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疑似病例处置报告流程图
- 格式:docx
- 大小:11.52 KB
- 文档页数:1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学校作为人群密集场所,易成为登革热疫情的传播地。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调查和处理登革热疫情。
2. 加强师生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降低登革热发病率。
3. 保障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的卫生安全。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登革热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 登革热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组:(1)疫情监测组:负责疫情监测、报告和数据分析。
(2)宣传教育组:负责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预防登革热意识。
(3)消毒灭蚊组:负责校园环境卫生整治、灭蚊消毒工作。
(4)医疗救治组:负责疑似病例的隔离、救治和转运。
(5)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储备、调配和后勤保障工作。
四、应急处置措施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加强疫情监测,每日对师生进行体温检测,发现发热症状者,立即报告。
(2)密切关注登革热疫情动态,及时掌握疫情信息。
(3)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2. 预防与控制(1)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预防登革热意识。
(2)加强校园环境卫生整治,清除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
(3)定期开展灭蚊消毒工作,重点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消毒。
3. 疑似病例处理(1)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病毒传播。
(2)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确保及时发现疫情。
(3)对疑似病例进行救治,必要时转运至定点医院。
4. 后勤保障(1)储备充足的消毒药品、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
(2)确保医疗救治工作顺利进行,为师生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五、应急响应程序1. 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疫情监测组对疑似病例进行调查、核实,并向领导小组报告。
3. 领导小组根据疫情情况,决定应急处置措施。
4. 各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一、演练目的为提高应对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登革热疫情,能快速、准确、有效地开展各项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演练流程。
二、演练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演练时间,确保演练效果。
三、演练地点选择一个具备模拟疫情场景的场地,如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
四、演练组织1. 成立演练领导小组,负责演练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
2. 设立演练指挥部,负责演练过程中的指挥、调度和监督工作。
3. 设立演练工作组,包括以下小组:(1)病例发现与报告组(2)流行病学调查组(3)医疗救治组(4)隔离与转运组(5)消杀灭蚊组(6)信息宣传组(7)后勤保障组五、演练流程1. 情景设定:模拟发现一例登革热疑似病例,由病例发现与报告组负责报告。
2. 病例发现与报告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向演练指挥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3. 流行病学调查组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旅行史、居住史、接触史等,并开展蚊媒监测。
4. 医疗救治组对疑似病例进行救治,包括隔离观察、病情监测、对症治疗等。
5. 隔离与转运组负责将疑似病例转运至指定隔离点,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
6. 消杀灭蚊组对病例居住地、工作地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杀灭蚊,切断登革热传播途径。
7. 信息宣传组负责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登革热,提高防范意识。
8. 后勤保障组负责演练物资的筹备、保障演练顺利进行。
六、演练评估1. 演练结束后,领导小组组织各参演小组进行总结评估,对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2. 对演练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3. 将演练情况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根据演练结果完善应急预案。
七、演练总结1. 演练结束后,召开演练总结会议,对演练过程进行全面总结。
2. 形成演练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演练过程、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
3. 将演练总结报告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为今后应对登革热疫情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演练流程,提高各级部门应对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社区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疑似病例处理流程1. 疑似病例发现- 当社区居民出现体温升高、头痛、肌肉或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时,有可能是登革热病毒感染的疑似病例。
- 居民应立即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并尽量避免前往公共场所,以减少传播风险。
2. 卫生服务中心处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初步评估并核实病例信息的准确性。
- 确认病例为登革热病毒感染的疑似病例后,卫生服务中心应采取以下措施:- 通知相关部门,如街道办事处和卫生局,以便加强疫情监测和应对措施。
- 向居民发布公告,提醒居民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并提供登革热病毒感染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
- 对疑似病例进行临时隔离,降低传播风险,并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
3. 街道办事处和卫生局协调- 街道办事处和卫生局应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调配合,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共享,以及疫情防控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 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登革热病毒感染的疑似病例的追踪和排查工作,寻找可能的病例传播源。
4. 病例追踪和排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相关部门应追踪和排查疑似病例的活动轨迹,特别是近期的人员接触史和旅行史。
- 对与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和相关检测,及时发现其他潜在感染者,并采取控制措施遏制疫情传播。
5. 病例处理和信息报告- 确认疑似病例为登革热病毒感染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与卫生局进行沟通,将病例信息及时报告。
