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竭尽诚心待人的事例
- 格式:docx
- 大小:9.78 KB
- 文档页数:3
古人的诚信故事古人的诚信故事诚信在心,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顺天地阴阳、法四季轮回,运之则五岳震荡,百川奔涌,诸侯朝服,天下匡正。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古人的诚信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一:郭汲不失信于孩子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一心为百姓谋福祉。
他做并州太守时,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生疾苦,整顿吏治,平反许多冤假错案,有功于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义,敬仰他的为人。
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都夹道欢迎。
一次,郭汲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
还没有进城,就看到有几百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
郭汲问道:“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非常高兴,所以前来欢迎。
”郭汲闻言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
郭汲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访民情,慰问贫苦,所致之处,百姓欢欣,多有馈赠礼物者,然则一律不取。
事办完了,又要到下一个县考察。
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
”郭汲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
郭汲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
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郭汲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于重大的事情呢!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因此而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
光武帝称赞他的德行说“信之至矣”。
后以“郭汲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
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二:李勉诚实无欺李勉,唐代中期名臣。
他幼通经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学,为官做人更是正直无私,为民所信服。
曾巩真诚待人的故事
曾巩是唐朝的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官员,著名的“北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涉及诗、赋、文、史等广泛领域,对后人的文学影响
深远。
同时,曾巩也以其真诚待人的品性而著名。
曾巩生性耿直,讲究诚实。
他曾在任官期间,有一次因为误事,
被刑部尚书彭城王王义夫斥责,当时其他官员都很害怕,不敢出头。
但是曾巩却义愤填膺,当面质问王义夫的决策是否公正,引起了众人
的震惊。
后来王义夫考虑到曾巩的勇气和诚实,决定不予追究,情急
之下将曾巩推荐给皇帝,颁赐黄敬称号,也就是“守诚侯”。
曾巩还曾经与一位相识的官员孙永和共事过,两人关系很好。
有
一次,孙永与其父亲不和,曾巩得知后,便立刻到孙永的家中探访。
曾巩见到孙永的父亲十分惋惜,于是想到了一个办法,便对孙永说:“你的父亲是真的爱你的,但口舌间有些误会,请你给他说几句好话,他会原谅你的。
”孙永听完曾巩的话,立刻动情,找到自己的父亲道歉,两人和解了。
正因为曾巩为人真诚,他不受排斥,与大家相处得非常和睦。
他
的许多学生都非常崇拜他,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
在欧阳
修的笔记中记载,曾巩讲课时,常常“不揣冒顿伏枕端之言,满堂落衷”,让学生们非常受启迪。
一个人的真诚,可以感染他人,赢得尊重。
曾巩的真诚见证了他品性高尚而稳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们能真诚待人,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感受,就会得到更多的人心。
关于古代诚信的故事古代诚信的故事。
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良的智者,他是汉代的名臣,也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张良年轻时,曾在山林中与一位老人相遇,老人见他聪明伶俐,便传授给他一些兵法谋略。
张良在老人的指导下,不断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位能言善辩、智谋过人的谋士。
有一次,刘邦派张良去劝降一个叛军的将领。
张良知道这位将领是个讲究诚信的人,便想了一个办法。
他先派人送给将领一匹马,然后又派人送去一匹更好的马。
将领感到非常惊讶,便问张良为何如此。
张良说,“我知道你是个讲究诚信的人,我送给你的第一匹马是为了表示我的诚意,第二匹更好的马是为了表示我对你的尊重,希望你能够接受刘邦的劝降。
”将领听后,深受感动,最终答应了张良的劝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的人们非常重视诚信。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古代,人们讲究诚信,重视信用,无论是在交易、友情还是政治上,诚信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另一个关于古代诚信的故事是关于孟子和梁惠王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曾经劝告梁惠王,说,“臣愿以身试法。
”梁惠王听后,非常高兴,便让孟子去试一下。
孟子便在宫廷里走了几步,然后说,“臣已经试过了。
”梁惠王问,“怎么试过了?”孟子说,“臣试法的结果是,臣并没有感到宫廷里有什么法律。
