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反思)(精品)18 童年水墨画
- 格式:pdf
- 大小:189.18 KB
- 文档页数:11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借助及生活经验等方法,认识“墨、染”等生字词,理解难懂的句子。
2.根据景物的色彩、声音和人物的活动等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借助及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根据景物的色彩、声音和人物的活动等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难点】根据景物的色彩、声音和人物的活动等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 自我介绍2. 欣赏水墨画,了解水墨画水墨画是由水和墨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色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也称国画,中国画。
板块一课题导入书写生字1.(板书课题)我们的童年就像水墨画一样美好,齐读课题。
2.指导书写“墨”。
板块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 读诗:自由读读这几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字词抽查当作扑腾你拨我溅水葫芦蘑菇3. 抽读正音板块三学习《溪边》习得方法1. 自由读《溪边》,完成学习单。
2. 小组交流3. 小组展学,师点拨4. 难句突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1)播放动态图,理解“染”(2)联系上下文,说说人影为什么被溪水染绿了。
5. 师小结有人有物,有声有色,就可以抓住景物想画面,再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就可以理解难懂的句子,体会诗歌的画面之美和童年生活的快乐。
6. 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7. 配乐齐读8. 根据景物,尝试背诵板块四方法迁移学习《林中》1. 欣赏朗读《林中》,感受画面之美和孩子们的欢乐。
2. 同桌互学(1)自由读《林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3. 展学4. 跟着视频再次朗读板块五总结结课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两幅童年的水墨画,有人物,有景物,有色彩,有声音,还有乐趣。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优秀9篇)童年的水墨画篇一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
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在街头看书◇在溪边钓鱼◇在江上游泳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1、指导学习《我想》(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你好象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水墨画作品的能力,了解水墨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激发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水墨画的元素和技巧,表达自己对童年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水墨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对童年的感受和理解的表达。
三、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水墨画的元素和技巧表达对童年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水墨画作品欣赏材料。
2.水墨画绘画工具,如毛笔、宣纸、笔墨等。
3.画架、画布等作品展示工具。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的水墨画作品,并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向学生介绍水墨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如运用墨色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氛围,使用淡墨、浓墨、湿笔、干笔等不同的技巧等。
Step 2:核心教学1.教师向学生介绍《童年的水墨画》这幅作品,并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2.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了解其构图、线条、墨色、氛围等方面的特点。
3.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作品中表现了哪些与童年有关的元素,如孩子、玩具、自然景色等。
4.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Step 3:创作实践1.教师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水墨画技法,如水墨渲染、笔墨淋漓、皴法等,并示范给学生。
2.教师提供一些与童年相关的素材,如童年照片、玩具等,鼓励学生选取素材进行创作。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用水墨画技法,运用线条、墨色等元素,表达自己对童年的感受和理解。
Step 4:作品展示与分享1.学生完成创作后,将作品进行展示。
2.学生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分享自己的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和感受。
3.教师和学生共同欣赏作品,互相交流并提供建议和意见。
六、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中,通过欣赏名家的水墨画作品,让学生对水墨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童年的水墨画》,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与童年有关的元素;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第【1】篇〗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
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
预设点:(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
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
形近字:翠、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
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篇1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
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
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所以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让学生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写儿童诗,学生的积极性挺高的,所写的儿童诗歌也不错。
基本仿写儿童诗教案上能够体现出儿童诗歌的特点。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篇2本课由三首内容浅显、行文简短且有趣味的小诗组成,极富画面感。
