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47
常用药品使用的药物相互作用预防在现代医学中,药物的使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药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了解常用药品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药物相互作用分为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指同时使用两个或多个药物时,其中一个药物对另一个药物的药效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可分为药物增效、药物拮抗、药物失效和药物毒副作用增强几种形式。
2. 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使用某些药物时,食物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产生影响,从而改变药效。
例如,某些药物在空腹时服用会导致胃肠道不适,而在饭后服用则可避免这一问题。
3. 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外,药物还可能与其他物质如饮酒、烟草等产生相互作用。
例如,某些药物在与酒精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对身体造成损害。
二、常见药物相互作用及其预防措施1.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预防措施(1)抗生素与抗真菌药的相互作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常常会相互干扰,降低彼此的疗效。
在同一时间服用这两类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发生相互作用。
此外,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服用药物,遵循药物的用药间隔时间和剂量等要求也是预防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措施。
(2)降压药与降糖药的相互作用降压药和降糖药常常需要同时进行治疗,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血压或血糖变化不稳定。
因此,在同时使用这两类药物时,建议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水平,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2. 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预防措施(1)某些药物与柑橘类水果的相互作用柑橘类水果中的柚子和葡萄柚含有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的成分,可能干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导致药效减弱或副作用加重。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总结(收藏)一、抗真菌药物及抗菌谱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2.根据感染类型选择用药三、不同药物用药特点真菌感染不容小觑,及时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对缓解病情和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但抗真菌药物选择太多,现将抗真菌具体药物、选药原则、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总结,建议收藏。
一、抗真菌药物及抗菌谱抗真菌药物分为六大类,其中两性霉素及脂质体、氟胞嘧啶、吡格类、棘白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灰黄霉素用于治疗皮肤、指甲、趾甲等的表浅真菌感染。
各类抗真菌药物的特点:●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谱最广,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唯一缺陷为对卡氏肺孢子虫无抗真菌活性。
●三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雷夫康唑的抗菌谱较广,但对卡氏肺孢子虫也无抗菌活性。
●棘白菌素类的药物对卡氏肺孢子虫有活性,但对新型隐球菌无抗菌谱。
●氟康唑的抗菌谱比较少。
●两性霉素B、三个三唑类药物、三个棘白菌素类的药物对烟曲酶都有抗真菌活性,但对毛霉、根酶和镰刀霉只有两性霉素B才有抗真菌活性。
抗真菌药物特点总结如下图:注:妊娠A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妊娠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足,或动物有危险性但人无危险性;妊娠C类:动物研究有毒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有指征时需权衡受益大于风险后可使用;妊娠D类: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收益大于风险且有指征时可用。
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①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孢子丝菌;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
国内前三种多见。
[概述] 咪唑类(imidazoles)为合成的抗真菌药。
抗菌作⽤与两性霉素相似,它能选择性抑制真菌细胞⾊素P-450依赖性的14-α-去甲基酶,使14-α-甲基固醇蓄积,细胞膜麦⾓固醇不能合成,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胞内重要物质丢失⽽使真菌死亡。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是⽬前临床上最常⽤的⼀类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临床应⽤最⼴泛。
