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地区奶牛场奶牛冷热应激程度与防暑防寒情况调研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9.81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西南地区奶牛场饲养管理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中国西南地区奶牛场饲养管理的现状,探索优化饲养管理方法,提高奶牛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调研范围涵盖中国西南地区多个省份,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饲养环境在西南地区的奶牛场中,大部分场所都建有封闭式、半封闭式或半开放式的饲养场。
这种饲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气温和卫生情况,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2.饲料管理在本次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奶牛场采用的是混合饲料,其中以精料和粗料的混合最为常见。
此外,还有一些奶牛场在饲料中添加了一定比例的添加剂,以提高奶牛的生产能力和健康状况。
3.健康管理奶牛的健康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调研中,发现西南地区奶牛场注重奶牛的疫病防治、兽医保健和合理用药。
对于常见疫病,奶牛场都制定了相应的疫苗接种计划和预防措施,并配备了专业的兽医人员进行监管和管理。
4.生产效益通过本次调研,发现西南地区的奶牛场在饲养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产效益逐步提高。
大部分奶牛场主要以生产牛奶为主要目标,通过适当的饲养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了奶品质量,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1.饲养环境有待改善部分奶牛场饲养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空气质量和卫生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议奶牛场加强通风设施的建设,增加场所的采光程度,保持场地的清洁卫生。
2.饲料供给有待优化虽然大部分奶牛场使用了混合饲料,但还有一些奶牛场在饲料配比上存在问题。
建议奶牛场在饲料配送过程中加强控制,合理调整饲料配比,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3.兽医服务需加强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奶牛场在兽医服务方面存在不足。
建议奶牛场加强兽医团队的建设和培训,提升兽医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及时解决奶牛的健康问题。
4.科学管理与技术支撑奶牛场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如养殖管理软件、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等,优化饲养管理方式,提高奶牛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夏季奶牛热应激的发生及综合防治奶牛热应激是奶牛受到夏季炎热气候的刺激,超过了奶牛本身体温调节能力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总和。
奶牛经过长期适应,遭受的热应激大都属于慢性热应激。
然而,随着集约化饲养密度的加大,加上近几年全球气温升高,使热应激对奶牛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夏季热应激对奶牛生产的影响1.1 采食量降低热应激导致奶牛采食量的下降是奶牛热应激的直观表现,也是常被忽视的问题。
一般奶牛从22~25 ℃时采食量开始下降,30 ℃时急剧下降,40 ℃时的采食量不会超过18~20 ℃时的60%,40 ℃以上时,不耐热的奶牛品种将停止采食。
1.2 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1.2.1 对产奶量的影响实践证明,当环境温度超过20 ℃时,奶牛产奶量有所下降,气温升到30 ℃时产奶量大幅度下降,超过35 ℃时产奶量急剧下降.研究表明,热应激能显著的降低各泌乳阶段及泌乳期奶牛的平均泌乳量,且在泌乳前期热应激反应最厉害。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温度为29 ℃,相对温度为40%的条件下,其荷斯坦奶牛产奶量下降8%;在同等温度条件下,相对温度为90%时,牛奶产量下降31%。
1.2.2 对乳汁成分的影响热应激还会使乳脂率、乳糖、乳蛋白比率下降,从而降低了乳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