教学本课时,学生对于诗中画面内容的感知并不是难点,但是,现在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充拆着电子产品,课余时间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日常的谈话内容都离不开游戏的角色或动画片的情节,要想真正感受课文画面中的景物美、人物欢却并非易事。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现画面,让学生将图、文联系起来进行体会、感悟,自然在脑海中将文字进行了形象的转化,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说自己在读课文时,脑海中所程现的景象。
同时,还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横向拓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获得了对画面中人物情感的准确认知,巧妙实现了与画面人物的情感共鸣,感受童年的各种乐趣,进而实现了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深化感知。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篇3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诗歌教学运用词理论也非常有效。
诗歌作为语言凝练,情感蕴含丰富的一种文体,没有什么方法比情感朗读更加有效地体味诗歌的味道,相比那些细细的分析来说,诵读才是诗歌教学的正道。
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中,我首先紧紧扣住了诗歌的题目“水墨画”,以艺术相通的理由,跟学生说“我们上一节诗意的美术课”。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优秀10篇《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篇一4月24日,执教《童年的水墨画》,参加宜秀区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
课前谈话,以一首《秋千歌》引入,在朗朗的诗歌声中开始了我的`教学,此暖场环节,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后来听徐老师说是第一次来这里上课,(其实他们在这样陌生的环境是很有压力的),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了,两年前执教《瑞雪图》,学生也是非常紧张,也和这个有关!接下来,就经历了初读、认读生字、练读句子,最后品读诗句,总结学法!总体感觉:1.课堂偏冷,互动性不够!2.在细读文本时,象很多老师说的那样,还是稍微碎了一些,应该采取整体把握的策略。
3.课堂上讲得过多,把握好要讲什么,怎么讲!4.心理素质,急待改进,学生回答问题时,急于讲出正确答案,缺乏等待!上好一节课,其实真的不简单,好好总结原因,为了下一次的出发!《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课时设计】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走近大师,引童年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屏显)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板书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知童年1.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和感触。
(问题预设:学生的问题呈现可能有:①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他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暗呢?②他为什么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学为荣呢?③离开故乡,他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还宁肯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呢?三、细读课文,品童年(一)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的琐事,就没有真正的好散文,我们的灵魂往往以一些琐事触动起。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1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后整理思路,回忆课堂,反思总结,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步,下面就所教学的《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反思如下: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之前,根据学生完成的预习单,了解到学生产生疑问最多的词,根据词而展开。
全部设计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整体感知,解决难懂的词,读好长句子;二是细读溪边,细品溪边水墨画的美。
课上较为满意地方是写字设计针对性强。
重视朗读。
对于难懂的句子,先理解词再进而理解句子,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不足之处有三点:一是朗读的针对性做得不够,例如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学生在想象什么样的垂柳时,没有打开思路,归根结底是朗读的不够深入。
二是朗读指导方法有所欠缺,怎么读好景物?是课上处理不到的地方,学生在读前两句时只是泛泛而读,没有全身心感悟。
三是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没有做好引导。
课中还出现了两处瑕疵,一是当读得不对,剥读得不对,在此也感谢老师们给我提的建议。
希望能将这些问题整理再重新设计,磨合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2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诗歌教学运用词理论也非常有效。
诗歌作为语言凝练,情感蕴含丰富的一种文体,没有什么方法比情感朗读更加有效地体味诗歌的味道,相比那些细细的分析来说,诵读才是诗歌教学的正道。
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中,我首先紧紧扣住了诗歌的题目“水墨画”,以艺术相通的理由,跟学生说“我们上一节诗意的美术课”。
学生顿时愣住了,却又有点兴奋,都充满着期待。
在师生互动交流“画画的步骤和注意的事项”中,我获得了许多的资源,有学生说“画画要先拟定一个背景图”,有的说“画画要突出重点表现的景物”,“画画要根据心情用不同的色彩”“要有细节的描写”,答案丰富多彩,也中了我的“圈套”。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消失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松软、柳絮、吵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欢乐。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欢乐,激发同学读儿童诗的爱好。
课前预备同学搜集喜爱的儿童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读引入,激发爱好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
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
让同学谈谈读后感受。
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妙与欢乐。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1.自读感知。
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专心去感受。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精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熟悉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妙的春天里,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同学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吸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奇妙的幻想和美妙的憧憬,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奇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美妙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同学练读,指名读,男女生竞赛读。
