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化异化角度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译风比较
何明霞;汪桂芬;张海燕
【期刊名称】《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坛的一朵奇葩,不少翻译家译过该作品.然而,对这些译本进行比较批评的文章却并不多见.本文作者在对原著语言风格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其中两部较有代表的中译本--大陆翻译家海观和台湾翻译家宋碧云所译版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侧重于其对原著简洁、凝练语言风格的再现程度.经过从量和质两方面的比较,本文认为宋碧云的译本在再现原著语言风貌方面要优于海观的译本.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何明霞;汪桂芬;张海燕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独特文风,译文再现——《雨中的猫》两个中译本译风比较 [J], 梁玉莹;赵丽
2.张爱玲、吴劳《老人与海》文化词汇译风比较研究 [J], 袁健
3.从译序透视译者主体性的不同对译文的影响--以《老人与海》三个中译本为例[J], 吴雪梅
4.译文思味再现独特文风——Sold1er’s Home两个中译本译风评析 [J], 李积
姗
5.《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译风比较 [J], 何明霞;汪桂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502019年25期总第465期ENGLISH ON CAMPUS谈创造性叛逆与文学小说翻译——以《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文/徐甜甜大类:有意识型、无意识型和特殊型。
有意识型叛逆又分为:个性化翻译,节译与编译;无意识型叛逆分为:误译与漏译。
特殊型叛逆分为转译与改编。
下文中,笔者将就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五、翻译实例1.个性化翻译。
例1:And there was a norther and he was very cold. (Hemingway,2013).译文1:凄厉的北风吹过,他感到透心凉。
译文2:正在刮北风,他感到很冷。
分析:吴劳的译文更加中规中矩,达到了“三美”论中的“信”和“达”原则;而张白桦译文中的“死了都要斗”、“透心凉”分别借用了流行乐团信乐团大火的歌曲名和雪碧的广告词,这就很好地抓住了青少年读者的兴趣点,读过之后,总能留下一些记忆深刻的东西。
2.误译与漏译。
例2:One sheet. That’s two dollars and a half. Who can we borrow that from? (Hemingway,2013)译文1: “那就订一张。
一张两块五,我们跟谁借这笔钱呢?”译文2:订一张。
这要两块半。
我们向谁去借这笔钱呢?分析:例3就涉及中英文之间度量衡的翻译问题。
“dollars”在英文中指“美元”,而两位译者译为中国货币中的“块”,看上去是误译,实则是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读者内心早就明晰货币间的价值关系,不必过分拘泥于字面意思。
3.省译和增译。
例 3:There was no cast net and the boy remembered when they had sold it (Hemingway, 2013).译文1:其实已经没有渔网了,孩子还记得他们是什么时候卖掉的。
译文2:实在并没有渔网,孩子还记得他们是什么时候把它卖掉的。
分析:例4中,译文1中译者将“it”省略了,译文2则保留了“it”,译为“它”,笔者认为,是否省译“it”对译文影响不大。
译介学视野下张爱玲与余光中《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的比较-大学语文论文译介学视野下张爱玲与余光中《老人与海》译本特色的比较柳青青摘要: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出现了近20个不同的译本,小说家张爱玲与诗人余光中都曾翻译过这部作品。
由于他们的身份、创作风格和面对的文化语境不同,其译作也在不同方面有着较大差别。
文章试图从比较文学译介学的视野出发,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视域及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从译者身份和文化语境等方面比较分析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与余光中《老人与海》译本(2010年版)在感情色彩、语言风格和文化传译方面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感情色彩语言风格文化传译译者身份文化语境自古以来,文学就是联系全世界人类的重要纽带,文学交流则是促进民族间相互交往、友好关系的重要方式。
进行文学交流的前提是打破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壁垒,其中翻译无疑起着首屈一指的作用。
随着“世界文学”时代的逐步走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交流日益频繁、文学关系日益密切,文学翻译面对着具有极大语言差异的异质文化体系,难度大大增加,翻译研究也就成为文学研究、尤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领域。
一部优秀的作品之所以享有长久的世界性声誉,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译作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这些不同译作的比较研究,我们能够看出一部作品在译入语国家的传播、接受及产生影响的情况,及其所折射出的不同译者的不同身份、风格和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
日本比较文学家野田丰一郎说:“作为比较文学家的工作之一,是存在着对同一作品的两种以上翻译的对比研究。
根据这个方法,我们能够理解同一作家产生的几种微妙的印象。
这样说来,同时也能够理解到那个作家对于外国影响的质量和范围的变迁。
”[1](P87)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并不是对译作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而是重在关注不同文化和文学交流的一种文学研究。
从归化异化角度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摘要】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翻译策略。
本文将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分析比较《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即吴劳译本和余光中译本,以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如何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尺度。
