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同名14737)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2
新城镇化机遇与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城镇化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生活中经常提到,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后提出新型城镇化,也是城镇化发展当中的转型期。
什么叫新型城镇化?在国家层面上好像还没有一个定义,但是学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八大报告后,我感觉到新型城镇化可能有窄义、广义两种。
窄义的提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句话:“把生态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广义的理解,十八大报告提出这么一句话:“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到城镇化全过程”,即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城镇化并不是只带来希望,也有可能带来各种各样问题,城镇化既是机遇,同时也挑战。
文/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广义的新型的城镇化应该包括城镇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更全面了。
城镇化已经进入了重要时期,也是关键的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诺贝尔奖得主瓦尔斯的名言经常被引用,他曾经说过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有两件大事,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
还有一个专家,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恩格尔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城市化有可能是无可比拟的光明前景所在,但是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所以,未来会怎么样就取决于今天所作所为”。
也就是说,城镇化并不是只带来希望,也有可能带来各种各样问题,城镇化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论述,关于房地产协调发展问题谈几个观点。
城镇化基本观点就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的:第一,坚持新四化逐步发展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使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紧密衔接,房地产与相关产业发展相协调。
这个大家都比较清楚,城市作为人类文明重要载体,明显地主导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当前城市占全球2%表面的面积,容纳了全球50%的人口,创造了全球80%以上的GDP,但同时城市也占有了全球85%的资源、能源的消耗。
浅谈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摘要:我国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在大力的推进城镇化建设,而在逐步的城镇化建设中又展现出了许多的挑战与机遇,而正确认识这些挑战与机遇是有利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和政治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我国(中国)城镇化挑战机遇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开始原因与发展状况(一)原因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行,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要,其中在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足以证明我国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视度。
同时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就现阶段来说,四大经济失衡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要想实现健康持续增长,就必须实现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而城镇化建设将是中国经济顺利转型的突破口。
所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城镇化建设就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
从局限“区域协调发展”一隅,到上升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综上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国家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
(二)背景及发展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指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并且,从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共同经验,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条路。
例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那么我国现在的城镇化建设又在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或说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哪些挑战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然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资源却是有限的。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快速的城镇化,盲目扩张城市规模,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同时,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工业园区和新城区存在土地闲置和浪费的现象。
这就需要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其次,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虽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比如,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不稳定,往往从事着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的工作,社会保障也不健全。
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入学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
此外,城市的住房、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难以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注重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让进城人口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再者,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
例如,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使得空气质量下降,水质恶化;城市的快速扩张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我们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另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许多中小城市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也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导致人口外流。
因此,各地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创新能力,实现产业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趋势。城市化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挑战。本文将探讨城市化给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机遇 城市化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首先,城市化加速了人口聚集,提供了更大的消费市场和潜在客户群体,推动了消费升级和产品创新。其次,城市化带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高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例如,大量的移民涌入城市,为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创造了机会。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经济挑战。首先,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暴增导致了资源供应的压力。因为人口集中在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其次,城市化也会引发房地产泡沫和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
二、社会机遇 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机遇。首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社会资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素质。其次,城市化促进了社会融合和文化多样性,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城市中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更加包容和开放的社会氛围。 但是,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社会挑战。首先,城市化加剧了城市社会的压力,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其次,城市的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治安问题也相应增加,对社会稳定形成一定挑战。
