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C.生成物丙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丁分子个数比为1:1例4:(2022广东深圳中考)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B: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D: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5:3例5:(2018河北中考试题)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中考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综合热点考点难点附详细答案一、初中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1.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A.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溶液B.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C.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答案】D【解析】A、碱溶液呈碱性,但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都是碱溶液,还可能是盐溶液,错误;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错误;C、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中和反应,错误;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生成了新物质,正确。
故选D。
2.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B.警用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C.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分子体积增大D.酸有一些相似的性质,是因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不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分子体积增大,而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故选C.考点:分子的性质3.单晶硅是制作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
科学家预计,到2011年一个电脑芯片上将会集成10亿个晶体管,其功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这对硅的纯度要求很高。
用化学方法可制得高纯硅,其化学方程式为:①SiO2+2C Si+2CO↑ ②Si+2Cl2SiCl4③SiCl4+2H2Si+4HCl其中,反应①和③属于【】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答案】C【解析】用化学方法可制得高纯硅,其化学方程式为:①SiO2+2C高温Si+2CO↑ ②Si+2Cl2高温SiCl4③SiCl4+2H2加热Si+4HCl其中,反应①和③属于 C. 置换反应。
上海市中考化学考点分析中考是对学生在初中学习期间掌握的各学科知识进行测试的重要考试。
化学作为中考的一门科目,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下面将结合上海市中考的考点对上海市中考化学考点进行分析。
1.基础知识和概念考点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是考试的基础,也是学生对整个学科的理解和掌握的起点。
在中考中,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元素、化合物、离子的概念及性质、化学反应的类型、物质的理化性质等方面。
2.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考点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在中考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物质之间化学变化关系的理解能力和化学方程式的编写能力进行考察。
重点包括化学反应的平衡方程式的应用、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摩尔量的计算等。
3.实验操作和观察考点化学实验操作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考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行考察,如化学实验常见的操作步骤、实验室器材的使用、实验条件的控制等。
4.环境保护和化学安全考点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在实验中如何保护环境和维持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在中考中,对学生的环境保护、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处理等方面进行考察。
如正确使用化学药剂、妥善处理废弃物等。
5.对实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考点中考中经常会通过对实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来考察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如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反应类型,根据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性质等。
针对上述考点,学生在备考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2.多做题: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提高对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多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应尽量参与实验操作,熟悉实验步骤和实验器材的使用,强化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安全意识:加强对化学实验环境的认识,注意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处理,做到环保和安全。
总之,上海市中考化学考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概念、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实验操作和观察、环境保护和化学安全等方面。
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针对这些考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训练,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实验操作和安全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化学考试的成绩。
重、难点考点11—化学计算题专题突破(二)考点剖析:此题型在中考中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应注意的问题:1:正确书写题目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对题目中所给的数据,表格及图像进行正确的分析,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
3:根据题意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式,并正确设出未知量。
4:在化学方程式式中列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并把已知和未知的数据写到相关物质的下面。
5: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正确求解。
6:对所求出的数据或化学量进行作答。
典例剖析:例1:(2020年河北中考)某小组用粗锌测定某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取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于烧杯中,称量稀硫酸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向其中分两次加入粗锌(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
请计算:(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g。
(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2:(2020年广元中考)某兴趣小组同学将100g氢氧化钠溶液分五次加入到139.6g硫酸铜溶液中,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1)表格中m的值为多少。
(2)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例3:(2019河北中考试题)为测定某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150gCuSO4溶液,平均分为三份,每份样品均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见表。
请计算:(1)溶液完全反应时,所得沉淀的质量为g 。
(2)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4:(2020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合金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常用来制造机械零件、仪表和日用品。
某化学研究小组利用黄铜(铜、锌合金)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请计算:(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多少g,黄铜中锌的质量为多少g。
(2)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例5:(2020年自贡中考)取一定量铜粉、铁粉的混合物,加入过量稀硫酸,完全反应(酸溶)后过滤,将滤渣洗净、烘干后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灼烧(金属元素在产物中显+2价)。
固体质量与各步实验的时间关系如图。
(1)b点时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重、难点考点02—图表及数据分析专题突破考点剖析此考点重点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1:化学反应前后,微观粒子的守恒。
2: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守恒。
考点典例例1:(2020黑龙江龙东)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经过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 34 2 5 5反应后质量/g 0 x 5 21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x的值为18C.参加反应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9:8 D.丙一定是催化剂【答案】C【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乙的质量为:x=34+2+5+5-(0+5+21)=20,故甲为反应物,乙、丁为生成物,丙可能为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的杂质,因为此反应为一对多故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故A选项的说法错误的;B、由以上分析可知,x的值为20,说法错误;C、参加反应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20-2):(21-5)=18:16=9:8,故C说法是正确的;D、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改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说法错误。