两个中译本的比较与分析主要围绕字词层面、句法层面及原文风格再现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归化;异化;字词层面;句法层面;风格再现一、引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它是海明威创作并在他还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主要的虚构作品。
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在20世纪小说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对于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了重要作用。
《老人与海》的第一个中译本是由余光中译并发表于1952年至1953年的《大华晚报》上。
随后,大量复译不断出现,迄今为止,《老人与海》的中译本已经有20余本,其中包括张爱玲译本,赵少伟译本和吴劳译本,其中只有吴劳的译本为唯一受版权保护译本。
本文选取余光中和吴劳译本的部分片段,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两者进行分析对比,从而说明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应该如何把握归化和异化的度。
二、归化与异化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venuti)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三、译本对比分析(一)字词层面海明威风格的典型特征之一是遣词精当,很少使用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或副词,仅仅依靠动词和名词来营造小说氛围。
读书心得——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1 引言《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般“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自1955年我国开始翻译这部小说,至今已有几十种译本。
1937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英文系和历史系的海观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翻译《老人与海》的译者。
一般认为,海观的首译独具特点,译者更多地注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增加了许多语气助词进行情感的熏染和环境气氛的烘托。
另一位译者是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的吴劳,他翻译的《老人与海》是国内唯一受版权保护的译本,销量最大,也最具权威性。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有许多指导性的理论,其中尤金·A·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当属经典之一,是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打破了语言学的束缚,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翻译研究。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消除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展现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精神。
2 文献综述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Nid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24).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转引自郭建中,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的比较研究作者:徐明瑛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于1952年发表的一部力作。
它被介绍到中国有五十多年的历程。
自从20世纪5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以来,一共出现了二十多个中译本。
在众多的译本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个译本是张爱玲译本(1954年)和海观译本(1957年)。
作为这部名著的第一本中译本,张爱玲译本与同一时期的海观译本体现了截然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
本文主要分析了两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因遵守了不同的翻译规范而产生的明显不同的翻译作品。
由此可见,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更系统全面地了解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从事翻译活动的特点,为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译本、译本读者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描写翻译学翻译规范《老人与海》比较研究一、《老人与海》及其中译本情况的概述《老人与海》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之前,海明威在中国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很多早期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了中文。
在一些前辈的辛劳下,海明威和他的作品已经扎根在了学者与读者的心中。
《老人与海》被介绍到中国有五十多年的历程。
自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译本的产生,至今已经有二十多个译本。
作为海明威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中国译者给予了如此多的关注是不奇怪的。
第一本是张爱玲于1955年在香港所译。
1952年8月,张爱玲离开上海前往香港,打算在香港大学的文学院完成自己的学业,但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实现她的愿望。
之后,她在美国总领事馆驻香港处做了一名翻译,获得了大量翻译美国文学作品的机会。
两年后,张爱玲开始翻译《老人与海》。
在这之前,她已经翻译了很多其他的美国文学作品,而这部小说却是她最喜欢的外国小说。
