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练习题整理版 打印 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一、文言文阅读之实词练习题(一)、通假字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张良出,要项伯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晒B.距.关,毋内诸侯距:距离C.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识:记住D.小知.不及大知知:智慧(二)、同形异义词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① 约为婚姻..②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③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将军戮力..而攻秦⑦ 臣战河南..⑧ 君王为人不忍A.①④⑧B .②③⑥C .②⑤⑦D .④⑥⑧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之内,一宫之中,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C.春光融融..,风雨凄凄(《阿房宫赋》)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鱼肉:鱼和肉,比喻被欺对象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地方:土地方圆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中间:其中夹杂D.却看妻子..愁何在(《闻将军收河南河北》)妻子:爱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过秦论》)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④ 项伯许诺..⑤ 所以..遣将守关者⑥ 臣与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
曾祖忱,晋徐州刺史。
祖权,黄门郎。
父不疑,桂阳太守。
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
泛览经籍,尤长隶书。
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
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
欣本工书,因此弥善。
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
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
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
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
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
”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
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
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
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
”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
”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
出为新安太守。
在郡四年,简惠著称。
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
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
转在义兴,非其好也。
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
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
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
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
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
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
子俊,早卒。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工:善于,擅长B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恨:怨恨C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诣:到……去D除.中散大夫除:任命,授职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①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①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②其.势不俱生D.①论者称焉.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能表现羊欣淡泊名利的一组是()①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②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③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④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⑤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⑥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A.②③⑤B. ①③⑥C. ④⑤⑥D. ①②④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双文本)(学生版)一、高考真题(一)(2023·全国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武臣曰:“诺。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
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
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
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
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
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
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
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
薨,年七十六。
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1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分)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14.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B.“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
例如《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庞籍不畏权贵。
庞新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
仁宗执政初期,庞挤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
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月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
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经典例题】(一)慎其所处子曰:“商①也好与贤已者处,赐②也好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
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⑤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谱》)注释:①商:卜商,字子夏。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
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鲍鱼,咸鱼;肆,店铺。
⑤漆:墨漆。
思考练习:1.请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1)故曰,与善人居 (2)与不善人居(3)如入鲍鱼之肆 (4)亦与之化矣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丹之所藏者赤”和“漆之所藏者黑”中的“之”用法相同。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文:(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译文:4.根据文义,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请写出这个成语。
5.对君子“慎处”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6.这段文字意在告诫人们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作答)(二)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①。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②,首不得出③。
既④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⑤。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注释:①先瓮(wènɡ)中盛谷:先在瓮中装进谷子。
②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骆驼将头伸入瓮中吃谷子。
③首不得出:(骆驼的)头不能够缩出。
④既:已经。
⑤其人以为忧:那个人为此事发愁。
其,指示代词,那个。
以为忧为(这件事)发愁。
专题04:文言文阅读【2021年高考】一、【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
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
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
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由是全活甚众。
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
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
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