国内学者对1 250份巴氏消毒奶样的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第3季度的瓶奶含脂率比第1、4季度平均低0.1%,且乳脂成分中短链脂肪酸下降,长链脂肪酸增加。
据西欧报道,在27 ℃以上温度时,乳脂率开始下降。
高温与乳脂率的相关系数为-0.23,与非脂固形物相关系数为-0.61。
1.3 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热应激可破坏家畜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平衡,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分泌不足,造成排卵迟缓,滤泡发育不良以及卵泡形态异常,导致家畜不能受精[2]。
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奶牛散热困难,子宫血流量减少,生殖道温度升高,血中孕酮水平增高,雌二醇水平下降,不利于受精卵发育和附植,增加胚胎早期死亡,造成不孕、流产等,所以在夏季高温天气发情的母牛应适当地控制配种。
65奶牛生产中冷热应激的研究进展付凯,李众英,崔明江(河北省畜牧总站050000)摘要:温度是影响奶牛生理机制和生产效能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产奶量的奶牛有不同的热应激程度,高产奶牛对热应激更为敏感,热应激可使牛奶产量下降20%左右[1]。
相比其他家畜而言,牛怕热不怕冷,但这种概念不是绝对的,在极其低温的条件下,奶牛的冷应激也比较严重,也会造成产奶量下降,引发多种疾病。
关键词:奶牛生产中;冷热应激;研究进展奶牛热应激综合征是指奶牛受到超过本身体温调节能力的高温度刺激时,产生的一系列现象。
在冬季的低温条件下,当温度低于5℃时,奶牛就进入冷应激状态,奶牛因体热丧失较多,必然会不断增加能量消耗来维持正常的体温需要,从而导致奶牛的产量减少,甚至有的奶牛会发生疾病,出现冻伤。
下文从奶牛的冷热应激表现入手,分析奶牛在生产过程中的生理机制,并提出改进措施。
1冷热应激的表现低温的条件下奶牛一旦产生冷应激现象可能会使奶牛出现流行性感冒、肺炎、结核病、巴氏杆菌病、副伤寒等系统疾病。
例如,奶牛一旦产生冷应激的现象时,会直接导致奶牛乳房炎发病率的上升,可能对奶牛造成严重的急性乳头炎和冻伤。
其次,由于冬季气温低,可使奶牛的采食量有所增大,致使产奶量下降。
而奶牛热应激的主要表现症状为奶牛呼吸频率增加,平常奶牛呼吸频率大约为20~50次/min ,发生热应激反应时奶牛呼吸频率可能在80次/min 以上,甚至可以是120~150次/min ,整个奶牛呼吸的频率都会增加;同时奶牛还可能会在呼吸中出现快速地流汗或者喘气,由于奶牛的汗腺不发达,所以它会把舌头吐出来,快速散热,这样就会造成奶牛的食欲下降,出现食欲不振,采食量下降的现象,由于其采食量下降会造成其物质摄入不足,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在热应激情况下也容易发生易感性疾病。
2冷热应激的发生机制奶牛出现热应激情况会导致其瘤胃蠕动性下降,包括血流量都减少,奶牛瘤胃中的pH 值会降得非常低,从而导致酸中毒,这时会使奶牛的防御机制更加弱化。
奶牛是恒温动物,保证其体温基本恒定和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础。
奶牛通过新陈代谢活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适应机体内外界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动物热应激可被理解为所有与高温有关的因素引起的有利于避免动物机体功能紊乱和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发生在动物细胞水平的自我调节。
环境温度、辐射能、相对湿度以及维持与生产过程中的产热,都是引起热应激的因素(West ,1999)。
成年牛的低限临界温度达-4℃以下,适宜生活温度为10~15℃(李如治,1995)。
在高温环境中,随着奶牛生产性能的不断提高,其热应激的表现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南方农牧区热应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明显。
因此,能否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有效防治奶牛热应激,成了保持夏季奶牛高生产性能的关键。
本文旨在阐述奶牛热应激所带来的危害及相应的调控措施,为提高夏季奶牛生产性能提供参考。
1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1.1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1.1.1热应激对奶牛采食量的影响NRC (1981)指出,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日粮中粗饲料的比例越高,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下降得就越快。
Gengler 等(1970)采取加热瘤胃的方法使奶牛受热,发现奶牛采食、饮水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根据热稳衡理论,动物采食是为了维持机体的正常体温,而停止采食是为了防止体温过高。
