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对配伍
- 格式:docx
- 大小:23.55 KB
- 文档页数:8
上一篇:中药材别名大全 ...下一篇:中药药对190法|返回日志列表中药药对190法续∙分享∙转载∙复制地址山外山 2011年01月08日 18:50 阅读(37) 评论(0) 分类:医药天地∙举报∙字体:中▼o小o中o大二、相反药对(一)扶正祛邪相反药对桂枝白朮 10g 1. 营卫,2. 发汗止汗,3. 有扶正祛邪之妙。
适用于太阳中风病及表虚客邪之证。
2.白芍剂量倍于桂枝组成药对,功擅调和阴阳,和中止痛,适用于太阳病误下腹痛、血虚挟寒之脘腹痛。
黄耆防风 10-15g;10g 补气固表,祛风解表。
有固表不恋邪,解表不伤正之妙。
适用于体虚感冒。
附子麻黄 3-5g;10g(先煎20分) 温阳解表,内温真阳,外散风寒,补中有发,发中有补。
薄荷玉竹 5-8g(后下);10-15g 育阴清热解表,适用于阴虚体质的风热表证。
人参石膏 1:3(党参、太子参10g;石膏30g) 益气清热,有补虚不恋邪,清热不伤正之妙,适用于热盛津伤或温病余热未清损及津气的病证。
病重正气欲脱者,用别直参或西洋参为宜。
五味子制大黄 6g;10-15g 滋肝阳、清湿热、降血清转氨酉每,降后无反跳。
有益肝不恋湿热,祛邪不伤正之妙。
适用于虚实夹杂证见单项血清转胺酉每增高证。
生地黄柏 15g;10g 清热泻火,滋补肾阴,有滋肾不恋邪之优,适用于肾虚挟湿热之痿痹病。
当归大黄 10g;生大黄5-10g;制大黄10g 养血祛痰,适用于血虚血瘀证。
黄耆葶苈子 10-15g 益气泻肺,补泻兼行、寒温并调、升降同施之妙,适用于肺虚痰盛之肺胀、心悸证。
白朮泽泻 10g:20g 健脾涤饮,适用于饮邪眩晕病证。
牡蛎椿根皮生、煅牡蛎并用各30g:10-20g 养阴清热,愈带止崩。
既清下焦湿热以祛邪,又养肝肾以固涩,有养阴不滞邪,祛邪不耗阴之优。
适用于阴虚湿热下注之崩带病证。
山药牡蛎生、煅各30g:30-60g 清热而无苦寒伤脾之害,养阴却无滋腻泥膈之虑,止泄又无兜涩恋邪之虞。
中药药对的配伍规律咱中国人对中药那可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呀!中药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叫药对。
这药对的配伍规律,就像是一场奇妙的舞蹈。
你想想看,不同的中药就像不同性格的人,它们凑在一起,那化学反应可神奇了。
比如说黄连和黄芩,这俩就像一对默契十足的好搭档。
黄连苦寒,能清热燥湿;黄芩呢,也有清热的本事。
它们在一起,那清热的效果不就更强了嘛!这就好比两个大力士一起干活,力量肯定比一个人大呀!再看看麻黄和桂枝,它们就像是一对互补的伙伴。
麻黄能发汗解表,桂枝可以温通经脉,它们一结合,对于风寒感冒的效果那是杠杠的。
这不就像跑步的时候,一个人在前面拼命冲,一个人在后面助力,跑得更快更远嘛!还有啊,人参和黄芪,这可是补气血的黄金组合呢!人参大补元气,黄芪能补气升阳,它们俩在一起,就像是给身体注入了一股强大的能量。
就好像车子没油了,给它加上最好的汽油,立马动力十足啦!那为什么这些中药要这样搭配呢?这就是中药的智慧啦!就像做菜一样,不同的食材搭配起来,味道才更好。
单吃一种中药可能效果有限,但和合适的伙伴在一起,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这难道不神奇吗?而且啊,这药对的搭配可不是随便乱来的。
就像跳舞要有节奏,搭配也要有讲究。
要是乱搭一气,那可不行哦!比如说有些中药是寒性的,有些是热性的,如果搭配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呢。
咱老祖宗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摸索,才总结出这些宝贵的经验。
这可都是宝贝呀!我们得好好珍惜,把这中药的智慧传承下去。
你说,我们是不是很幸运,能拥有这么博大精深的中药文化呢?所以啊,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药对,它们里面蕴含着大大的学问呢!我们要好好研究,好好利用,让中药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让我们一起为中药药对的神奇点赞吧!。
第一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
主治风寒表实无汗。
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主治喘咳气逆,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透表热。
主治肺热咳喘。
4.桂枝配白芍:收散并举,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
主治风寒表虚有汗。
5.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
主治寒饮咳喘日久。
二.辛凉解表药1.蝉蜕配胖大海:清宣肺气,开咽利音力强.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2.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
善治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
3.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
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4.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
主治少阳寒热往来。
第二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强。
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2.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
治阴虚火旺效佳。
3.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
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4.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力强。
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5.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
治湿热黄疸效佳。
二.清热燥湿药1。
黄连配木香: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
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2.黄连配吴茱萸: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