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文言文复习练习(必修2)《诗三首》练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青青子衿()呦呦()鹿鸣越陌()度阡鼓瑟吹笙()绕树三匝()暧()暧远人村()鸟恋旧林狗吠()深巷中久在樊()笼里守拙()归园田周公吐哺()榆柳荫()后檐2.下列词句书写错误的一组是()A.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颠 B.我有嘉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C.譬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 D.契阔谈讌复得反自然少无适俗韵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①长路漫浩浩②枉用相存③守拙归园田④契阔谈讌⑤唯有杜康⑥青青子衿⑦鼓瑟吹笙⑧山不厌高⑨周公吐哺⑩少无适俗韵⑾羁鸟恋旧林⑿误落尘网中4.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心同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
5.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田园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6.下列对《短歌行》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
开头两句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首句“对酒当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三四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艺术手法上则是巧借“引用”,诗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
高中第1——6册文言练习(一)(高一上)《种树郭橐驼传》 1、文学常识填空:《种树郭橐驼传》作者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 ”。
曾任柳州刺史,又称“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 ) ⑵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 )⑶而卒.以祸( ) ⑷故病.且怠 ( )⑸名.我固当 ( ) ⑹不害.其长 ( )⑺得养人术. ( ) ⑻且不得暇.( )⑼其本.欲舒 ( ) ⑽去不复顾. ( )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 .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 .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 .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 .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连词,虽然) 虽.鸡狗不得宁焉 (《捕蛇者说》) (连词,即使) B .因.舍其名 (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 (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C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连词,而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D .既.然已,勿动勿虑 (表时间,已经) 既来之,则安之(表推论,既然)(二)(高一上)《病梅馆记》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清代浙江仁和(现浙江杭州)人,又名巩祚,字瑟人,号___________。
我国近代杰出的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家。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以欹.为美( )(2)以夭.梅病为业以求钱也( )(3)斫.直( ) (4)明告鬻.梅者( )(5)遏.其生气( ) (6)既泣.之三日( )(7)甘受诟厉.. ( )(8)安.得使予多暇日(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夭.梅病.梅为业B.既泣.之三日C.纵之顺.之D.必复.之全.之 4、解释下列各句瘇加点的“以”字 (1)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________ (2)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________ (3)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________ (4)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_________ 5、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B.纵之顺之 C.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D.必复之全之3、与“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2020高考全国Ⅱ卷文言文挖空练习打印给学生做一做,效果很好2020高考全国Ⅱ卷文言文(学生版)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
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
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
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
”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
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
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
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
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
”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
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
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
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
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独断专行),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
绍兴初,复左中大夫。
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
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
徽宗尝()宴(举行宴会)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
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
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教师答案版)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
进士及第(应试中选),历秘书省著作郎。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
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洲,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
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节选自《南史·沈约传》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昼夜不释.卷()宜善师.之()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昼之所读,夜辄诵之。
10.请根据选文概括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狂泉昔有一国,国有一水,号曰“狂泉”。
国人饮此水,无一不狂。
唯国君穿井而汲,故无恙。
国人既并狂,反谓国君之不狂为狂。
于是聚谋,共执国君,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
国君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
君臣大小,其狂若一,国人乃欣然。
8.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独得无恙.()(2)饮毕.便狂()9.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国人既并狂,反谓国君之不狂为狂。
10.找出文中表明“众乃欣然”的原因的语句。
1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马价十倍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
人莫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10.解释加点的字词(1)比.三日立市比.(2)臣有骏马欲.卖之欲.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12.理解文意,从“伯乐还而视之”到“马价十倍”这一现象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①息矣;独下帷绝编,迨②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游:游玩②迨:等到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温公尝言尝:(2)患记问不若人患: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高考文言文习题一、文言文阅读之实词练习题(一)、通假字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张良出,要项伯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晒B.距.关,毋内诸侯距:距离C.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识:记住D.小知.不及大知知:智慧(二)、同形异义词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①约为婚姻....⑤所以..②臣以供养无主..也④项伯许诺..,辞不赴命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遣将守关者⑥臣与将军戮力..⑧君王为人不忍....而攻秦⑦臣战河南A.①④⑧B.②③⑥C.②⑤⑦D.④⑥⑧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之内,一宫之中,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C.春光融融..,风雨凄凄(《阿房宫赋》)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鱼肉:鱼和肉,比喻被欺对象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地方:土地方圆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中间:其中夹杂D.