1972年,张爱玲译的《老人与海》由香港的今日世界出版社再版。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15年21期 281《老人与海》张爱玲余光中译文对比浅析符丽丽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 200083摘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学思想随之解放,中国文人大量创作的同时,也致力于翻译国内外文学作品,帮助国内外文学爱好者学习及交流宝贵知识。
国人对翻译的标准评价是“信、达、雅”,即认为,合格的译文,需要做到忠于原文、表达通顺、语言优美。
但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译者对原文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这些不同的见解,我们不能单纯用对错去评判,而是需要同时了解译者所处的背景、环境,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译文。
关键词:老人与海;英译中;语序;语义 中图分类号:H315.9;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21-0281-02《老人与海》无需赘述,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相继获得过美国普利策奖及诺贝尔文学奖。
许多中国学者在领略了这篇著作的深刻意境及艺术韵律后,纷纷将其翻译成中文,包括为人熟知的吴劳、宋碧云、李继宏、张爱玲及余光中等。
本文中将提出对比分析的是张爱玲及余光中两位文学大师的译本。
选取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原因有二:其一是这两位出生年代相近,受到时代的影响可能也比较接近;其二是因为两位都是文学大师,而不是专职的翻译家,因此对作品的理解可能都会带入作家敏锐的视角。
通读一遍,两个译本就立刻展现出鲜明的差异,余光中较注重语言的顺畅及叙事风格的保留,而张爱玲较注重词句含义的准确表达。
所以我认为前者更体谅读者而后者更尊重作者。
作为读者而言,我在第一遍读完后明显地偏向了余光中的版本。
以第一段选取的三句话为例,两个译本分别如下: (1)余:那老人独驾轻舟,在墨西哥湾暖流里捕鱼,如今出海已有八十四天,仍是一鱼不获。
张:他是一个老头子,一个人划着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湾大海流打鱼,而他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
(2)余: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捉不到鱼,那男孩的父母便对他说,那老头子如今不折不扣地成了晦气星。
分析以海观、黄源深译本为例--顺应论视域下的《老人与海》中译本对比一.引言Verschueren 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连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
[1]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适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征: 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顺应性指人们可以利用语言变异性和商讨性的特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作出顺应性的选择。
在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层面上,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顺应意识下的语言动态顺应的结果。
二.顺应论与翻译顺应论是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使用,该理论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为翻译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
译者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对原作进行动态的顺应性的诠释和翻译。
三.顺应论和《老人与海》的翻译《老人与海》使海明威获得了1953 年度普利策奖和1954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也很受中国读者的欢迎, 到目前为止, 已有不少中译本。
内地最早的译本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1956 年12 月的海观的译本, 最近的是译林出版社2007 年出版的黄源深的双语全译本。
本文从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顺应两方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一)语言结构顺应吕叔湘曾指出: "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 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 很多地方可断可连。
"[5] 流水句表面看来自由松弛, 其本质是按逻辑事理进行铺排的, 不同于英语的"主语+ 谓语"结构。
并且, 流水句句读简短,比英语中的主句、从句更灵活多变, 富有表达力。
黄源深将英语句子译为汉语流水句, 打破了西方语言精确严谨的结构, 使之更能顺应汉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
而海观译本在一些可以灵活翻译的地方, 拘泥于原文, 与原文的句法和用词保持一致, 这种英语化的句式和词语使译文读来生硬。
《老人与海》译本的翻译美学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各种文学作品的传播,为了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需要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翻译。
翻译是各种信息进行有效传递的一种方式,能够实现不同语言的读者对各种信息的理解,通过翻译,可以使得读者获得另一种语言信息。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应该要保持对原文的意思准确、真实地传递。
小说自传入我国之后就获得了广泛关注。
为了使我国读者能够保持对原文意思的理解,需要加强对语言翻译的研究,将原著尽可能完整地展示给我国读者。
对于这部小说,我国有几个翻译版本,其中翻译的语言体现了汉语的使用规则和美学特征。
一、《老人与海》简介《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渔夫在打鱼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渔夫桑地亚哥一共经历了八十四天的捕鱼过程,当中没有任何收获,第八十五天的时候,他决定到更远的地方打鱼,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他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然而在返航的时候遇到了无数鲨鱼,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渔夫与鲨鱼进行了搏斗,最终虽然安全返回,但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只剩下了骨架。
