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5下雨啦》word教案 (1)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2
《下雨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下雨啦》是一首儿童歌曲,简单易学,歌词生动有趣,适合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关于天气的基本知识,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和对歌曲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下雨啦》的歌词及旋律。
2. 帮助学生了解歌曲中描述的雨天情景,培养对天气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3. 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合唱和舞蹈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三、教学内容1. 学习歌曲《下雨啦》的歌词及旋律。
2. 分析歌曲中描述的雨天情景,讨论雨水的形成原因。
3. 制作相关的手工制品,如雨伞、雨滴等,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4. 练习合唱和舞蹈,展示学习成果。
第一课时:引入歌曲《下雨啦》1. 播放歌曲《下雨啦》音频,让学生听一遍。
2. 介绍歌曲的背景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3. 学习歌曲的歌词,教授发音和节奏。
4. 练习跟唱歌曲,加深记忆。
第二课时:分析歌曲内容1. 讨论歌曲中描述的雨天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形成原因。
2. 制作雨伞手工制品,让学生动手实践。
3. 设计小组讨论,展示学生的手工成果。
第三课时:合唱和舞蹈1. 练习合唱,让学生分组进行排练。
2. 教学简单的舞蹈动作,与歌曲配合表演。
3. 在班级内进行小规模演出,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参与度和表现,进行个别表扬和评价。
2. 收集学生制作的手工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
3. 对小组表演进行评分,鼓励学生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延伸1. 组织户外活动,观察雨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自然的了解。
2. 编写歌曲的歌词,让学生自主创作新的歌曲。
3.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教学《下雨啦》这首歌曲,学生不仅可以学到音乐知识,还可以了解有关天气和自然的知识。
同时,通过合唱和舞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
下雨啦教学目标1 、探究目标: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研究、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2 、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雨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4. 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2、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木夹子、热水;雨的成因的相关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人。
(1)出示课件.(2)板书课题(3)提问: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1)教师演示:雨的成因模拟实验。
(2)提出实验要求: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交流实验现象,并填好表格。
( 3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 4 )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 5 )小组讨论:实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6 )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3、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1)分小组讨论:请你们联系上面的实验现象讨论,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2)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3)出示有关雨的形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
(4)师总述自然界雨的形成。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5.作业布置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如海风、陆风、山谷风等,请你们回家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15下雨啦遇热遇冷水→水蒸气→小水珠→雨教学后记从刚才大家的表现中,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
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家乡的雨水情况。
类文阅读-6陶罐与铁罐蜻蜓和蚂蚁逛来逛去的蜻蜓,整个夏天尽是唱啊跳啊玩啊,转瞬之间,冬天已经在眼前了。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5课《下雨啦》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下雨啦》是鄂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5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节课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明天的天气怎样其中的一课,本单元包括《今天的气温是多少》、《追寻风的足迹》、《是谁制造了风》、《云的观测》、《下雨啦》、《雨下得有多大》、《明天的天气怎样》等七课,涉及气温、风、云、雨等方面的观测和风、雨的成因等内容。
在学生以前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气温、风、云、雨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想到过用科学的方法来观测气温、风、云、雨,没有深层次地思考风、雨的成因等问题,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观测天气,并且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推演自然界的风、雨的成因。
《下雨啦》这节课研究的是雨的成因,教材编排方式是结合生活情景提出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做模拟实验,最后通过模拟实验推想自然界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学情分析: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学生对下雨有着丰富的体验,让学生在已认知气温、风的形成、云的观测等基础之上研究学习雨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成因还不清楚,也是学生很想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
学生天生好奇、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索,充满憧憬。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为此,我从学生亲身经历和探究活动入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教材中的实验图示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模拟实验操作探究雨的成因。
联系雨的成因模拟实验,通过讨论、比较、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标:(1)、让学生思考设计、展示交流、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2)、让学生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雨的形成。
(3)、认识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4、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精品教案)《下雨啦》讲课稿《下雨啦》讲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讲课稿,讲课稿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这么写讲课稿需要注意哪些咨询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下雨啦》讲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我是鸿飞双语学校的老师,谢谢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让我有机遇参加这次竞赛。
