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共36页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36
语言学概论练习题(有答案),很棒哦~~今天最新增加了北语历年真题2000-2009,还有语言学、文字学专业复试完整版(04-07年),还有北大的真题,也可以作为练习和参考。
但是我要声明:里面的北语真题很全,但是电子版的资料是我在网上四处找到的,不是北语的资料,不能代替北语的笔记,只作为参考。
我这里有夏大的语概的练习题,宝贵之处是他有答案,而且题目出的也不错。
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但是不否认里面有一小部分题目和北语的笔记有点点出入,大家遇到这样的地方还要以北语笔记为准),有些题目的设置和答案做的是很不错的,特别是思考题部分和北语的试题比较接近。
这里先把第一、二章的内容给大家。
第1-2章:思考题部分1、汉人说的就是汉语,英国人说的就是英语,对吗?为什么?注意!!!不正确。
语言不是说话,不管中国人还是英国人,他们说出来的话属于言语的一部分内容,是具体的、个别的言语活动;而他们在说话时所遵循的确定的规则才是语言。
人们所说的话是使用语言的产物,即运用语言才产生的言语活动。
因此,我们不能把人们所说的话与他们所使用的语言等同起来。
2、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为什么要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语言是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的总和,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说话就是对规则系统的运用,相同的规则生成不同的句子。
语言和言语的主要区别:(1)从运用角度来说:言语是自由的;而语言是有规则的,不自由的。
(2)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包括张口说话的动作(言语动作)、说话代码(语言)以及说、写、想的话(言语作品);而语言是言语中较为确定的部分。
(3)从表现形式看:言语是个人的,有个人特点;而语言是社会的。
(4)从哲学角度看:言语是具体的、个别的;而语言是抽象的、一般的。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2)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
(3)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结果。
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以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为例一、本文概述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 DST)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它强调系统的动态性、非线性、复杂性和交互性。
近年来,这一理论在语言习得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并以此为例,展示DST如何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特征,阐述其为何适用于语言习得研究。
然后,将重点分析二语词汇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性、非线性和交互性,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词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接着,本文将探讨如何将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二语词汇发展研究,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该理论来探讨二语词汇发展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本文也将为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推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
二、动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与原则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简称DST)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它强调系统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互动性。
在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研究中,DST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和机制。
DST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动态性”和“复杂性”。
动态性指的是系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非线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在二语词汇发展中,这意味着词汇知识的增长和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学习策略等。
而复杂性则体现在系统的多层面、多因素相互交织的关系上。
第二章系统的复杂性有人预见“复杂科学有可能成为一门广泛增加人类预见力的带头学科”。
所谓带头学科,就是可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的方法,并以自己突出的成果成为科学关注的焦点,同时,它将吸引当代最有才华的学者投入到研究领域。
第一节复杂性的概念及描述复杂、复杂性等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广泛使用。
人们总是通过比较来判定事情是复杂还是简单,但却并不清楚复杂事物与简单事物究竟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觉得复杂,另一些人可能会觉得简单。
例如:打开电视机,里面有那么多密密麻麻的电子元件和集成电路,各种导线和印刷线路板纵横交错,外行人总感到它的结构非常复杂,但是对一名懂其原理构造的专家或熟练的修理人员来说,就是一件简单的事,并能轻而易举地分析电路,发现和排出故障。
同一个人,同一事物,有时也会因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涉及的层次不同。
时而把他当作简单的系统,时而又把它当作复杂系统。
如,一个两口之家或三口之家相对于三代同堂的大家族来说是简单的,但这里涉及到每个人是由哪些器官,每个器官是由哪些组织,每个组织由哪些细胞组成。
因为这种简单只是就家庭成员的个人层次而言的,如果将其他层次的内容也考虑进去,即使最简单的家庭,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上述情况表明:①复杂与简单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②复杂性的判断和感受因人而异,涉及各人的知识背景和对该工作(事物)的熟悉程度;③复杂性是相对一定系统和层次而言的,离开具体的系统和层次难以判断简单与复杂。
一、客观复杂性与主观复杂性1、客观(内禀)复杂性客观复杂性就是不依赖认识主体,观察者和工作主体,仅仅与事物或系统本身的属性、功能、结构以及运动形态有关的复杂性,因此又称为客观复杂性或本征复杂性。
<1> 多样性:看一个系统是复杂还是简单,往往看它包含的元素、要素、成分、层次多少,一般包含多的为复杂,少的为简单。
①多维、高阶、高层是多样性的数学表征:数学上量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个数上,在数学上它是通过维数、阶数、次数等三个基本方面表示的。
《语境学》教案语境即言语环境,亦即使用语言的环境。
古语云:黡子在颊则好,在颡则丑,言有宜也。
这“宜”,也就是要与环境相适宜。
同一颗痣(黡子),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美丑之分。
这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
语境(context)自1923年由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后,现已成为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
修辞学家陈望道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题旨情境理论,认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1],他还进一步指出:“写说是要适应当时的题旨情景的,只有适应当时的题旨情景的修辞,才是好的修辞。
”[2]这里的题旨情景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语境。
语境是现代修辞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没有语境,就没有修辞。
一切修辞活动,包括听说读写都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
言语交际离不开语境,作品的编码与解码也离不开语境。
文学话语是特殊层面的言语交际。
语境,作为话语存在的家园,在文学话语中也就带有了不同于日常交际语境的特点。
语境作为参与文学话语建构的因素,是一个需从多维视界加以审视的复杂体,它往往使对语言的审视超出了语言学的范畴,而与文艺学、美学、哲学、心理学、信息学等学科共享资源。
第一讲语境的多维空间文学语境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表现在分层装置。
文学语境是一个多层面的聚合。
既有显性的语符层面,又有隐性的认知层面与审美层面。
语符层面又有着下位分层,内层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言语代码体系,它由言语代码的语音、语义、语法三个平面组成。
外层是与言语有关的所有其它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时空背景、审美因素、心理因素等。
进入语境的语言符号要受制于语境各因素,语境各因素纵横交织构成了特定言语代码的坐标轴。
在文学话语同一交际界域中,往往存在着多种语境因素。
与话语中心关涉的时间、空间、社会背景、对象、话语目的及上下文等因素往往处在相互关涉、相互制约的状态下。
这些多维的语境因素聚焦于同一话语中心,又与话语中心呈现纷纭复杂的关系,从而构成了话语与语境的多形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