从其化学结构上可以看出,在其1位取代咪唑部分为该类药物抗真菌活性所必需,并由此可以演变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咪唑及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咪唑类抗真菌类药物的特点是使⽤⽅便、疗效肯定、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体内代谢稳定吸收良好,因此既可⼝服⼜可注射,对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都有疗效。
[适应症] 该类药物⼀直以驱⾍谱⼴、杀⾍作⽤强被⼴泛作为驱⾍的⼀线药物使⽤,同时也⽤于治疗脱发和⾯部扁平疣,还试⽤于化疗后辅助治疗和⼀些⾃体免疫性疾病。
咪康唑⼝服吸收较差,静脉使⽤可引起⾎栓性静脉炎,⽬前临床上已经较少⽤于静脉注射,⽽主要是局部⽤药治疗⽪肤念珠菌病、念珠菌外阴阴道炎、体癣、股癣、⾜癣、花斑癣等。
[禁忌] 对咪唑类药物过敏者禁⽤。
[不良反应] 临床长期以来对其迟发性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害,未引起普遍关注。
咪唑类驱⾍药相继上市30年来,四咪唑(TMS,驱⾍净)、左旋咪唑(LMS,驱⾍清)、甲苯咪唑(MDZ,甲苯哒唑,安乐⼠)、丙硫咪唑(ADZ,阿苯哒唑,肠⾍清)导致的脑炎综合征、急性脱髓鞘脑炎、迟发性脑病均有⼤量、多组报道,其中以四咪唑和左旋咪唑为多。
据1984~1998年期刊报道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统计,导致脑炎样反应的病例占其不良反应总数的91.82%.临床和CT表现符合急性脱髓鞘性脑病,脑活检病理改变为变态反应性多灶性出⾎性⽩质脑病。
采⽤Wistar⼤⿏,以实验性过敏性脑脊髓炎(EAE)作为中枢性脱髓鞘脑病的动物模型,其实验结果也表明,左旋咪唑能明显促发中枢神经的免疫应答,诱发该病。
利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然而,正确使用抗真菌药物及注意事项至关重要,在治疗过程中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能够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本文将介绍抗真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选择适当的抗真菌药物在治疗真菌感染时,首先需要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感染部位选择适当的抗真菌药物。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季巴胺类、酮康唑类、伊曲康唑类等,不同药物对不同真菌有不同的疗效,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遵循医嘱正确用药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必须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
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规划用药剂量和用药频次,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改变用药频次。
同时,应按照医嘱规定的疗程进行治疗,即使症状好转或消失也不能提前停药,否则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
三、抗真菌药物的用药途径抗真菌药物可以通过口服、外用、静脉输液等途径使用。
口服途径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的真菌感染,外用途径适用于局部感染,而静脉输液适用于重度和广泛性感染。
在用药过程中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部位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四、注意抗真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抗真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的疗效下降或不良反应增加。
在用抗真菌药物时,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中草药等。
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或考虑其他更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五、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抗真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
如果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或给予其他支持性治疗。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期间,还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六、避免滥用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虽然疗效显著,但滥用可能导致抗药性的出现,甚至使真菌感染变得难以治愈。
因此,在治疗真菌感染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并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延长疗程。