热应激时,产热需要降低,甲状腺素T 3、T 4的分泌量大幅度下降,以降低物质代谢率;另一方面,由于机体散热需要加强,流经全身皮肤表面的血量会增多,导致消化道内血量不足,导致胃肠蠕动变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速度减慢,食糜通过时间延长,消化道内充盈,通过胃壁上的胃伸张感受器作用于下丘脑厌食中枢,反馈性地减少采食量。
另外,温度还可直接通过温度感受器作用于下丘脑的厌食中枢,抑制动物采食。
温度升高还可使畜禽饮水量急剧增加,从而相对减少采食量。
1.1.2热应激对奶牛瘤胃消化率的影响Lippke(1975)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牛对粗饲料的消化率会升高。
中国西南地区奶牛场饲养管理调研报告摘要:为考察中国西南地区奶牛场饲养管理情况,本次专项调研收集了来自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四个省、直辖市的47家存栏量100头以上的规模化牛场数据,分析了调研牛场的存栏量、年产奶量、牛舍类型和犊牛饲养管理以及其随牛场规模的变化情况。
结果得出:(1)1 000头以上规模牛场较100~499头规模牛场年平均产奶量高了11.1%。
(2)西南地区主要以半开放式牛舍为主,占调研牛场的46.8%,随着牛场牛舍封闭程度的提高(从开放式到封闭式),泌乳牛年产奶量提高10.0%。
(3)新生犊牛配置新生犊牛保育舍和专用产犊区、哺乳期犊牛一直单栏饲养或先单栏饲养后大群饲养、断奶缓冲7d再转群的牛场,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高。
综上所述,奶牛的产奶量与牛场存栏规模、牛舍类型以及犊牛的饲养管理密切相关。
关键词:奶牛;存栏量;年平均产奶量;牛舍类型;犊牛饲养管理我国奶牛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产业稳步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奶牛养殖的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以及产业整体效率和素质水平显著提高。
但近年来受到环保压力大、乳制品进口大增的冲击以及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消费信心尚未完全恢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奶牛存栏量从2016年开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特别针对养殖发达地区的环保压力,蒙牛、伊利等乳企牧场正在向西部地区延伸发展。
西南地区虽然气候环境好,环保压力小,但是与奶牛养殖主产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南地区奶牛养殖业的现状,本研究对西南地区奶牛场存栏量、年产奶量、牛舍类型、犊牛饲养管理进行了专项调研,以期为促进西南地区奶牛产业带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调研对象及方法通过采取数据查询、问卷调查、电话核实等方式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个地区开展专项调研,共获得了47家存栏量100头以上牛场的相关数据,这些牛场饲养荷斯坦牛或者同时饲养娟姗牛,合计总存栏奶牛4.4万头,其中成乳牛为2.44万头,年总产奶量20.39万t,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为8 285kg。
热应激对奶牛的危害及预防措施热应激对奶牛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在奶牛科技入户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指导员针对养殖场户在饲养奶牛过程里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管是奶牛养殖户还是技术员,对奶牛热应激问题重视不够,导致牛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影响了奶牛生产性能的发挥。
下面就热应激对奶牛饲养的危害及防治,作一简要的论述,希望在实际生产指导工作中能起到一定作用。
一、总论奶牛热应激综合征是指奶牛本身在受到超出其自身体温调节能力的高温刺激时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异常反应。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奶牛夏季产奶性能下降和繁殖力降低。
为缓解和减少热应激对奶牛的危害,最主要的应从改善奶牛福利待遇和提高奶牛饲养技术等方面着手。
夏季高温炎热,由于奶牛的排汗速度慢,当受到高温刺激时,牛体温升高,呼吸加快,皮肤代谢发生障碍,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体内营养呈负平衡,造成奶牛体重减轻,体况下降;产奶量和乳脂率同时下降,繁殖率下降,患病和死亡率增加。
温度一旦超过27℃,奶牛的采食量就会下降,开始对奶牛产生不利影响。
当温度达到或超过32℃时,产奶量会明显下降,减产3%-20%。