三、环境机遇 城市化对环境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首先,城市化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随着环境意识的提升,城市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高,环保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其次,城市化也使得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例如采用智能化城市管理系统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挑战。首先,城市化过程中的大规模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城市内部的水、空气和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其次,城市化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消耗,大量的城市扩张导致了农田减少和生态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
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对城镇化进程提出建议。
一、城市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城市作为地球上人类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但城市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成为城镇化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沿海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快,城市化水平更高,但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间的差距存在很大。
这样的不均衡分布会导致资源配置问题,加重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使得城镇化进程面临困难。
二、人口迁移问题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迁移是不可避免的。
但随着人口集聚和城市环境的加剧,城市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面临重大压力。
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带来健康和生计问题,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多样化,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应对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资源的配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环境承载能力问题城镇化不仅会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承载能力得到极大的挑战。
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环境。
同时,城市垃圾处理、能源供应等环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如果不注重环保,城市将成为“烟囱城市”,不但无法吸引人才,更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机遇与挑战并存城镇化不仅是一种发展现象,更是一种机会和挑战并存的过程。
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主要有:经济发展机会、工作和创业机会、教育和文化交流机会、科技创新机会和社会协作机会等方面。
同样,城镇化也带来了挑战:城市竞争激烈、资源紧缺、社会协调难度大等。
五、城镇化进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城镇化进程对城市、社会和经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注重资源配置和分配。
加强城市间的扶贫与援助,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引导资金和人才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对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配置。
新型城镇化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新型城镇化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社会公共服务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对社会公共服务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新型城镇化对社会公共服务带来的挑战之一是人口流动性增加。
城镇化使得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这意味着城市需要承载更多的人口需求。
然而,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往往无法及时跟上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人们可能面临着医疗资源紧张、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这对城市的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另一个挑战是城乡差距的加大。
新型城镇化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城乡差距。
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发达,而农村地区则存在着医疗条件不足、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
这种城乡差距不仅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发展机会,也加重了城市的社会负担,并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然而,新型城镇化也给社会公共服务带来了机遇。
首先,新型城镇化加速了城市发展,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公共服务的提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新型城镇化还为公共服务的创新提供了机遇。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会逐渐提升,这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提供了创新的动力。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政务、在线教育等新兴服务逐渐涌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方式。
此外,新型城镇化还促进了人才流动,为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流入城市。
这些优秀的人才为城市的公共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对社会公共服务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我们应该善于把握机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并进一步加强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新时代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表时间:2019-09-17T16:46:40.30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张东东王海峰[导读] 本文主要分析在“十三五”规划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太康县国土资源局河南周口 461400摘要: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一个适合人们生活、居住、发展的优质环境。
目前我国的现状就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城市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而面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政策支持,又同时迎来了机遇。
本文主要分析在“十三五”规划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城镇化;机遇;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城镇化建设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习主席强调在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时候,必须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五大理念充分指明了城镇化建设的方向。
一、新时代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1.我国城市化进行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值不断提升,这就为推进国家城市化建设进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
在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中参加工作,大学生求学和就业也加剧了城市发展必要的人口力量的聚集,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助力。
从国际上的城镇化发展脚步来看,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的时候,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率就一定会超过30%,进入到加快发展城镇的阶段。
而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这也就表明我国正处在这个阶段。
国家对非农业产业的推进,进一步拉近了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2.国家正在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城镇化发展初期,在建设过程中是以粗放式发展为主,城镇化建设追求面积的扩张而忽视了质量的提升。
如今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手段。
新型城镇化对楼市发展的影响机遇与挑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楼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将对楼市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机遇与挑战两个方面来探讨新型城镇化对楼市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机遇1. 增加住房需求:新型城镇化将加快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使大量农民工和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将增加对住房的需求。
楼市将迎来持续的增长机遇。
2. 增加房地产投资: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提上日程,这将带动房地产投资的增长。
同时,城镇化还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楼市需求的多样化。