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评价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年2月第5卷第1期ChinJMvcol,February2010,V ol5.No.1 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评价王爱平李若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100034)继续教育?【摘要】医生在应用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或氟康唑治疗真菌病时,除了需要熟悉其药物的固有不良反应外,还应重视抗真菌药物和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关键词】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R97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3827(2010)01-0044-04 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是皮肤科常用的3种系统抗真菌药物,医生除了需要关注其药物固有不良反应外,还要重视患者的联合用药以及所用药物之问的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三要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才可鉴定为药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是指某一种药物的作用由于其他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存在而受到干扰,使该药的疗效发生变化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表现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其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性,作用加强(表现为疗效提高或毒性加大)或作用减弱(表现为疗效降低或毒性减轻).患者合用多种药物时,应力求避免因产生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其中某药的毒性加大和(或)疗效降低,此乃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要特别注意以下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心脏意外(心跳骤停或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低血压休克,呼吸麻痹(呼吸中枢抑制或呼吸肌麻痹),惊厥,出血,低血糖昏迷,肝,.肾,骨髓等实质性器官损害¨.药物在体内的转化主要是经肝细胞微粒体内的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代谢,人类有5O多种功能性CYP450基因,但参与药物肝脏代谢的主要为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和CYP3A4.抗真菌药物是一类比较容易影响其他药物代谢的药物j.下面简要介绍这3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以便临床医生能更好的为患者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病.作者简介:王爱平,女(汉族),学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cn1特比萘芬(Terbinafine)1.1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5%.最常见轻度胃肠道反应(4.9%),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腹胀,食欲不振等.其次为皮肤反应(2.3%),主要包括荨麻疹,红斑,瘙痒;罕见多形红斑,环形红斑,固定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tevens.Johnson综合征,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脓疱型银屑病样皮疹,脱发,超敏综合征和血清病样反应等;还可以诱发某些疾病或使原发病加重,如银屑病,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SLE,玫瑰糠疹.神经系统反应有头痛(1.2%),头晕,感觉异常,可有0.7%的味觉紊乱(低体重,缺锌,有味觉丧失史,老年人,女性患者易感).偶见中性粒细胞减少(1:40万)或血小板减少(1:20万),因此连续治疗4~6周以上时应监测全血细胞计数.罕见有绿视,前眼色素层炎和结膜炎,月经紊乱,血脂轻度升高,肌痛,关节痛,心律紊乱,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化验一过性异常,性功能障碍.GarciaRodriguez等对GeneralPracticeRe-search数据库中1991~1996年间69830例20~79岁无肝病史的患者进行定群研究,结果显示特比萘芬肝损害的发生率为2.5/10万人.尽管如此,特比萘芬仍可导致少数人致死性肝损害.刘龙等综述了国内外报道的40例与该药有关的肝损害病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24~75岁;肝损害发生时间为服药开始后5d一18周;临床类型为急性肝细胞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及重型肝炎.有3例为肝衰竭,2例并发血液异常反应;1例出现自身免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年2月第5卷第1期ChinJMycol,February2010,V ol5,No.1 疫性肝炎;1例出现肝静脉闭塞病接受肝移植后死亡.特比萘芬肝损害机制可能和其抑制CYE~.D6有关,也可能是其代谢产物特比萘芬烯丙基乙醛的直接肝毒性所致.因此,既往有肝损害病史的患者不宜使用特比萘芬;持续应用超过4~6周时,应监测肝功能.Chang等就口服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或氟康唑连续或冲击/间歇疗法治疗手足癣,体股癣和甲真菌病的安全性进行了荟萃分析.共纳入122项研究,患者总数19298例.特比萘芬连续疗法(250mg/d)纳入57项,病例3563例,综合风险评估(pooledriskestimates)显示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为3.44%;因转氨酶升高终止治疗为0.34%;转氨酶升高而未终止治疗为0.70%.特比萘芬冲击疗法(500mg/d,应用1周,停药3周)纳入6项,病例514例,结果分别为2.09%,0.56%和0.92%. 特比萘芬连续疗法与伊曲康唑高剂量连续疗法相比有较好的肝脏安全性,其冲击疗法并未减低转氨酶升高的风险性.1.2药物相互作用特比萘芬经由多种CYP450酶代谢,包括CYP1A2,3A4,2C8,2C9,2C19,2D6等,如果某一种CYP450酶代谢了另外一种合并用药,特比萘芬可转由其他CYP450酶代谢.