高温、高湿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更大,这就需要用人工方法帮助奶牛散热和改善奶牛的营养供给,使其增加采食量。
二、控制奶牛热应激的必要性应激是为了克服应激源的危害性,以保持体内平衡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如果刺激强度过大或作用时间过长,机体就会逐步失去应付能力,从而出现病理状态。
夏季气候炎热,空气潮湿,极易引起奶牛热应激。
当奶牛承受的热量超过它所能散发排出的热量时,即处于热应激状态。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奶牛的热应激反应时常发生,严重影响着生产效益,因而受到养牛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夏季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对保证奶牛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三、热应激产生的原因奶牛的产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不断地从饲料中摄取能量来满足生命和生产的需要,同时又不断地向环境中释放热量。
规模化奶牛场热应激综合防控措施摘要:夏季奶牛热应激给当地奶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奶牛表现出热应激后,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泌乳牛产奶量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受胎率下降等。
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主观因素为奶牛抵抗热应激的能力不足,客观因素为奶牛所处环境不适。
因此,防控奶牛热应激要从提高奶牛热应激耐受力和改善奶牛所处环境两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热应激综合防控热应激耐受环境目前,我国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品种95%以上是中国荷斯坦牛,荷斯坦牛生产的最高关键气温是25-26℃。
当气温高于27℃,或温湿指数(THI)超过74,奶牛表现出热应激,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泌乳牛产奶量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受胎率下降等。
当环境温度达到32℃,奶牛干物质食量降低20%-25%,产奶量降低20%-30%、乳脂率平均下降约0.5-0.7个百分点。
笔者所在地区5月份规模化奶牛场每头泌乳牛平均产奶25kg/天,8月份每头泌乳牛平均产奶降至17kg/天,产奶量降低32%,夏季奶牛热应激给当地奶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通过多年来的研究,对奶牛场热应激防控措施做一综合论述。
一、热应激的判定一般当奶牛所在环境温度超过30℃,就能断定奶牛已处于热应激状态。
当前国内外判断奶牛热应激发生情况的方法主要有:①体温测定法:10头正常奶牛7头体温超过39.4℃,奶牛开始处于热应激状态,超过40℃,奶牛处于严重热应激状态;②呼吸频率法:10头正常奶牛7头呼吸频率高于80次/min,奶牛开始处于热应激状态,超过85次/min,奶牛处于严重热应激状态;③生产性能测定法:奶牛产食量或产奶量下降10%,奶牛开始处于热应激状态,下降超过25%以上,奶牛处于严重热应激状态;④温湿指数法(THI):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的程度的一个指标,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热应激判断的方法,THI在75-78为奶牛热应激预警状态,79-83为危险状态,84以上为紧急状态。
奶牛养殖业考察报告(通用3篇)奶牛养殖业篇1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三鹿”的影响,牛奶价格大幅下跌,养殖成本倒挂,亏本经营,奶农普遍信心不足,奶牛存栏数量减少,奶产业受到了重创。
在危机的特殊时期,如何帮助奶牛养殖户提振信心,渡过难关,巩固产业,是我们当前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委办公室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利通区马莲渠乡廖桥村和巴浪湖村,对两个村经济发展情况及群众所思所盼、生产生活以及贫困等情况进行了调研,寻找*难题的思路和办法。
一、基本情况xx乡xx村和xx村是**市传统的奶牛养殖村,有20多年的奶牛养殖历史,廖桥村还是奶牛养殖的发源地之一。
目前,廖桥村拥有土地2611亩,人口301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90%以上,有6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9亩,奶牛存栏由过去的3500多头减少到现在的1000多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
