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理论-2010-4
- 格式:ppt
- 大小:16.11 MB
- 文档页数:87
2023年 6月上 世界有色金属61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浅谈大宝山英安斑岩中铜多金属矿成矿模式梁 通(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广东 韶关 512127)摘 要:大宝山矿区斑岩型铜矿的成矿热液和成矿物质都起源于英安斑岩,形成于地幔作用下的下地壳重熔,流体中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和钾代钠能力。
矿区“先铜后钨”两阶段斑岩成矿的“双推双控双层”成因模式决定了在英安斑岩体内、英安斑岩体内碳酸盐岩捕掳体、逆冲推覆构造、远端湿矽卡岩、远端大理岩、上部英安斑岩、英安斑岩上部围岩和沿断裂延伸的远端等部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的勘查模型。
关键词:大宝山;斑岩型;铜多金属;成矿模式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11-0061-3Discussion on the Metallogenic Model of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s in Dabaoshan Ying'an PorphyryLIANG Tong(Guangdong Dabaoshan Mining Co., Ltd.,Shaoguan 512127,China)Abstract: The ore-forming hydrothermal and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the Dabaosha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originate from the dacite porphyry, formed by the remelting of the lower crust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mantle, and have strong oxidizing and potassium sodium substitution abilities in the fluid. The "double push and double control" genetic model of porphyry mineralization in the two stages of "copper before tungsten" in the mining area determines the exploration model with greater prospecting potential in the dacite porphyry body, Carbonate rock xenolith in the dacite porphyry body, thrust nappe structure, distal wet skarn, distal marble, upper dacite porphyry, upper wall rock of dacite porphyry and the distal extension along the fault.Keywords: Dabaoshan; Porphyry type; Copper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model收稿日期:2023-03作者简介:梁通,男,生于1989年,汉族,江西人,本科,地质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技术。
云南个旧卡房铜矿地质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探讨云南个旧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锡多金属矿田,其中个旧矿田的主要产矿区是卡房铜矿。
目前,卡房铜矿的矿床类型有两种:玄武岩与大理岩层间的似层状矿体以及围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矿体。
围岩蚀变主要包括阳起石化矽卡岩化和金云母化。
通过分析结果得出卡房铜矿矽卡岩中的辉石主要为钙铁辉石和透辉石系列。
针对流体包裹体以及氢、氧同位素进行研究,从主成矿期到后成矿期,流体温度能够显著降低,而流体盐度基本保持不变,。
硫同位素分析表明,卡房铜矿似层状矿体中的硫化物主要来源于三叠系玄武岩,而三叠纪玄武岩和燕山期玄武岩为卡房铜矿接触带矿体提供了成矿所需要的大多数硫。
标签:矽卡岩流体包裹体个旧卡房铜矿1地质背景云南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田,位于特提斯构造与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界部位,在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汇处。
具体来说,个旧大型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华南地块最西部的右江褶皱带西缘,该矿区也属于滇东南锡多金属成旷带的主要构成部分。
个旧地区的地层以三叠系露出最广,仅上统顶部缺失。