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3。
黄连配半夏,栝楼:既泻火化痰又消散痞结。
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4。
黄柏配苍术:既清热且燥湿,走下焦。
治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证。
三.清虚热药1青蒿配白薇: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
2。
青蒿配鳖甲:既善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3.地骨皮配桑白皮: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且润肺脏而不苦泄伤阴.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4.白薇配玉竹:既滋阴又透表。
治阴虚外感.第三章泻下药一.攻下药1。
大黄配芒硝: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
12种中草药药对的搭配,及其各自的药效与作用详解!
1.党参+黄耆:益气、补脾肺,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党参
2.桂枝+黄耆:补益卫阳之虚、中气不足,适用于血痹、中虚挟寒之脘痛病证。
有温阳补中之效。
3.桂枝+人参:通阳补气、宣阳化阴,适用于营卫不和虚寒证。
4.生姜+大枣:在表可以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在里则温补脾胃;适用于风寒、风湿表虚证及中虚脘痛。
5.熟地+ 当归:养血填精,适用于精血不足证。
当归
6.熟地+白芍:补血填精,适用于精血虚弱证。
此药对主静守纯养,阳气未衰,脾运尚健时,方为合适。
7.当归+丹参:补血活血通经,适用于闭经、月经过少病。
8.鸡内金+白朮: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病证。
白朮
9.蜈蚣(吞服效佳)+当归:扶正养血、祛风通络,适用于虚痹证。
此药对与蜈蚣、白花蛇药对相比,均有通络治病效用,此药对之扶正祛邪较佳,彼药对之通络搜邪力强。
10.附子+人参:大温大补、回阳救脱,适用于阳气欲脱病证。
11.玉竹 +生地:滋阴养津,适用于肺阴亏损之干咳、阴虚津涸之消渴、阴亏失养之痹证。
此药对为纯阴药对,胃阳尚健时可用之,否则需和他药配合。
12.麦冬+ 天冬:滋养肺胃肾之阴,适用于阴虚之消渴、干咳病。
胃家素寒者应慎用。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方剂,其中均包涵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
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
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
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
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证。
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栀子配茵陈:湿热黄疸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丁香配柿蒂:虚寒呕逆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
中药药对配伍第一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麻黄配桂枝:具有发汗解表的强力作用,适用于风寒表实无汗的病症。
麻黄配杏仁:能宣肺降气平喘止咳,特别适用于风寒束肺所致的喘咳气逆。
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透表热,适用于肺热咳喘的病症。
桂枝配白芍:具有收敛和散发并用的作用,能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适用于风寒表虚有汗的病症。
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既能温燥中有敛润,又能善温肺化饮,而不耗气伤阴,适用于寒饮咳喘日久的病症。
二.辛凉解表药蝉蜕配胖大海:具有清宣肺气,开咽利音的强力作用,适用于风热或肺热所致的咽痛音哑。
菊花配枸杞子:能补肝肾明目,具有强力作用,适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视物昏花。
生葛根配黄芩、___:既能清热燥湿解毒,又能透热升阳止泻,适用于湿热泻痢初起的病症。
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果强,适用于少阳寒热往来的病症。
第二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配知母:具有清热泻火、滋阴生津的强力作用,既适用于热病气分高热的病症,又适用于肺胃火热伤津的病症。
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适用于阴虚火旺的病症。
知母配川贝母:既能滋阴润肺,又能清热化痰,适用于阴虚劳嗽、肺燥咳嗽的病症。
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的作用强,适用于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的病症。
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强,适用于湿热黄疸的病症。
二.清热燥湿药___配木香:能清热燥湿解毒,又能理气止痛,适用于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的病症。
___配吴茱萸:既能清热泻火燥湿,又能疏肝和胃制酸,适用于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的病症。
___配半夏、栝楼:既能泻火化痰,又能消散痞结,适用于痰火互结之结胸的病症。
黄柏配苍术:既能清热且燥湿,又能走下焦,适用于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的病症。
三.清虚热药青蒿配___:既能退虚热,凉血热,又能透散,适用于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病症。
青蒿配鳖甲:既能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适用于阴虚发热的病症。