3. 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提倡打造宜居城市。
因此,城市建设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和居住品质,为楼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挑战1. 城市扩张压力:新型城镇化不仅带来了人口的增加,也加大了城市土地资源的压力。
楼市发展面临土地供应紧张的问题,开发商需面对更高的土地成本。
2. 产权保护问题:新型城镇化将涉及大规模的城市拆迁与新房建设,这对住户的产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政府和业界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住户的合法权益,维护楼市的稳定。
3. 阶层分化加剧: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能会加大富裕阶层与普通居民之间的财富差距。
这将对楼市的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冲击,开发商需谨慎调整产品结构,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
三、对策建议1. 加快土地供应:政府应增加土地供给,缓解土地供应紧张的问题。
同时,建立健全土地市场机制,推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政府和业界应加强产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住户的产权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确保住户的基本居住权益。
3. 多元化产品结构:楼市开发商应根据需求多样化的特点,灵活调整产品结构。
注重开发具有价值和投资潜力的住宅、商业地产和产业地产,满足市场需求。
新时期城镇化建立的机遇、挑战与形式选择毋庸置疑,城镇化是将来开展的大趋势,XX年城镇化也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新亮点,解决“三农〞问题要走出农村、减少农民,这已经从根本上概括了城镇化对于将来我国农村开展重要性的根本认识。
当前各地区积极探究城镇化的开展形式,城镇化建立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但是城镇化建立中出现了各种新问题,要应对这些问题,探究城镇化建立的合理方案,必须深化到乡村社会的经历逻辑中,通过经历的比拟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诸如被城镇化、侵蚀根本农田等不良问题的出现,同时寻找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动力,归结出合适不同区域农村开展的多元城镇化道路,让城镇化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破除城乡二元构造的主导力量。
一、代际交换与城镇化建立的选择三十年前,费孝通看到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城乡格局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小城镇〞的相关理论设想。
小城镇不仅可以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开展,提升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更可以成为体制改革中新旧力量交接的缓冲带,费孝通形象的称之为“蓄水池〞。
亦即是,小城镇不仅可以为城市和乡村的开展提供交融空间,还可以调节城乡人口的流动,缓解因人口过于集中带来的城市病。
小城镇建立是以农村经济构造发生变化、农民的富裕与乡镇工业的产值大幅度增长为根底的,费孝通认为乡镇工业不会损害作为农民根底的农副业,而且能为国家财政收入作一定的奉献,同时主动地承当起支农、补农和养农的责任。
这就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劳动力来实现乡村开展的目的,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假如按照这种形式建立小城镇,就可以有效抑制农村资源的外流。
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的生活世界在家乡,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补贴家用,进城赚钱是为了回乡过上体面的生活。
这保证农民大量的务工或经商收入可以不断的流回到村庄,村庄变得更加繁荣。
在小城镇就业,就会有时间耕作自己的土地,利用土地上的粮食、蔬菜等根本产出解决吃饭的花费问题,这样可以节省出一笔很大的开支。
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乡657个,小城镇近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其中农民如何变成市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机遇。
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如何让农民成为市民,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现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四个挑战。
1、人口膨胀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有13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
以北京为例,材料统计显示,近年来,北京市人口数量以年均60万的速度增长,2012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069.3万人,是1986年的两倍多。
由于近年来大量人口迁入,北京市人口密度已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超过警戒线。
2、交通拥堵中国城市上班族平均通勤时间全球领先,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1.7%,比加拿大和美国高出近1倍。
以北京为例,北京动车数量从5年前的约313万辆增加到目前的约520万辆。
3、环境污染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2013年1月以来,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北京咳”这一名词在民间迅速传播。
元凶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污染。
4、资源短缺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
此外,人口规模急剧增长。
资源相对供应不足还导致看病难、入托难、养老难等。
如上海医疗服务总量近年来每年上升10%左右,2011年突破2亿人次,而医务人员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医患矛盾不可避免地大幅上升。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
一、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1. 城市化压力:中国国内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需要提供更多的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然而,这些需求往往无法被及时满足,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2. 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
然而,土地资源有限,城市的土地供应难以满足城市化的需求。
土地资源短缺也导致了土地价格的上涨,给中低收入者带来了更大的居住压力。
3. 环境污染: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化和交通发展,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垃圾处理不当、交通拥堵等都给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 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的社会问题也显露出来。
由于城市的社会结构复杂,社会治安问题愈发凸显。
城市化进程还导致了家庭关系的冷漠化、社交网络的疏远化等社会问题的产生。
二、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机遇1. 经济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随着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消费和投资需求也随之增长。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 市场机遇:城市化带动了城市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产阶级的崛起使得城市的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潜在的消费者。
3. 教育和就业机遇:城市化进程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城市化带来了教育资源的集中和优质教育的提供,为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更多上升通道。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
4. 文化交流机遇:城市化进程使得各地区的人口聚集在城市中,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
城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探讨论文[五篇范文]第一篇:城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探讨论文1新常态下的发展趋势新常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因此要辩证地看。
解释新常态要以平常心,其实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
从过去先行的或者是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过程看,是表层的城市建设,是不全面的。
城市的使用者,在付出劳动力和消费力上是不均等的,这个过程是分裂的。
因此消费的升级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未来必将呈现的趋势。
2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机遇2.1缩小地区差异、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摒弃过往的城市与乡村作为独立个体发展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城市要支持农村的发展策略,改变城乡分开建设的模式,真正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城镇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新常态下的城市建设,不断缩小着城乡差距,统筹兼顾区域发展。
江苏以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城市建设率先发展起来,社会资源也不断丰富,服务更加完善,与此同时,也在带动苏北地区的发展。
在新常态下,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不断将产业外迁,以带动周边欠发展城市的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