中生界之前的地层只在矿区南部看到二叠系龙潭组少量出露。
在山间断陷的盆地中广泛分布有新生界沉积。
具体来说,矿区下三叠同飞仙关组杂色砂页岩,下三叠统永镇组砂泥岩,中三叠统法郎组碎屑岩及一些碳酸盐岩,中三叠统个旧组和法郎组是个旧地区分布最广泛的地层,也是主要赋矿层位。
在个旧地区西南部的红河深大断裂是三江褶皱带与华南地区的分界线,而南北向的个旧断裂是区域性小江岩石圈断裂的南延部分。
此外,还有NNE向龙岔河断裂,NW向白沙冲断裂以及轿顶山断裂、杨家田断裂以及陡岩断裂。
另外,区内还有贾沙复式向斜和五子山复式背斜,呈现北东三十度走向,横贯全区。
NS向的个旧断裂主要将个旧地区分为东区和西区两个矿区,砂锡矿主要产自西矿区,而东矿区主要产生原声锡矿。
东矿区的主要构造是南北、北北东、东西向的复式褶皱和大断裂。
北北东向的五子山复式背斜是东矿区的控矿构造,有四条东西向亚扭性大断裂将矿田由北向南分为马拉格、松树脚、双竹和老厂以及卡房等五个矿区。
深部矿产资源勘探钻进关键技术问题张晓西摘要:最新的成矿理论表明在我国大陆深部蕴藏着潜力巨大的矿产资源,因此,开展深部找矿工作已经成为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
而必须强调的是,在深部找矿过程中,除了利用更成熟的地质理论和更先进的物化探方法、遥感技术等新探测技术外,最终还需要使用钻掘(探)技术来取心取样,证实推断和探测的正确性。
勘探深度的增加,对钻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钻探设备、钻探机具、泥浆技术等关键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创造必要的研究条件对那些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同时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只有如此,钻探技术才能满足深部矿产资源勘探钻进的需要。
关键词:深部矿产资源钻探关键技术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由于采矿技术水平的限制,过去我国的固体矿产勘探深度很少超过1500m,800-1000m孔深对于地质勘探取心钻进来说都算是深孔,而绝大多数矿山的勘查深度还不足500m。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决定在有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老矿山周边或深部开展找矿工作,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由于相当一部分危机矿山的深部和外围有许多未经充分勘查的成矿远景区,而最新的成矿理论表明在我国大陆深部蕴藏着潜力巨大的矿产资源,因此,开展深部找矿工作已经成为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
而必须强调的是,在深部找矿过程中,除了利用更成熟的地质理论和更先进的物化探方法、遥感技术等新探测技术外,最终还需要使用钻掘(探)技术来取心取样,证实推断和探测的正确性。
第一节取心钻进方法取心钻进长期以来是人们获取地球内部准确信息的唯一方法与手段。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地球物理方法也可用于获取地球内部信息,但由于地球物理方法检测的是一个物性参数的集合,其解释依赖于大量地层或岩石物理参数的标定,并且其解释结果包含着大量的主观推测与判断,不能完全反应原位岩石的客观组成与存在,而且解释者不同,其解释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即通常所说的地球物理数据的多解性。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以波尔盖拉金矿床及高松山金矿床为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以波尔盖拉金矿床及高松山金矿床为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金、银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
按林格伦(1922,1933)对浅成热液的定义,这类矿床包括贵金属(碲化物或硒化物)、贱金属、汞和辉锑矿等矿床,矿床是在低温(小于200℃)和中压条件下从有火成喷气的含水溶液中形成的,是指发生在浅处并常在火山岩中定位的矿化体,常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矿物组合,即在同一矿床中同时出现高温矿物组合和低温矿物组合。
现代矿床学研究认为这类矿床普遍存在过较高的成矿温度(200~300℃),有时可达400℃,成矿压力低于112MPa。
尽管如此,现在仍然沿用了/浅成低温这个术语,但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意味着这类矿床必须形成于低温(如小于200℃)条件下。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包括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热泉型矿床以及微细浸染型矿床。
前两类矿床的成矿围岩通常为火山岩、次火山岩。
后一类矿床的成矿围岩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
本文将只讨论前两类矿床。