巴浪湖村拥有土地1830亩,人口257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80%以上,有7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7亩,奶牛存栏由过去的5000多头减少到现在的1700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
在产业结构方面:这两个村都是二元结构模式,以奶牛养殖为主,粮食种植为辅,廖桥村几乎家家都养奶牛;巴浪湖村奶牛养殖户达到400多户,占到80%以上。
这两个村有个体私营企业只有2家,且规模都不大,主要以传统粮食加工和饲料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在农民收入方面: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两个渠道。
一个是来自于奶牛养殖收入,廖桥村农民收入70%以上的收入来来自于奶牛养殖,巴浪湖村农民收入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奶牛养殖。
另一个是来自于外出务工和少量的粮食收入,这两项分别占到了农民收入的30%和20%,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
在扶贫解困方面:由于人多地少,位置比较偏远,农民增收缓慢,低保户较多,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年龄偏大、身体残疾、长期有病、劳动技能差的农户中,廖桥村有低保户57户,巴浪湖村有低保户88户,低保户每月每户50元,一年600元,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还有很多困难。
doi:10.19369/ki.2095—9737.2020.08053奶牛热应激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王丽华(黑龙江省林甸县畜牧兽医局,黑龙江大庆166300)摘要:奶牛是一种恒温动物,饲养环境温度适宜控制在5〜20°C,有利于保持健康和生产性能正常。
当外界气温升高时,奶牛的生产性能会逐渐降低,当温度达到机体适应的上限时,就会影响生理及内分泌功能,进而导致生产及繁殖性能下降,此时即可判定发生热应激。
近几年,随着夏秋季节经常出现高温天气,奶牛更易发生热应激,且临床症状逐渐加重,甚至造成死亡,严重损害奶牛场(户)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奶牛;热应激;发生原因;临床表现;防治措施;物理降温;治疗;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5&23文献标识码:B1发生原因奶牛的产奶是复杂的一个生理过程,需要持续通过饲料中摄入能量用于满足生命和生产所需,同时还会将产生的热量持续向环境中释放,但机体无法及时释放出现这些热能,就容易引起热应激。
1.1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夏季气候炎热,若奶牛长时间到舍外进行运动或者放牧,使头部在阳光下直接曝晒过久,会造成脑部充血,导致呼吸、血管以及运动中枢神经异常,引起热应激,严重时还会发生中暑,此时倒地陷入昏迷状态%1.2舍内闷热夏季牛舍内温度过高,环境闷热,没有适当通风或者无法及时散热,牛群饲养密度过大,过于拥挤,导致体内蓄积大量的热量而无法及时散发,从而引起发病,严重时会导致中暑%13奶牛饲养管理不规范,运动过多或者长时间进行放牧,体质虚弱,大量出汗但未及时供给充足的饮水和适量的盐分,从而发生热应激,严重时会导致中暑,使机体虚脱%2临床表现病牛采食量急剧减少,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干物质采食量会更快降低,并导致瘤胃中无法产生足够的挥发性脂肪酸,使机体生产能力下降,同时能量代谢的平衡状态被破坏。
另外,增重速度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8—0092—02减缓,直肠温度每升高1°C,日增重就会下降0.4kg 左右%21呼正常情况下,奶牛的呼吸频率为20〜50次/min,发生热应激后呼吸频率加快,可超过80次/min,有时甚至可达到120〜150次/min。
奶牛热应激与营养调控研究进展热应激是导致奶牛夏季产奶性能、繁殖性能和免疫能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夏季高温时间长,热应激作用会造成奶牛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奶牛热应激机制及其对策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
为缓解奶牛热应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营养调控、环境改善和育种途径。
由于生产成本和荷斯坦品种相对耐寒而不耐热的生物特性等原因,目前奶牛业生产多采用营养调控为主,辅以环境改善的综合措施。
本文综述了奶牛热应激与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
1 奶牛热应激产生的影响1.1 热应激对采食量和消化的影响干物质采食量降低是热应激生理反应的一部分。
泌乳牛在持续热应激下,在22~25℃采食量开始下降,30℃以上明显下降,在40℃时的采食通常不会超过18~20℃中的60%,40℃以上时有些不耐热品种停止采食。
