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优质课教案_3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2)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2、能力目标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过程:1.多媒体呈现:一组春运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春运”的图片,通过谈春运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家对于中国人的非凡意义。
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遐想的空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2.出示问题: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①家庭的含义是什么?②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哪些功能?③家的重要性有哪些?家的特点是什么?4.揭示课题,导入本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过程: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信息搜索过程:1.教师呈现自主学习内容2.要求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梳理教材(P73 —75)内容。
3.找出以上3道问题的答案。
4、师生共同归纳:四、合作探究,交流共享过程:1.梳理教材(P73 —75)内容。
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与分享”(P74)板块中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探究。
合作探究一:晒晒家规传承家风【教师活动】你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在这些“家规”“家训”中,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接下来请各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家规”“家训”。
有人说,家是远方游子日夜漫长心灵的牵挂,是温暖的源泉。
在中华文化中,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深厚的意味,而“孝”是其中重要的精神内涵,尽孝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去表达。
板书课程结束,与
老师一起梳理
本课知识点呈现本课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拓展空间展示“家”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的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课下查找资料
完成
通过古代文字进
一步理解中华文
化中“家”的意
义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好词好句。
《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一、课标依据本课教学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相关部分,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的第三框题《爱在家人间》,本课包括“体味亲情”、“爱的碰撞”和“沟通传递爱”三部分内容。
第一目题“体味亲情”重在引导学生感悟家庭中的亲情之爱,体会家庭重亲情之爱的细致入微,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使学生产生要孝亲敬长的情感。
第二目题“爱的碰撞”是通过探究亲情之爱的变化,体会爱的碰撞的表现形式,探索亲子冲突的原因及影响。
第三部分“沟通传递爱”通过积极沟通交流,搭建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三、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于成长中的青春期,由于心智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对父母的关爱反而觉得厌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发生冲突,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
因此,加强对学生孝亲敬长的教育引导,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关爱家庭,孝敬父母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学生渴望得到如何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指导与帮助,本课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消除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烦恼,培养感恩的情怀,进而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从感情上热爱父母。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沟通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对家庭怀有爱的原因和亲情的不同表现,了解与父母发生碰撞时自己的心理特点和产生碰撞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体味亲情。
确立依据: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多在家人的宠爱下长大,往往忽视对家人的爱。
了解父母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并将之中情感化为报答父母的实际行动。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主战场。
本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框为以后学习《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不知道把孝敬父母落实到实处。
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因为太熟悉,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依据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采用活动探究法、讨论学习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即以探究活动为基础,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等为主,以具体事例或情景深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明白道理,提高认识,落实行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懂得子女孝敬父母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的规定。
2.能力目标: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如何孝亲敬长2.难点:关于家庭关系的确立教学重点确立依据及突破方法:如何孝亲敬长,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美德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孝”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
孝亲敬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的要求。
孝敬父母,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
不孝敬父母,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要受法律的制裁。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家的概念、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庭亲情,学会与家人沟通、合作,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对家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的互动较多,对家庭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地认识家庭的功能和亲情之爱。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家庭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等,对这些学生需要更加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的概念、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理解家的意义。
2.培养学生感受家庭亲情,学会与家人沟通、合作,培养家庭责任感。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家庭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的意义。
2.如何感受家庭亲情,与家人有效沟通、合作。
3.正确面对家庭问题,处理家庭矛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亲情。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情境的视频或图片。
2.收集典型的家庭案例,制作成PPT。
3.准备与家庭亲情相关的故事或文章。
4.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家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的意义,让学生对家庭有更深刻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a.你对你的家庭有什么样的感情?b.你觉得家庭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c.你如何与家人沟通、合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认识到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教材从家的定义、家的组成、家庭关系、家庭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让学生明白家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是我们情感的依托,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家庭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对家庭的理解大多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思考。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家庭,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视家庭,更加热爱家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知道家的组成和家庭关系。
2.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认识到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的概念,家庭关系,家庭功能。
2.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述亲情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亲情故事和视频。
2.准备讨论的话题和问题。
3.准备PPT和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亲情故事或视频,引出本课的主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家的概念、家庭关系、家庭功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家庭,每个小组选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6.小结(5分钟)对本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这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家庭的构成,亲情之爱的内涵,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家庭有着初步的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