中药药对190 种中药配对用法虽然是转贴但是觉得很好的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尤其是最后的十八反和十九畏的用药方法值得思考一、相须药对A药对名称剂量适应症其他麻黄桂枝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3~7 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菊花桑叶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30~60g 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30~45g 先煎;15~30g 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60g;30g 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 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 R: d0 ` y" ~' d% @ 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鲜生地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比较研究摘要:黄连吴茱萸药对的配伍使用历史悠久,在传统临床中用于治疗胃寒、胃热、胃溃疡等疾病,是中医寒热配伍药对经典的组合代表。
黄连和吴茱萸两药通过固定比例的配伍协同,降低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的发生,中和药效的同时,将疗效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黄连,吴茱萸对诱导人胃癌细胞株的作用发现,单用黄连或吴茱萸组癌细胞凋亡数量远远低于左金方组。
通过配伍,黄连吴茱萸药对却产生明显的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具有一定抗癌活性。
关键词:黄连吴茱萸;配伍;药对;研究进展目录1黄连吴茱萸药对理论基础阐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药对的基本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黄连吴茱萸药对的基本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生物药剂学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不同配伍比例对化学成分含量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炮制方法对有效成分的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3药理作用的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3.2对抑郁症的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临床用药要求严谨、精炼。
做到这点,除辩证、立法正确外,还需熟悉每味药物的药性及药物间的配伍。
以单味药立方者为单方,但毕竟药少力专,不适宜大多数疾病。
今分享药物的药对,多是前人对两药配对应用后产生某些特殊功效的总结!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第一章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1.麻黄配桂枝:
发汗解表力强。
主治风寒表实无汗。
2.麻黄配杏仁:
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
主治喘咳气逆,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3.麻黄配石膏:
清肺平喘透表热。
主治肺热咳喘。
4.桂枝配白芍:
收散并举,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
主治风寒表虚有汗。
5.细辛配干姜,五味子:
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
主治寒饮咳喘日久。
二.辛凉解表药
1.蝉蜕配胖大海:
清宣肺气,开咽利音力强。
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2.菊花配枸杞子:
补肝肾明目力强。
善治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
3.生葛根配黄芩,黄连:
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
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4.柴胡配黄芩:
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
主治少阳寒热往来。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配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强。
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2.知母配黄柏:
清热降火坚阴。
治阴虚火旺效佳。
3.知母配川贝母:
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
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4.栀子配淡豆豉:
清散郁热除烦力强。
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5.栀子配茵陈:
清热利湿退黄力强。
治湿热黄疸效佳。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连配木香:
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
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2.黄连配吴茱萸:
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
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3.黄连配半夏,栝楼:
既泻火化痰又消散痞结。
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4.黄柏配苍术:
既清热且燥湿,走下焦。
治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证。
1青蒿配白薇:
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
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
2.青蒿配鳖甲:
既善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3.地骨皮配桑白皮:
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且润肺脏而不苦泄伤阴。
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4.白薇配玉竹:
既滋阴又透表。
治阴虚外感。
第三章泻下药
一.攻下药
1.大黄配芒硝:
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
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2.大黄配巴豆,干姜:
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寒性可去,加之温中散寒之干姜,助散寒之力。
善治寒积便秘。
第四章祛风湿药
1羌活配独活:
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
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皆可。
2.桑寄生配独活:
既祛风寒湿,又强腰膝。
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者佳。
3.豨签草配臭梧桐:
既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麻;又降血压,治高血压。
风湿痹痛肢麻又兼高血压者用之最宜。
第五章芳香化湿药
1.苍术配厚朴,陈皮:
燥湿力强,且能行气。
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者尤宜。
2.厚朴配枳实:
燥湿,消积,行气之力均强。
主治湿浊中阻,或食积停滞,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以及痰浊阻肺之咳喘,胸满,腹胀。
3.藿香配佩兰:
善化湿和中,解暑发表,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有无表证均可。
4.砂仁配木香:
化湿理气,调中止痛力强,凡湿滞食积,或夹寒所致脘腹胀痛即可投用,兼脾虚者当配伍健脾之品。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1.茯苓配猪苓:
利水渗湿力强。
治水湿内盛或兼脾虚者。
2.滑石配生甘草:
既清利暑湿,又利水而不伤津。
主治暑湿身热烦渴。
第七章温里药
1.附子配干姜:
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
治亡阳证及中焦寒症效佳。
2.附子配细辛,麻黄:
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阴虚外感风寒功著。
3.肉桂配附子: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力强,治肾阴虚衰,脾肾虚衰及里寒重症均可投用。
4.吴茱萸配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
既温补脾肾亡阳,又涩肠止泻,还散寒燥湿和中,治脾肾阳虚之久泻。
5.丁香配柿蒂:
既温中散寒,又降气止呃,治虚寒呕吐,呃逆效著。
第八章理气药
1.橘皮配半夏:
燥湿化痰力强,凡痰湿滞中停肺均可择用。
2.枳实配白术:
既补气健脾,又行气消积祛湿,治脾虚气滞夹积夹湿有功。
3.香附配高良姜:
既温中散寒,又疏肝理气,且善止痛。
治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效佳。
4.川楝子配延胡索:
行气活血止痛力强。
善治血瘀气滞诸痛。
5.薤白配栝楼:
既化痰散结,又宽胸通阳。
治痰浊闭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6.乌药配益智仁,山药:
三药相合,补肾缩尿力强,又不甚燥热,治肾虚遗尿尿频。
第九章消食药
1.神曲配麦芽,山楂:
既消各种食积,又健胃和中。
但见食积不化或消化不良即可投用。
三药常炒焦用,习称焦三仙。
2.莱菔子配苏子,白芥子:
既温肺化痰,又降气止咳平喘,且消食除胀通便,治寒痰咳喘有效,兼食积便秘者尤宜。
第十章驱虫药
1.槟榔配常山:
两药相合,寒热并施,相反相成,既有较强的祛痰截疟之功,又可减少常山涌吐之副作用,善治疟疾久发不止。
第十一章止血药
1.大蓟配小蓟:
合用效力增强,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肿。
2.白及配三七:
两药相合,止行并施,止血力增强而不留瘀。
可治各种出血,内服外用皆宜。
3.白及配乌贼骨:
两药相合,不仅止血力强,且促进溃疡愈合。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吐血,便血效佳。
4.蒲黄配五灵脂:
无论生用或炒用均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善治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5.艾叶配阿胶:
既养血止血,又散寒暖宫调经。
治崩漏带下属血虚有寒之证。
第十二章活血祛瘀药
1.川芎配柴胡,香附:
既疏肝解郁,又理气活血。
治肝郁气滞之胸闷胁痛,痛经及月经不调证可投。
2.郁金配石菖蒲:
既化湿豁痰,又清心开窍。
治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狂,癫痫。
3.郁金配白矾:
具较强的去除心经痰热之力。
治痰热蒙蔽心窍之癫痫发狂及痰厥证。
4.牛膝配苍术,黄柏:
清热燥湿力强,且善走下焦。
善治下焦湿热之足膝肿痛,痿软无力及湿疹,湿疮。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化痰药
1.旋覆花配代赭石:
寒温并用,降肺胃之逆气力强。
治气逆呕恶,喘息效佳。
第十四章安神药
一.重镇安神药
1.磁石配朱砂:
重镇安神力增。
善治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第十七章补虚药
一.补气药
1.人参配附子:
大补大温,益气回阳。
治亡阳气脱效佳。
2.人参配蛤蚧:
补肺益肾而定喘嗽。
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
3.人参配麦冬,五味子:
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常用。
4.黄芪配柴胡,升麻: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为治中气下陷,脏器脱垂诸证所常用。
5.甘草配白芍:
缓急止痛力强。
治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