在30.0℃时,奶牛采食量为正常时的90%,在30.2℃和40℃时,采食量为正常的75%和67%。
奶牛在热应激时,延长食糜过胃时间,通过胃壁上的胃伸张感受器作用于下丘脑厌食中枢,反馈减少采食量。
加外直接通过温度感受器作用厌食中枢,然后反馈回来抑制采食。
温度升高奶牛散热加强,流经全身皮肤表面的血量增多,导致消化道内血量不足,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速度,使消化道充盈,从而抑制采食。
高温时消化道蠕动减弱,饲料在消化道中的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微生物和消化酶的活动以及已消化养分的吸收,但在高温高湿的严重热应激下,亦可引起消化率下降。
其它的环境因素如湿度、风速及热辐射等与环境温度可共同影响饲料的消化;另外,家畜采食量因环境温度升高而下降的程度也受日粮组成的影响。
日粮中粗料比例越高,随温度的升高,DHI下降幅度就越快。
有报道呼吸频率和饮水量提高会引起DHI下降。
1.2 热应激对产奶性能的影响与热应激相关的产奶量降低多数是DMI降低所致。
奶牛采食量减少时,由于减少了营养成分的消化和代谢,产热量减少,用于乳汁合成的营养成分也相应减少。
早在30年代,国外学者就发现-1.1~15.6℃为奶年嘬佳产奶温度范围。
奶牛场调研报告奶牛场调研报告背景介绍:奶牛场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从事奶牛的饲养、管理和乳制品的生产加工。
随着人们对乳制品的需求增加,奶牛场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奶牛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指导农民朋友在奶牛场的经营。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专家访谈的方式。
调研的对象主要是农民朋友和奶牛场的工作人员。
问卷调查包括了对奶牛场的规模、设备、饲养管理和乳制品加工情况的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意愿和需求的调查。
实地观察主要观察了奶牛场的布局、牛舍的构造和设备的使用情况。
专家访谈主要对奶牛饲养和乳制品的生产加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调研结果:1.奶牛场规模: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奶牛场的规模较小,只有少数的奶牛场规模较大。
主要原因是奶牛的饲养成本较高,且饲料供应不稳定。
2.设备使用情况:大部分奶牛场使用了现代化的设备,如自动喂料机、自动挤奶机等。
但是也有少部分农民朋友没有使用这些设备,主要是因为设备价格较高。
3.饲养管理:大部分奶牛场的饲养管理较为规范,牛舍的卫生和空气流通较好。
但也有少部分奶牛场的饲养管理不规范,且对于奶牛的健康和饲料搭配不够重视。
4.乳制品加工:部分奶牛场已经进行了乳制品的生产加工,并形成了一定的销售渠道。
但仍有一些奶牛场只进行了奶牛的饲养,并没有进行乳制品的加工和销售。
5.发展趋势:大部分农民朋友希望能够发展成规模化的奶牛场,通过提高生产效益来增加收入。
同时,也有一部分农民朋友希望通过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建议: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贷款和补贴,以帮助农民朋友进行奶牛场的规模化发展。
2.加强奶牛饲养技术的培训,提高奶牛场的管理水平。
3.推广现代化饲养设备的使用,降低设备价格,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融入现代化奶牛饲养的轨道。
4.鼓励农民朋友进行乳制品的生产加工,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市场支持。
5.加强农民朋友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资源共享的模式,提高奶牛场的整体效益。
浅谈奶牛热应激的防控郭锷锋中澳合资东方澳龙制药有限公司奶牛事业部(510405)前言奶牛最适合的温度范围为1.1℃-23.3℃。
在此范围内,奶牛可通过自身的体内调节(产热和散热平衡)机制,维持体温恒定,不表现出异常反应,奶牛的产奶性能、繁殖性能以及健康状态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一旦由于气温升高、湿度增大、辐射强度加强以及空气流动速度减弱,或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造成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奶牛机体出现不适(体温升高,呼吸和脉搏加快,采食量和产奶量减少)甚至发生中暑,严重的造成死亡。
这种现象称为热应激。
夏季炎热,由于奶牛的排汗速度慢,当受到高温刺激时,牛体温升高,呼吸加快,皮肤代谢发生障碍,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体内营养呈负平衡,造成奶牛体重减轻,体况下降,产奶量和乳脂率同时下降,繁殖率下降,患病和死亡率增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应激已成为危害奶牛生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南方地区。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食量、生产繁殖性能和免疫力降低。