特比萘芬主要对CYP2D6有一定影响,不抑制CYP3A4,因此不影响经由该酶代谢的药物.因此,特比萘芬药物间相互作用较少.与西咪替丁合用,可抑制特比萘芬的血浆清除及代谢;与咖啡因合用,可延长特比萘芬的半衰期.与苯巴比妥,利福平合用,可加快特比萘芬的清除和代谢.与主要由CYP4502D6介导代谢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选择性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单胺氧化酶抑制药B型合用,因特比萘芬可抑制CYP2D6代谢系统,应对患者进行监测.心血管系统用药普罗帕酮,恩卡因及美西律的代谢中,CYP2D6起主要作用,尽管没有合用的报道,最好避免之J.特比萘芬无禁忌用药.一项25884例患者参与的特比萘芬上市后不良事件监测研究,有38.6%的患者有伴随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等;42.8%的患者有伴随用药,包括心血管系统药物,降糖药物,他汀类等; 22.7%的患者年龄>60岁;72.2%的患者口服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平均疗程l2周,但无药物相互作用病例报道引.2伊曲康唑(Itraconazole)2.1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7.1%.常见轻度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6.5%),呕吐,腹痛(2.7%),腹泻(3.2%),厌食(3.3%),腹胀,口干及便秘.其次为皮肤反应,包括皮疹(4.8%)和瘙痒(1.6%),罕见血清病样反应,超敏综合征,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Stevens—Johnson综合征,紫癜样皮疹,脱发等.神经系统反应有头痛(2.1%),头晕,疲劳,嗜睡,偶见幻觉和眩晕,有周围神经病变的个案报道.0.4%~3.5%的患者出现可逆性四肢水肿.在大剂量使用本药时致低血钾症高达6%E9],可引起心室纤颤.罕见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轻度高血压,肾上腺机能不全,男性乳房增大,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高甘油三脂血症等J.罕有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报告,即使如此伊曲康唑在用于这类患者应权衡利弊使用J. GarciaRodriguez等研究显示伊曲康唑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0.4/10万人.症状性肝酶升高均发生在连续疗法,冲击疗法无类似报道.引起的肝损伤多以小叶问胆管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为特点,但也有混合类型,既有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又有肝细胞损伤,有个案报道出现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引起肝损伤的机制不清楚.因此,持续应用伊曲康唑4~6周以上时需要进行肝功能监测;除非患者有潜在肝病史,或有肝功能不良的症状或体征发生,否则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时不需要监测肝功能.对有肝病及特异质患者最好不用伊曲康唑治疗.Chang等研究显示伊曲康唑连续疗法(100mg/d)纳入29项,病例1307例.综合风险评估显示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为1.96%;因转氨酶升高终止治疗为0.11%;转氨酶升高未终止治疗为1.24%.伊曲康唑连续疗法(200mg/d)纳入14项,病例2183例,结果分别为4.21%,0.70%和1.90%.伊曲康唑冲击疗法(400mg/d,应用1周,停药3周)纳入25项,病例2856例,结果分别为2.58%,0.39%和1.04%.结果显示伊曲康唑200mg/d连续疗法由于不良反应和转氨酶升高而终止治疗率较高,而冲击疗法较低,且风险率随剂量增加而增高.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年2月第5卷第1期ChinJMvcol,February2010.V ol5.No.1 2.2药物相互作用伊曲康唑是CYP3A4酶抑制剂J,可竞争性抑制许多经由CYP3A4酶催化的药物代谢,使这些药物血药浓度提高,药物作用延长,不良反应增加.在报道的不良反应中,以伊曲康唑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为主10-121.合用影响伊曲康唑胶囊吸收的药物有H受体阻断药(包括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质子泵抑制药(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和抗HIV药去羟肌苷.合用可降低伊曲康唑血药浓度的药物有抗结核病药利福平,利福布丁,异烟肼,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扑米酮,磷苯妥英等.'"'BJ.合用可提高伊曲康唑血药浓度的药物有磺胺异嗯唑,利托那韦,茚地那韦,红霉素,甲红霉素.可被伊曲康唑提高血药浓度的药物较多,包括胃肠动力药西沙必利;糖皮质激素包括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14];心血管系统药物包括奎尼丁,地高辛,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包括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钙),钙通道阻滞药(包括硝苯地平,非洛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盐酸尼卡地平, 依拉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和他克莫司;抗组胺药包括阿斯咪唑,特非那定和咪唑斯汀;抗肿瘤药包括长春碱类药物,环磷酰胺和白消安;镇静催眠,抗焦虑药包括地西泮,苯巴比妥,氯氮卓,三唑仑,咪哒唑仑, 丁螺环酮,佐匹克隆,阿普唑仑;磺酰脲类降糖药包括甲苯磺丁脲,格列美脲,醋酸己脲,氯磺丙脲,妥接磺脲,格列吡嗪及格列苯脲;非磺酰脲类降糖药包括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曲格列酮和瑞格列萘;胰岛素;抗凝药包括华法林,茴茚二酮,香草醛;其他包括克拉霉素,安普那韦(抗HtV药),阿芬太尼(麻醉用药),伊马替尼(抗信号传导药),西地那非等.