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使用抗真菌药物
- 格式:ppt
- 大小:846.50 KB
- 文档页数:24
关于加强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的通知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7〕10号)、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8〕9号)等相关文件的要求,为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需严格控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作如下规定:一、临床医师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使用前应采集相关病原学标本进行送检。
二、医院实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会诊制度,临床需要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必须邀请相关专业专家会诊,经会诊同意后需按照要求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单,一式两份(一份留存于病历中,一份交住院药房作为取药凭证)。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四、经抗菌药物培训考核合格后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处方权。
五、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必须要有用药依据,仅限于1天用量。
并在病程记录中进行用药分析,且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六、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七、各临床科室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时,每月按照要求填写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使用情况信息表,并于每月5号之前上报至药学部临床药学室。
八、临床药学室专人负责收集、汇总本单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使用情况信息表,并进行分析点评,将点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九、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目录,会根据临床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结果分析定期调整并公示。
附件:1、**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资质4、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单5、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使用情况信息表附件1:**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门、急诊药房不供应。
特殊使用抗真菌药物评价标准1. 引言抗真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对特殊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评价。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针对特殊使用抗真菌药物的评价标准,以确保其合理使用和安全性。
2. 评价指标在评价特殊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考虑以下指标:2.1 药物疗效评估药物对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可以采用以下指标进行评价:- 症状改善程度- 真菌感染区域的清理程度- 病原体的减少情况- 复发率2.2 药物安全性评估药物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但不限于:-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药物相互作用- 对重要器官系统的影响(肝肾功能等)2.3 药物耐药性评估药物对真菌耐药性的发展情况,考虑:- 药物抗真菌活性的变化- 耐药菌株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 药物抗真菌活性与耐药菌株的相关性2.4 药物成本效益评估药物治疗成本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 药物价格- 疗效评估结果- 抗真菌药物的替代品评估3. 评价流程特殊使用抗真菌药物的评价流程如下:3.1 制定评价计划明确评价目的、指标和流程,制定评价计划。
3.2 数据收集从多个来源收集相关数据,包括临床研究数据、药物说明书、药物监测数据等。
3.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药物疗效、安全性、耐药性和成本效益等指标的评估。
3.4 结果呈现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撰写评价报告,并将结果呈现给相关团队和专家进行讨论。
3.5 结论与建议根据评价结果和专家意见,提出评价结论和相应的建议,包括药物使用指南的更新、相关政策的制定等。
4. 总结特殊使用抗真菌药物评价标准是一套确保抗真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安全性的指导文件。
通过评价药物的疗效、安全性、耐药性和成本效益等指标,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特殊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优化应用。
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随着真菌感染病例的增加,抗真菌药物成为了治疗常见真菌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药物的特殊性质,正确使用抗真菌药物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氟康唑氟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等疾病。
在使用氟康唑前,首先应进行真菌的革兰氏染色试验,以确定感染病原菌的种类。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外用氟康唑。
口服氟康唑一般每天一次,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和肾功能来确定,治疗期一般为2-4周。
外用氟康唑可根据需要涂抹在感染部位,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频次和使用时长。
二、酮康唑酮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可治疗念珠菌、皮肤癣等疾病。
使用酮康唑前,应先确定感染的真菌种类,然后按照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剂型和使用方法。
口服酮康唑一般每天一次,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来确定。
外用酮康唑可根据需要涂抹在感染部位,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频次和使用时长。
三、伊曲康唑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球孢子菌感染等疾病。
在使用伊曲康唑前,应先进行真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药物的敏感性。
口服伊曲康唑一般每天一次,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来确定。
治疗期一般为2-6周,具体根据病情来调整。
外用伊曲康唑可根据需要涂抹在感染部位,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频次和使用时长。
四、咪康唑咪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在使用咪康唑前,需要先确定感染的真菌种类,然后选择合适的剂型和使用方法。
外用咪康唑可根据需要涂抹在感染部位,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频次和使用时长。
口服咪康唑的剂量一般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来确定,每天一次,治疗期根据病情来调整。
总结起来,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确定感染的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剂型和使用方法、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来确定剂量、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频次和使用时长。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避免因药物不当使用而造成不良反应。
一、本院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抗菌药物分级原则: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该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五年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原则由卫生部制定。