赛读时老师读最终一节。
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怀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全都,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似乎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觉,师引导小结:(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幻想,读起来琅琅上口。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一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
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
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教学目标】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3.能认识本课的6个认读字,能正确在田格中书写“染”“爽”等11个生字。
【教学重点】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3.认识本课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染”“爽”,指导“爽”的笔顺。
【教学难点】联系诗句理解难懂词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关联单元主题,导入新课1.浏览单元导读页,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内容为一组儿童诗。
3.初读三首小诗。
二、初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范读课文。
3.读词语水墨画染绿碎了钓竿扑腾拨动葫芦蘑菇溅起浪花清清爽爽三、品读诗歌,感受童年美好1.分别阅读三首小诗,读懂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结合上下诗句,理解难懂的词句。
——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中的“给”是“被”的意思。
——理解是上钩的鱼儿把人影打碎了。
——结合诗句的关联,理解蘑菇像斗笠,戴斗笠的孩子像蘑菇。
(2)结合插图和画面,理解难懂的词句。
——结合图片认识水葫芦、斗笠。
——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理解孩子们像鸭群一样欢乐。
四、品味语言,感受画面美1.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组诗的题目是“童年的水墨画”。
——学习“墨”字,了解什么是水墨画。
2.品读诗歌语言,感受语言美——学习“碎”字,感受这个动词的运用,能感受到当时孩子们垂钓时的欢乐场面。
——关联《小儿垂钓》,理解溪边孩子垂钓的画面。
——从“水葫芦”的特点,联想到在水中钻上钻下的孩子。
——通过“抖落”一词,关联《所见》,通过想象感受孩子们在林中的欢乐场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第1篇】《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情景,特别是《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让孩子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
课堂上,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
关键时刻,我忍住了,因为我看到后排的几个学生显得跃跃欲试。
我赶紧提问,哎呀,真好,他们不仅回答正确,而且理解得比我想象得要到位,有趣味。
接下来是《溪边》,当我询问:“为什么人影会碎了?”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会回答:“因为鱼儿上钩了,欢蹦乱跳的鱼儿打破了孩子的影子”我一听这话,心里高兴极了,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机敏。
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到“鱼儿上钩”的语句,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思考了,理解了。
最后一首是《林中》。
一开始,学生们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
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
剩余的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
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师生均受益匪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第2篇】青蓝工程才俊课堂展示我选择的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
这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18 童年水墨画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认识本课生字。
2.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溪边》背诵下来。
3.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4.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歌曲:播放歌曲《童年》,学生欣赏歌曲,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交流: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相信大家童年时都会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吧!(学生畅所欲言)3.导入课题: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张继楼,1926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重庆市作协副主席。
从1956年出版第一本童话诗集《母鸡和耗子》至今,先后出版了《唱个歌儿给外婆听》(1960年)、《夏天到来虫虫飞》(1963年)、《在农村的田野上》(1964年)、《写给孩子们的诗》(1979年)、《种子坐飞机》(1983年)、《东家西家蒸馍馍》(1986年)《小蚱蜢》(1989年)、《新编晚安故事365》(1993年),并主编了《中国当代儿童诗选》《中国儿歌金库》等33种儿童文学读物。
作品曾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三等奖、四川省第二次少年儿童读物评奖优秀儿童文艺作品奖、建国40年重庆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先在小组内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品味诗的语言美,画面美。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4.师生交流诗的大概内容。
(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场景。
)1.看拼音,写词语。
pū teng()dǎ suì()hú lu()mó gū()三、了解作者的写作过程。
1.作者自述写儿童诗的开端。
2.比一比,组词语。
默()墨()我生在农村,婴儿期就受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学的熏陶,熟记江南传统童谣。
因此,我学习儿童文学,是从写儿歌开始的。
如被选入幼儿语言教材的《小蚱蜢》,和被收入多种儿童文学作品选的《夏天到了虫虫飞》,都是儿歌。
2.自述《童年的水墨画》的创作。
(1)记得第一首写的是《街头》,那时重庆市文联(我工作的单位)坐落在一背街处,巷口有好几个小书摊。
一架小人书,几张小板凳,自成一个小天地。
常见三三两两的小孩埋头、弓腰在看连环画,一看就是半天。
这给我的印象很深,也给了我写作的冲动。
本想用儿歌的形式来表现,但用三、五、七的句式,很难生动刻画出所见场景。