故此题应选C。
例2.(2020海南省卷)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X 的值等于0 B.甲一定是化合物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8:1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答案】A【解析】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50g+0.5g+0g+0g=23g+X+24g+3g,X=0.5。
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50g-23g=27g,乙的质量不变,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丙是生成物,生成丙的质量为24g,丁是生成物,生成丁的质量为3g。
该反应是:甲→丙+丁。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X 的值等于0.5,故A错误;B、甲发生分解反应,故甲一定是化合物,故B正确;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24:3= 8:1,故C正确;D、该反应是:甲→丙+丁,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
初中化学知识点考点详解与总结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是初中阶段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
通过学习化学,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培养科学思维与实验技能。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和考点进行详解与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化学的基础知识。
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两种以上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和元素周期表进行表示。
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改变化学组成时所具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3.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浓度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量。
二、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2.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结合而成的电中性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3.原子的化合价和离子的价数原子的化合价是指原子在化合物中与其他元素结合的能力,离子的价数是指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物质的氧化与还原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氧化与还原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过程,可以通过电子的转移来进行。
2.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原始物质,生成物是在反应中生成的新物质。
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表示。
3.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各个元素的原子数目在反应前后应保持平衡,这就是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四、常见的化学实验1.常见实验器材的使用与认识常见的实验器材包括试管、烧杯、容量瓶等,它们各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
2.酸碱中和实验酸碱溶液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发生中和反应,实验中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判断中和点。
3.气体的制取及性质气体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制取,气体的性质包括燃烧性、可溶性等。
初中化学重点考点必会知识点汇总一、化学基本概念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
本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水的蒸发、冰的融化)、形状改变(玻璃破碎、铁丝弯曲)等。
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的组成和结构未改变。
2.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较大。
3. 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₂)、水(H₂O)、氯化钠(NaCl)等。
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各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海水(含有水、氯化钠、氯化镁等多种物质)等。
4. 单质和化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氢气(H₂)、氧气(O₂)、铁(Fe)等。
分为金属单质(如铁、铜、铝等)、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碳等)和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高锰酸钾(KMnO₄)等。
根据组成和性质不同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
5.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₂)、氧化铁(Fe₂O₃)、水(H₂O)等。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铜等)和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底部,防止打破容器,如取用锌粒;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如取用碳酸钠粉末。
初中化学教案重难点主题: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知识年级:初中课时数量: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周期性特征。
3. 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进行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分析。
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基本特点。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周期性特征。
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方法和排列规律。
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特征和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化学知识,提出问题:为什么元素周期表被称为化学的“圣经”?带领学生讨论元素周期表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讲授(15分钟)1.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基本特点。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周期性特征。
3. 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中的主要元素分类,包括金属、非金属和过渡金属等,以及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含义。
三、实践(20分钟)1. 学生根据已学习的元素周期表知识,完成一系列填空题和选择题,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的性质,探讨元素周期性规律。
四、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梳理元素周期表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预习下节课将学习的知识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展开,重点讲解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排列规律和周期性特征,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分类方法和应用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操作,培养其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初中化学上册1-2单元重点难点汇总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考点1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3页)⒈原子、分子理论:由道尔顿(英国人)、阿伏加德罗(意大利)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论。
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由门捷列夫1869年(俄国人)发现。
考点2.化学研究的对象(4页)★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考点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7页8页)⒈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汽油挥发、冰雪融化、电灯发光等。
⒉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镁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等。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化学变化中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考点2物理性质、化学性质(8页)⒈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稳定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考点3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2页)考点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4页)考点5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作用(见课本附录151-152页)考点6药品的取用(18页)⒈识记化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图标。
(18页)⒉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原则: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指定原则”:★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