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传统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乡愁本义
- 格式:pdf
- 大小:320.08 KB
- 文档页数:5
“乡愁”九脉刘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念,愁之所生者多元,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之愁;有“偶闲也作登楼望,万户千灯不是家”的民工之愁;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文人之愁,有“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士大夫之愁,不论哪种愁,其源益出于异乡的孤独,思乡的愁苦和归乡的尴尬。
“乡愁”其实是“城愁”,是从乡间走到城市里的那个群体在“愁乡”,他们不光“愁乡”,且因找不到融入感也“愁城”,“乡愁”因“城愁”而生,“愁城”因“愁乡”而起,“乡愁”的完整意义应当是“城乡之愁”,概而言之,“愁”出九脉,陷入“回不去的乡村、进不去的城”的困境。
一愁被城市一元文化包裹。
身居水泥森林之中,拥挤的空间、阻塞的交通、污浊的空气、充耳的噪音,不胜其烦,不胜其扰,不胜其愁。
城市人口的集聚,来自天南海北,每个人都承载着自己家乡各具特色的文化走到这里,而这个陌生人社会需要的却是用一元文化的模式来“化人”,让所有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人必须去掉家乡味,用这个被格式化的标准改造自身,适者才能生存。
这种单一的文化对于从熟人社会走来的群体而言,是呆板的、单调的、生硬的、冰冷的,失去了乡村文化的多元、自由、和睦、温情的特性。
“家家包铁栏,户户装猫眼。
电话聊千户,不与邻家言”,是城市人现实生活的写照。
这种由乡而城的两种文化冲撞,自然产生“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况味。
二愁“小桥流水人家”的故乡风貌何以得见。
“谁不说俺家乡好”、“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是中华民族融化在血液中的传统文化。
故乡不论贫穷或富有,落后或发达,是自己可以骂一千遍也不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家乡的颜色、家乡的声音、家乡的味道、家乡的情调、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镌刻在每个人大脑的“硬盘”上,不管身居何处,常会触景生情,常于梦中浮现,这是有着几千年农耕文化的中国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一种特殊情感,下至黎民百姓,上到达官贵人,不论官多大、多富有,大体如是。
《乡愁》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继承与创新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极其钟爱,他的《乡愁》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
一、主题的继承与创新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出了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情感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漂流到海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年老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伤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
一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定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二、构思的借鉴与创新余光中善于继承传统诗词,他的诗作大多与继承有关,以《乡愁》最为典型。
据吴奔星先生考证,《乡愁》是在构思上模拟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关于乡愁传统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乡愁本义研究摘要:响应中央城镇化发展决策文件的“乡愁”本义提出,应该以梳理中国传统乡愁为建立基础。
就中国的传统意义而言,“乡愁”并不是消极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带有了同自身价值实现的意味和体验,发生于城乡一体化的框架格局中,是对去乡事实在价值上的升华。
所以,中央的最新决策文件提出了新型的城镇化建设要“记住乡愁”,打破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农村去乡模式,使农民从真正意义上获得尊重和认同。
关键词:乡愁传统;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愁本义关于中央在现代化城镇建设的问题导向决策,在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做出了明确说明,城镇化建设要“体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依托城镇固有的独特山水脉络基础上,将城市建设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1]。
”这样诗意而感性的表述与传统的官方语体有所差异,却引起了诸多人士的关注和讨论。
从内容表述来看,“乡愁”出现的前后语境符合当下提倡的生态文明的人文价值导向;但就文学角度来看,语体具有象征意义,中央文件本身已经对“乡愁”的城乡关系做出了定位。
想要理解决策文件中“乡愁”的本义,需要从中国传统乡愁体验谈起。
一、传统中国的乡愁体验在中国乡愁传统中,“乡愁”体验的主体发生者并不只是单纯的离乡者,而是离开家乡且能够在异乡的发展中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和思想意境提升的人群,这是“乡愁”体验发生的必备要素。