因西沙必利,奎尼丁,地高辛,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斯咪唑,特非那丁等与伊曲康唑合用可发生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禁止联用¨.阿托伐他汀钙,洛伐他汀和白消安与伊曲康唑合用可增加肌病或者横纹肌溶解的风险,禁止联用.禁止与三唑仑,咪达唑仑合用.伊曲康唑在儿童中的不良反应与成人基本一致,但儿童对伊曲康唑有很好的耐受性,不良反应少见(1.9%~3.5%),实验室异常发生率也少见.儿童同时患几种疾病的概率较小,因此药物之间相互作用问题不及成人突出.提示伊曲康唑在一定程度上,在儿童的使用有比成人更高的安全性.3氟康唑(Fluconazole)3.1不良反应发生率5%~16%.常见轻度胃肠道反应(7%),包括恶心,腹痛,腹泻和呕吐.皮肤反应(4%)有皮疹和瘙痒,罕见多形红斑,固定药疹,血管性水肿,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剥脱性皮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逆性脱发等.神经系统可有头痛(8%),睡眠差,频繁噩梦,心情烦躁等,严重者出现幻觉和思维障碍,偶致癫痫发作.罕见低血钾症,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肾功能异常,肾上腺功能不全,月经异常,关节痛等J.氟康唑无症状肝酶升高约1.3%;症状性肝酶升高约1.4:10万.急性肝坏死,暴发性肝衰竭及亚急性线粒体肝病等有个案报道.肝损伤类型为混合型,包括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性肝损伤J.对较长时间用药的患者应定期的进行血液学和肝功能检查.氟康唑还可引起QT问期延长, 因此有潜在室性心率失常危险性的患者用该药时, 应注意进行心电图监测J.Chang等研究显示氟康唑连续疗法(50mw"d)纳入5项,病例879例,综合风险评估显示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为1.51%;因转氨酶升高终止治疗为1.22%;转氨酶升高未终止治疗为1.63%.氟康唑间歇疗法(150mg/周)纳入13项,病例899例,结果分别为1.98%,0.39%和0.81%.氟康唑间歇疗法(300~450mg/周)纳入5项,病例507例,结果分别为5.76%,0.85%和不详.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相比氟康唑无论连续或间歇疗法由于不良反应终止治疗率均较低,但风险随剂量增加而增高.3.2药物相互作用氟康唑是CYP2C9的抑制剂,并有轻微的抑制CYP3A4的作用J.与氢氯噻嗪合用可提高氟康唑的血药浓度J.与利福平和异烟肼合用可降低氟康唑的血药浓度.与磺酰脲类降糖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丁脲和格列吡嗪等),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H受体拮抗剂,茶碱和氨茶碱,2010年2月第5器第1期ChinJMvco1.February2010.V ol5.No.1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二氮卓类(如咪达唑伦,三唑伦),齐多夫定,利福喷丁,避孕药(炔雌醇或炔诺酮),双香豆素抗凝药(华法林等),三环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去甲替林),抗组胺药物(特非那定和阿斯咪唑),心血管系统药物(如硝苯啶,氟伐他汀)合用,可使这些药物血药浓度升高,故联用时应谨慎,必要时需要监测后者的血药浓度.与西沙必利合用,可能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故禁止两者联用¨.氟康唑可能降低氯沙坦的药理作用.4结语Chang等研究显示由于不良反应终止治疗率从1.5%(氟康唑50mg/d)到4.2%(伊曲康唑200mg/d);肝脏损害需要或不需要终止治疗率均<2%.对于口服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多为特异体质所致,倾向于发生在治疗的前几周,其发生与时间呈非线性关系.说明口服抗真菌药物对于免疫正常人群使用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多数研究认为¨J,老年人中药物不良反应比年轻人多见,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发生率在2O~29岁组为3%,51~60岁组为14.3%,61~70岁组为15.7%,71—80岁组为18.3%,81岁以上组为24%.其次老年人由于多病性,多种药物同时应用的机会较多,随之而来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也多.治疗老年人疾病时的用药原则与在年轻人并无不同,但须熟悉老年期生理,解剖改变所引起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特点.警惕15服多种药物的不良相互作用无疑是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同时口服多种药物治疗基础疾病的患者应选择药物相互作用比较少的药物.[2]参考文献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42,489-490.王仁云.抗真菌药与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J].药学实践杂志,2002,20(1):52-55.[3][4][5][6][7][8][9][10][12][13][14][15][16][17][18]47?王爱平,王亮春,李若瑜.三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的安全性评价[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8):498-499. GarciaRodriguezLA,DuqueA,CastellsagueJ,eta1.Acohoa studyontheriskofacuteliverinjuryamongusersofketocon- azoleandotherantifungaldrugs[J].BrJClinPharmacol,1999, 48(6):847-852.ChangCH,Y oung?XuY,KurthT,eta1.Thesafetyoforalantifun- galtreatmentsforsuperficialdermatophytosisandonychomyco- sis:ameta-analysis[J].AmJMed,2007,12O(9):791-798.