奶牛热应激不仅与温度有关,与空气中的湿度也有密切关系,所以在衡量奶牛热应激的程度是通常用温湿度指数(THI)表示,THI(THI=0.72(干球温度+湿球温度)+40.6)超过72时,奶牛开始出现轻度的热应激,奶牛的采食量开始下降,开始对奶牛产生不利影响;当THI值高于79,低于88时呈现中度热应激反应,其产奶量会明显下降,减产3%~20%;此时应当认真采取措施,以减轻奶牛所受环境的压力,必须采取一些散热措施;当THI高于88时呈现严重热应激反应。
热应激奶牛采食量下降,能量摄入减少,处于代谢负平衡状态,轻则影响生产性能发挥,重则造成代谢紊乱、脱水、休克和死亡,这就需要用人工方法帮助奶牛散热和改善奶牛的营养供给,使其增加采食量奶牛是恒温动物,机体在代谢活动中不断产生热量,尤其在采食大量的粗饲料和分泌大量牛奶时,由于发酵作用和体内新陈代谢作用的增强,产生了很多的发酵热和体增热。
在外界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热量除了维持奶牛的正常体温外,多余的部分依靠辐射、传导、对流的方式散发于周围环境。
中国西南地区奶牛场奶牛冷热应激程度与防暑防寒情况
调研报告
荷斯坦牛是当前奶业生产饲养的主要奶牛品种,随着生产性能的不断提高,其机体代谢和泌乳产生的热量明显增加,又因其体型大、单位体积散热面积小、汗腺功能不发达,使其对热应激特别敏感。
热应激会导致奶牛营养负平衡、产奶量降低、免疫力降低,进而损害奶牛健康,降低牛场的经济效益,影响奶牛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热应激还能引起奶牛繁殖性能持续性受损,即使环境状况好转,奶牛体况恢复,其繁殖性能在几个月内仍会受到影响。
奶牛不仅受热应激影响,在寒冷环境中还容易发生冷应激反应,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易感染疾病,从而影响奶牛健康状况。
相比其他畜禽,奶牛养殖采用开放式及半开放式牛舍更加普遍,所以冷热环境是制约奶牛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可知,奶牛冷热应激程度以及缓解措施在奶牛生产中至关重要。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奶牛受到冷热应激影响的时间和强度都各不相同。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南地区奶牛养殖业的现状,本研究对西南地区47家存栏量100头以上牛场冷热应激程度与防暑防寒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以期为促进该地区奶牛产业带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通过采取数据查询、问卷调查、电话核实等方式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个地区开展专项调研,共获得了47家存栏量100头以上牛场的相关数据,这些牛场饲养荷斯坦牛或者同时饲养娟姗牛,合计总存栏奶牛4.4万头,其中成母牛为2.44万头,年总产奶量20.39万t,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为8.285kg。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调研奶牛场奶牛冷热应激程度与防暑防寒情况是否
影响泌乳牛平均产奶量,必要时进行Duncan氏多重比较,数据以平均值±标
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环境温度升高超过临界温度时,奶牛仅靠物理调节无法维持自身热平衡,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热应激反应,影响其生产和健康。
当温湿指数(THI)超
过72时,认为是超越热应激发生的临界点。
经对调研的47家牛场奶牛热应
激情况进行统计,热应激程度中等及以上的牛场有13家,占27.7%。
夏季
采食量受到影响的牛场有33家,占调研牛场的70.2%,其中采食量降低小
于10%的牛场有24家、超过10%的牛场有9家,分别占51.1%和19.1%。
夏季产奶量受到影响的牛场有30家,占调研牛场的63.8%,其中产奶量下
降小于3kg的牛场有24家、下降3kg以上的有7家,分别占51.1%和14.9%;临床型乳房炎发生率最高的季节在夏季的牛场有39家,占比为76.6%。
结
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超过2/3的牛场受到热应激影响,且热应激程度较高,防暑降温措施在该地区非常必要。
本次调研的47家牛场防暑降温措施与泌乳牛产奶量情况列于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西南地区牛场应对热应激的主要措施有喷淋、风扇、遮阳棚、
遮阳网,分别占调研牛场的40.4%、70.2%、51.1%、42.6%,采用喷淋、风扇、遮阳棚、遮阳网的牛场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分别为9.046kg、8.689kg、8.320kg、8.725kg,分别较没有采用喷淋、风扇、遮阳棚、遮阳网牛场的泌