今天,我为大伙儿讲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改日的天气怎么样》单元的《下雨啦》。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册中的第三个单元,在学生已有日子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能力,尝试探索“雨是怎么样形成的?”从而使学生对天气变化的缘故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二、教材处理依照本课的内容,在导入新课时增加两幅图片,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在总结自然界雨的形成时增加一具视频短片,使学生对自然界雨的形成更加形象、直观。
三、教学目标1、探索目标:引导学生回想日子中一些有味现象,提浮现象成因的假设;能挑选别同的办法和材料研究、设计、验证自个儿的假设是否正确。
2、知识目标:能用自个儿的话来解释雨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看的适应,动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秘。
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是:1、能依照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2、懂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重难点的突破,要紧是让学生经过实验后,举行观看、推想“雨是怎么样形成的”来达到要求。
五、教法学法在导入和交流实验结果时,我采纳谈话法来解决咨询题;在举行实验时运用说解法和演示法;在探索雨的形成时运用实验法、讨论法、观看法、尝试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最终播放视频短片采纳了情景教学法。
这些教法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观看和善于动脑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六、教学手段教学中,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教学环境,拓宽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下雨啦教学目标1 、探究目标: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研究、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2 、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雨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4. 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2、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木夹子、热水;雨的成因的相关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人。
(1)出示课件.(2)板书课题(3)提问: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1)教师演示:雨的成因模拟实验。
(2)提出实验要求: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交流实验现象,并填好表格。
( 3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 4 )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 5 )小组讨论:实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6 )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3、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1)分小组讨论:请你们联系上面的实验现象讨论,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2)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3)出示有关雨的形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
(4)师总述自然界雨的形成。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5.作业布置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如海风、陆风、山谷风等,请你们回家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15下雨啦遇热遇冷水→水蒸气→小水珠→雨教学后记从刚才大家的表现中,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
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家乡的雨水情况。
《下雨啦》教学设计黄梅县新开镇中心小学王梦娜教学内容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十五课《下雨啦》教学目标1、探究目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简单的探究活动计划,并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研究、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2、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雨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模拟实验计划,并根据实验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2、知道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教学准备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玻璃片、试管夹、水等;相关视频资料、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播放今年湖北大暴雨的视频,引出课题。
2、提出猜想:雨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二、制定探究计划1、提问:如何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多的水蒸气?2、提问:怎样使这些水蒸气遇冷?3、讨论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三、模拟实验1、教师演示实验。
2、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5、小组讨论:实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6、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7、实验小结:水通过酒精灯加热然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片就形成小水珠,就变成小雨滴落下来了。
四、推想自然界中雨的形成1、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现象,你认为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2、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3、比较:我们的结论与实验前的想法一致吗?4、观看有关雨的形成的视频资料。
5、师总述自然界中雨的形成。
五、总结拓展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板书设计:15 下雨啦遇冷水蒸气小水珠受蒸凝结落聚热发下集水雨。
【小学科学】2019最新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上《15下雨啦》word教案(2)下雨啦一、学生分析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学生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是还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
加上顺德是个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对雨量大小的测量很有作用。
二、教学理念及思路学生天生好奇、活泼好动,富于幻想。
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索,充满憧憬;也许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在研究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也许……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鉴于以上,我从活动入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下雨的活动和用雨量器测一次降水的降水量的活动,查看课本资料,紧接着又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雨量,让学生了解更多下雨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1)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2)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
(3)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4)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准备:水槽、玻璃片、冰块、雨量器、有关云的资料。