刘龙,景宝洁,吴璐.特比萘芬引致的肝损害及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4):271-273.VickersAE,SinclairJR,ZollingerM,eta1.Mutiplecytochrome P-450sinvolvedinthemetabolismofterbinafinesuggestalimit—edpotentialfordrug—druginteractions[J].DrugMetabDispos, 1999,27(9):1029—1038.HallM,MonkaC,KruppP,eta1.Safetyoforalterbinafine:re—sultsofapostmarketingsurveillancestudyin25,884patients [J].ArchDermatol,l997,133(1O):1213-1219.陈平.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 (11):12—14.GuptaAK,ChwetzoffE,DelRossoJ,eta1.Hepaticsafetyof itraeonazole[J].JCutanMedSurg,2002,6(3):210-213.周琼.抗真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及机制[J].医药导报,2002,21(增刊):76_77..徐海涛,翻秀勤,韩瑞顺,等.与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相互作用的药物及其处理[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 17(4):283-285.吴绍熙,郭宁如.抗真菌药物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机制[J].中国新药杂志,1998,7(5):350-354.李新平,马红钗,昝日增.咪唑类抗真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3,12(5):320—324.张善堂,钱启辉,江国庆.伊曲康唑的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2):739-741.罗权,林玲,张锡宝.伊曲康唑在儿童真菌病中的应用[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2(5):273-275.KatzHI.Druginteractionsoftheneweroralantifungalagents [J].BrJDermatol,1999,141(Suppl56):26-32.GuptaAK.KatzHI.ShearNH.Druginteractionswithitraeon—azole,fluconazole,andterbinafineandtheirmanagement[J].J AmAcadDermatol,1999,41(2Pt1):237-249.[收稿日期][本文编辑]2009-08施慧。
硝酸咪康唑 (Miconazole Nitrate) 抗真菌药物硝酸咪康唑 (Miconazole Nitrate) 抗真菌药物硝酸咪康唑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它属于抗真菌药物中的咪康唑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皮肤、黏膜和内脏的真菌感染治疗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硝酸咪康唑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药理作用硝酸咪康唑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内的酵母菌和皮肤癣菌等真菌的细胞膜比特酵母醇环已酮化酶,干扰了真菌细胞膜内的细胞膜物质的合成,从而抑制了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硝酸咪康唑还能够抑制真菌内酶的活性,破坏了真菌细胞的代谢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其抗真菌的能力。
二、适应症硝酸咪康唑主要用于治疗由各种真菌引起的感染。
它可以治疗皮肤、黏膜、口腔、肺部甚至血液中的真菌感染。
常见的病因包括念珠菌、皮肤癣菌、异常癣菌和毛癣菌等。
硝酸咪康唑也被证明对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疾病(例如妇女阴道念珠菌感染)有效。
三、用法用量硝酸咪康唑可以作为口服药物、外用药物或注射剂来使用。
具体使用方式和剂量需根据临床医生的指导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而言,外用药物多用于治疗局限性真菌感染,如皮肤念珠菌感染和口腔念珠菌感染。
而注射剂多用于治疗严重的真菌感染,如侵犯内脏器官的真菌感染。
在使用硝酸咪康唑时,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剂量使用,并遵循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四、不良反应使用硝酸咪康唑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反应,如瘙痒、发疹、刺激感等,也可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在使用该药物期间如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呼吸困难或其他严重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五、药物相互作用硝酸咪康唑在与其他药物同时应用时需要注意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它可能会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并增加其作用或副作用。
例如,硝酸咪康唑和某些降血糖药物、抗凝药物或抗癫痫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出现药物浓度增加的情况,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
氟康唑的药物相互作用有哪些?