但结合本院用药及医生职称实际,经院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及院中层干部会议共同讨论决定:1.未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任职医生,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在医师的指导下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2.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非限制使用级及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三、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1.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由医师以上(含医师)人员使用。
2.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级药物,由医师以上(含医师)人员同意后方可使用。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应用要从严控制,执行会诊制度,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4.临床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认定的会诊人员会诊同意后,根据病人病情需要,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含副主任医师)人员或科主任同意后方可使用。
5 门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6 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7 换级使用抗菌药物后,医嘱中应有上级医师签名。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一、分级原则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及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我院使用的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进行分级管理。
1、非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选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3、特殊使用级: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①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②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③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④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4、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除抗结核药治疗外,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注射给药时允许开一种口服抗菌药),原则上不超过3日量,最多不超过7日;住院用抗菌药物以两联为主。
5、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
医师对住院患者在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要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二、医院对本机构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
医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三、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如药敏试验结果,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对越级使用且无适应症的将在院内网上公布医师名单并提出批评。
抗菌素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现象,根据指导原则将抗生素分三级管理:一、分级原则1、非限制使用——处方医师开具;2、限制使用——主治以上医师开具3、特殊使用——主任医师开具二、分级管理办法1、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氯霉素、先锋5号等;2、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相对于非限制抗菌药物来说的;在疗效、安全、对细菌耐药性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药品价格也相对较高,这类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如三代的头孢类抗生素;3、特殊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价格昂贵的药品;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以下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1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朵利培南;3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4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伏利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三、分级管理临床应用临床上轻度或局部感染患者,应首选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者或己明确病原菌,只对限制性或特殊抗菌药品敏感的患者,可使用限制性或特殊的抗菌药物;患者若需要使用限制性抗菌药物,应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若需要使用特殊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若科室上述级别的医师不在,则需要科主任签名;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品,但仅限于1天的用量,要做好相关的病历记录;门诊患者若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原则上只能选择非限制性药物;若病情需要使用限制性、特殊抗菌药物,分别需具有中级、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签名;另外,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5天,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表抗生素使用误区虽然滥用抗生素并非消费者的本意,但由于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很多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误区,这就是很多抗生素被滥用的源头所在;针对这种现状,两位专家一一剖析了消费者在使用抗生素中的9大误区;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误区7:发烧就用抗生素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耽误了正规抗痨治疗会贻误病情;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误区8:频繁更换抗生素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误区9:一旦有效就停药前面我们知道,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同样地,一旦见效就停药,症状复发再次用药,如此反反复复,相当于增加了药物对细菌的自然选择时间,也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抗药性;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一、抗菌药物的选择选用抗菌药物,首先应明确患者的临床指征;确定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最好能进行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试验,选择疗效高、毒性低的抗菌药物治疗;如果尚未确定,常采用联合用药或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另外还应考虑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及经济性等;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病人的情况,如年龄、体重、遗传、机体的抵抗能力、哺乳、妊娠、肝、肾功能等,对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妇女应严格控制使用致畸药物和影响婴儿生长的药物,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甲硝唑、替卡西林等;对婴儿和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或已衰退,常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半衰期延长,应避免使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