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对各种意象的含义进行了深化。
其中大马林鱼代表的是人生的欲望和理想,鲨鱼则象征着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大海象征了人类社会,渔夫象征了生活中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奋斗的人,整个捕鱼过程则象征了人与自然进行搏斗和抗争的过程。
在写作技巧方面,海明威采用了简洁、明快的对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海明威使用的语言形象具体,但是主题隐藏得比较深。
笔调潇洒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也没有着意地渲染和概括,但是却能够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深刻地描绘,体现出她的自然主义白描手法。
对这部小说的语言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简洁,但是却异常有力,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美。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角度比较《老人与海》的不同译本-摘要:《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内斯特・海明威最著名的代表作,它从20世纪50年代被译到中国以来,一共出现了二十多个译本。
而不同译本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都有所不同。
本文旨在图里翻译规范的指导下,对不同时期下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
图里的翻译规范恰好可以解释不同时期下策略使用背后的成因,为译者们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海明威;老人与海Toury(1980-1995)认为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规范限制的活动,它的社会文化特点多多少少有多种因素的限制。
图里的翻译规范是在其导师左哈尔的多元系统指导下研究内的,图里的翻译规范主要分为三种,首要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
首要规范和预备规范是从宏观层次上研究,首要规范主要涉及使用的翻译策略是归化还是异化,预备规范里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翻译政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政策不同,所使用的翻译策略自然不同。
比如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的氛围比较强烈,人们选择翻译的范围比较靠近社会主义,人们思想也会比较保守,翻译主要就以归化为主,以读者的接受程度为主要的衡量标准。
而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翻译的范围以及形式已经大大拓宽。
政策的变化使得译者在策略的选择上更加的自由,更多的从归化变成了异化。
而图里的第三个操作规范则是从微观层面上的一种实际操作的选择。
就是小到一个词语的选择,大到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是一个文章的排版和选择,这些主要存在于翻译的技巧的层面上。
例:On the brown walls of the flattened,overlapping leaves of the sturdy fibered guno there was a picture in color of the Scared Heart of Jesus and another of the Virgin of Cobre.海译:在用带有硬纤维质的“海鸟粪”的叶子按平了交叠着砌成的褐色的墙上,有一副彩色的圣心图,还有一副柯布雷圣母图。
《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极具海明威式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自问世之初便广为流传,颇受欢迎。
海明威凭该作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一年,即由张爱玲女士在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首个中文译本。
此后陆续推出了不下二十种中文译本,其中堪称经典的有 1957年大陆学者朱海观译本以及之后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吴劳译本。
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译本中的措辞进行比较和分析,对各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翻译;用词;理解;风格纵观近代及现代世界文坛,海明威总是一个显得突兀的名字,他独特的生长环境、脾气秉性和人生轨迹铸就了他鲜明的创作特点和文学风格,最为大众所认知的是其“冰山理论”。
海明威作品语言简洁、凝练、生动而有深度,电报式行文力求用简单有力的话语引起读者深入的思考,正如冰山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八分之一的那一小部分。
《老人与海》是其创作晚期的一部代表作,作品秉承了这种风格,并可称为其发挥的又一极致。
纵观本文选取的张海玲、海观以及吴劳三个译本,创作于不同时期以及意识形态,三位大家的汉语底蕴自是不必待言,本文关注他们各自基于对作品、对故事、对作者的理解和认识,基于各人及其所处时代和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对作品的演义和诠释,从他们的用词派字体味各自的独特风格。
一、用词的精确词是构成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谋篇布局的前提是对词语的选择和使用。
张爱玲、海观和吴劳作为名家,文字功底均不容置疑,但倘若将他们译文的细节放大来看,依旧会发现有不够准确,甚至不正确之处。
这些不准确不正确或是缘于对原文文字的把握不足,或是对描述对象的不了解,抑或可能是自身的语言习惯。
1. It was these sharks that would cut the turtles’ legs and flippers off when the turtles were asleep on the surface, and they would hit a man in the water, if they were hungry, even if the man had no smell of fish blood nor of fish slime on him.张译:是这一种鲨鱼趁着乌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会把乌龟的手脚咬掉,他们如果饥饿的话,也会在水里袭击一个人,即使那人身上并没有鱼血的腥气或是鱼的黏液。
