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新)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15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原来是这4种
文章导读
分泌性中耳炎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耳部炎症,也叫渗出性中耳炎或者非化
脓性中耳炎,对于人们的听力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了解到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并及
加以及时治疗就显的格外重要了。
其实中耳炎的症状在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最为
突出的就是听力减退。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1、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
慢
性者耳痛不明显。
本病甚为有关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
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
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
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
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
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
小儿常对声音
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
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症状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需要提醒广大朋友的是,在日常生活
中要注意观察自己耳部的变化,当发现耳鸣等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且及时去
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鉴别诊断
一、概述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是由于中耳积液以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大家一般把它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等等。
这种病症多出现在儿童身上。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以后会出现耳闷涨感以及听力减退。
一般儿童治疗是都常为延误治疗阶段,因为儿童耳痛不明显,家长发现不及时。
对于成年人,也会产生这种疾病,一般尽早明确病因,改善病症提高生活质量。
二、步骤/方法:
1、咽鼓管阻塞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中耳内和中耳外的气压基本相等,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粘膜吸收,中耳粘膜会出现静脉扩张的现象,从而出现了中耳积液,也就导致了分泌性中耳炎的产生。
2、一些患者在发病之前有鼻咽部的病变,这些病变有的是良性的有的是恶性的,一般出现的问题有鼻咽癌,慢性鼻窦炎,巨大鼻息肉,肥厚性鼻炎等等,这些病症会堵塞或者影响淋巴细胞内部的回流现象,造成咽鼓管管腔黏膜肿胀因此患者就出现了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3、婴幼儿特别容易患得分泌性中耳炎,这跟婴幼儿身体内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系。
新生儿咽鼓管较短,比较宽,而且是平直状态,
鼻咽部位的分泌物非常容易进入中耳,从而导致各种炎症的产生。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轻微耳痛,耳鸣,耳闷等现象,可通过鼓气耳镜检查或者是显微镜检查来进行就诊。
三、注意事项:
分泌性中耳炎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因此,如果身体产生任何不适状况及时进行治疗,尤其是儿童,家长要及时注意孩子的听力问题,如有听力下降症状,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分泌性中耳炎概述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本病又名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闷等。
英文名称:secretory otitis media。
其它名称: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
相关中医疾病:耳胀、耳闭。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耳部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耳。
常见症状: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闷。
主要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变态反应、气压损伤。
检查项目:听力检查、耳镜检查、鼓气耳镜检查、鼻咽部检查、颞骨CT、X 线。
重要提醒: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治,以免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分类:1、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较急,病程在8周以内。
2、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延续超过8周仍未痊愈即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多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迁延转化而来,也可缓慢起病而没有急性中耳炎经历。
二、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特点三、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可能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变态反应、气压损伤等原因导致。
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为主要病因。
基本病因:1、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具有保持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清洁和防止逆行感染等功能。
若因机械性阻塞或功能障碍,导致咽鼓管不能主动开放,可造成本病的发生。
2、中耳局部感染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的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
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细菌产出的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在病程迁延为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2021年最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与诊断手册简介本手册旨在提供关于2021年最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ME)的治疗与诊断指南。
OME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耳部问题,本手册将介绍其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症状- 耳朵堵塞感- 出现听力下降- 耳鸣- 咳嗽或感冒症状- 轻度平衡问题诊断标准根据以下标准,医生可以诊断儿童是否患有OME:1. 患者有上述症状之一或多个;2. 中耳有积液存在;3. 中耳积液已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
治疗方法1. 观察法对于一些轻度OME病例,医生可能会选择观察法,即定期复查患者的耳朵情况,观察症状是否改善或加重。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儿童自身免疫力较强、中耳积液轻度的情况。
2. 用药治疗对于OME症状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常见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 利用抗生素来处理感染性中耳炎;- 使用抗过敏药物,降低过敏反应引起的中耳积液。
3. 手术治疗在一些严重的OME病例中,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方法包括:- 鼓室置管:在耳膜上开一个小孔,以便排出中耳积液;- 腺样体切除术:移除咽鼓管周围的腺样组织,以改善中耳通气。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避免让儿童长时间吸吮奶瓶或使用奶嘴,尤其是在躺着的时候;- 避免让儿童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 提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增强免疫力;- 定期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
结论本手册提供了关于2021年最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与诊断指南。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问题。
