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7
2004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以来,中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进入崭新阶段。
在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稳步提高。
截至2011年底,全国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6.9%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82.2%的乡镇卫生院实现网络直报。
全国传染病疫情监测敏感性逐年提高,2011年全国共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5,262,758例,疫情报告质量不断提高。
为切实做好对异常信息的监测审核,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进行处置,本中心特制订异常信息快速反应工作机制。
传染病疫情监测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和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及时进行审核,密切注视网络直报系统中的传染病发病趋势,特别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聚集性病例,要认真分析,发现爆发倾向和异常情况,随时向当地核实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向领导和上级CDC报告疫情,并要求及时上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疫情。
为了保证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流和信息流的顺畅,应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疫情发生地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部门发现当地重点控制或重点管理的传染病疫情,应及时向领导报告并通告相关业务部门;各相关业务部门核实、调查后的信息,应及时反馈给疫情管理部门,对网络报告信息进行补充、订正和分析。
疫情审核人员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及中心领导,由中心领导汇报至市卫生局,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
发现异常信息时间异常信息描述审核人汇报时间初步核实时间核实情况及初步分析情况上报中心领导时间经上级确认,结论收到反馈时间。
A 不合格品异
常
发现问题即上报
30分钟未有处理结
果
同样总是点连续两
批板(含)
B 质量体系异
常
12小时内未恢复24小时内未恢复36小时内未恢复
C 工艺工程异
常
20分钟以内未恢复
正常动作
D 待治工具/
原物料
FPC到当前站前12
小时仍待治工具/
原物料
FPC到站前6小时仍
待治工具/原物料
FPC到当站前4小时
E设备异常5分钟以内未恢复
正常动作
30分钟以内未恢复
正常运作
60分钟以内未恢复
正常生产的
F 生产进度延
误
预计二天后会延误预计一天后会延误
G停水/电/气2分钟以内30分钟内仍未恢复
正常
H 烟/火安全
异常
1分钟以内3分钟以内5分钟以内
备
注: 1.G.H项异
常处理完毕
2.E项异常
处理完毕后
3.A.B.C.D
项处理完毕
后于次日
内,责任部
门将异常原
因改善对策
及处理结果
提报至副总
经理室.
4.F.项异常
处理完结后
于次日内,
生产部将异
常原因改善
对策及处理
结果提报至
计划部.
5.所有异常
当日未处理
完毕,相关
主管不得离
开.
编
制:审核:批准:。
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管局疾控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监测记录宝泉岭管理局传染病疫情信息反应机制数据管理(一)审核各级CDC应在每个工作日至少每两个小时浏览、审核一次传染病个案报告卡片,节假日每天至少浏览、审核两次。
浏览、审核要有记录,填写附表1。
审核内容包括:1.有无以下异常情况:(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3)发病率极低(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丝虫病、白喉、麻风病、黑热病等;(4)本地罕见的或未曾发生过的传染病:恶性疟、登革热、血吸虫病、包虫病等;(5)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聚集性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以上);(6)在一个自然村、集体单位或局部区域内集中发生多例传染性疾病;(7)本辖区内异常波动的病种。
发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可按照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网络直报传染病进行审核发现异常情况处理流程图进行处置。
2.县级CDC审核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报出的卡片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责任报告单位查询与核对。
(二)确认1.对于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须由有确认权限的单位进行审核确认,然后将信息立即反馈给县级CDC和责任报告单位,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订正。
3.对于常见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由县级CDC审核确认,审核确认后的卡片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确认或订正,参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统计汇总。
(三)订正疫情管理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应当日对数据库中的原报告卡进行修改、订正。
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对调查或审核中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上信息有误的要当日订正,经调查排除法定传染病的病例,要及时删除该卡片。
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管局疾控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监测记录宝泉岭管理局传染病疫情信息反应机制数据管理(一)审核各级CDC应在每个工作日至少每两个小时浏览、审核一次传染病个案报告卡片,节假日每天至少浏览、审核两次。
浏览、审核要有记录,填写附表1.审核内容包括:1.有无以下异常情况:(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3)发病率极低(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丝虫病、白喉、麻风病、黑热病等;(4)本地罕见的或未曾发生过的传染病:恶性疟、登革热、血吸虫病、包虫病等;(5)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聚集性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以上);(6)在一个自然村、集体单位或局部区域内集中发生多例传染性疾病;(7)本辖区内异常波动的病种.发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可按照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网络直报传染病进行审核发现异常情况处理流程图进行处置。
