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析鲁迅的归化和异化观
- 格式:pdf
- 大小:202.98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中国翻译史中异化与归化的翻译主张作者:刘翠红来源:《卷宗》2017年第20期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大争议。
本文简单回顾了中国翻译史上几种归化和异化的翻译主张,指出归化和异化都是重要的翻译策略,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并存,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归化;异化;并存1 起源回顾中国翻译史,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论一直不断。
随着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的操作转移到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以及西方译论的引入,异化与归化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异化和归化翻译可谓直译与意译概念的延伸。
1813 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
( Venuti, 1995: 20)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在中国翻译史上,特别是民国时期以来,许多从事翻译的人也提出了类似异化和归化的翻译主张。
2 异化主张鲁迅多次论述了“欧化”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异化的翻译主张。
早在1918年,他在写给张寿明的信中说:“我认为以后译本,……要使中国文中容得别国文的度量,……又当竭力保持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
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
(陈福康, 1992:176)1925年,鲁迅又在译文(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写道:“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蝎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
(陈福康, 1992:176-177)1934年,鲁迅又几次论述了“欧化”问题,他说:“欧化文法的侵人中国白话中的一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归化和异化是当今社会中突出的问题,因为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社会的迁移和移民使得不同的文化、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日益增多的民族或种族之间交流和传播。
归化是一种文化上的迁移,指的是一个人或群体逐渐接受新文化,熟悉新文化,以这种新文化为自己的文化,最终将新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中。
另一方面,异化是指一个人或群体逐渐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融入新的文化之中,并以新的文化形式重新塑造自己的文化,从而创造新的文化价值。
从历史角度来看,社会中常常会出现归化和异化的现象,大臧朝李政道在六朝时期对外来文化的弘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同时,在这段期间,当地人民也出现了归化现象,他们开始接受外来文化,并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从而使得原有的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
当前,归化和异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各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更加频繁。
归化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文化背景比较薄弱的群体会越来越接受西方文化的全球性趋势,尤其是西方式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以及媒体带来的视觉影响。
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化也出现了异化现象,我们可以在各种文化中渐渐发现零星的影子,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将英语和日语词语渗入其中,这就是一种异化的现象。
归化和异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虽然其中不乏优劣,但它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多样性文化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归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可以推动文化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水平。
异化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把社会的不同文化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多样性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形成多元文化的新格局。
总之,归化和异化都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它可以使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得到促进,同时也能够推动不同文化的结合和创新,以保存多样性文化价值观和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代笔记,他的翻译工作也一直受到关注和赞赏,他的翻译实践体现出了新时期文学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文化意义。
鲁迅涉及到的文学翻译,既有传统的文言文翻译,也有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文学文体和文学语言等方面。
他以文体追求协调,以自身原创语言为主,以欧洲现代文学追求新的即兴表达方式,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翻译风格。
鲁迅的翻译实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努力保留原作的宗教情绪,并结合当时的文体特点,以传统文体登堂入室,以文体之趣追求文学意境和意境之趣;另一方面,他以自身原创语言开创新的表达方式,创造出无比诗意的文学语言,丰富中国文学语言,使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新阶段。
鲁迅以《红烛》、《林子祥传》、《布衣日记》以及一系列的英译诗等翻译作品,成功的将外国文艺作品和中国内在的文艺意象进行了协调结合,使外国文艺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学融合了起来,形成了鲁迅翻译实践中独特的“归化”现象。
鲁迅在翻译中,也不断尝试从归化走向异化,用更灵活更自由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意义,形成了以自身原创语言为主,以欧洲语言文化表达新的中国文学表达方式的“异化”翻译实践。
因此,鲁迅的翻译实践不仅体现出了从归化走向异化的现象,在另一个层面上,更是一种精神对话。