却看妻子..愁何在(《闻将军收河南河北》)妻子:爱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过秦论》)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三)、词类活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亡:逃跑的人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万千:千变万化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D.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幸而偶.我偶:婚配,匹配B.吾从而师.之师:学习C.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响:像回声D.足以荣.汝身荣:使荣耀二、文言文虚词基础练习题1.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承,那么)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假设,如果)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并且)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可是)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B.邻国之民不加多,何.也C.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D.今日之事何.如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幽独处乎.山中A.噫吁嚱,危乎.高哉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相与枕藉乎.舟中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君乃.亡赵走燕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臣乃.敢上璧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A.其.皆出于此乎B.此予之所得也。
其.孰能讥之乎C.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D.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A.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北山愚公,年且.九十D.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入前为寿A.崤函之固,自若.也B.天涯若.比邻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A.某所.,而母立于兹B.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C.为仲卿母所.遣D.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9.下列加点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冰,水为.之D.若属皆且为.所虏10.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盘盘焉,囷囷焉B.永之人争奔走焉C.姜氏欲之,焉辟害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因.击沛公于坐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去时里正与.裹头A.是谁之过与.B.蜩与.学鸠笑之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乃与.平原君计三、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练习题(一)、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1.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形式: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形式: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
形式:4、环滁皆山也。
[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形式: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004上海高考题)[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
形式: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我实在怕被你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形式:4.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答案]如果不这样,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
形式: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答案]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被人控制。
形式:参考答案实词题1.解析:B项的“倍”通“背”,C项的“取”通“娶”,D项的“颁”通“斑”。
答案:A2.解析:B项的“有”通“又”,“暴”通“曝”,“车柔”通“煣”。
C项的“知”通“智”。
D项的“生”通“性”。
答案:A3.解析:B项的“景”通“影”,C项的“从”通“纵”,D项的“要”通“邀”。
答案:A4.解析:B项的“距”通“拒”,抗拒、抵御。
A项的“暴”通“曝”,C项的“识”通“志”,D项的“知”通“智”。
答案:B二、同形异义词1.解析:①“婚姻”为“儿女亲家”。
②“无主”为“没有人主持”。
③“非常”为“意外的变故”。
⑤“所以”为“……的缘故”。
⑦“河南”为“黄河以南”。
答案:D2.解析:C项的“融融”,古今都指“暖和”。
A项的“气候”,古义指“天气”,文中指“气氛“;今义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B项的“经营”,古义指“统治”,文中指“统治者搜刮的珠宝等物”,今义指“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D项的“因为”,古义为“于是写”,今义为“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答案:C3.解析:D项的“妻子”,是两个单音词,即“妻子和子女”的意思。
答案:D4.解析:D项的“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为省名,其他三项古今同义。
答案:D5.解析:B项的“须臾”,古今义都是“一会儿”。
A项的“不能”,古义为“不及,不到”,今义为“不能够,不可以”。
C项的“爪牙”,古义为“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义为“帮凶”。
D项的“江河”,古义为“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答案:B三、词类活用1.解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
C项的“至”为动词作名词,指“到达的人”。
A项的“亡”为动词作名词,B项的“万千”为数词作动词,D项的“坚”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C 2.解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
B项的“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之)为师”;A项的“偶”为名词作动词;C项的“响”为名词作状语;D项的“荣”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B二、虚词题参考答案1、【解析】“而”主要可用作代词、连词,常常考查用作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本题C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义为“并且、而且”。
【答案】 C2、【解析】“何”主要可用作副词、代词,常常考查用作副词、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何”作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加强程度,“怎么”,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代词,“什么”;B项是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是复音虚词,“怎么样”。
【答案】 C3、【解析】“乎”主要可用作介词、助词,常常考查用作介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乎”作介词,“于”,C项的“乎”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的“乎”是语气助词,表感叹,“啊”;B项的“乎”是副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D项的“乎”是介词,“比”。
【答案】 C4、【解析】“乃”常常考查用作副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乃”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却、竟然、反而”,D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判断词,“就是、是”;B项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副词,“于是、就”;C项是表限制性的副词,“才”。
【答案】 D5、【解析】“其”主要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常常考查用作副词、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其”为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义为“难道”,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 项是表推测语气的副词,义为“大概”;C项为表示祈使语气的副词,义为“可要”;D项为表示婉商语气的副词,义为“还是”。
【答案】 B6、【解析】“且”主要可用作副词、连词。
例句的“且”作副词,“将要、将”,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连词,“并且”;B项是副词,“尚且”;D项是连词,“那么”。
【答案】 C7、【解析】“若”主要可用作动词、代词、连词,常常考查用作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若”作代词,“你”,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指示代词,“那样”;B项是动词,“好像、像”;D项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答案】 C8解析“所”主要可用作名词、助词。
例句的“所”作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事(东西、人、地方)”,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名词,“处所”;C项是助词,与“为”组合表示被动,不译;D项是助词,帮助宾语提前,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