2.2重塑城市地位、还原城市本源城市建设中,出现局部的城市建设质量,建设结构的不平稳性。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其规模也在增大,人口承载压力过大,环境、交通等城市问题也越发显露出来。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这是传统城市的角色,如今,经济增长至上的发展,背离了城市的本质,必然导致城市的异化。
因此要使城市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回归城市的本源。
江苏以苏州等典型的城市建设,不仅在追求把城市作为经济增长的载体,更多地在追求苏州传统园林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文化气息。
苏州城注重自我文化的保护,积极寻求文明的归宿,还原城市本来的面貌。
2.3融合多元产业、加强区域联系城市建设更多地注重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化管理、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参与,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环境、产业经济的高效、健康运行,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关键问题与挑战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迅猛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
新型城镇化规划作为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均衡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新型城镇化规划也面临着一系列关键问题与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首先,新型城镇化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
城市发展相对较快,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贫困落后。
新型城镇化规划应该注重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布局,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次,新型城镇化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资源消耗常常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新型城镇化规划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新型城镇化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使得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变得更加复杂。
新型城镇化规划应该注重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能力,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应该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建立起多元化的参与机制,提高城市的治理效能。
第四,新型城镇化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口流动和社会保障。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规划应该注重解决人口流动的问题,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
同时,应该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新型城镇化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城市创新和科技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与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人性化、宜居城市,打造现代化城镇化新模式。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机遇。
一、城市群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重要方向城市群是指以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紧密联系和合作的区域。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市群建设,如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珠三角地区等。
城市群的建设能够形成协同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群建设能够有效缓解主城市人口过多、资源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乡村振兴推动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乡村振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力保障和重要支撑,是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措施。
乡村振兴可以集聚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城乡居民差距,同时也可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需要注重弱化城乡区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让城市和乡村相互借力,实现共同繁荣。
三、数字化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城市日渐普及,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城市利用前沿技术和建筑设计,建造智能化绿色住宅、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化服务等,让城市成为集信息、科技、环保于一体的国际一流城市。
数字化城市可以更有效地回应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都市环境的质量和公众安全,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难题,为城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机遇丰富多彩,需要不断加强城乡间的协调和合作,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注重绿色低碳、创新前沿、智慧化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发展,创造更加宜居、安全、富裕、和谐的城市和乡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摘要: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镇化发展带动城市建设。
目前我国城镇化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根据我国城镇化建设历程,浅析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字:城镇化机遇挑战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in our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promot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exists many problems, therefore, according to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fac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Key word: urbanization opportunities challenge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等六项主要任务。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城镇化建设的内容城镇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市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与城市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是其基本要求。
新型城镇化给新农村和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
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
仅此观之,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种变化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在制度层面逐渐打开。
同时城镇化也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
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等现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总人口在2013年末达136,07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达73,111万人,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城镇化总体处于快速稳步上升阶段,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机遇1、房地产中小开发商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有不同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新战略,就是要变高速发展为均衡发展,变行政性集中配置资源为市场化的均衡配置资源,变单一的土地财政为可持续发展的财政。
这是一场深刻的制度性、结构性改革。
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的城镇化,当然也必须以产业为先导、以土地为平台。
没有产业,就没有人的城镇化,而产业要进入、要升级、要发展,也必须依赖于土地制度的改革,促进集体建设土地向城镇建设土地的转化,让土地成为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和资产,成为整合各类资源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平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挑战与机遇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规划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亟待改善,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挑战1.1 基础设施短缺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
由于投资不足以及技术力量的不足,农村地区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设备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
1.2 经济压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财力有限。