”梁惠王听后,深受感动,决定改革政治,让百姓得到更好的治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的人们重视诚信,他们认为诚信是一种品格,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
在古代,人们注重诚信,尊重信用,这也是古代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的诚信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左传》中记载的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还有《史记》中的《乐毅论战》等等。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诚信的重视和追求,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总的来说,古代的诚信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
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诚信,他们认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于中国古代诚信的故事有哪些中国古代诚信故事有很多,大多能做到诚信做人的最终都能建立一番事业,他们恪尽职守,坚守本心。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诚信故事。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一:唐太宗历代以来,中国的统治者都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小聪明,并以此在人前炫耀,很少有人想到诚实执政,坦白对人。
结果当政者用诡计驭使部属,部属也依样画葫芦用诡计蒙蔽首脑。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真正能做到诚实执政的唯一人选只有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任时,对臣僚敞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伎俩。
在即位之初,李世民曾花大力气整顿吏治,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不治之症。
为了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贪官污吏,李世民令亲信暗中向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
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
他说陛下平时总告戒臣民要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报答你。
李世民不但没发怒,反而认为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便欣然接受了这句逆耳的忠言。
还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的男子也要应征入伍,大臣魏征拒绝在诏书上签字(注意这是李世民最为智慧的杰作,他的命令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就没有法律效力,除李世民外,没有哪个皇帝会主动限止自己的无限权力),李世民解释说:“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
”魏征回答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你却先失去诚信。
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诈欺。
”李世民深以为然,并立即收回成命。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二:魏文侯战国时候魏国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不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所以魏国迅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第二天下午一定去山林打猎练兵。
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了宴会,魏文侯准备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谁知宴会结束后,天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雨不见停反而越下越大了,魏文侯起身对众大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效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经有人在等到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有上前去劝阻。
古代有关诚信的故事在古代,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被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基础。
许多古代故事都反映了诚信的重要性,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几个关于古代诚信的故事吧。
故事一,《忠犬八公》。
故事发生在中国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秦桧的官员,他因为贪污受贿,被贬为普通百姓。
他养了一只名叫八公的忠犬,对它百般呵护。
有一天,秦桧在山上遇到了一只猛虎,八公为了保护主人,奋不顾身地与猛虎搏斗,最终牺牲了自己。
秦桧感到非常悲痛,因为八公的忠诚和诚信,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耻和卑劣,于是他下定决心改邪归正,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德行的官员。
故事二,《诚实的木匠》。
在古希腊,有一位木匠,他非常诚实守信。
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贵族的委托,要求他制作一批家具。
木匠按照约定的时间把家具送到了贵族的家中,但贵族却拒绝支付工钱,还嘲笑他说,“你这样诚实守信,就是因为你没有智慧和勇气,否则你早就成为富翁了。
”木匠听后笑而不语,继续做他的家具。
过了一段时间,贵族家中发生了一场大火,所有的家具都被烧毁了,唯独木匠制作的家具完好无损。
贵族深感惭愧,决定支付木匠双倍的工钱,并向他道歉。