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如下:Silberman等(1986)将浅成热液矿床划分为高硫和低硫的富矿囊型以及高硫和低硫热泉型;Heald等(1987)分为明矾石-高岭石型(酸性硫酸盐型)和冰长石-绢云母型;Bonham(1986)将这类矿床为低硫型、高硫型和碱性岩型。
其中以Heald的分类和Bonham的分类应用最广。
1.成矿背景及成矿作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主要为岩浆弧和弧后的张裂带。
这种岩浆既可以是陆缘岩浆弧,也可以是岛弧环境。
这样的构造在全球主要有3条,即:环太平洋成矿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带和古亚洲成矿带。
在环太平洋东西两带均发育有火山、次火山内外两条带。
在环太平洋东带,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除沿美洲西海岸岩浆弧分布外,在弧后几百公里有一条平行于火山弧的弧后引张带。
该带在不同地段表现形式不同,在北美,表现为盆地-山脉省,正断层广泛发育,地堑(盆地)和地垒(山脉)相间平行排列,其双峰式火山作用表明拉张应力场的存在,系弧后裂谷作用早期阶段的表现。
地学浮云起,⾃挂东南枝:IOCG地学浮云起,⾃挂东南枝:IOCG刘继顺2012-10-25IOCG矿床是英⽂Iron Oxide-Copper-Gold矿床的缩写,中⽂翻译为铁氧化物铜-⾦矿床或氧化铁铜-⾦矿床。
IOCG类矿床概念的产⽣直接发端于Olympic Dam矿床的发现。
1975年,澳⼤利亚西部矿业公司(WMC)在南澳,于新元古代沉积岩与早中元古代基底不整合⾯之下,发现了隐伏于300⽶以下的巨型的Olympic Dam⾓砾岩容矿的铁氧化物Cu-Au-U-REE-Ag矿床(⾚铁矿胶结的以红⾊花岗岩和碱性斑岩等为主的复杂⾓砾岩矿⽯)(Roberts和Hudson, 1983)。
Olympic Dam矿床的发现,完全出乎⼈们的预料,当时的勘探计划是要寻找盖层岩系中的层控铜矿床。
早期的勘探与研究者⼀度将容矿的热液⾓砾岩认为是沉积成因(Roberts和Hudson, 1983;Reeve等,1990)。
Meyer (1988)在“Ore deposits as guides to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Earth”论⽂中,以“Ores in Alkalic Granites,Porphyries and Carbonatites”为题,将Olympic Dam矿床⾸次与Kiruna、Missouri、Palabora、⽩云鄂博等矿床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均是元古代的、以铁氧化物为主,受控于⾮造⼭A型花岗岩、碱性花岗岩与碱性岩的铁氧化物多⾦属矿床,可能为⼀新类型的矿床(Olympic Dam-type)。
1992年,Hitzman等,在Precambrian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proterozoic iron oxide (Cu-U-Au-REE) deposits“⾸次提出元古代iron oxide (Cu-U-Au-REE) deposits即IOCG 矿床概念。
额仁陶勒盖银(锰)矿一、区域地质与矿区地质矿床位于内蒙古海拉尔盆地西南新巴尔虎右旗的西南部,大地构造地处额尔古纳兴凯地槽褶皱带和大兴安岭海西褶皱带的交接部位。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J3t),为本矿床的直接围岩,其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局部含沉积岩夹层。
在矿区西部见有上侏罗统上库力组(J3s1),为一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建造(图1)。
图1 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区域地质简图位于矿区西北部距主矿体(Ⅱ、Ⅲ矿带)约1.5km的花岗岩岩株(γ52-3)及其派生物—呈岩脉状产出的石英斑岩(λπ),均与地层呈侵入接触关系,侵入界面明显,两者系同源产物。
两者Rb—Sr等时线年龄为120±6Ma,属燕山晚期产物。
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75,在G.Faure(1972)地球锶演化图上位于地壳范围内,但明显靠近地幔演化线。
与最后一次造山运动各构造层相比较,位于上地壳和造山带内,与同熔型花岗岩相当。
岩体中岩石类型复杂,主要有:黑云母钾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
位于矿区与Ⅰ号石英脉型矿体伴生的石英斑岩,具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副矿物种类与花岗岩体中各类型岩石相同。
研究表明,石英斑岩是成岩期的最后产物,花岗质岩浆形成岩体经历过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
二、矿床地质特征1.矿体特征矿体均赋存于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安山质火山岩中,矿体空间分布与燕山晚期超浅成相的流纹斑岩(石英斑岩)关系密切,矿体沿断裂分布,在走向上呈雁列式排布,在倾向上多呈尖灭再现或分支复合形式展布矿区已经发现10多条矿体均产于构造破碎裂隙中,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四条,单脉较少,复脉多,产于北北西走向的张扭性断裂中。