他们对亲情的感知比较直观,但可能缺乏理性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理解家庭和亲情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庭的构成,理解亲情之爱的内涵,掌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视家庭,尊重亲情,重视教育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构成,亲情之爱的内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难点:亲情之爱的内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指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家庭照片,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
2.讲授新课:讲解家庭的构成,亲情之爱的内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之爱,家庭教育的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影响,分享彼此的感受。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亲情之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家庭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家庭的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1.家庭的构成2.亲情之爱3.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两个部分: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家庭,亲情,教育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一、教材背景《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是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主要通过讲述小明和小华在家中的亲情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亲情的概念和特点;2.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3.掌握使用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家庭差异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视亲情的情感;2.培养学生关心和尊重他人家庭的情感;3.培养学生积极履行家庭责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内容理解亲情的含义;2.引导学生认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家人之间的爱与付出;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奉献。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含义,让学生了解亲情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学习课文(15分钟)步骤一: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并标记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步骤二:个人思考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做个人思考记录:•你觉得家庭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你如何理解亲情的含义?•你觉得在家庭中有哪些责任和奉献是需要承担的?步骤三:小组讨论让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并互相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倾听他人观点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 深入探究(30分钟)步骤一: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小明、小华、爸爸、妈妈),并用他们的角度来讲述课文中发生的故事。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家庭关系。
步骤二:小组讨论让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就课文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例如:•为什么小明和小华这么关心他们的父母?•你觉得小明和小华的父母在家庭中有哪些责任和奉献?•你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什么样的?4. 总结归纳(10分钟)步骤一:个人思考让学生再次个人思考以下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答案:•亲情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和成长的?•在家庭中,你觉得自己有哪些责任和奉献?步骤二:小组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与小组成员分享,归纳总结亲情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个框题。
本框题在前一个框题介绍了家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家庭中如何孝亲敬长的方法。
本课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和承接,旨在引导学生体味家中的亲情,认识到家庭中出现爱的碰撞的现象、探究产生爱的碰撞的原因,最后探究爱的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意识到爱需要呵护,爱需要智慧,爱需要沟通。
【学情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他们自身心理特点的变化和亲子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亲子之间发生碰撞和冲突,处理地好,学生会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伤害双方的情感,影响家庭的和睦,容易让孩子忽略家庭中的亲情甚至否认亲情的存在。
所以现阶段有必要让孩子明白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自己的努力。
设计理念:从亲情之爱出发,引领学生体味爱,寻找爱的原因和表现,探究产生爱的冲突的原因,最后带领学生探究爱的沟通技巧和办法。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一方面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课堂教学要充分与信息技术手段融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主●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沟通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对家庭怀有爱的原因和亲情的不同表现,了解与父母发生碰撞时自己的心理特点和产生碰撞的原因,掌握爱的沟通的技巧。
【学法、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案例分析法,活动展示法、互动讨论法【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爱、发现爱,理解与父母产生冲突的原因难点: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七年级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容易忽略亲人的关爱,加上又处于青春期,对于父母的关爱,反而觉得很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发生冲突。
部分学生又不知道如何与父母沟通、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2.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学会如何孝亲敬长,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如何孝亲敬长。
难点:学会如何孝亲敬长。
【新课导入】
多媒体出示《三毛流浪记》的漫画。
师:同学们,三毛最渴望得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语:三毛最渴望得的是一个温暖的家。
那家是什么?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家的意味》。
全班齐读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一、生命的居所
活动探究一:我眼中的家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眼中的家是怎么样的。
学生畅谈自己眼中的家
师小结:家的意义
(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庭的内涵: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活动探究二:家庭的功能
多媒体出示材料: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他爸爸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
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
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
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
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师:材料中的内容体现了哪些家庭功能?
学生回答
师小结: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扶养和赡养功能、情感交流功能、教育功能、消费功能
二、中国人的“家”
活动探究三:中国人心目中的家
多媒体播放视频《迟来的新衣》
师:我们班有同学的父母是在外地工作,过年过节才回来的吗?我想请他来谈谈看完这个视频后的感受。
学生谈观后感
师小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师:说说你知道的好家规、好家训
学生回答后,师引出: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活动探究四: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请你谈谈古代孝亲敬长的故事。
学生讲古代孝亲敬长的故。
师小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多媒体出示材料:不赡养父母的案。
学生谈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师小结:孝亲敬长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活动探究五:怎样孝亲敬长
多媒体播放视频《最美孝心少年》
学生谈观后感
小组合作探究:
1.谈谈你做过哪些孝亲敬长的事。
2.总结我们应该怎样去孝亲敬长。
学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师小结孝亲敬长要做到:(1)从现在开始,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2)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
(3)双亲长辈不在身边时,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
(4)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5)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随堂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确立家庭关系的有()
①小李和小王结婚了②小张的儿子出生了③老刘通过民政局到福利院收养了一个孤儿④小贾和小陆已离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在我们还小,等父母老了再孝敬他们
B.父母抚养子女是应该的,子女不用回报
C.子女要有感恩之心,应该孝敬父母
D.子女要无条件地满足父母的一切要求
(二)分析说明题
材料:漫画《空巢老人》
结合所学知识,观察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
(2)作为子女该如何解决漫画中的问题?
【总结延伸】
1.学生谈收获
2.老师总结
3.多媒体播放视频《身边的榜样》
视频中本班一位学生母亲谈女儿平时如何孝顺父母的。
在轻音乐的伴奏下,全班同学起立跟着这位身边的榜样朗读孝顺父母的誓词。
【课后作业】
写一份计划书,谈谈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孝亲敬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