从此以后,木匠因为他的诚信和品德,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和尊重,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故事三,《孔子的诚信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诚信故事数不胜数。
其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农夫,农夫跟孔子说他丢了一只鸡,希望孔子能够帮忙找找。
孔子答应了他,并在路上找到了那只丢失的鸡。
农夫非常高兴,感激不尽。
孔子说,“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
以上这些古代的故事,都反映了诚信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它能够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古代故事中汲取智慧,牢记诚信的重要性,做一个真诚守信的人。
诚信名人逸事的故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名人以他们的诚信之举,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那些令人敬仰的诚信名人逸事。
商鞅立木为信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家。
当时秦国的国力较为薄弱,为了增强国力,商鞅决定在秦国推行变法。
然而,变法的推行并非易事,百姓们对新的法令持怀疑态度,担心官府出尔反尔。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都城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两金子。
围观的人很多,但都不相信这是真的,没人敢去搬动木头。
商鞅见状,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金子。
终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将木头搬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兑现了承诺,赏给了他五十两金子。
商鞅通过“立木为信”,在百姓心中树立了诚信的形象,使得新法得以顺利推行。
秦国也因此逐渐强大起来。
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秦朝末年楚地的一位侠客,他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承诺、讲信用而闻名。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多次献策击败刘邦。
刘邦建立汉朝后,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者,灭三族。
季布只得东躲西藏。
后来,在夏侯婴的劝说下,刘邦赦免了季布,并任命他为郎中。
季布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正是因为他一贯诚实守信的名声。
曾子杀猪教子曾子,名参,是孔子的弟子。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哭闹着要跟着去。
妻子无奈,哄孩子说:“你在家乖乖等着,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孩子听了,立刻停止了哭闹。
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便捉猪准备杀掉。
妻子连忙拦住他说:“我只是哄孩子的,你怎么真的要杀猪呢?”曾子严肃地说:“对孩子不能说谎。
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会学习父母的样子。
今天你欺骗了他,就是在教他以后去欺骗别人。
做母亲的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了。
”于是,曾子坚持把猪杀了。
曾子用实际行动向孩子诠释了诚信的重要性,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
他的治国理政核心是“诚信之道”,他认为“人无信不立”,通过自己的“诚信”治国可以带领天下人“诚信”,这样一定能让唐朝欣欣向荣。
以下是唐太宗诚信的一些故事:
-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囚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令人感动的传奇。
它反映了李世民的仁慈、智慧和胸襟,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卓越地位。
这个故事不仅让人们感叹唐太宗的伟大,也启发我们思考仁政和宽容在领导者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唐太宗不赞成铲锄奸邪之臣的建议,对他说:“朕要使诚信之道大行于天下,不想用诡诈之道引导世风。
”。
诚立身得服人的小故事(3篇)第一篇: 诚立身得服人的小故事中国古代诚信故事皇甫绩守信求责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
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
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
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
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
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
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
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
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
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
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
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
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
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
