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新生:绿色畅想曲——阜新市委书记王琼访谈录
- 格式:docx
- 大小:36.85 KB
- 文档页数:2
阜新市依托生态修复将矿山公园打造成“城市绿心”
无
【期刊名称】《辽宁自然资源》
【年(卷),期】2024()3
【摘要】今年,阜新市将针对海州露天矿北帮遗留的地质灾害和矿山环境问题,开展海州露天矿北帮综合治理工程及环坑道路建设工作,努力实现海州露天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全力打造废弃矿坑综合治理和整合利用的全国典范。
海
州露天矿的开采留下的巨大废弃矿坑,给阜新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海州露天矿北帮
长期地质不稳定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地表移动破坏,造成了工程范围内文化广场、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的破坏,乔木植被缺乏绿化管理,区域整体环境一直未
能得到根本改善。
【总页数】1页(P37-37)
【作者】无
【作者单位】阜新日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8
【相关文献】
1.生态与文化并置的"城市绿心"——遵义市三阁公园景观设计札记
2.生态修复背景下城市绿心规划策略研究——以武汉东湖绿心为例
3.从化工厂到生态绿核——北
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地块一生态修复设计4.废弃矿山岩质边坡生态复绿治理思路
探讨——以徐州市五山公园广山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治理为例5.昔日“城市伤疤”,今日“矿山公园”--茂名市油页岩露天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之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琼访谈录
沈雷
【期刊名称】《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卷),期】2002(000)008
【摘要】@@ 相信读者对王琼的设计并不陌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作品独具新文人画的特征,真实生活中设计师不经意流露出的儒家风范和倡导的室内设计地域性风格让我们开始了这次访谈.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沈雷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53.6
【相关文献】
1.一座城市的新生:绿色畅想曲——阜新市委书记王琼访谈录 [J], 石研;朝华
2.王琼及晋溪书院考 [J], 王一菁
3.“我退后了居民怎么办”——记城乡社区抗疫巾帼先锋王琼 [J], 张静
4.茶、茶道和佛教禅宗——王琼新著《茶修》读后 [J], 杨曾文
5.王红玲、石文先、王琼委员联名建议支持打造武汉·中国种都 [J], 张辉;郑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阜新,它就坐落在辽宁省西北部。
阜新名字的由来是“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
这是一座美丽繁华的城市。
在阜新市南部,有一座矿山公园,它是全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矿山公园。
在广场中央陈列着一些大型机械,有挖掘机、运输机等等。
最值得惊奇的是,在石碑后面有一座露天煤矿,从上往下看黑漆漆的一片。
在当时,露天煤矿几乎负责着整个中国的煤的使用,真值得我们骄傲!
阜新的道路宽阔整洁,马路两旁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汽车来来往往,穿梭在热闹的城市中,就像五线谱和音符演奏着欢快的乐曲。
阜新中央有一座毛主席像,他面带微笑,身体微微向前倾斜,慈祥地向我们招手,好像在欢迎远到而到的客人。
主席像西面有一个广场,广场中间摆放着一块重达6吨的玛瑙石,它是阜新“玛瑙之都”的象征。
在阜新的北面,有一个景区——玉龙湖。
那里的湖水碧蓝碧蓝的,微风吹来,水面微微泛起波纹,阳光一照,湖面银光闪闪,十分美丽。
走在蜿蜒的小木桥上,欣赏着路边五颜六色的花,就仿佛来到了清新的江南小镇。
这就是我的家乡——阜新,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城市。
阜新的变化一、阜新经济转型的由来阜新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立、因煤而兴,也因煤而衰的资源型城市。
“一五”时期,阜新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海州露天矿及阜新发电厂,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之一。
建国50多年来,阜新共为国家生产原煤6亿吨,发电1700亿千瓦时,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阜新煤炭生产进入衰退期,煤炭资源采掘成本逐年增高,使以煤炭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阜新市从此陷入了十分艰难的境地。
上万人的国有大型矿井相继破产,大量国有集体职工下岗,生活陷入窘境。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2001年12月,国务院决定确立阜新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并确立了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后续替代产业的产业发展战略。
二、经济转型对国库收支总量及结构变化影响分析自2001年国务院确立阜新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以来,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阜新经济转型已取得初步成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60亿元,比转型初年(2001年)增加80.2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6%;接续主导产业框架初步形成,70多个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落户阜新,形成十几个农业产业化链条;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630元和3140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和24.3%。
阜新经济转型带动了国库收支的快速增长,产业税收结构及行业税收结构发生变化,对国库收支总量及收支结构的影响已经显现。
