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
- 格式:docx
- 大小:16.16 KB
- 文档页数:2
分泌性中耳炎鉴别诊断
一、概述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是由于中耳积液以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大家一般把它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等等。
这种病症多出现在儿童身上。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以后会出现耳闷涨感以及听力减退。
一般儿童治疗是都常为延误治疗阶段,因为儿童耳痛不明显,家长发现不及时。
对于成年人,也会产生这种疾病,一般尽早明确病因,改善病症提高生活质量。
二、步骤/方法:
1、咽鼓管阻塞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中耳内和中耳外的气压基本相等,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粘膜吸收,中耳粘膜会出现静脉扩张的现象,从而出现了中耳积液,也就导致了分泌性中耳炎的产生。
2、一些患者在发病之前有鼻咽部的病变,这些病变有的是良性的有的是恶性的,一般出现的问题有鼻咽癌,慢性鼻窦炎,巨大鼻息肉,肥厚性鼻炎等等,这些病症会堵塞或者影响淋巴细胞内部的回流现象,造成咽鼓管管腔黏膜肿胀因此患者就出现了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3、婴幼儿特别容易患得分泌性中耳炎,这跟婴幼儿身体内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系。
新生儿咽鼓管较短,比较宽,而且是平直状态,
鼻咽部位的分泌物非常容易进入中耳,从而导致各种炎症的产生。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轻微耳痛,耳鸣,耳闷等现象,可通过鼓气耳镜检查或者是显微镜检查来进行就诊。
三、注意事项:
分泌性中耳炎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因此,如果身体产生任何不适状况及时进行治疗,尤其是儿童,家长要及时注意孩子的听力问题,如有听力下降症状,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分泌性中耳炎该如何治疗*导读:分泌性中耳炎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因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等,临床表现为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耳鸣、耳痛、血性耳漏等。
得了分泌性中耳炎怎么办,分泌性中耳炎该如何治疗,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因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等,临床表现为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耳鸣、耳痛、血性耳漏等。
得了分泌性中耳炎怎么办,分泌性中耳炎该如何治疗,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鼓膜穿刺抽液鼓膜穿刺抽液前可用麻醉药全部麻醉也可局部麻醉。
以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刺入鼓室,抽吸积液。
如果有必要,可反复穿刺,也可以在抽液之后注入糖皮质激素。
*二、鼓膜切开术小儿不配合、局部麻醉后不可以做鼓膜穿刺,可以用鼓膜切开术治疗;液体较粘稠且鼓膜穿刺无法吸尽,也可以用鼓膜切开术治疗。
成人鼓膜切开术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小儿鼓膜切开术要在全麻的状态下进行。
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三、鼓室置管术疾病久治不愈者可用鼓室置管术;疾病反复发作者也可用鼓室置管术;头部放疗后仍难以恢复正常者也可用鼓室置管术。
鼓室置管术不仅能改善通气引流,而且能促使咽鼓管恢复。
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病人也可在安全的情况下自己将通气管排出外耳道内。
*四、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用1%麻黄碱液,每日3-4次或者可用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每日3-4次。
*五、咽鼓管吹张一部分患者可用捏鼻鼓气法,一部分患者可用波氏球法,另一部分患者可用导管法。
每次用咽鼓管咽口吹入1ml泼尼松龙,每日1日吹一次,一个疗程为3-6次。
*六、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药急性期可用如头孢拉定、氧氟沙星;小儿可用氨苄西林、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美特酯。
用法用量依据为药品说明书或者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
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分泌性中耳炎概述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本病又名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闷等。
英文名称:secretory otitis media。
其它名称: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
相关中医疾病:耳胀、耳闭。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耳部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耳。
常见症状: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闷。
主要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变态反应、气压损伤。
检查项目:听力检查、耳镜检查、鼓气耳镜检查、鼻咽部检查、颞骨CT、X 线。
重要提醒: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治,以免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分类:1、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较急,病程在8周以内。
2、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延续超过8周仍未痊愈即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多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迁延转化而来,也可缓慢起病而没有急性中耳炎经历。
二、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特点三、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可能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变态反应、气压损伤等原因导致。
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为主要病因。
基本病因:1、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具有保持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清洁和防止逆行感染等功能。
若因机械性阻塞或功能障碍,导致咽鼓管不能主动开放,可造成本病的发生。
2、中耳局部感染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的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
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细菌产出的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在病程迁延为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效果分析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和鼓膜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部分泌物等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炎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特点为中耳腔内分泌液的潴留和慢性分泌物的滞留。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