2.县级CDC审核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报出的卡片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责任报告单位查询与核对。
(二)确认1.对于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须由有确认权限的单位进行审核确认,然后将信息立即反馈给县级CDC和责任报告单位,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订正。
3.对于常见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由县级CDC审核确认,审核确认后的卡片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确认或订正,参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统计汇总。
(三)订正疫情管理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应当日对数据库中的原报告卡进行修改、订正。
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对调查或审核中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上信息有误的要当日订正,经调查排除法定传染病的病例,要及时删除该卡片。
生产异常处理流程图生产异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情况,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生产进度延误或者安全隐患等。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生产异常处理流程图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套通用的生产异常处理流程图,以供参考。
1. 异常发现。
生产异常可能由生产人员、设备监控系统或者质量检测人员发现。
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及时记录异常情况,并立即通知相关责任人员。
2. 异常报告。
责任人员收到异常通知后,需要立即进行确认,并填写异常报告。
异常报告应包括异常发现时间、具体异常情况、可能影响范围、初步原因分析等内容。
报告完成后,需要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领导。
3. 紧急处理。
针对严重影响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的异常,需要立即启动紧急处理流程。
相关责任人员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处置,确保异常不会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
4. 原因分析。
在紧急处理完成后,责任人员需要成立专门的原因分析小组,对异常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现场调查、数据分析、设备检测等手段,找出异常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5. 改进措施。
在确定了异常的根本原因后,需要立即制定改进措施,并分配责任人员进行跟踪执行。
改进措施可能包括设备维护、工艺调整、人员培训等方面。
6. 效果验证。
改进措施执行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效果进行验证。
通过对生产数据、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比对,确认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若发现问题仍然存在,则需要及时调整改进措施。
7. 结果总结。
一次生产异常处理完成后,需要进行结果总结。
总结应包括异常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以及未来预防措施等内容。
并将总结报告上报给相关部门领导,以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就是一套通用的生产异常处理流程图,希望对各位生产管理人员有所帮助。
生产异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建立科学的处理流程,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异常对生产造成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希望各企业能够重视生产异常处理流程的建立和执行,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和可控。
传染病报告流程要求
1、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放射科等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
2、疫情管理员每日两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立即电话通知网络直报员,网络直报员接到报告后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当专家组确诊后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上报。
4、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于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5、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应当在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6、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重、订正后上报。
同时登记在《疫情直报登记本》上备查。
7、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
8、每月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报医务处、业务院长。
9、遇到特殊情况时,报告业务院长协调解决。
传染病报告工作流程图
(1)管理人员每天两次到相关科室收集传染病卡片
↓
(2)审核卡片的完整性、准确性
↓
(3)登记传染病卡片
↓
(4)录入卡片,进行网络直报
↓
(5)定期查重卡片及时订正卡片
↓
(6)制作卡片电子文档保存疫情资料
传染病上报流程图
泸州市合江县医疗机构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流程图。
发现异常情况处置流程背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异常情况,如错误的数据输入、系统故障等。
为了保证工作流程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异常情况处置流程。
目标本文档的目标是制定一套简洁而有效的发现异常情况的处置流程,以确保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并避免对工作流程造成重大影响。
流程步骤1. 发现异常情况- 异常情况可以通过系统报警、员工上报、日常巡检等方式发现。
- 负责发现异常情况的人员应及时记录并通知相关责任人。
2. 评估异常情况- 相关责任人应对异常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工作流程的影响程度。
- 评估过程中,应尽量排除非异常因素,确保对情况的准确评估。