就近代文学作品而言,余光中的《乡愁》最具说明意义,展现了漂泊中的游子心;鲁迅先生的《故乡》在进行描述故乡旧景时,也体现了淡淡的乡愁。
但是,就传统的乡愁体验而言,可以追溯到《诗经》,其中《小雅?采薇》第六节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通过演讲式的方式来激励士兵的“乡愁”情绪,以在有心理寄托和支撑的基础上强化士兵的斗志和思想情结,强化激励作用的有效性。
特別报道——新型城镇化“记得住乡愁”的现代观照极目乡关何处是中央提出,城镇化的发展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这顺应了世情人心,对承继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保根护源,功莫大焉。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城镇化呢?文/金抱↑观照“乡愁”,重新审视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的价值定位,已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福建农业F 22uJian Ag r icul tur a l特別报道——新型城镇化“记得住乡愁”的现代观照极目乡关何处是中央提出,城镇化的发展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这顺应了世情人心,对承继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保根护源,功莫大焉。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城镇化呢?文/金抱观照“乡愁”重新审视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的价值定位,已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记者:“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运用阐释“乡愁”这一带着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词,格外引人瞩目。
如何理解这里的“乡愁”?刘奇(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故乡是每个中国人都急于挣脱,挣脱后又天天怀念的地方,这就是人生旅途中对家乡的情感纠结。
“乡愁”一词寄托着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念。
愁之所生者有二,一愁思而不得见,二愁见了已面目全非。
只有留得住原汁原味的乡土风貌,才会留得住梦绕魂牵的不老记忆。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人们被城市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美景所陶醉,一个“城镇化就是以工业取代农业、城市取代农村”的观念正在膨胀。
观照“乡愁”,重新审视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的价值定位,已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
此次城镇化工作会议廓清了人们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这些误区。
党国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宏观室主任):“让居民记得住乡愁”,让人们感到一种暖意。
乡愁其实与乡恋之情共存;在城里的,无论新居民还是老居民,都有一种对乡村的亲近愿望。
这种乡愁或乡恋之情,本质上是两种心理依赖:一是对益于健康的自然环境的依赖;二是对亲善人际关系的依赖。
散论城镇化与乡愁作者:陈锦晓冯丹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17期摘要:现代城镇化是一种以与自然对立和对乡村排斥为理论基础,“城进农退”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必然带来传统文化消失、人文精神匮乏等弊端,因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记得住乡愁”的论断,不但为今后的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有可能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契机。
关键词:城镇化;乡愁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段表述与传统的官方语体颇有差异,感性而诗意。
此表述一出台即引起广泛关注,随之引发了各界关于乡愁的讨论,这种关注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对城镇化道路的反思。
一、乡愁的涵义及意象历史上,乡愁总是和社会变迁、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等联系在一起,充满了无奈、哀愁和怀旧的思绪。
“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落后的交通条件使那个时代任何远离故乡的行为都显得极不寻常,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不愿背井离乡,漂泊异乡,即便是在外功成名就,总是要衣锦还乡,叶落归根,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当今的农民已经习惯了南征北战,东拼西杀,或半工半耕候鸟般在城乡之间迁移,或家庭分工,老幼在家,青壮在外已经成为当今农民的生活常态。
精彩的外部世界,引得无数农村人主动或被动地离开故土,不断扩大的城乡差异、日渐萧条的农村似乎难以唤起农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农民对故乡的留恋。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价值取向被冰冷的现实消解,传统村落被各种小区取代,熟人社会被陌生人社会取代,乡风民俗被各种城市文化取代,传统有机的宗法社会和礼俗社会被法理社会取代,乡愁似乎只是文人墨客对土地的黄昏唱的最后的一曲恋歌。