五、、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反思(一)导入[多媒体投影]下雨的情景,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教学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对看到的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教学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神话和迷信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面的正确解释作铺垫,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修改他们的前概念。
(二)活动一[教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现在我们看看到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
小学科学鄂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课设计下雨啦一、学生解析下雨是一种常有的天气现象。
学生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是还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因此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
加上顺德是个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对雨量大小的丈量很有作用。
二、教课理念及思路学生天生好奇、开朗好动,富于想象。
对四周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究,充满向往;也许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在研究人间万物友善共生,互相依存;也许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色就是采用小孩身旁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切近学生的的生活实质,学生就越感兴趣。
鉴于以上,我从活动下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课方式,让学生经过模拟下雨的活动和用雨量器测一次降水的降水量的活动,查察课本资料,紧接着又上网查找资料认识家乡的雨量,让学生认识更多下雨的知识。
三、教课目标和能力要求(1)能用简单的实验资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2)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
(3)学会使用量雨器丈量降水量。
(4)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四、教课准备:水槽、玻璃片、冰块、雨量器、相关云的资料。
五、、教课要点、难点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学会使用量雨器丈量降水量。
六、教课过程设计及反思(一)导入[ 多媒体投影 ] 下雨的情形,引出中心问题“天上为何会下雨?”[ 教课反思 ]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看到的情形提出自己的问题,而后由老师指引到教课主要问题,这样既尊敬了学生,又培育了发散思想能力。
[ 教师 ]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1[ 学生 ] 各抒己见[ 教课反思] 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何会下雨”这一问题有不一样的见解,可能会有一些神话和迷信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边的正确解说作铺垫,这样做有益于培育学生的兴趣,以及更正他们的前看法。
(二)活动一[ 教师 ] 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此刻我们看看究竟“天上为何会下雨?”我们来着手做一个实验。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下雨啦》教案广水市宝林中心小学李绪文目录●【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 (1)●【教学难点】 (1)●【教学准备】 (1)●【教学过程】 (1)一、情景导入 (1)二、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2)三、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5)四、拓展 (6)五、总结 (8)【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2、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3、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4、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雨的形成【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教学准备】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试管夹杯、水;雨的成因的相关视频资料、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猜谜语: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谜语的小游戏吧。
请看大屏幕银线根根长又细,上接天来下着地,线长不能放风筝,线细不能织布匹.(揭示谜底)啊,答案真的是雨,同学们可真是名不虚传,大家的小脑袋不仅很聪明,想象力也真丰富!(2) 多媒体投影下雨的情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下雨啦”板书:15、下雨啦二、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一)提出研究问题(1)谈话: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见。
现在老师又要挑战小朋友了,(请看大屏幕。
)出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雨》的图片(3)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对于下雨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4)学生发言:雨是怎样形成的?(5)谈话:同学们的问题问的可真好,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探讨雨是怎样形成的。
(二)推断与猜想谈话:通过刚刚同学们积极踊跃的表现,老师发现你们有一双发现生活的大眼睛,同样老师也相信你们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小脑袋,那么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猜想吧!学生发言:师:同学们的猜想都很精彩,那么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大家想不想当一回小科学家,亲自验证一下呢?(想)让我们一起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在教室里制造一场“雨”吧!(三)设计实验(1)提问:如何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多的水蒸气?(2)学生发言:用酒精灯加热(3)提问:怎样使这些水蒸气遇冷?(4)学生发言:用玻璃片出示实验参照图,(选择一种)(四)做雨的形成模拟实验1、教师演示实验请看大屏幕:同学们先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
下雨啦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2、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3、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4、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教学难点: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试管夹、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
1、导人。
(1)谈话: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请大家想一想,下雨前卉雨申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2)提问:你是否想过这拌一个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想了想、说一说。
)
2、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1)教师演示:雨的成因模拟实验。
(2)提出实验要求:小组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5)小组讨论:实验申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6)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3、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1)分小组讨论:请你们联系上面的实验现象讨论,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2)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3)比较:我们的结论与实验前的想法一致吗?
《4)出示有关雨的形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课外探究,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如海风、陆风、山谷风等,请你们回家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