因此,如何在保证农民收入的同时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3 土地利用问题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有限,需要兼顾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因此,如何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基础设施规划的一个重要挑战。
二、机遇2.1 政策利好国家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例如,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升级等政策,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2.2 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规划面临的技术挑战将得到一定的缓解。
通过运用现代化的工程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效率。
2.3 经济转型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
这为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了机遇,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对策3.1 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投资力度,增加资金来源,整合各类资金,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3.2 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备,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建设成本。
3.3 创新融资模式探索创新的融资模式,通过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设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资金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前景和挑战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规模和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复杂。
新型城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既面临着巨大的前景,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新型城镇化的前景新型城镇化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政府的重要战略,被列为“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
新型城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前景:1、促进人口转移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人口转移。
在目前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吸纳能力已经接近饱和。
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等手段,促进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城镇转移,有效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2、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升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功能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现转型升级,形成功能更加完善、优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
3、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在现行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往往吸引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人才,而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
新型城镇化的实施,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经济资源和人才流向中小城市,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新型城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自然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这些挑战来自于政策、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共同解决。
1、政策挑战新型城镇化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和规范。
但是,现行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有些政策落后于实际需要,缺乏科学合理性。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规划缺乏定位、政府投资无序等,这些都会对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带来挑战。
2、经济挑战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这对现有的经济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转型困难等,这些都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哪些挑战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然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扩张需要大量土地,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城镇化速度,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导致土地浪费和耕地减少。
同时,土地征用过程中的补偿机制不完善,使得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
此外,城市土地规划不合理,功能分区混乱,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人口流动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城市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承载力接近极限,城市运行面临诸多困难。
而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外流,出现了“空心村”现象,农村的发展受到制约。
再者,产业支撑不足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主导产业,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导致城镇人口的就业不稳定。
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城镇化就难以持续推进,容易陷入“有城无业”的困境。
资金问题也是一个关键制约因素。
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
但目前,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有限,融资渠道单一,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
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机制尚不健全,投资积极性不高。
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新型城镇化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
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业污染、生活垃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的绿地面积不足,水资源短缺,空气质量下降,这些都威胁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同名14737)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1、1978-1984年中国城镇化的恢复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城镇人口平均每年递增5.68%,城镇化率从17.92%上升到23.01%,平均每年增加0.85个百分点,建制市由193个增加到300个,建制镇由2173个猛增到9140个。
2、1984-1992年中国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
1992年全国建制市增加到517个,建制镇激增到1.45万个,城镇化率达到27.46%,比1984年提高了4.4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6个百分点。
3、1992-2003年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率从27.46%提高到40.53%,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2003年建制市达到660个,建制镇达到20226个,以城市现代化建设、小城镇发展和建立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为标志,国城镇化全面快速推进,省市综合承载能力与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4、2003年至今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阶段。
2012年城市化率达到了52.6%,比2002年的39.09%,提高了13.6个百分点;同时城市化发展方式也开始转型升级,从以前的注重发展城镇数量到提升城镇发展内涵,即保持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的持续拉动,又要保护资源环境和青山流水。
二、“十一五”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成效“十一五”以来,中国城镇化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趋势。
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的42.3%提高到2009年的46.6%,年均增加1.08个百分点。
城镇化已成为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就业、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推动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一)城市综合实力迅速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007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以占全国28.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62.9%的GDP,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0.3个和1.1个百分点,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