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对乡愁的讨论骤然升温,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说法最能概括乡愁的意象。
1. 乡愁诞生于传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连。
乡村振兴的乡愁文化建设一、乡愁的含义乡愁是指人们对于乡村的深情怀念和思念之情。
它包含了对乡村生活、乡土文化和家乡风景的留恋和向往。
二、乡愁的重要性乡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础。
乡愁凝聚着人们对家乡的感情,可以激发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进展。
三、传承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文化是培育乡愁的重要途径。
乡土文化是乡村的根基,通过传承乡土文化,可以让人们了解家乡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加强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是培养乡村人才和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渠道。
加强乡村教育,为乡村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五、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传递乡愁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乡村,欣赏乡村的美景,了解乡村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加深人们对家乡的感情。
六、保护乡村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是培养乡愁的前提。
只有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才能保留乡村的原貌和特色,让人们在家乡寻找到乡愁的感觉。
七、建设乡村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是展示乡村文化的重要场所。
建设乡村博物馆,收集、保护和研究乡村的历史和文物,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家乡的过去,增强他们对乡愁的感悟和认同。
八、培养乡村艺术人才培养乡村艺术人才是传承乡愁文化的关键。
通过培训和支持,激发乡村艺术人才的创作热情,让他们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为乡村振兴事业增添文化色彩。
九、加强乡村与城市交流与合作乡村与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愁文化的建设。
通过城市游客的参观和支持,乡村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并且城市人士可以通过体验乡村生活,增加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十、总结乡愁文化的建设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乡土文化、加强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旅游、保护乡村环境、建设乡村博物馆、培养乡村艺术人才以及加强乡村与城市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努力,都有助于培育乡愁,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进展。
《乡愁》全诗赏析《乡愁》全诗赏析《乡愁》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乡愁》全诗赏析,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wenxue)。
篇一:《乡愁》全诗赏析一连串充溢着生活性的意象,一连串朴素无华的倾诉,一连串平淡中透露出深沉情感的喻体......缀成了一连串凄美绝伦的乡愁。
乡愁是作者成长的足迹,是游子思乡的行吟,是一段心灵的历程,是一曲经典而质朴的古筝,是一部沉重的历史,是风雨沧桑中历史车轮碾过时留下的一声呻吟。
乡愁在作者笔下不只是“月是故乡明”的清淡,不只是“低头思故乡”的忧郁,不只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无奈,不只是“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嗟伤......乡愁是一只老船,装载着传统的乡愁乡情乡思,也装载着历史的血泪,装载着望夫崖上的沉重和悲壮,也装载着海峡两岸的沧桑和风霜。
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峡”则是主题的升华!乡愁不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群体内心的感思;乡愁不再是纯粹的个体感叹,而成了民族之情的化身。
对国家统一的热望,对民族团结的期盼,有形无形地融化在诗的字里行间,构成了民族情感积淀下来的厚重和深邃。
于是,乡愁这个古老的话题在诗人笔下又多了一层内涵,这源于作者明睿的眼力和新颖的立意,更源于作者那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和深厚的民族情。
于是乡愁那平凡而又传统的顺叙表达蒙多了一层朴素的光辉,那简单的时间排列披多了一种美妙的灵光,那从“母亲”、“新娘”到“大陆”的浅浅诉说变得经典而庄严起来。
乡愁的意境是美的,没得忧郁而庄重,仿佛一丝苦苦的芬芳,那芬芳来自一支残荷。
乡愁的构思是简约的,简约的就像断臂维纳斯身上的一段白纱。
乡愁的语言是白居易的再现,反复中的平实酝酿着深深的情,回旋中的朴厚流淌着深深的愁。
乡愁那没有技巧的技巧使乡情回味无穷,隽永悠长,使全诗既富有流动性,又不乏静止感。