2.矿石特征矿石类型分为锰银型、石英脉型和硫化物型。
猛银型矿石属地表氧化淋滤所致,呈蜂巢状和块状等构造,主要以角银矿、硬锰矿和铅矿等金属矿物为主;石英脉型矿石具有致密块状、浸染状及脉状-网状等构造,以辉银矿、黄铁矿和深红银矿为主;硫化物型矿石总体上以脉状构造为特征,主要由辉银矿、银黝铜矿和方铅矿等组成。
陕西汉阴长沟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汉阴长沟金矿位于陕西石泉—旬阳金矿带的中部地带,研究该金矿床对于该区域找矿实践及金成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综合研究相结合对长沟金矿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进行了研究。
其成矿模式为海西—印支早期在顺层韧性剪切带构造的作用下Au元素被活化分异,初步富集。
印支晚—燕山期在韧性—脆韧性剪切带和深部含矿岩浆热液的共同作用下,含Au流体运移至岩性过渡界面和构造有利地带最终富集成矿。
采用地物化等综合手段找矿,并总结其找矿模型,尤其是硅化、黄铁矿化、黑云母化等现象成为野外找矿最直观标志。
标签:金矿;成矿模式;找矿模型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汉阴金矿位于石泉—旬阳金矿带,隶属南秦岭边缘海盆舟曲—安康早古生代裂谷带,基底为中基性裂谷型火山岩建造[1-2]。
区域内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一套深-浅海相及潮坪相的硅质岩,细碎屑岩建造。
自古生代以来,区域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拉张伸展,印支期挤压收缩等多期次,多阶段构造演化与变形、变质。
形成北界以银杏坝—吕河滑脱逆冲推覆构造(R1F1),南界以石泉—大河滑脱逆冲推覆构造(R1F2)为界的石泉—神河滑脱逆冲推覆带。
区内发育多条韧性剪切带,在其旁侧发育次级脆韧性断裂控制着众多金矿床(点)的分布。
带内岩浆活动较弱地层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变形变质作用,褶皱强烈,片理发育。
2、矿床地质特征2.1、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为一套以泥质碎屑岩为主的中、浅变质岩系,总体表现为浅变质强变形的岩石系列,片理化、劈理化强烈,揉皱(局部褶皱)发育。
依据岩性组合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经与区域地层进行对比,矿区出露地层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中上部,划分的三个岩性段分别为第四岩性段(S1-2m4)、第三岩性段(S1-2m3)、第二岩性段(S1-2m2),其中第二岩性段、第四岩性段为区内重要的含金层位。
主要赋矿岩性为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含碳绢云石英片岩夹变砂岩。
重庆市城口县锰矿城口锰矿是在“就矿找矿”理念基础上,引入“逆冲推覆构造”理论和“三位一体”找矿理论,通过研究区域构造演化,重建“逆冲叠瓦式”构造格架,建立构造控矿模型和找矿模式,实现重大找矿突破的一次成功案例。
一、任务来源2011年1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提出2011—2020年全国新增锰矿资源量15×108t的总目标。
按照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部署,国土资源部先后于2011年3月2日、2012年9月14日公告发布了首批47片和第二批31片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整装勘查区名单。
为加快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13年度新设整装勘查区遴选论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13〕37号)》,决定在全国设立第三批整装勘查区,在此背景下,重庆市国土房管局根据重庆市锰矿潜力评价项目成果,组织重庆市地勘局205地质队编制了《重庆市城口县锰矿整装勘查区实施方案》,并提交申报全国第三批整装勘查区。
2013年11月12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设立第三批整装勘查区的公告(2013年第18号)》,“重庆市城口县锰矿整装勘查区”被正式列入全国第三批整装勘查区。
自城口锰矿整装勘查区正式设立以来,中央财政和市级财政共同出资在城口地区开展地质工作,其中由中央财政出资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工作3项,累计投入经费1310万元;市级财政出资开展锰矿勘查项目5项、科研项目3项,累计投入经费10194万元。
二、找矿思路确定1958年,四川省地质局石油地质大队在城口地区开展1∶20万城口幅区测工作时,在地表出露的下震旦统陡山沱组地层顶部发现了锰矿体,自此拉开了城口锰矿60多年的勘查序幕,先后发现了高燕、修齐、大渡溪等3个典型矿床,截至2010年,城口锰矿累计探明锰矿石资源量2914×104t,设置锰矿采矿权28宗,设计总开采能力65×104t,锰矿加工企业10家,其中生产硅锰合金企业8家,设计产能达14×104t,另有电解金属锰企业和磁选厂各1家。