一、引言《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
它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篇中篇小说很好的表现出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义。
虽然他的文章句子简单,词汇量也不是很丰富,但是由于中文的语言装饰性很强,很优美,用中文翻译他的作品而保持原来的风格却是很难的。
二、所选译本简介在1955年,香港中一出版社就推出了较早的《老人与海》中译本,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张爱玲,她亲自为之作序。
后来这一版本于1972年改由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去掉张爱玲的序,改为李欧梵翻译的英文版序,并加入了香港画家蔡浩泉所画的8幅插图。
内地最早的译本,是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海观译本,时至今日它还一再重出,仍拥有很多读者。
自1979年起,《老人与海》的中译本大量出现,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个版本: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初版,译者李锡胤;漓江出版社1987年初版,译者董衡巽;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初版,译者吴劳。
三、译文差异比较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是对原著的再创作过程,每篇译文都包含了译者对原著的理解与感悟,同时译文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译者自己的性格、甚至所受的教育。
同一部作品由不同的译者来翻译其结果往往会成为两部作品。
本文就所选的几本译本,分别从措辞和翻译策略入手来对比评价男女译者的不同之处。
⑴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本文男女译者措辞有很多差异①女译者用词更加优美注重情感表达,突出女译者情感的细腻。
男译者用词比较口语化,用词较简单,但更符合文章人物的风格。
“Yes,”the old man said.He was holding his glass and thinking of many years ago.蓝译:“嗯!”老人回应着。
他拿着酒杯,正陶醉在往日的回忆中。
(蓝婷,2009)黄译:“嗯。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两个译本的比较《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为著名的中篇小说,也是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鉴于该小说巨大的影响力,迄今为止《老人与海》已经有几十种译本,不同的译本之间风格各异、相映生辉。
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和文体等三个层面,就吴劳和海观两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存在的差异及得失,以期对文学翻译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标签:《老人与海》吴劳海观功能对等比较一、引言出版于1952年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式”硬汉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突出作家鲜明的写作风格。
海明威的小说叙事风格独特,通常用客观白描的手法把小说中的人物、动作及环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读者去体会凝聚在形象里的思维。
[1](P234)凭借简洁质朴的语言、平定的文字,《老人与海》引起了世界文学界的巨大反响。
自1955年我国开始翻译这部小说,至今已有几十种译本。
1937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英文系和历史系的海观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翻译《老人与海》的译者。
一般认为,海观的首译独具特点,译者更多地注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增加了许多语气助词进行情感的熏染和环境气氛的烘托。
[2](P60-61)另一位譯者是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的吴劳,他翻译的《老人与海》是国内唯一受版权保护的译本,销量最大,也最具权威性。
本文拟选取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译本,运用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大量的翻译实例,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体等层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译本中的得失,以期对林林总总的经典外国文学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是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学家,他提出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学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奈达在1964年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与当时盛行的“形式对等”概念相悖,影响巨大。
所谓“形式对等”,即把源语逐字逐句翻译为目的语的形式,尽可能保持源语的形式特征一成不变。
从归化异化角度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摘要】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翻译策略。
本文将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分析比较《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即吴劳译本和余光中译本,以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如何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尺度。
两个中译本的比较与分析主要围绕字词层面、句法层面及原文风格再现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归化;异化;字词层面;句法层面;风格再现
一、引言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它是海明威创作并在他还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主要的虚构作品。