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古代诚信的例子1. 韩信的忠诚韩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他在汉朝初期为刘邦效力,展现了极高的诚信和忠诚。
在战乱时期,韩信始终忠心于刘邦,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任务,从未背叛过刘邦。
他的忠诚和诚信赢得了刘邦的信任和赏识。
2. 孔子的言行一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一致成为了后世人们推崇的标杆。
孔子崇尚诚实和正直,他的言行始终一致,从不言行不一。
他通过自己的榜样,教导后代人要坚守诚信的原则。
3. 岳飞的忠诚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他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和诚信令人敬佩。
面对金国的入侵,岳飞一直坚守抗金立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战斗,从未背离过自己的初衷。
他的忠诚和诚信精神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
4. 赵匡胤的信守承诺赵匡胤是中国古代北宋的开国皇帝,他在太祖庙堂上展现了高度的诚信和信守承诺的品质。
他在太祖病重时发誓不做皇帝,但当时太祖临终时,却将皇位传给了他。
赵匡胤在成为皇帝后,坚守承诺,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展示了高尚的诚信。
5. 刘备的诚信和宽容刘备是中国古代蜀汉的开国皇帝,他以诚信和宽容而闻名于世。
在三国时期乱世中,刘备一直保持诚信的品质,与人为善,宽容待人。
他尊重他人的才能,重用有能之士,赢得了众多人的拥护和支持。
6. 周恩来的诚实守信周恩来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以诚实守信而著称。
周恩来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时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他的言行一致,从不说谎或食言。
他的诚实守信为他赢得了国内外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7. 张衡的诚信实践张衡是中国古代东汉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他以诚信实践而闻名。
张衡在科学研究和政治活动中坚持诚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不虚夸或夸大事实。
他的诚信实践为他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8. 曹操的信守承诺曹操是中国古代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信守承诺而著称。
曹操在处理政治和军事事务时,始终坚守承诺,言出必行。
他的信守承诺赢得了他部下的信任和忠诚,为他的政权稳定和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守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许多故事中都体现了这一点。
以下是一些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执着与诚信。
一、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游侠,他为人正直,守信重诺。
当时的人们赞誉他为“一诺千金”。
季布曾因事被仇家陷害,流亡在外。
在此期间,他依然坚守诚信,帮助了许多人。
后来,汉高祖刘邦听闻季布的诚信事迹,特地赦免了他的罪行,并任命他为郎中。
季布的诚信品质传为佳话,成为了守信的典范。
二、宋弘守诺赔马宋弘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臣,他诚信守诺,品德高尚。
一次,宋弘的马误入官田,吃了庄稼。
他得知后,立即赔偿了损失。
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诚信行为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传到了汉光武帝耳中,光武帝对宋弘的诚信十分赞赏,于是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三、曹操割发代首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在一次战争中,曹操的部队行军经过一片麦田,曹操下令士兵不得践踏麦子。
然而,曹操的马受惊,冲进了麦田。
曹操为了守信,毅然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斩首之罪。
这个故事体现了曹操的诚信品质,也成为了守信的典范。
四、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智慧过人,诚信待人。
在平定南蛮叛乱时,诸葛亮为了感化叛军首领孟获,七次将其擒获,又七次放走。
诸葛亮守信的行为感动了孟获,使他最终归顺蜀汉,结束了叛乱。
这个故事传颂了诸葛亮的诚信和智慧,成为了古代守信的佳话。
五、唐太宗守信免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守信重诺,治国有方。
一次,他答应了一位大臣免其死罪。
后来,这位大臣犯了死罪,唐太宗为了守信,免除他的死罪,改为流放。
这个故事展现了唐太宗的诚信品质,也使得他得到了臣子的忠诚和百姓的拥护。
总结: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是为人处世的基石。
只有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有关诚实守信的古代事例。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中国有许多关于诚实守信的事例,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一、《史记》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平原君”的故事。
平原君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贵族,他受命去秦国做人质,但秦国却虐待他,逼迫他背叛自己的国家。
然而,平原君始终坚守诚信,宁死不肯背叛魏国。
最终,秦国意识到平原君的忠诚,感动于他的坚守原则,决定释放他回到魏国。