请注意,本手册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专家解读)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最新诊断技术2023引言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耳科疾病,对儿童的听力和语言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2023年的最新诊断技术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提供了更准确和有效的手段。
本文将对这些最新诊断技术进行解读。
1.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耳痛、听力下降、耳漏和中耳积液等。
这些症状通常会对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2. 最新诊断技术2.1 高分辨率乳突CT扫描高分辨率乳突CT扫描是一种无创、准确、可重复的诊断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儿童中耳炎的病灶和骨结构,对于判断中耳积液和其他病变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2 中耳内窥镜检查中耳内窥镜检查是通过将显微镜引入中耳腔,观察中耳黏膜和病变情况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直接观察到中耳的炎症状况,判断中耳的病变类型和程度,对于评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情非常有帮助。
2.3 听力筛查听力筛查是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技术,可以初步判断儿童的听力状态。
通过对儿童进行听力测试,可以发现听力下降的异常情况,进一步提示可能存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性。
2.4 中耳压力测定中耳压力测定是通过测量中耳腔内的压力变化来判断中耳炎的一种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直接测量中耳的压力,判断中耳积液的程度和性质,对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
结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最新诊断技术为儿童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准确和有效的手段。
高分辨率乳突CT扫描、中耳内窥镜检查、听力筛查和中耳压力测定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儿童中耳炎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儿童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Word count: 215)。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otitismedia)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
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glueear)。
分泌性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5%
易感人群:无特发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五官科耳鼻喉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95%
常用药品:过氧化氢溶液氨苄西林丙磺舒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10000元)
温馨提示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分泌性中耳炎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病因,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分泌性中耳炎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1、咽鼓管功能障碍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碍: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
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2、感染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
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3、免疫反应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III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病理生理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控制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出液。
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复层柱状上皮变为增厚的纤毛上皮,鼓室后部的单层扁平上皮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增多;分泌亢进,上皮下病理性腺体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
分泌型中耳炎的临床症状
一、分泌型中耳炎的临床症状二、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有哪些三、分泌性中耳炎吃什么好
分泌型中耳炎的临床症状1、分泌型中耳炎的临床症状
1.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
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
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
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
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1.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
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本病甚为有关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1.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
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1.4、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2、分泌型中耳炎的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胆固醇肉芽肿和后天原发性胆脂瘤等,这些病变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听力减退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长期鼓室置管可能遗留鼓膜穿孔,等待观察至成年后可考虑鼓膜修补手术。
3、分泌型中耳炎的预防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烟酒刺激,避免接触烟雾等不良气体刺激呼吸道,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预。
分泌性中耳炎就诊指南1. 引言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炎,特征为中耳腔内分泌液体,导致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部不适等症状。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 病因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以下因素可能与其发生相关:•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咽炎等,病毒或细菌感染扩散至中耳腔,引起炎症反应。
•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可能导致中耳黏膜水肿和分泌物增加。
•久坐飞行或潜水:由于气压变化,导致中耳黏膜血管扩张、分泌物产生增加。
•气候干燥:干燥的气候容易导致鼻黏膜干燥,进而引起鼻腔-咽管功能异常,影响中耳通气,导致分泌物聚集。
3. 症状•听力下降:由于分泌物积聚于中耳腔,阻碍声音传导,导致听力下降,严重时可出现听力丧失。
•耳鸣: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耳鸣或耳内嗡鸣感。
•压力感:耳部可能感到压力或堵塞感。
•自发耳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耳痛,尤其在睡觉时转换头位时症状可能加重。
4. 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以下检查可协助诊断:•鼓膜检查:通过显微镜检查鼓膜的颜色、透明度和移动性等变化。
•听力测试:评估患者的听力水平。
•鼻咽镜检查:检查鼻咽部有无炎症或异物等。
•压力测试:通过特殊装置测量中耳腔内压力的变化。
诊断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中耳感染、耳蜗炎等。
5. 治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标是改善听力、缓解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一般为首选治疗方法,包括观察、鼻腔冲洗、鼻腔内喷药等,有助于减轻症状和促进分泌物排出。