乳牛年平均产奶量高16.5%、18.5%、0.9%、9.6%,配有喷淋、风扇的牛场
泌乳牛产奶量改善效果显著(P<0.05)。
综上可知,喷淋和风扇相对于遮阳
棚和遮阳网能更有效地缓解西南地区牛场热应激对泌乳牛产奶量的影响。
戴永利研究认为,牛舍同时装配喷淋和风扇能显著促进牛体热量散发。
本次调研的牛场中同时使用喷淋和风扇的牛场有18家,占比为38.3%;泌
乳牛年平均产奶量为9.088kg,较其他的牛场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高
16.7%(P<0.05,表1),验证了上述研究结论。
刘云飞研究认为冷风机可以显著降低空气温度和THI,且对奶牛的体表
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次调研牛场采用冷风机的牛场仅有6家,占12.8%,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为9.280kg,较没有配备冷风机的牛场,年平均产奶量
高14.0%(P>0.05,表1),进一步验证了冷风机对夏季奶牛热应激具有较好
的缓解效果。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立体气候明显,冬季日温差大,气温
表现出一致偏冷或偏暖型、东西反向型的异常状态。
奶牛抗寒能力较强,但
在低温天气也会产生冷应激影响,一般认为环境温度低于5℃时,奶牛进入
冷应激状态。
经对本次调研的47家牛场冷应激情况进行统计,有29家牛场
在冬季受到冷应激的影响,占比61.7%。
根据冷应激的程度划分,没有冷应
激的牛场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比有非常轻微冷应激、轻度冷应激牛场高
2.4%、21.4%(表2)。
同时调研结果显示,有24家牛场的奶牛在冬季采食
量增加,该类牛场占比为51.1%;有8家牛场的泌乳牛产奶量降低,占比为17.0%;有3家牛场出现泌乳牛乳头冻伤,占比6.4%。
上述结果表明,西南
地区冬季受冷应激影响的牛场占比低于受到夏季热应激影响的牛场。
冬季牛舍温度低,奶牛容易受贼风侵袭,需要做好防风措施防止奶牛患
上感冒和风湿病。
在调研的47家牛场中,有无防风措施的牛场数和泌乳牛
年平均产奶量情况列于表3。
由表3可知,牛舍有防风措施的牛场有21家,
占比44.7%,其泌乳牛产奶量比没有使用防风措施的牛场高 6.5%(P>0.05)。
由此可见,牛舍配备防风措施有提高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的趋势。
生产上,牛场难以实现完全封闭饲养,奶牛在冬季持续的低温环境中容
易发生冷应激,因此加强牛舍保温必不可少。
犊牛处于生长发育期,自身消
化和免疫系统还不完善,对环境适应能力弱,冬季更需要抗寒保暖。
本次调
研的47家牛场犊牛采取保温措施的牛场数及其年平均产奶量列于表4。
由表
4可以看出,在密闭牛舍、防风、套穿马甲、加铺垫料、牛舍加热、提供温水、提供暖棚这些保温措施中,防风、加铺垫草是牛场对犊牛舍防寒管理最
普遍使用的措施,分别占调研牛场的59.6%、72.3%,其中加铺垫草的牛场
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比没有加铺垫草的牛场高18.8%(P<0.05)。
对犊牛舍加
热和提供暖棚比没有牛舍加热和提供暖棚泌乳牛产奶量分别高7.4%、
9.7%(P>0.05),但该两项措施分别只有21.3%、23.4%的牛场使用。
综上所述,适宜的保温措施可以降低犊牛在冬季的冷应激,利于其生长发育,提高
其成年后的泌乳性能。
3 小结
对收集到的来自四川、云南、贵州、重庆4个地区47家存栏量100头
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场冷热应激程度与防暑防寒情况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
得出如下结论:
3.1.西南地区调研牛场中,在夏季有70.2%和63.8%的牛场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下降。
喷淋、风扇、遮阳棚、遮阳网为牛场主要防暑降温措施,占比
分别为40.4%、70.2%、51.1%、42.6%,较未装配的牛场,泌乳牛年平均产
奶量分别高16.5%、18.5%、0.9%、9.6%。
喷淋、风扇这两种措施相对遮阳
棚、遮阳网更能减少夏季热应激对产奶量的影响。
调研还发现,装配喷淋和风扇、冷风机的牛场占比分别为38.3%、12.8%,较没有装配的牛场,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分别高16.7%、14.0%。
3.2.西南地区调研牛场中,发生冷应激的牛场占61.7%,但其中82.8%牛场仅发生非常轻微的冷应激。
冬季4
4.7%的泌乳牛舍采取了防风措施,较没有采取防风措施的牛场,产奶量高出6.5%。
犊牛舍防寒管理措施中防风、加铺垫草最为普遍,占比分别为59.6%和72.3%,其中加铺垫草的牛场较没有加铺垫草的牛场,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高18.8%;对犊牛舍加热和提供暖棚较没有相应设施的牛场泌乳牛年平均产奶量分别高7.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