那么,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如何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下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中耳负压,导致中耳黏膜分泌物潴留和慢性化。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和抗炎治疗,如口服抗生素和局部滴耳药物。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鼓室通气管置入术、鼓膜切开术等。
二、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的治疗原理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是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方法。
它的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将药物(如抗生素、抗炎药物等)直接注入到中耳腔内,达到抗感染和抗炎的治疗效果。
鼓室穿刺可以减轻中耳内压力,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和中耳腔的通气,从而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
1. 直接作用于病灶: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可以将药物直接注入到中耳腔内,直接作用于病灶,达到抗感染和抗炎的治疗效果。
相比于口服药物和局部滴耳药物,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的药物浓度更高,更容易达到病灶,治疗效果更显著。
2. 促进分泌物排出:应用鼓室穿刺可以减轻中耳内压力,促进分泌物的排出,有利于中耳腔的通气。
这对于慢性积液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来说,可以有效改善症状,缓解耳痛和听力下降。
3. 术后恢复快: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是一种微创手术,对患者伤害小,恢复快。
通常情况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耳痛和听力下降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1. 手术选择:对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如果经过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可以考虑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
2. 术前准备:手术前需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对患者耳部病变的情况进行评估,并排除手术禁忌症。
什么叫分泌性中耳炎,是怎样发生的?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如果没有注意防护很有可能会导致耳部发炎,从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这种疾病在婴幼儿中比较常见,儿童发病率要高于成年人,当孩子经常会出现挠耳朵的动作时,叫他们也不能够得到回应,这时家长们就需要注意了,很有可能已经患有分泌性中耳炎;又或者部分成年患者感觉耳朵总是有水,摇头穿刺都没有得到缓解,也是此类疾病的症状。
那么,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因素所引发的呢?什么又叫做分泌性中耳炎呢?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一下。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又叫做渗出性中耳炎,它是由中耳积液堆积导致听力下降为主要基本特征,也是耳鼻喉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非化脓性中耳炎。
儿童患有此病居多,主要是因患儿不能够清楚的表达疾病症状,通常是在听力受到影响后家长才能够及时发现,并前往就诊。
这样很容易耽误病情治疗,因此造成儿童听力下降,影响语言发育。
什么叫分泌性中耳炎,是怎样发生的?在耳部疾病中,中耳炎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非常高。
为什么会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我想很多患者或者患儿家长都非常想知道,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可以帮助到大家。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群来讲,咽鼓管的功能如果是正常的状态,是不会影响听力,但是,咽鼓管如果出现受到感染,并且造成阻碍,就会导致发炎。
咽鼓管受到堵塞而且不能够正常通气,反而会被黏膜所吸收,导致耳部无法承受压力,不能负荷,让其静脉发生扩张且血液长期处于渗漏和堆积的状态下逐渐形成积液,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原因包括两种,一种是机械性功能障碍,另外一种则是功能性通气功能障碍。
前者是因咽部和鼻部发生病变,例如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鼻部和咽部长期受到阻碍,咽鼓管咽口发生粘连,就会出现代谢障碍性疾病。
后者是在分泌性中耳炎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而且患病通常是以儿童为主。
而分泌性中耳炎发生于儿童,其主要原因是因婴幼儿咽鼓管等肌肉相比较成人来说都特别脆弱,肌肉收缩力下降,再加上婴幼儿的咽鼓管本来就发育得不是很成熟,而且软骨没有很强的弹性,很容易造成咽鼓管软骨段管壁塌陷。
分泌性中耳炎就诊指南1. 引言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炎,特征为中耳腔内分泌液体,导致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部不适等症状。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 病因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以下因素可能与其发生相关:•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咽炎等,病毒或细菌感染扩散至中耳腔,引起炎症反应。
•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可能导致中耳黏膜水肿和分泌物增加。
•久坐飞行或潜水:由于气压变化,导致中耳黏膜血管扩张、分泌物产生增加。
•气候干燥:干燥的气候容易导致鼻黏膜干燥,进而引起鼻腔-咽管功能异常,影响中耳通气,导致分泌物聚集。
3. 症状•听力下降:由于分泌物积聚于中耳腔,阻碍声音传导,导致听力下降,严重时可出现听力丧失。
•耳鸣: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耳鸣或耳内嗡鸣感。
•压力感:耳部可能感到压力或堵塞感。
•自发耳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耳痛,尤其在睡觉时转换头位时症状可能加重。
4. 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以下检查可协助诊断:•鼓膜检查:通过显微镜检查鼓膜的颜色、透明度和移动性等变化。
•听力测试:评估患者的听力水平。
•鼻咽镜检查:检查鼻咽部有无炎症或异物等。
•压力测试:通过特殊装置测量中耳腔内压力的变化。
诊断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中耳感染、耳蜗炎等。
5. 治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标是改善听力、缓解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一般为首选治疗方法,包括观察、鼻腔冲洗、鼻腔内喷药等,有助于减轻症状和促进分泌物排出。
•抗生素治疗:如病情复杂或有合并感染,可考虑口服或局部使用抗生素。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或有听力障碍的患者,可考虑行鼓室成形术、鼓膜切开引流术等手术治疗。
6. 注意事项•避免疲劳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增加室内空气湿度,保持适宜的环境湿度。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刺激性辛辣食物。
分泌性中耳炎的健康宣教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和诱发因素。
分泌性中
耳炎常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如感冒、鼻窦炎等。
此外,儿童长时间过
度使用奶瓶、长期吮吸奶嘴、乳房过硬等,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诱发因素
之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并且避免
长时间过度使用奶瓶和奶嘴。
其次,正确的清洁耳道也是预防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措施。