平原君的坚守诚信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尊严,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了屈原与贾生的故事。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因忠诚、直言不讳而受到楚怀王的宠信。
然而,楚怀王被奸臣中行说服,误以为屈原谋反,遂将他流放至汨罗江。
屈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集《楚辞》。
而贾生则是屈原的好友,他在屈原被流放后依然忠诚地辅佐楚怀王,坚持与屈原保持联系,并努力为他平反。
最终,贾生用自己的信任和努力,成功说服楚怀王将屈原召回,使屈原重获了自由。
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秦始皇的一个故事。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对待诚实守信的人非常器重。
有一次,有人告发宦官李斯私藏珍宝,秦始皇派人检查,果然发现了珍宝。
然而,李斯当时已被贬官,秦始皇认为他能够守信,没有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于是将他重新任用,表彰了他的诚实守信之德。
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了司马相如的故事。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才子,他曾经因为贫穷而到京城投靠亲戚,但亲戚却不予接纳。
司马相如在京城无依无靠的情况下,仍然坚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不向亲戚低头。
最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司马相如通过自己的才华和诚实赢得了西汉昭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官,并成为一代文学家。
以上是古代中国关于诚实守信的一些事例。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坚守诚实守信的原则,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诚实守信的品质都应该被我们时刻铭记,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
古代诚实守信的名人故事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诚实守信一直被视为一种崇高的美德,许多名人以其坚守诚信的品质留下了传世佳话。
季布,便是其中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
他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承诺、讲信用而闻名。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足以见得他重诺守信的程度。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多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而敬慕季布为人的人们,都在暗中帮助他。
后来,夏侯婴劝刘邦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向南逃到越地去了。
陛下把他逼急了,他不是去北边就是去南边。
为陛下考虑,倒不如赦免他。
”刘邦听后深以为然,于是就撤销了通缉令,并任命季布做了郎中。
季布凭借着自己的诚信,不仅化解了危机,还获得了新的机遇。
商鞅也是一位因守信而成就大事的人物。
在战国时期,商鞅想要推行变法,但又担心民众不信任自己。
于是,他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众人都觉得这太轻松,却又难以置信,没人敢动。
商鞅见无人响应,便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
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金子。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接下来的变法得以顺利推行。
商鞅通过“立木为信”,让民众看到了他的诚信和决心,为变法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曾子杀猪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哭闹着要跟着去。
妻子哄孩子说:“你在家等着,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便要捉猪来杀。
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哄孩子的话。
”曾子却说:“小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处处学习父母的样子。
今天你欺骗他,是教他说谎话、欺骗别人。
做母亲的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
这样,教育孩子是很难成功的。
”最终,曾子还是把猪杀了。
曾子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要言而有信,哪怕对孩子也不能失信。
关于诚实守信名人故事诚实守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不仅是个人道德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名人以他们的诚实守信成为了众人敬仰的榜样。
商鞅立木为信,就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为了推行新法,他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于是,商鞅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很多,但都心存疑虑,没人敢上前尝试。
商鞅见状,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
终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把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兑现了承诺,赏赐给他五十两黄金。
商鞅通过这件事,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使得新法得以顺利推行。
他的诚实守信,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北宋词人晏殊,同样以诚实著称。