“十一五”前三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已达到“十五”总量的96.3%。
2008年底,全国655个城市用水普及率94.73%,燃气普及率89.55%,污水处理率70.16%,生活垃圾处理率86.75%,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1平方米。
其中,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8.21个、15.07个百分点和1.82平方米。
“十一五”前三年,有6个城市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8个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6个城市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二)城乡统筹加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中央提出“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各地以城乡统筹为目标,大力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
同时,中央和地方继续贯彻实施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小城镇发展活力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水平显著改善。
小城镇成为农民返乡创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的重要载体。
2008年底,全国县城和建制镇人口2.57亿,占全国人口比重的19.4%,比2005年高出0.4个百分点。
在城镇化迅速推进的同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
2008年底,近57万个行政村中,46.7%实现了集中供水,52.1%通上了公交车或客运班车,31%建设了生活垃圾收集点,61.6%实现了主要道路硬化。
农村住房建设数量不断增加,样式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质量稳步提高。
农村危房改造试点逐步扩大,到2011年将完成400万贫困农户的危房改造工作,占试点范围内农村危房总数的1/3。
(三)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城镇密集地区实力增强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增强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动力。
“十一五”前三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年均分别提高1.46个和1.25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年均增长1.01个百分点的速度。
中部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0.6%,已成为增速最快的地区。
“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政策,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引导,增强了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动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等城镇密集地区,成为带动国家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重点区域。
中西部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地区发展速度加快,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已成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各级政府加强城际沟通与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签订了“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合作框架协议”,互相开放建筑市场;成渝建立了高层领导定期会晤机制;珠三角、闽东南分别建立了城市规划局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城市联盟,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和资源环境共同保护利用。
(四)体制机制改革提速,打破城乡二元分割进入实质阶段“十一五”时期,国家体制机制的改革明显提速,长期困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乡二元分割进入实质性的破除阶段。
2006年,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
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将农民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突出解决转移培训、权益维护、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央还不断规范城市建设用地征用的程序和补偿标准,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网络,解决其就业、保障、安居等实际问题。
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中,规定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
国家还决定从2010年7月1日开始,流动人员跨省就业时可以转移自己的医保关系,个人账户可以跟随转移划转,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种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关系,也可互相转移。
至此,制约全国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体制障碍基本得到破除,在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的同时,还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和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三、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2.6%。
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
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
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
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
仅此观之,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种变化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在制度层面逐渐打开。
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中国城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一)城镇化模式较为粗放应该说,城镇化模式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在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之前,要单独改变城镇化的粗放模式是不现实的。
“十一五”期间,中国城镇发展模式粗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城镇化快速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廉价的土地、能源、劳动力投入,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珠江三角洲地区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要消耗5.08万亩耕地,目前已经陷入用地紧张、环境容量趋于饱和的境地。
沿海部分城市为弥补建设用地的缺口,大力围涂造地,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不足的矛盾,但是却带来海洋生物多样性受损,局部近岸海域环境恶化等,同时海涂的过度围垦也加剧了台风、飓风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二是城市能耗不断加大,成为能源资源消耗的主体。
据统计,中国城市消耗的能源占全国的80%,排放的C0:和COD分别占全国的90%和85%。
与相同气候条件的西欧和北美国家相比,中国住宅单位采暖能耗多.50%~100%。
三是城镇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突出。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70亿辆,其中私人机动车占76.14%,并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交通拥堵、尾气排放、城市热岛效应等诸多问题。
珠江、海河、淮河等几大水系的污染十分严重,海河、淮河、辽河水系的劣V类水体分别达到54%、32%和40%。
大中城市及区域性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广州市的灰霾天气由2002年的85天增加到2007年的131天。
四是城市旧区和“城中村”改造中存在“大拆大建”现象。
“大拆大建”导致拆迁纠纷剧增,社会矛盾激化,同时还形成大量因拆建产生的被动性住宅需求,加剧了住房的供需矛盾。
一些地方在拆建过程中,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损害了城市肌理,在带来“千城一面”的同时,还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难以传承。
(二)人居环境质量不高1、居住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整体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但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普遍很差。
2008年底全国还有1148万户家庭居住在各类棚户区中。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老旧住宅成套率低、配套设施不完备、居住环境差,迫切需要更新改造。
“十一五”期间,各地房价普遍出现快速增长势头,房价的增幅远超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普通居民改善住房的难度加大。
政府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剧了普通居民的住房困难。
2、居民出行不便捷一是大城市交通拥堵严重,且呈蔓延之势。
特大城市主要路段全天的道路饱和度超过70%,城市中心地区高峰时段的平均车速普遍低于每小时20公里。
上海城市中心区50%的车道在高峰时段道路饱和度达到95%,平均车速仅10公里/小时;2006年北京市民的平均通勤时间达43分钟。
二是城镇群综合网络交通建设缓慢,枢纽布局不合理,各交通方式之间衔接不畅,交通运行效率低。
三是区域轨道交通发展尚在初级阶段,城市之间、产业区与港151和机场间的联系主要依靠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与城镇群发展布局协调不够,所建线路流量差异很大,早期建设的线路因沿线城镇的发展,近乎成为城市内部快速路;大城市地铁线路不成网络,与公共交通、区域交通等缺乏有效的衔接,制约交通组织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