- 在处理病例的过程中,要保护病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这份文档概述了社区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疑似病例的处理流程。
在进行疑似病例处理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和卫生局等相关部门需要紧密协作,追踪病例并采取控制措施,以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和防控。
疑似登革热病例处置流
程图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三水区人民医院发热病人(疑似登革热)处置流程
病人就诊
分诊
发热病人(疑似登革热)其他病人
发热门诊/感染内科门诊(先验血常规)普通诊室
疑似病例,医生填写《疑似登革热病例送检表》
发病3天后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
临床诊断病例
轻症可居家隔离治疗
住院病例收入感染内科隔离病房非登革热病例
疑似/确诊病例(报疫情)
重症病例(报医务科、院感科)
治愈出院(院内区内专家会诊,填表上报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请市专家会诊转诊
三水区人民医院
2015年5月5日。
国卫办医函〔2014〕746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医政(医管)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医政处:近年登革热疫情呈现上升趋势,为进一步加强登革热病例诊疗工作,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登革热医疗救治,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委组织制定了《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供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参考使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4年8月19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为指导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登革热,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登革热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指南》,结合我国登革热疫情及临床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
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01、常规监测03、疫情防控目录02、应急监测常规监测病例监测监测对象:包括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的疑似、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
病例主要依据卫生部颁发的《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08)诊断。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疑似病例:(1)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且具备急性起病,发热(24h~36h内达39℃~40℃,少数为双峰热),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及明显疲乏等一般临床症状。
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2)无流行病学史,但同时具备上述一般临床症状和以下症状者:1)皮疹:于病程第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
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
持续3~5天。
2)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第5~8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临床诊断病例(1)典型登革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1)有登革热一般临床症状,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工作场所周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并具备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者。
2)无流行病学史,但具备皮疹、出血倾向,且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者。
(2)登革出血热(DHF)典型登革热伴以下临床症状之一:出血倾向,明显的出血表现(消化道大出血,或胸腹腔、颅内出血),肝肿大、胸腹腔积液;且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血细胞比容较基线水平下降20%以上)和低白蛋白血症者。
(3)登革热休克综合征(DSS)登革出血热患者出现皮肤湿冷、烦躁,脉搏细数,低血压和脉压小于20mmHg(2.7kPa)及血压测不到、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者。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尤其在雨季和台风季节,病例数量显著增加。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医疗机构需制定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医疗机构在登革热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 提高医疗机构对登革热病例的识别、诊断、治疗和报告能力。
3. 加强医疗机构与疾控中心、社区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做好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
4. 降低登革热疫情对医疗机构和社区居民的危害。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登革热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医疗机构登革热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应急处置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处置工作,包括病例报告、隔离治疗、疫情上报、物资保障、宣传教育等。
3. 医疗机构各部门职责:(1)预防保健科: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医疗机构登革热防控工作,开展相关培训。
(2)感染科:负责登革热病例的诊疗、隔离治疗、病情监测、死亡病例报告等工作。
(3)检验科:负责登革热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工作。
(4)公共卫生科:负责疫情报告、病例搜索、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等工作。
(5)药剂科:负责抗病毒药物、防护用品等物资的采购、储备、分发。
(6)后勤保障部门:负责医疗机构内环境整治、防蚊灭蚊等工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病例报告(1)接诊医生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时,应立即报告预防保健科。
(2)预防保健科接到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区疾控中心报告。
2. 病例诊疗(1)接诊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流行病学史、症状和体征,初步判断疑似病例。
(2)对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后,立即隔离治疗。
(3)感染科负责患者诊疗、病情监测、死亡病例报告等工作。
3. 疫情上报(1)医疗机构在发现登革热病例后,应立即向所在地区疾控中心报告。
(2)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搜索、疫情分析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