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PCI与溶栓(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36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和急诊pci治疗对比发布时间:2022-04-27T08:49:18.1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期作者:国涛[导读]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与PCI治疗的临床对比国涛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与PCI治疗的临床对比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
给予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给予观察组PCI治疗,并对两组的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PCI治疗,能显著改善心功能,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较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PCI;心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omparative effect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PCI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62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to November 2020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CI. 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dexes of cardiac func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PCI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 probability of adverse reactions is low, 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PCI; Cardiac function index;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内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急重疾病是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长时间处于缺氧缺血状态,导致损伤心肌细胞,同时心脏功能异常,造成不能充分灌注全身器官组织的后果,导致其出现病变(缺血、缺氧、坏死等)【1】。
经验交流108急诊PCI与溶栓后PCI治疗急性ST段 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比较温训勇,陈传云,蒙定程 (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海南万宁 571500)摘要:目的 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溶栓后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
对照组采取急诊PCI治疗,观察组采取溶栓后PCI治疗。
比较两组心室重构情况、左心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左心室收缩功能(LVSF)水平均升高,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水平均下降,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为6.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78%(P<0.05)。
结论 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PCI与溶栓后PCI对心室重构的治疗效果相差较小,但溶栓后PCI在改善左心室功能方面的治疗效果更好,且心脏事件发生率更低。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溶栓后PCI;STEMI;疗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心肌梗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由冠状动脉病变所致的血供迅速减少,心肌出现长时间严重的缺血缺氧所致,具有发病骤然、并发症严重、病情凶险及病死率高等特点。
临床上通常认为,一旦患者出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就表示冠脉发生了完全闭塞[1~2]。
针对此类患者,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原则是在最短时间内开通梗死血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为此类患者的首选术式,临床又可分为直接PCI与溶栓后PCI[3]。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急性心梗的再灌注治疗至关重要。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迅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挽救缺血及濒临死亡的心肌,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梗患者的预后。
成功的再灌注策略是早期、完全、持久地开通病变血管。
其手段包括: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及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
由于介入技术的蓬勃发展,需要急诊CABG的病例越来越少,那么到底采用哪种方法更好呢?溶栓疗法因其实施方便,且不需要特殊器械和设备,其疗效肯定,再通率可达60%~80%,已在全国普及并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开展。
但是,溶栓治疗有出血、低血压、过敏等副反应且仅限于治疗ST段抬高型心梗,其禁忌症为:近期外伤、手术;出血性疾病;动脉夹层;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低血压、休克;高龄等。
溶栓治疗的不足之处为:(1) 静脉溶栓的再通率为60 %~80% ,且再通后仍有残余狭窄。
(2)溶栓后冠脉血流达TIMI3级仅30%~55 %。
(3)溶栓后心肌缺血复发或冠脉再闭塞率为15 %~20 %。
(4)出血并发症为1%~2%。
(5)部分患者因溶栓禁忌症而不能接受溶栓治疗。
PCI与药物溶栓相比较,再通率、再通时间、残余狭窄等方面都有绝对的优势。
ACC/AHA指南制定的STEMI治疗策略是:在症状发作12小时内的STEMI患者或伴有新发的LBBB的患者,应进行梗死相关血管PCI(I类适应症);当STEMI或新出现LBBB的急性心梗在36小时内并发心源性休克,其血运重建可在休克发生18小时内完成者应行PCI(I类适应症);适宜再灌注治疗而有溶栓治疗禁忌症者,直接PTCA可作为一种再灌注治疗手段(IIa类适应症);非ST段抬高的AMI患者,但梗死相关动脉严重狭窄、血流减慢(TIMI血流≤2级),在发病12h内可考虑进行PTCA(IIb类适应症)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优点为:(1)疗效确切,急诊PCI再通率可达85%~95%,达到正常血流速度比率高,可达85%以上。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急骤,病情凶险。
溶栓疗法作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改善患者预后。
以下是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详细指南。
一、适应证1、症状发作 12 小时以内,且持续胸痛,心电图至少相邻两个导联ST 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导联≥01mV)。
2、发病 12 24 小时内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和至少两个胸导联或两个相邻肢体导联 ST 段抬高>01mV,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情况通常不宜进行溶栓治疗:1、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6 个月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2、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颅内肿瘤或畸形。
3、近期(2 4 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
4、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 和/或舒张压>110mmHg)。
5、目前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
6、近期(2 4 周)创伤史,包括头部外伤、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10 分钟)的心肺复苏。
7、近期(<3 周)外科大手术。
8、妊娠。
二、禁忌证1、任何时间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1 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2、颅内肿瘤。
3、可疑主动脉夹层。
4、活动性出血或出血素质(不包括月经来潮)。
5、 3 个月内有严重头部闭合性创伤或面部创伤。
三、溶栓药物的选择1、尿激酶(UK):150 万 200 万 U 溶于 100ml 生理盐水,30 分钟内静脉滴注。
2、链激酶(SK):150 万 U 溶于 100ml 生理盐水,60 分钟内静脉滴注。
应用链激酶时,应注意过敏反应。
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首先静脉注射 15mg,继而在 30 分钟内静脉滴注 075mg/kg(不超过 50mg),其后 60 分钟内再静脉滴注 05mg/kg(不超过 35mg)。
四、溶栓前的准备1、立即进行心电图、血压监测,建立静脉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