内蒙古阿拉善铜-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摘要阿拉善欧布拉格铜-金矿是一处具有大型远景规模的矿床,矿体大部分布于次火山岩-石英斑岩体内外的接触带中,围岩为石英斑岩、闪长玢岩、英安质熔结火山角砾岩和角闪岩脉等;矿石中含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和黝铜矿等金属矿物,以及石英、透闪石、绿泥石和透辉石等脉石矿物,主要为他形粒状结构和疏密不均匀的浸染状构造,其次是细脉状和网状结构,青磬岩化和硅化是与成矿有关的蚀变作用。
关键词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091-020 引言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海拔1 000m~1 500m,其地质构造上为长期稳定隆起的剥蚀地块,南缘于燕山运动时期形成一些断裂山地和拗陷盆地,以剥蚀石质戈壁和洪积砾石戈壁为主,在盆地中心有砂砾戈壁和盐沼,而地表结构为一系列东北—西南或东西走向的干燥剥蚀山丘和山间盆地相并列,以山间盆地为主。
阿拉善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分布集中、储量大、质量优,且配套程度高,现已发现矿种86种,分布在540多处,占内蒙古已发现矿种的63%,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45种、矿产地93处。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类地勘部门勘查力度的加大,在北山成矿区圈定了多处铜、金矿产勘查地,并圈定沙拉套尔汗地区4个成矿远景预测区和6个找矿靶点,这充分体现了阿拉善盟矿产勘查蕴藏着巨大潜力。
阿拉善欧布拉格铜-金矿的发现,是内蒙古有色地勘局511队近年来评价的一处具有大型远景规模的矿床,属内蒙古阿拉善乌拉特后旗管辖。
本文根据前人勘测成果及矿区采矿实践,在对该矿区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矿区矿石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初步探讨,为今后找矿、勘测提供理论依据。
1 区域地质概况1.1 地层欧布拉格矿区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巴彦淖尔市,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北缘西段阿拉善微陆块东部边缘,是具有大规模开发远景的矿床。
矿床垂直分带特征研究及应用综述摘要:矿床垂直分带是指矿区或矿床中的不同矿物或有用组分,或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矿石建造,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征。
国内外的找矿实践充分证明,矿床垂直分带规律和模式研究是预测隐伏矿床(体)最为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垂直分带;隐伏矿体;地球化学晕在化探在找矿中,从大量不同元素组合的致矿异常中把矿体中一上部异常、矿化异常和矿尾残留异常区分出来十分重要,分带性规律理论则可以用以实现这项工作 [1] 。
矿床分带的概念是指矿体的形态、矿石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化学成分、地球化学原生晕和S 同位素的数值等一系列规律性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表现特征,分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
国内外的找矿实践充分证明,矿床垂直分带规律和模式研究是预测隐伏矿床(体)最为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2] 。
因为矿床的垂直分带研究工作将对今后找矿和“成矿系列”理论的丰富具有现实应用意义,本文就关于矿床分带特征研究的进展和在不同类型矿床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和综述。
1.国内外研究历史背景地球化学异常在形成的过程中,同种指示元素的含量在空间上有规律变化形成浓度分带,不同指示元素的异常在空间上递次分布的现象称为组分分带,其原因是地球化学活动性不同所致。
其中对于浓度分带的划分方法没有多大争论,比较简单;而组分分带序列的确定则争论较多,相对也比较复杂 [3]。
1936 年,美国地质学家艾孟斯于关于矿床周围矿物组分的分带现象提出了矿床分析带理论,苏联地质学家柯尔任斯基提出交代矿床的交代分带,和斯米尔诺夫提出了硫化物矿床氧化带有次生分带。
而在对某些热液金矿床周围的微量元素研究之后,我国和苏联的勘察地球化学家邵跃、李善方、格里戈良以及别乌斯等,同样在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中发现了分带现象,并且将这种理论用于对盲矿体和矿体剥蚀程度的评价并取得了成功。
对于研究轴向分带的方法, 20 世纪 60 年代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目估法; 70 年代先后提出了组合指数法、线金属量衬度系数法、线金属量梯度法、分带指数法(也称格里戈良法,简称格氏法)等[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