要适当,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又易引起细菌耐药;剂量过大,造成浪费,而且可能还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药物滥用;预防性用药仅限于少数情况,如烧伤者、预防败血症、预防新生儿眼炎、流行性疾病流行期预防传播等;抗菌药物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而对各种病毒性感染疗效不佳,如流感没必要使用常规抗菌药物;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合用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个别药物的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但使用不当也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耐药菌株更多,故不宜盲目联合用药;一联合用药的适应症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可先依临床经验联合用药治疗,使药物的抗菌谱扩大,待确诊后再调整;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如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3、产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者,如结核病、慢性骨髓炎、慢性尿路感染等;4、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用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时可减少前者的应用量,减轻毒性;5、感染部位药物不易渗入者,如结核性脑膜炎;二联合用药的原则1、用一种抗感染药可控制的感染,无须联合用药;2、有明确联合用药指征者,一般限于两药联用,极必要时才三药联用;3、联合用药中至少有一种对致病菌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余的不应有明显的耐药性;除极少数情况外如抗结核病时,不宜长期采用固定组分的联合用药,而且尽量缩短联合用药的时间;急诊科质控小组一、疗医质量管理小组㈠组长:龙承钧㈡副组长:高碧秀㈢质控员:王毅㈣成员:张伟潘灵蒋元坤潘显国蔡祖贵云启芳陈泽美王大谋张才杰欧大帅邰梅吴中爱二、病历质量管理小组㈠组长:龙承钧㈡副组长:蔡祖贵㈢质控员:蔡祖贵㈣成员:张伟潘灵蒋元坤潘显国三、院感质量控制小组㈠组长:龙承钧㈡副组长:高碧秀㈢质控员:张伟㈣成员:潘灵蒋元坤潘显国蔡祖贵云启芳陈泽美王大谋张才杰欧大帅邰梅吴中爱四、输血管理小组㈠组长:龙承钧㈡副组长:高碧秀㈢质控员:潘灵㈣成员:张伟蒋元坤潘显国蔡祖贵云启芳陈泽美王大谋张才杰欧大帅邰梅吴中爱五、护理质量小组㈠组长:龙承钧㈡副组长:高碧秀㈢质控员:张才杰㈣成员:云启芳陈泽美王大谋张才杰欧大帅邰梅吴中爱六、药事管理小组㈠组长:龙承钧㈡副组长:蔡祖贵。
X X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分线分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规定,建立抗菌药物分线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第二章抗菌药物分级原则第二条将常用抗菌药物划分成一、二、三线:一第一线药物非限制使用:抗菌谱相对较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二第二线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谱较广、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昂贵的药物,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应控制使用.三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例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两性霉素B、恶唑烷酮类等,应严格控制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一、二、三线药物名录附件1,并定期调整、更新.第三章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第三条住院医生处方权限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处方权限为一、二线药物,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处方权限为一、二、三线药物,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在值班或急诊时遇到严重感染的情况,可用二、三线药物,但需报医务科备案.第四条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一线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第五条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二线抗菌药物治疗时,由药敏结果证实;若无,应由主治以上医师签名.第六条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三线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科主任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或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批准.选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从严控制,须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第七条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一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若培养及药敏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应尽可能改为第一线药物:一感染病情严重如:①败血症、脓毒血症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肿瘤化学疗法;③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④血WBC<1×10^9 /L或中性粒细胞<×10^9 /L;⑤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者;⑥艾滋病;⑦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症;⑧老年患者.三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第八条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未经会诊或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第九条联合用药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要有药敏监测报告,且须经科主任批准并报医务科备案.第十条在经验使用三线抗菌药物前,应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后,参照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第十一条“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每年1-4次对感染病人的分布、病种、药敏耐药菌株、院内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向全院通报.定期对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向药事管理委员会报告,并具体落实药事管理委员会作出对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进行调整的决定.第十二条三级医师查房应含有抗感染药物应用内容;临床药师要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主动为临床用药服务,参加抗生素使用的查房,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感染药物的信息.第十三条药剂科要定期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与科学评估.第四章管理要求第十四条药事管理委员会定期向全院各部门、各科室发布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药敏试验结果信息,以利于指导各部门、各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第十五条抗感染药物使用率:三级医院小于65%,二级医院小于50%,抗感染药物使用率列入医院质量管理范畴.病原学检测送检率:三级医院要达到80%,二级医院要达到60%.第十六条临床医师必须接受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规范的培训.住院医生在5年规范化培训中要增加抗感染药物相关知识的考核内容;主治医生及其以上人员必须参加培训学习并记继续教育学分.第十七条本规范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与科室挂钩,与个人挂钩,奖惩分明.医务科、药剂科参与考核管理.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XX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2017年 1月 10日附件1XX医院现所有的抗菌药物目录表33品种、41品规2017年1月10日修订表示干混悬颗粒剂.。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3月第6卷第9期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09004作者简介:李铭铭(1988-),男,汉族,贵州遵义人,主管药师,硕士。