平时,我
们应该保持耳道干燥清洁,定期用温盐水清洗耳道和鼻腔。
尽量避免在有
风和寒冷的情况下长时间呆在户外,因为寒冷和风会导致耳道受凉,易引
发感染和炎症。
此外,鼓励婴幼儿多爬行运动,鼓励儿童和成年人适量运动,尤其是
儿童,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呼吸锻炼,以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和
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饮食方面,我们应该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
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食品等,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抵抗力。
此外,如出现以下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反复耳鸣、听力下降、耳疼、耳部分泌物、头晕、乏力等。
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诊
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以预防并减轻其带来的痛苦和并发症。
最后,我们需要提醒家长和孩子们,不要随意使用耳塞、棉签等物品
清洁耳道,因为不正确地清理耳道可能会损伤耳膜或导致感染。
如果需要
进行耳道清洁,应该寻求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使用正确的工具和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发病机制【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80-02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 som)是中耳的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儿童发病率为高。
它以渗液滞留在中耳腔内而没有急性感染表现为特征。
若治疗不当,最终可造成听力损害。
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普遍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与咽鼓管形态、发育和功能障碍、变态反应、免疫及感染等因素有关。
现将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综述如下。
1 中耳负压1.1 咽鼓管功能不良。
咽鼓管是中耳腔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中耳生理气压的维持主要受咽鼓管通气频率的影响。
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有:1.1.1 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病情越长,腺样体内可潜藏的病原菌种类数目越多,腺样体中肥大细胞分布密度及总量越大,释放组胺等活性物质越多,组胺及参与变态反应的生物活性递质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腺样体分泌增加,平滑肌收缩,从而导致咽鼓管粘膜水肿 [1].肥大腺样体可阻塞咽鼓管咽口,而引起咽鼓管器质性与功能性阻塞,导致吞咽时鼻咽部压力增高,致使咽鼓管发生逆流,病原体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2]。
有三个因素可促进细菌反流进入中耳:(1)鼻咽细菌植入生长(2)咽鼓管保护功能不全(3)中耳和鼻腔压力差[3]。
1.1.2 鼻咽、头颈部的肿瘤及邻近器官的慢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咽鼓管,引起咽鼓管堵塞,从而影响咽鼓管主动开放功能。
颈部淋巴回流受阻,放疗后引起中耳及相连粘膜水肿、渗出、粘膜损伤和纤维化,而损伤中耳通气功能。
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鼻息肉或淋巴组织增生等均可继发引起咽鼓管功能不全。
1.1.3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国内外研究者已逐步从不同方面对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4],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磷脂、多糖和蛋白质。
分泌性中耳炎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病因,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分泌性中耳炎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1、咽鼓管功能障碍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碍: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
腭裂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故易患本病。
2、感染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
细菌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病变迁延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3、免疫反应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III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病理生理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控制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出液。
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复层柱状上皮变为增厚的纤毛上皮,鼓室后部的单层扁平上皮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增多;分泌亢进,上皮下病理性腺体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
*导读: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otitismedia)是以鼓室
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主要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
(一)咽鼓管功能不良:一般认为咽鼓管阻塞是本病的基本原因。
引起咽鼓管阻塞或咽鼓管功能不良的常见原因为机械性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鼻咽部填塞等。
此外,腭帆张肌功能不良,如腭裂,易患本病。
(二)感染:本病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故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
晚近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1/2~1/3,主要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球菌,而分离出病毒
为数不多,故认为本病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的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
细菌的产物―内毒素在发病机理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免疫反应: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方逐渐发育成熟,这可能是小儿本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由于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较高,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的存在,并在积液中检出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于一种由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粘膜的损害(Ⅲ型变态反应)可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Ⅰ型变态反应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尚不明确。
复发性或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变应性鼻炎,慢性鼻咽炎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