晏殊在十四岁时被作为神童推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的题目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他如实向皇帝报告,并请求更换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赐予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官后,每日公事办完后,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
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宴饮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认为他诚实可靠。
晏殊的诚实让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
曾子杀猪的故事,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
妻子为了哄儿子,说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真的要杀猪。
妻子阻止说只是哄孩子的话,不必当真。
曾子却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如果大人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学着欺骗。
”最终,曾子还是把猪杀了。
曾子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令人钦佩。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诚实守信的名人典范。
比如海尔集团的张瑞敏。
当年,海尔集团发现有一批冰箱存在质量问题。
尽管这些问题不影响使用,但张瑞敏还是决定砸毁这些冰箱。
那些忠贞的古代帝王—郭威篇父母早逝,跟随姨母长大,没读过几天书,不认识几个字,少年时的郭威如野外一株卑微的狗尾巴草,藏在角落无人识,在风霜雨露里,一日日坚韧挺立,茁壮成长。
不愿一直寄人篱下,刚满十八岁,羽翼还未丰满,郭威便迫不及待地飞到更广阔的世界,应召入伍。
从此,便与盔甲和刀剑为伴,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
他无牵无挂,身如白云轻,勇猛善战,慢慢得到赏识。
虽善斗好赌,小错不断,也常常不被追究。
只是少年血性,从来一意孤行,不计后果。
见人跋扈,欺行霸市,他路见不平一声吼,犯下命案,不得不离开军队,另谋出路。
那时的郭威一定是极狼狈的,银两无几,衣衫破烂,偏偏又遇上了连日暴雨。
一身泥泞,犹如丧家之犬,天地茫茫,竟无一处可去,无一人可牵挂。
那日,行至孟津渡口,黄河水涨,舟楫难行,万般无奈,唯有寄身旅店。
他进店时,衣服湿溚溚地粘在身上,所过之处,洇湿一片。
正是秋风萧索时,这阴雨绵绵不绝,愈显得凉意无限。
旅店的被褥单薄潮湿,实在不足御寒。
只是,郭威怎么也没有想到,竟有人雪中送炭,要将崭新的被子送给他。
他看着那柔软的丝绸,华丽的色彩,冷冷地拒绝。
即使身陷泥泞,他也不愿承一衣一被的施舍。
不料,少顷,那人重新折返,身后,跟着一个妙龄女子,那女子衣饰华贵,容貌俏丽,如一朵梅花静静绽放。
她说,人生苦寒,何必拒绝善意?她说,只是仰慕英雄,想结为友人,并无其他。
她盈盈而笑,那笑如春日阳光静静倾泻,拂得人心里一暖。
而她吐出的每一个字,犹如春日静静绽开的花,赏心悦目,贴心润肺。
他从未见过如此妥贴美好的女子,心里的那块冰悄悄撕开了裂缝,那日,他们畅谈许久,更多的时候,是她说,他静静地听,一刹那,有岁月静好,流年偷换的错觉。
有多少年,不曾有人这般靠近他,有多少年,不曾有人与他促膝长谈,他习惯了孤独与冷漠,竟从不知道,原来与一人共看秋水起起落落,道人生短长,是如此美好惬意的事。
他本急着赶路,可那雨缠缠绵绵,竟是不肯停歇,或许,被困旅店,实在无聊无趣,当那女子一次次接近时,他心里竟生出莫名的欢喜。
诚信的古代名人故事有关诚信的古代名人故事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
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诚信的古代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1、商鞅立木取信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2、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
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话题:“诚信与人生”“互助”“诚信的价值”3、李苦禅烧画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
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分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
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话题:“诚信人生”“重诺”4、经营人心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
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
爱民如子的皇帝的历史故事汉文帝刘恒,是一位纳谏从善的君主,在生活上也十分简朴。
汉文帝曾经想在骊山上建造一座露台,他先下令工匠预计将要花费多少钱。
工匠估算了一下后,禀告文帝说大概需要百金的费用。
汉文帝听后说:“百金的费用,大概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加在一起的财产。
先帝遗留给我的宫室亭台,已经很多了,我常常担心自己的功德不够,而玷污了先帝的贤明,怎么能再耗费民资,让百姓劳苦来修筑这座露台呢?”他在位的二十三年中,未曾大修苑囿宫室,宫廷开支也尽力压缩。
后世史家在评论汉文帝停建露台这件事时说:文帝是天下之主,可谓富*四海。
他在位时又值升平时期,国泰民安,财用有余,建个露台算不了什么。
然而,百金之微,他都不肯破费。
这比起*歌颂的简朴君主尧、舜、禹来,也是相映成辉的。
史书上记载,汉文帝在位期间,宫室、园林、服饰、车、马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
只要是对老百姓的利益,有一点损失的事,他都不会去做。
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他平时穿的衣服,都是质地粗厚的丝织品。
即使是对自己十分宠爱的慎夫人,也要求她不要穿长到拖地的衣裙,使用的帏帐,也都是极其朴素的、不准绣**的花纹图案。
汉文帝就是这样俭朴,以垂示天下的。
此外,汉文帝还规定,自己的陵墓,要全部使用瓦器制造,不准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的金属来作为装饰,不要修建高大的坟,要尽量的节省,不要烦扰了百姓的生活与生产。