3. 制定解决方案- 在评估完成后,相关责任人应制定解决异常情况的方案。
- 解决方案应考虑到可能的风险和影响,并确定合适的措施来解决异常情况。
4. 执行解决方案- 在解决方案制定后,相关责任人应迅速采取行动并执行解决方案。
- 在执行过程中,应不断监控并评估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如有需要,及时调整方案。
5. 结果验证和总结- 在解决方案执行完毕后,应对结果进行验证,确保异常情况得到解决。
- 同时,应对整个发现异常情况的处置流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日后类似情况提供参考。
责任人和沟通- 发现异常情况的人员应及时记录并通知相关责任人。
- 相关责任人应对异常情况进行评估、制定解决方案并执行。
- 在整个流程中,相关责任人之间应及时沟通,确保信息畅通。
监控和改进- 在整个流程中,应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取异常情况的信息。
- 基于异常情况的发生情况和处理结果,可以对处置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以上是发现异常情况的处置流程的简要概述,该流程将确保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得到解决,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工作流程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细化,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
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
管局疾控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监测记录
宝泉岭管理局传染病疫情信息反应机制数据管理
(一)审核
各级CDC应在每个工作日至少每两个小时浏览、审核一次传染病个案报告卡片,节假日每天至少浏览、审核两次。
浏览、审核要有记录,填写附表1。
审核内容包括:
1.有无以下异常情况: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
(3)发病率极低(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丝虫病、白喉、麻风病、黑热病等;
(4)本地罕见的或未曾发生过的传染病:恶性疟、登革热、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5)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聚集性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以上);
(6)在一个自然村、集体单位或局部区域内集中发生多例传染性疾病;
(7)本辖区内异常波动的病种。
发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可按照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网络直报传染病进行审核发现异常情况处理流程图进行处置。
2.县级CDC审核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报出的卡片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责任报告单位查询与核对。
(二)确认
1.对于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须由有确认权限的单位进行审核确认,然后将信息立即反馈给县级CDC和责任报告单位,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订正。
3.对于常见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由县级CDC审核确认,审核确认后的卡片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确认或订正,参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统计汇总。
(三)订正
疫情管理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应当日对数据库中的原报告卡进行修改、订正。
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对调查或审核中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上信息有误的要当日订正,经调查排除法定传染病的病例,要及时删除该卡片。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应由相应专病管理部门进行及时订正。
(四)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的疫情管理人员对在传染病漏报检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督促接诊医生补填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录入。
对暴发调查中发现的传染病病人,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要求实行网络直报。
(五)查重
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管理人员应按日、周、月、年定期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报告的卡片进行查重。
应根据需要选择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在地址国标码、疾病名称等变量的组合信息来查重。
对重卡进行删除时一般应保留最早的一张卡片,其余的重卡一律删除;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疾病按照有关要求查重和删除。
(六)数据备份与系统安全维护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所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纸质卡片)保存3年。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按周、月、季、年)对辖区内的个案数据和疫情分析报表(至少包括分地区报表、分年龄报表、分职业报表、疫情分析报表、高发地区分析表)进行备份,并交专人和档案室保管。
3、各级疾病控制机构负责网络直报系统的管理、使用及按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管理,要对报告信息系统设置不同的权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信息报告人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
5、备份数据必须做到:有专人保管;有详细的登记,清晰的标签和完整的包装;经确认批准,须异地存放,永久保存;注意保密,不得更改与外借。
6、各级疾病控制机构负责网络管理、使用及按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管理,要对报告信息系统设置不同的权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信息报告人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对上报数据进行双重备份,并交专人和档案室保管。
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
7 /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流程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