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在20世纪小说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对于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了重要作用。
《老人与海》的第一个中译本是由余光中译并发表于1952年至1953年的《大华晚报》上。
随后,大量复译不断出现,迄今为止,《老人与海》的中译本已经有20余本,其中包括张爱玲译本,赵少伟译本和吴劳译本,其中只有吴劳的译本为唯一受版权保护译本。
本文选取余光中和吴劳译本的部分片段,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两者进行分析对比,从而说明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应该如何把握归化和异化的度。
二、归化与异化
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
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venuti)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三、译本对比分析
(一)字词层面
海明威风格的典型特征之一是遣词精当,很少使用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或副词,仅仅依靠动词和名词来营造小说氛围。
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以达到简洁的风格。
因此,在翻译这部作品时,译者应仔细挖掘每个字词背后所蕴含的信息,并适时以传递最大信息量为准来采取异化或归化的翻译策略。
例: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吴劳译本: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这一回已去了八十四天,没逮上一条鱼。
余光中译本:那老人独驾轻舟,在墨西哥湾暖流里捕鱼,如今出海已有八十四天,仍是一鱼不获。
这是整个作品中的第一句,交代了主人公圣地亚哥的身份。
在翻译
主人公的称呼上,两者均使用了“老人”,显得对其尊重有加。
文
中的the gulf stream指的是墨西哥湾流,余光中的译本中直接将其翻译出来,而吴劳译本则是采取了加脚注的方法。
从对原文语言的忠实程度上来说,余光中的译文读来更加流畅自然,行文地道。
相比之下,吴劳译本显得有点拖沓。
(二)句法层面
海明威小说句式简短凝练,很少有复杂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老人的沧桑和智慧。
因此,在翻译时应重视其句式特点,译出原文的深层内涵。
例: 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old except his eyes and they were the same color as the sea and were cheerful and undefeated. 吴劳译本: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他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
余光中译本:除了眼睛,他身上处处都显得苍老。
可是他的眼镜跟海水一样颜色,活泼而坚定。
两种译文都做到了用词简练准确,而且还保留了原作的语言表层形式,与原文排列一直。
在翻译undefeated时,吴劳译本用了转译。
经过对比,笔者认为余光中译本更能再现原文的风格,准确的再现了老人的形象。
(三)风格再现
海明威的叙事风格很独特,通常以朴素,客观白描的方法把小说的人物,动作和环境活生生的放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去体会这其中的
形象。
在小说中,海明威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来讲述事情的整个过程,同时又以主人公的身份通过自由联想和内心的自我交流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坚强,使老人的形象更加丰满。
例: you are killing me, fish, the old man thought. but you have a right to. never have i seen a greater, or more beautiful, or a calmer or more noble thing than you, brother. come on and kill me. i do not care who kills who.
吴劳译本: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
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
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
来,把我害死吧。
我不在乎谁害死谁。
余光中译本:你这是要我的命,大鱼,老人想道。
当然你有权利这么做。
兄弟,我从来没见过一样东西,比你更伟大,更漂亮,更沉着,更尊贵。
来吧,来杀我吧。
我不在乎谁杀谁。
这是老人在和马林鱼较量时的内心独白,翻译时同样应表达出老人说话时的口气。
对比两个中译本,余光中译本要更胜于吴劳译本,句式短凑,口语化,以及四个形容词的连用加强了语气,更能让读者体会到老人的沧桑。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文本对比发现,两位译者的译文虽然内容上都忠实于原文,但是由于在翻译中对原文的归化和异化的把握上还不甚完美,所以还没有完全再现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
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
品,必定是与两种文化相融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原作的魅力,才能真正打动译语读者的心。
这就决定了译者就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翻译策略。
规划和异化,看似对立的两种方法,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只有二者的有机灵活搭配运用才能使译文达到完美。
【参考文献】
[1] ea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8.
[2]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5
[3] 海明威,吴劳译,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海明威,余光中译.老人与海[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5] 王丽沙.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6] 郑燕如.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多维思考[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