氟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皮肤表面真菌感染。
然而,它作为药物,并不是与其他药物毫无相互作用的。
在使用氟康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者影响疗效。
下面,我们将介绍氟康唑的药物相互作用情况:
一、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
1. 氟康唑可能抑制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代谢,导致抗凝效果增强。
因此,在患者同时使用这些抗凝药物时,应该密切监测凝血时间,确保在安全范围内。
二、与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
1. 若与苯妥英、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联合使用,有可能增加其代谢消除速率,降低其疗效。
因此,在联合用药时,应根据临床情况调整剂量,以确保治疗效果。
三、与免疫抑制剂的相互作用:
1. 若与环孢霉素、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可能增加其血药浓度,增加毒性反应的风险。
在联合使用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药物浓度,确保安全使用。
四、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相互作用:
1. 若与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可能增加其血药浓度,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因此,在联合使用时,应密切监测
患者的心电图和心律失常情况,调整剂量以确保临床疗效。
总结起来,氟康唑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与抗凝药物、抗癫痫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对疗效产生影响。
因此,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相关指标,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还需评估潜在的风险和益处,选择合适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
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在临床上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原则。
首先,选择适当的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时需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真菌类型和患者的病情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目前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多酮类药物、琥珀酸类药物、三唑类药物和恶唑类药物等。
例如,对于轻度的表浅真菌感染,可以选择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霜或鳞屑唑等。
对于严重的、系统性的真菌感染,常规使用静脉给药的多酮类药物(如伊曲康唑)或三唑类药物(如咪康唑)。
其次,根据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合理给药。
抗真菌药物与患者体内真菌的相互作用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合理给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口服抗真菌药物通常应在饭后服用,以确保药物能够更好地被吸收和利用。
静脉注射的抗真菌药物需要掌握适当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以维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持续浓度,达到最佳的疗效。
另外,注意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抗真菌药物在治疗真菌感染的同时,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
因此,在应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物学参数,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另外,抗真菌药物还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浓度的改变或药物效果的降低。
因此,在治疗真菌感染时,应对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进行评估,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最后,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以防止耐药性的发生。
真菌耐药性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度、滥用抗真菌药物是导致真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应用抗真菌药物时,应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避免无必要的预防用药,以减少抗真菌药物对真菌的选择压力,降低耐药性发生的风险。
配伍禁忌表导言:在临床药学中,配伍禁忌是指不同药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且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
因此,了解和遵守正确的药物配伍原则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提供一份配伍禁忌表,列出常见的药物组合,并介绍它们之间的禁忌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指导患者用药。
一、抗生素与抗真菌药物的配伍禁忌1. 抗生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配伍禁忌:- 庆大霉素与万古霉素:两者合用会增加肾脏损伤的风险。
- 庆大霉素与维拉帕米:会增强心脏毒性。
2. 抗生素与巴布龙类药物的配伍禁忌:- 青霉素与氨卡西林:合用会增加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3. 抗生素与复方制剂的配伍禁忌:- 庆大霉素与头孢菌素:合用会降低头孢菌素的疗效。
4. 抗真菌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波利多克索与伊曲康唑: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密迪克酮与氟康唑:合用会引起肝脏损伤。
二、降血压药物与心血管药物的配伍禁忌1. ACE抑制剂与利尿剂的配伍禁忌:- 赖诺普利与袢利尿剂:合用会增加低血压和肾功能损伤的风险。
2. 钙离子拮抗剂与负性肌力药物的配伍禁忌:- 维拉帕米与地高辛:合用会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三、抗抑郁药物与镇静催眠药物的配伍禁忌1. SSRI类抗抑郁药与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的配伍禁忌:- 氟西汀与劳拉西泮:合用会增加镇静作用和呼吸抑制的风险。