于是,我便试着用字数可多可少、较自由的句式描写,一下写了6行,还比较顺手,决定继续尝试。
(2)《花前》这首诗是我陪小孙女去公园练习写生时留下的印象。
正是春天,百花齐放,蜂飞蝶舞,常有小蜜蜂在身旁飞过,才有“一只蜜蜂绕着画低飞了一圈,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的想象。
(3)《江上》一首,是我童年生活的回忆。
小时候有年夏天,在家乡的小河里游泳,和一位表哥在水中争夺一根撑船的篆竿。
两人面对面站在齐胸深的水里,各自抓紧篆竿,一拉一推。
篆竿在胸前晃动,忽听“啪”的一声,篆竿一下重重地碰在嘴上,把一颗门牙打断,终身成为“缺牙巴”的诨名,对“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印象终身难忘。
(4)写了《江上》后接着写了《溪边》《树下》《林中》染()杂()拨()拔()浪()粮()3.按原文填空。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山溪像一样平静。
人影给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
忽然扑腾一声碎了,草地上蹦跳着和。
三首,分别刻画了钓鱼、做游戏、拾蘑菇的情景,都是我童年生活的写照,用的都是白描写法,没作过多的心理描写,像录像一样,摄下一个个场景。
虽叫《童年的水墨画》,但画面应该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这就是诗和画的区别。
3.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场景。
(配乐)三、自读自悟,理解大意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如“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
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
如:(1)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溪比作绿玉带。
)(2)人影给吸水染绿了(这个“给”就是“被”的意思,不是“把”的意思;“染”字使静景有了动感。
句子是说人在溪水中的倒影被溪水染上了淡淡的绿色,说明春天的溪水是绿色的。
)(3)“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从这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这说明什么?(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体现出这个场面的欢声笑语,富有感染力。
笑声和鱼儿一起在草地上蹦跳,笑声好像有了生命。
从这句诗中,我知道发生了这件事:“我”钓到了鱼,一拎钓竿,所以水面上的人影“碎了”;草地上,鱼儿蹦跳着,还有“我”开心的笑声。
这说明了儿童生活的快乐。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水葫芦”:本意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
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借它代指水性极好的孩子,与我们通常说的“旱鸭子”相对。
后文的“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印证了“水葫芦”水性很好。
)(5)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林中头戴斗笠采蘑菇孩子的样子。
把孩子们融入了大自然。
)4.朗读诗歌,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1)交流: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①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板书:溪边——钓鱼)②孩子们在江面上打水仗。
(板书:江上——戏水)③孩子们头戴斗笠像蘑菇一样。
(板书:林中——采菇)……(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5.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诵课文。
2.指名多个学生读背诵《溪边》。
3.教师评议,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
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3.说说你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1)《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2)《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1.指出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A.表示反语,具有讽刺否定意思。
B.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C.特指水性好的孩子。
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
(3)《林中》——阵雨过后,松林格外清爽,松针上还滴落着水珠,孩子们头戴斗笠到林中采蘑菇,欢快的叫声把松树上的雨珠振落。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自由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从内容上想一想你有什么感觉?(预设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作者写的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师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3)品一品:欣赏交流佳句,体会使用打比方手法的妙处。
如:①“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②“是那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6.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2.读《溪边》,完成练习。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把文中的比喻句抄下来。
(2)《溪边》这首诗中小朋友在干什么?(3)这首诗中描写往事,模仿诗中其中的一节,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7.动笔仿诗,抒发情感: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8. 交流所编的诗句,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9.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的景物有:(4)这首诗有静、有动,请把写“动态美”的语句画上横线。
四、总结延伸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把你最喜欢的其中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也可以是儿童诗)。
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五、作业。
搜集并阅读儿童诗。
六、推荐阅读。
花前目光一次次从花上移到纸上,心里早画下花儿的模样。
一枝蜡笔在纸上轻轻滑动,一朵鲜花在纸上慢慢开放;一只蜜蜂绕着画纸飞了一圈,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
树下黄桷树撑开一柄翠绿的伞,一群白鸽在浓荫中飞翔。
阳光在叶缝间悄悄地看,千百只眼睛织成一张光的网。
仿佛老树也变得年轻了,一次次鼓着绿色的手掌。
街头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课堂小结[教学板书]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童年的水墨画》《童年的水墨画》是著名作家张继楼先生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写的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 “溪边”、“江上”、“林中”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
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