当时的南越王尉佗,曾经自立为武帝,文帝并没有*他,而是把尉佗的兄弟召到京城来,给他们财物,使得他们富贵。
这样做的结果,终于感动了尉佗,尉佗自动取消了自己的那个帝号,向汉朝俯首称臣。
汉代的时候,匈奴势力还很强大,而汉朝刚刚建立,一切都在休养生息当中,不适合出兵打仗,于是文帝就与匈奴相约和亲。
匈奴却背弃契约,入侵劫掠,但是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保护住老百姓,不让他们受到伤害,而不出兵到匈奴境内,原因是考虑到战争会给百姓带来灾难。
当时诸侯国的吴王刘濞,常常找借口不来朝见,文帝并不去追究他,而是赐给他木几和手杖,表示对于上了年纪的吴王的关怀,还宣布可以免去他进京朝觐的礼节。
古代君王恭敬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例子:
1、晋文公重耳: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君主,他在未继位之前曾长期流亡在外。
在流亡期间,他受到了很多诸侯的款待,但重耳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变得傲慢无礼。
相反,他总是十分谦逊有礼,对款待他的人表示感激并遵守礼节。
例如,在秦国时,秦穆公将女儿文赢嫁给重耳,重耳对秦穆公表示感激并按照礼节迎娶文赢。
在后来继位后,晋文公重耳也一直秉持着恭敬有礼的态度,尊重其他诸侯并致力于维护各诸侯之间的和谐关系。
2、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一位杰出君主,他在位期间推行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虽然他贵为天子,但汉武帝却十分注重礼仪和规矩。
例如,在祭祀天地时,他会按照礼制的规定穿着庄重的服饰,对神灵表示敬意;在听取大臣的谏言时,他也会谦虚地接受并考虑合理的建议。
此外,汉武帝还十分尊重老师和儒生,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地位和待遇。
这些行为不仅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这两个故事都展现了古代君王恭敬有礼的一面。
这些君王不仅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尊重他人并遵守礼节。
他们的行为成为了后世的榜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鞠躬尽瘁故事400字
唐朝大臣魏征病重时,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找来,对他们说:“你们如果能打败唐王,自己当皇帝就算了,但如果不行的话,一定要善待百姓。
”李建成、李元吉答应了。
临终前他还不忘告诫皇帝要勤于政事、以民为本、虚心纳谏,提醒李世民安抚民众、重用贤良,勉励李世民不要伤害自己的兄弟姐妹……这些话说得皇帝感动极了,从此更加勤政。
后来,李世民终于当上了皇帝。
当天,文武百官都进宫向魏征跪拜道谢,李世民却说:“大家不必多礼,我能够登基为帝,是因为魏征尽心尽力啊!”此后,魏征每次跟别人谈论起这件事,总是痛哭流涕,认为如果没有李世民的宽容,自己就不会活到今天。
如今,每当人们想到魏征,总会想起那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历史。
这位大臣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生哲理:忍常人之不能忍,方能为常人所不能为。
古人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1 -。
有关古代诚信的故事
1、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诸侯,可以说周天子都拿她没办法,鲁庄公与其过交战,曹沫为将,结果连败三仗,鲁庄公不得不割地求和,齐桓公答应与鲁国停战会盟。
可是在会盟之上,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抵住齐桓公,要齐桓公返还鲁国因战败答应割让给齐国的土地,齐桓公答应归还。
事后,齐桓公并没有因为曹沫采取不正当方式要回土地而背约,真的把鲁国割让的土地还给了鲁国,其实以齐桓公的力量,曹沫以此卑鄙手段索取的土地,完全可以不给他,鲁国一点办法也没有,可齐桓公讲诚信,如约交还了土地,齐桓公能够成为五霸之首,绝非偶然。
2、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
晋公子重耳因蒙难而流亡他乡,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最困难的时候介子推只能从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
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
重耳说:“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托你洪福,以后我如果做了晋国国君,假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
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
五年之后,也就是僖公二十八
3、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魏文侯在与群臣饮酒,兴致盎然,而此时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与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约当日要打猎,于是,他便“命驾将适野”。
左右大臣惊诧道:“大家喝得正起劲,而又下着大雨,君侯又要去哪里?”
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今天打猎,虽然下雨不能打猎了,岂可因为自己喝得高兴就不去跟人家说一声呢?”于是便亲自前往。
魏文侯原为晋国臣下,后来和魏、韩、赵,三家分晋,独立为侯,饱受传统思想者诟病。
但它是一个很有作为的诸侯,特别是在诚信方面,堪称楷模。
4、一诺千金的故事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5、诚实守信小张良
张良,汉代人,从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约定的好孩子。
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桥上散步。
年,晋文公果然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确实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