研究方向:医院药学。
*通讯作者:罗云梅,E -mail :291460227@.Analysis on the use of special use level antibiotics in a third class A hospitalfrom 2017to 2019LI Mingming 1,GAO Hongbing 1,LUO Yunmei2*(1.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unyi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Zunyi 563000;2.ZunyiMedical University,Zunyi 563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use of special use level antibiotics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unyi from2017to 2019,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urvey method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special use level antibiotic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7to 2019.The sales amount,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DDDs),daily drug cost(DDC),and the sales amount sorting (B)/DDDs sorting (A)of commonly used special use level antibiotics were analyzed.Results From 2017to 2019,the total sales amount of special use level antibiotics of our hospital and sales amount of various types drug increased year by year,among them,the sales amount of carbapenems ranked first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Meropenem's DDDs ranked first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The DDC of caspofungin,tigecycline and voriconazole were in the top three.The B/A of linezolid,amphotericin B liposome,meropenem and teicoplanin were close to or equal to 1,the B/A of tigecycline and voriconazole were less than or equal to 1,and the B/A of imipenem and cilastatin sodium was higher.Conclusion The use of special use level antibiotic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7to 2019is basically reasonable,but it still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rational management of special use level antibiotics in our hospital.KEYWORDS:antibiotics;special use level;sales amount;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某三甲医院2017—2019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李铭铭1,高洪兵1,罗云梅2*(1.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贵州遵义,563000;2.遵义医科大学,贵州遵义,563000)摘要:目的分析2017—2019年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自发现第一个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以来,抗真菌药物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已有各种抗真菌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这些药物对真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疗效、安全性、耐药性等问题的出现,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仍需新的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问世。
从目前来看,较有前途的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与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的两大类药物。
此外,像两性霉素B等抗菌活性强但不良反应严重的老药也在不断得到改进。
分类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可分为:①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如唑类、丙烯胺类和吗啉类)以及损害细胞膜脂质结构及其功能的药物(如多烯类);②影响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如卡泊芬净);③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如5-氟胞嘧啶,灰黄霉素);④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的药物(如碘化钾等)。
按抗真菌药物的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①唑类(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等);②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等);③吗啉类(阿莫罗芬等);④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⑤其他类(灰黄霉素、5-氟胞嘧啶、碘化钾、环吡酮胺、卡泊芬净等)。
唑类药物(azoles)这类药物有共同的N-碳置换的咪唑或三唑环,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两大类。
唑类药物是近20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抗真菌药物,在近年来防治真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唑类药物的作用部位在真菌的细胞膜。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使麦角固醇合成受阻从而破坏了真菌细胞的完整性;同时使甲基化的固醇堆积,这样则改变了真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使其通透性发生变化,从而阻止了真菌细胞的生长繁殖。
有些唑类药物在高浓度时可直接破坏真菌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外露,发挥杀菌作用这类药物可外用治疗皮肤癣菌病、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等。
系统用药治疗严重的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等。
唑类药物中供外用的有: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等。
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试行)1、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2、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首先邀请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认定的至少2名会诊人员(名单见下),会诊同意并签字后,完整填写《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单》(附件3),执申请单到药房取药。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专家组成员名单3、临床医师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需在病程中记录应用该类抗菌药物的原因(需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签名),并记录专家组会诊意见。
4、紧急情况下,主治医师可以经过有资质的医师授权越级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但仅限1天用量,并应填写《越级使用授权登记表》附件4,并于事后及时补报有关材料。
5、使用三联或以上抗菌药物,按特殊级抗菌药物管理,并在病程中记录分析。
6、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条件:1)病原菌只对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