三、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接续替代产业增长速度不快,城市转型仍具有一定脆弱性2、城市转型对地方财力增长作用有限,国库收支矛盾依然突出3、城市转型过渡期社会保障收支缺口加大4、转型后的接续替代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系统性风险阜新转型后的接续替代产业为农业及农业加工业,现代农业生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但其较其他产业相比仍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
28绿色中国October我的家乡是位于辽宁西部的一座小城市——阜新,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
早在76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被国内外考古学界称誉为“玉龙故乡”,坐落在境内的查海古人类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村”。
此外,战国时期燕山城、武当道教创始人张三丰故里、千佛山等多处文化遗址,构成了阜新独具特色的景观。
家乡人民在经历了古代文明之后,又创造了现代的辉煌。
全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阜新就有4个。
海州露天煤矿是全国第一座现代化露天煤矿,阜新矿区是全国四大主力矿区之一,也曾成为“亚洲第一露天矿”。
阜新发电厂曾是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由此阜新成为“煤电之城”。
不过当年的辉煌早已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枯竭而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留下的只是一座环境遭到破坏,气候急剧恶劣的小城。
我们家乡曾传出这样一句话,“我们这里一年只刮两次风,每次六个月”。
现在还能想起以前家乡刮风的情景:风尘四起,塑料袋等垃圾漫天飞舞,每每回到家,洗了脸后,盆底都有一层厚厚的尘土。
因此,我们这里患有气管炎等疾病的人也是愈来愈多。
生活,工作都变得那么不如人意。
渐渐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在重视工业化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了民生与环保的问题。
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
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我的家乡阜新也包含在其中了。
就这样,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作为科尔沁沙地与辽河平原腹地的过渡带的阜新,肩负起了保护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安全的重任。
乡亲们用汗水、智慧和巨大的奉献精神,在科尔沁沙地南缘建起了一道阻挡沙地南侵的生态屏障。
家乡人民根据干旱的气候条件,选择出一些耐旱的树种,这些树种在沙地上有顽强的生命力,更新换林改让小城“旧貌换新颜”□文/北京林业大学 张家蔚林改妙语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立,家乡的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并且,林业改革也推进了阜新经济的发展,使这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地转型,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共筑天蓝水清生态家园作者:李洪彪张欣代启鹏来源:《共产党员·上》2017年第03期长期以来,阜新市由于受以煤矿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科尔沁沙地南缘地理位置和干旱少雨的气候影响,生态环境形势极其严峻。
为此,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重拳出击抓“五治”,即治水、治矿、治沙、治污、治尘的综合治理。
目前,全市局部生态环境已发生历史性扭转,一些地区已出现了青山常在、清水常流、空气常新的崭新面貌。
——治水:细河已由过去的臭水沟,变成了鱼虾畅游水草美。
近年来,阜新市启动实施了5条污染河流生态恢复、4个生态示范点、3个生态示范区的细河治理“543”工程,对沿岸100余户化工、洗煤等生产企业实行在线监控,建成伊吗图等湿地19处近万亩。
昔日散发臭味的水沟,如今变身成为清澈灵动的城市主要水体。
同时,依法封闭了城区自备水源井284眼,接管住宅供水二次加压泵房77处,达到了涵养城市水源、保证群众饮水安全的目标。
——治矿:海州露天矿已由过去的地质灾害多发地,变成了全国首批工业遗产的矿山公园。
矿区治理之初,阜新市委、市政府共筹资4亿元,实现了4户地方生产煤矿、海州矿及相关千余名矿工全部稳妥退出。
下一步,阜新市还将投资20余亿元,将烟尘弥漫的海州露天矿及周边地区变成树木茂盛、设施齐全、景色优美、宜居宜业的重要场所。
此外,还与多家企业合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如今,曾经让人敬而远之的露天矿区,摇身一变成为全国首批工业遗产——海州露天矿矿山公园,成了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治沙:全省荒漠化重灾区已由过去的沙赶人走,变成了草长莺飞绿如茵。
阜新市的草原沙化、退化、荒漠化情况非常严重,是辽宁风沙肆虐的主要发源地。
近年来,阜新已完成草原治理155万亩,围栏里程1686公里,人工造林66.2万畝,实现了沙化、退化草原治理全覆盖;工程区植被覆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78%、草层高度由平均10厘米提高到47厘米、全市沙尘天气由31天减少到11天、每亩每年土壤流失量由1860公斤减少到367公斤。
一座城市的新生:绿色畅想曲——阜新市委书记王琼访谈录石研;朝华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上半月》
【年(卷),期】2003(000)010
【摘要】阜新,辽宁省西部一个城区人口不足80万的城市,近年因成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城市而扬名于世。
市委书记王琼,作为该市“转型工程”的总指挥,更是令人瞩目。
有人称他是理性思考者,为阜新设计了美好的明天;也有人说他是个实干家,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带着对阜新转型工作的关注,带着对王琼书记的好奇,本刊记者专程赶往阜新作了一次专题采访。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石研;朝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31
【相关文献】
1.一座城市的新生:涅槃后的重生——阜新经济转型纪实 [J], 张丽萍
2.一座城市的新生:国家和辽宁省领导关心阜新经济转型大事记 [J],
3.一座城市的新生:知识,永不枯竭的资源——一座城市与一所大学 [J], 冯翔
4.辽宁阜新——一座城市价值迅速提升的转型城市 [J], 刘还枝
5.工业柳州铺就绿色发展之路——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柳州市委书记陈刚访谈录[J], 蓝人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