2. MAO抑制剂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配伍禁忌:- 厄他普酮与丙米嗪:合用会引起高血压危机。
四、镇痛药与麻醉药的配伍禁忌1. 麻醉药与吩噻迪嗪的配伍禁忌:- 瑞芬太尼与吩噻迪嗪:合用会增加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的风险。
2. 麻醉药与吩噻迪嗪的配伍禁忌:- 瑞芬太尼与依托咪酯:合用会增加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的风险。
五、其他常见的配伍禁忌1. 可卡因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配伍禁忌:- 可卡因与阿米替林:合用会增加心脏毒性的风险。
2. 糖皮质激素与NSAID类药物的配伍禁忌:- 泼尼松与吲哚美辛:合用会增加胃肠道溃疡的风险。
头孢呋辛钠主要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头孢呋辛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生素药物,其属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它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然而,头孢呋辛钠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其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以下是头孢呋辛钠主要药物之间的一些相互作用。
1. 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这些药物属于抗真菌药物,与头孢呋辛钠的同时应用可能会增加头孢呋辛钠的血药浓度,增加其副作用的风险。
2. 溶血性贫血药物:与头孢呋辛钠同时应用可能会增加溶血性贫血的风险,因为头孢呋辛钠可能会引起红细胞的溶解。
3. 铁剂:铁剂与头孢呋辛钠的同时应用可能会干扰头孢呋辛钠的吸收,应相隔一段时间服用。
4. 抗凝药物:头孢呋辛钠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的同时应用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因为头孢呋辛钠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
5.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与NSAIDs的同时应用可能会增加头孢呋辛钠的肾毒性风险,因为两者都可能对肾脏产生负面影响。
6.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同时应用可能会增加肾脏损伤的风险,因为头孢呋辛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可能对肾脏产生毒性作用。
7. 口服避孕药:头孢呋辛钠与口服避孕药同时应用可能会影响口服避孕药的疗效,减少其避孕作用。
8. 钡剂:与钡剂的同时应用可能会减弱头孢呋辛钠的抗菌作用,因为钡剂可能与头孢呋辛钠发生化学反应。
9. 双胍类药物:头孢呋辛钠可能增加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的血药浓度,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10. 马来酸曲美他嗪:与头孢呋辛钠同时应用可能会增加头孢呋辛钠的肺毒性风险。
总的来说,头孢呋辛钠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有些可能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有些可能会降低疗效。
因此,在使用头孢呋辛钠之前,医生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用药史,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补充剂,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同时,患者也应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正在使用的药物,以便医生能够做出更合理的治疗决策。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与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任思颖;瞿洪平【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年(卷),期】2012(012)002【摘要】重症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高危人群,发生率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IFI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显示,入住ICU的常见原因有免疫抑制(13%)、胃肠道手术后(13%)、肿瘤(8.5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21%)、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66%)、充血性心力衰竭(3.62%)、实体器官移植(1.10%)、哮喘(0.68%)和神经系统疾病(0.34%)[1].ICU患者基础疾病多、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高强度免疫抑制剂、接受有创诊疗措施(如中心静脉置管、人工气道建立等),这些都是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及时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和基础疾病的控制对于重症患者的预后同等重要.【总页数】4页(P147-150)【作者】任思颖;瞿洪平【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ICU,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ICU,上海20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5【相关文献】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高危可疑因素:环孢素A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 [J], 杨婷;付丹晖;胡建达;李建;郑晓云;骆晓峰;邱宏强;吴雪梅;陈如玲;陈志哲2.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肺组织渗透性研究进展 [J], 阎鸿焰;黄银;陈诚;秦博;张灵;杨勇3.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泊沙康唑注射液无菌检查方法研究 [J], 陈青连;姚振;万超4.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 [J], 高宁舟;沈杰;宋钟娟;刘奕芳5.三唑类抗真菌药的药物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J], 熊友健;姜松;赵绪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