2)接受免疫抑制剂的病人,其血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3)感染病情特别严重者,包括:1.败血症、脓毒血症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2.中枢神经感染;3.经心肺复苏术救回的病人;4.使用人工呼吸器(若药敏证实低线药物有效应改为低线药物)。
医务科2019年08月01日附件1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图附件2 越级使用抗菌药物流程附件3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单附件4 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授权登记表附件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附件1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图附件2 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越级使用抗菌药物流程备注:1、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原则上仅限越一级;2、如越级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图》执行,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并在病程中记录分析。
附件3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单申请时间:基本情况科别:病区:患者姓名:住院号:诊断1、 2、 3、用药目的□治疗□预防过敏史□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其他感染情况部位:____________ 寒战:□有□无T:______℃院内获得性感染:□是□否白细胞WBC:_______×109/L 中性粒细胞(NEUT%)_______ %其他情况□高龄□有影响感染治疗的基础疾病□90天内用过抗菌药物特殊情况:病原学检查□已做结果□检出:菌敏感药物:□未做□未检出药物品种药物通用名称:选择理由:□联用药物通用名联用理由:使用方法单次剂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st □qd □bid □tid □qid 其他:□po □im □iv □iv drip使用时间□24h □48h □72h □96h □5天□≥6天申请医师医师签名:附件4 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授权登记表申请时间:申请用量:仅限1日用量科别:病区:患者姓名:住院号:1、 2、 3、□高龄□有影响感染治疗的基础疾病□90天内用过抗菌药物特殊情况:□联用药物通用名联用理由:□st □qd □bid □tid □qid 其他:□po □im □iv □iv drip 授权方式□电话□口头□书面□其他上级医师姓名/职称(若书面授权请本人签名)申请医师姓名/职称医师签名:日期:备注:1、请在病程中记录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与使用原因;2、紧急情况下需越级使用的,不得超过1日用量。
•四代头孢: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等;•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等;•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液、注射剂),伏立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等一、头孢吡肟Cefepime本药是盐酸头孢吡肟和L-精氨酸的无菌混合物。
其中L-精氨酸的浓度约为725mg/g,使配制后注射液的pH值维持于4.0-6.0。
【药代动力学】药物吸收后分布广泛,在尿液、胆汁、腹膜液、水泡液、器官粘膜、痰液、前列腺液、阑尾、胆囊中均能达有效抗菌浓度,并可通过炎性血-脑脊液屏障。
本药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0%,平均血浆消除半衰期为(2±0.3)h。
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延长,肝功能不全者药代动力学无改变。
约85%的药物以原形经肾脏排出。
【适应证】用于对头孢吡肟敏感的需氧革兰阴性菌中的肠杆菌,包括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沙雷菌,埃希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聚团肠杆菌属、柠檬酸杆菌、不动杆菌属、嗜血流感杆菌(包括产β-内酰胺酶株)、沙门菌属、蜂房哈尼夫菌、摩氏摩根菌、志贺菌属、淋球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包括耐青霉素菌)、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链球菌属细菌、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甲氧西林敏感表皮葡萄球菌等葡萄球菌,以及厌氧菌中的类杆菌(包括产黑色素类杆菌和其他经口感染的类杆菌)、产气荚膜梭状菌、梭状菌、动弯杆菌属菌,消化链球菌和丙酸杆菌引起的中重度感染:(1)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和支气管炎);(2)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包括肾盂肾炎);(3)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4)复杂性腹腔内感染(包括腹膜炎和胆道感染);(5)妇产科感染;(6)败血症;(7)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的经验治疗;(8)儿童细菌性脑脊髓膜炎。
盘点有特殊使用要求的抗微生物药物特殊使用要求的抗微生物药物是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殊的条件或者注意事项,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具有特殊使用要求的抗微生物药物:1.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用于治疗结核病,但在使用时需注意耐药性检测和使用多种药物组合治疗,以避免耐药菌株的发展。
此外,抗结核药物需要长期使用,患者需要遵循药物治疗计划,定期服药。
2.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疾病,如念珠菌感染和白色念珠菌感染。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要注意真菌的种类,以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一些抗真菌药物可能影响肝脏功能,需要监测肝功能,定期检查相关指标。
3.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艾滋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需要根据病毒的类型和耐药性选择合适的药物。
一些抗病毒药物可能对肝脏有负面影响,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
4.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感染,但青霉素过敏的风险较高。
在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时,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过敏史,以及定期观察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
抗生素的使用还需要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测试结果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5.妇科抗生素:妇科抗生素用于治疗妇科感染,如阴道炎和宫颈炎。
在使用妇科抗生素时,需要注意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指定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进行治疗。
此外,妇科抗生素可能会引起阴道菌群失调,导致念珠菌感染,因此需要注意卫生习惯和阴道保健。
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治疗药物:MRSA是一种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对常规的抗生素不敏感。
治疗MRSA 感染时,常用的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但需注意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范本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一、分级原则(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细菌耐药性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20xx〕38号)的规定制定,该目录涵盖全部抗菌药物,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
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
三、考核办法(一)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剂科及医务科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督导本院临床合理用药工作。
依据《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与不定期对各科室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