他的翻译实践把中西文化和文学融为一体,引领中国文学走上现代性的新路,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他的翻译作品既体现出文学史上的传承和创新,又是文言文和现代文学文体的混合,更是文化异化和文化融合的理想。
总之,从鲁迅的翻译实践可以看出,他对于归化和异化的理解和认识,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同时,他的翻译实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力量。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归化(domesticating )和异化(foreignizing )翻译理论的探讨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来源于直译和意译,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也提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完全等同于直但并不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漩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王东风,2002:24-25)。
这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比较偏重“形式” 上的自由与不自由,而归化和异化关注更多的则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及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儿的问题。
归化/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 (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1813 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rmacher 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本民族的方式,用流畅地道的目标语去表现外来的作品,以源语或原文作者文化为归宿,译者在这类翻译中称之为隐形,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就被掩盖, 目 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应保留原文中的语言方式, 输入新的表达 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与直译和意译相比, 归化和异化似 乎可以更准确的描述翻译实践。
例如我们无法解释将“苹果”翻 译成“ apple ”是直译还是意译,但可以将其归为归化翻译。
再如“ competitive products ”一词,可译为“具有竞争力的产 读者所接纳,称为归化。
对“归化”与“异化”的理解和思考作者:刘畅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3期摘要:归化还是异化,这是翻译界争论了多年的两大翻译策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
而大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归化好还是异化好,或者归化为主还是异化为主。
总体来说归化和异化这一观点的提出,也表达了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于语言的把握。
在我看来异化不能算作能与归化抗衡的一极,它只是在归化无法顺利实施时的一种暂用手段,归化才是万古不变的策略,才是大势所趋。
本文将针对几例异化定义做浅显的反驳,但是也要肯定异化在几个领域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归化异化存在的必要性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223-02翻译从起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无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翻译的历史相当悠久。
但是翻译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形成一系列翻译理论还是近代才开始的,本文以下观点都是针对英译汉角度谈归化与异化。
根据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1]中提出来的对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一、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一)对归化的理解归化关键在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必须到位,与作者建立起心灵沟通,真正了解作者意图,利用自己对译入语的理解优势,站在读者一边,给读者讲述作者的故事。
(二)对归化的态度归化译法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这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大众更快捷地读懂外国作品、文化等等,而不是不负责任地全部罗列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体会。
而且以汉语的角度看世界,更有利于强调汉语的主体地位。
所以我对归化是完全赞同、支持的。
浅谈鲁迅异化翻译理论的特征和形成背景作者:王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4期摘要: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杂文大家﹑小说家,同时也是卓有成效的翻译家。
他通日语,能够使用德语。
然而,他却以这样一种外语构成,翻译了大量俄苏文学作品。
他以巨大的翻译实践为基础对译学理论(包括英语的翻译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之一就是他在1935年提出“归化”和“洋气”的二分,即归化和异化问题的雏形,而在60多年后的西方,这一理论才被美国的韦努蒂提出。
本文通过对鲁迅异化说的分析,探讨其异化理论的特征以及该理论形成的特定的背景。
这包括语言上追求的和政治上的诉求。
关键词:鲁迅;异化;特征;特定的背景作者简介:王林,男,(1984.11- ),四川省乐山市人,文学硕士,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4-0215-02一、鲁迅的异化观异化与归化相反,属于一种翻译方法。
它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趋于外来文化的特点。
异化的最大特点就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
比如,“时间就是金钱”就是异化手法下“Time is money”的译文。
具体而言,异化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异化不会完全遵守目的语文化的语言和文本规则;第二,从目的语文化来看,该方法下选用的词汇倾于深奥,不易理解;第三,有意采用目的语中的古代词法进行翻译;第四,异化方法下提供的译文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使他们务必以原语方式或原作者的方式来思考和理解,因而阅读这样的译文并非易事。
一方面,译者应尽量使译文易于理解;另一方面,译者又应保持原作风格不致完全归化,鲁迅在《“题未定”草·二》(1935)中有精彩论述:还是翻译《死灵魂》的事情。
……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日本文的译者上田进君,是主张用前一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