•抗生素治疗:如病情复杂或有合并感染,可考虑口服或局部使用抗生素。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或有听力障碍的患者,可考虑行鼓室成形术、鼓膜切开引流术等手术治疗。
6. 注意事项•避免疲劳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增加室内空气湿度,保持适宜的环境湿度。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刺激性辛辣食物。
2021年更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疗指南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儿童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一、定义和分类1.1 定义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中耳内液体积聚,伴有或不伴有耳痛、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指发生在18岁以下的分泌性中耳炎。
1.2 分类根据病程和症状,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通常病程小于3个月,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大于3个月。
二、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儿病史,注意有无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史、家族史等信息。
2.2 临床表现根据患儿的症状,如耳痛、耳闷、听力下降等,进行初步判断。
2.3 体格检查耳镜检查观察中耳状况,如有无积液、炎性改变等。
同时,注意鼻腔、咽喉等部位的状况。
2.4 辅助检查1. 纯音听力测试:评估患儿听力状况,确定听力下降程度。
2. 声导抗测试:检测中耳功能,观察中耳积液情况。
3.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了解中耳结构及病变情况。
三、治疗3.1 保守治疗1. 抗生素治疗:对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如有细菌感染证据,可给予抗生素治疗。
2. 鼻腔冲洗:保持鼻腔清洁,减少感染风险。
3. 过敏性疾病治疗:如有过敏史,给予抗过敏治疗。
4. 中医中药:根据患儿体质和症状,可选用中医中药治疗。
5. 耳部按摩:促进中耳积液排出,缓解症状。
3.2 手术治疗1. 鼓膜穿刺术: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迅速缓解症状。
2. 鼓膜切开术:适用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听力。
3. 胆汁酸阳离子水灌注术:通过胆汁酸阳离子水灌注,改变中耳内环境,减少复发。
四、预防1.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2.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3. 积极治疗过敏性疾病,减少感染风险。
4. 定期进行耳部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最佳治疗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病,其最佳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引起的中耳炎,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抗过敏药物和镇痛药物缓解症状。
2. 清洗耳道:由于中耳炎会导致中耳腔内分泌物的积聚,清洗耳道可以帮助清除积水和分泌物,减轻炎症反应。
3. 热敷:可以利用热敷或热湿敷来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的吸收,缓解耳痛和压力感。
4. 管通挖除术(myringotomy):对于反复发作的中耳积液,可以考虑通过在鼓膜上做一个小孔,使积液排出中耳腔,同时插入耳通气管或引流管,促进中耳恢复正常通气。
5. 其他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的分泌性中耳炎,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鼓室成形术或乳突切开引流术等。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外,也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耳道受到污染或受凉,及时治疗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减少中耳炎的发生和复发的可能性。
最后,建议在治疗中耳炎时,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2021年最新处理指南介绍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耳部疾病,其特点是耳朵分泌物异常增多。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1年最新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处理指南。
诊断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应基于以下症状和体征:- 耳朵疼痛或不适- 耳朵分泌物增多- 听力下降- 鼓膜异常(如红肿、凹陷或积液)诊断还应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急性中耳炎、过敏性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处理指南在处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时,以下策略和方法被推荐使用:1. 观察期对于一些无严重症状和体征的儿童,可以采取观察期,因为许多分泌性中耳炎可以在数周内自行缓解。
2. 疼痛管理如果儿童出现耳朵疼痛,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疼痛。
然而,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因为其与Reye综合征相关。
3. 抗生素使用对于有明确临床确证的儿童,抗生素治疗可以被考虑。
推荐的抗生素是口服阿莫西林或舒巴坦。
治疗应持续5至7天。
4. 管导通对于一些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儿童,可以考虑管导通手术。
这种手术可以帮助排除中耳积液,改善听力和减少感染的发生。
5. 其他治疗方法其他治疗方法,如局部鼻类固醇喷雾、抗过敏药物或免疫疗法,可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
结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耳部疾病。
根据2021年最新处理指南,对于无严重症状和体征的儿童,可以采取观察期并进行疼痛管理。
对于有明确临床确证的儿童,抗生素治疗可以被考虑。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管导通手术和其他治疗方法也可以考虑。
然而,在制定具体处理方案时,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进行决策。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处理方案应根据医生的意见和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调整。
(800+字)。
分泌性中耳炎新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作者:玛依拉·吐迪,皮力东·库亚西,石磊,田刚【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新型滴剂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目前认为主要的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但大多研究倾向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最主要的病因[1]。
外科手术是比较新的治疗手段,特别针对婴幼儿[2]。
近年来,我科以进口的新型滴剂作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新治疗方法,通过临床观察患者治疗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1月门诊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15例(133耳),男66例(75耳),女49例(58耳),年龄14~62岁,平均(37.6±11.5)岁,病史5天~3月,均符合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
除外鼻腔、鼻咽腔肿物及增殖体肥大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68耳),男34例(38耳),女25例(30耳);年龄14~60岁,平均年龄(36.4±8.55)岁。
对照组56例(65耳),男32例(37耳),女24例(28耳);年龄16~63岁,平均(37.9±8.6)岁。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变程度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抗生素及短期地塞米松片,0.5%麻黄素滴鼻,中耳穿刺抽出鼓室积液,对黏稠者可注人少量糜蛋白酶液后抽吸。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新型滴剂(主要成分欧龙胆、报春花、酸模、洋接骨木、马鞭草等,德国比奥罗历加公司生产仙璐贝的改装剂型),第1~5天每次100滴,每日3次;第6~14天:每次50滴,每日3次。
疗程14天,疗程内达痊愈标准者可停药。
3.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自觉听力恢复,鼓膜颜色正常,鼓室曲线恢复正常;②有效:自觉听力改善,鼓膜颜色接近正常,鼓室曲线有好转;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很不明显,各项检查无明显变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