众人皆知,“看不出化过妆的化妆才是最高妙的”,而诗人的乡愁就是这样,那层次化的意境仿佛纯纯的“天然去雕饰”,那复沓中的叙述好像平平的,质朴而又真淳。
浅析城镇化中的乡愁问题作者:李声晨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45期【摘要】近年来,乡愁作为一种情感与生存憧憬的救赎力量,凸显了民众在社会转型节点的精神阵痛、群体焦虑和对精神家园的呼唤。
乡愁不是消极的情感诉求,不会阻碍城镇化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凸现我们民族特色的新动力。
未来城镇化要更加关注文化软实力与精神家园的建设,让“乡愁”融入现代化“中国梦”的建设中,应梳理好乡土文化的记忆与传承,固守住本土与本源的精神宝地。
让乡愁得以安放,让美丽乡村的共同体在发展的潮流中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关键词】城镇化;乡愁;困境;路径选择一、乡愁的内涵乡愁是对故土的眷恋情感和对归乡的迫切渴望。
乡愁不仅仅是一种个体情感,从更广意义而言,是一种集体情愫。
在以农立国、以农为本、农业至上、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中,农业、土地使人们安土重迁观念根深蒂固,也有着较为合理的社会根源。
另外,未安身而难立命者往往归乡之情浓重。
最朴素的思乡情感,最热烈的归乡渴望,是身处异乡的人,迫于外因无法获得安身立命的资本而将感情寄予乡土,归家、归乡、乡情与乡愁便是最鲜活的体现。
二、乡愁的时代性新特征一方面它是社会转型节点的精神阵痛。
处于社会转型期、城镇化背景下矛盾的凸显、问题的频发是社会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但处于改革背景下,特别是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大众心理上的疼痛与不安,在乡村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
乡村的衰落使大众不得不感叹承载自己儿时记忆、维系血缘感情、凸显地域特色的家园日渐衰落。
村庄的衰落致使传统的血缘家族结构解体、熟人社会分割、文化内涵物质载体破坏、精神载体消弱、基本精神衰减、原始伦理道德观念淡化。
大众在叹息传统村落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归属的消亡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由于新的道德体系构建尚未完成而带来的社会群体的焦躁、不安、暴力等社会问题,加剧了转型节点的精神镇痛。
另一方面它是时代变迁下的群体焦灼。
随着产业结构的新调整、社会利益的新分配、思想观念的新转变、社会形态的转型与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成员的心理也历经着风雨变化。
申论范文:城镇化中的乡愁归属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速,各地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改善的条件,然而,城镇化也带来了一种被称为“乡愁”的情感。
正因为如此,乡愁逐渐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本文将从乡愁的产生原因、乡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归属乡愁等方面进行探讨。
起首,城镇化过程中乡愁的产生源于个体对乡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怀念。
城市作为现代化的象征,往往将农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抛在了身后。
这种割裂和转变对于一些农村出身的人来说,是一种失落和迷茫。
他们对于田野、乡村、家族和农耕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
当他们进入城市后,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安静的生活已成为他们心中的乡愁。
其次,乡愁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个体来说,乡愁是一种思乡之情。
它使得他们对家乡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和情感寄予。
这种情感可以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奋斗,期望能够为家乡做出一些贡献,改善家乡的条件。
对社会来说,乡愁的存在可以增进城乡间的沟通和合作。
许多乡愁抒发活动如“回乡探亲”、“学校支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城乡之间的情感和资源共享,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最后,如何归属乡愁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乡愁作为一种情感和情绪体验,对于个体来说是心里感知的,难以用地域划分来界定。
因此,个体如何归属乡愁可以依据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来裁定。
若果个体对家乡有强烈的依恋和归属感,并乐观参与家乡的进步和建设,那么他们可以被视为拥有乡愁的人。
此外,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政府也应该乐观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服务,降低城乡之间的差距,增强城乡之间的互相认同和归属感。
总之,城镇化中的乡愁是一种由个体对乡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怀念而产生的情感。
它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归属乡愁方面,需要思量个体的情感和行为,以及政府的政策和服务。
只有充分理解乡愁的产生原因和影响,乐观开展相关工作,才能更好地增进城乡融合和社会进步城镇化进程中,乡愁在个体和社会层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