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中的“季节”类时间词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9
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一、引言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汉语变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古汉语中的时间范畴词汇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以及汉语语言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词典旨在系统整理古汉语中的时间范畴词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的时间观念和古籍文献。
二、时间的表达方式古汉语中时间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
在古代,人们主要通过天象、季节、节气、年、月、日、时辰等方式来表示时间。
以下是常见的时间表达方式:1.天象:如日、月、星、辰。
例如:“春日”、“月下”、“迎曙光”等。
2.季节:如春、夏、秋、冬。
例如:“秋风”、“冬去春来”等。
3.节气:古人将一年中的24个节气视为重要的时间节点,用于记录和表示时间。
例如:“立春”、“惊蛰”等。
4.年:古代中国的年份使用“甲子”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循环排列的方式来表示。
例如:“甲午年”、“戊寅岁”等。
5.月:古代的月份根据农历进行计算,以月亮的变化为标志。
例如:“腊月”、“正月”等。
6.日:古代将一日划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两个现代小时。
例如:“子时”、“午时”等。
7.时辰:每个时辰按照地支的顺序命名,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例如:“子时”、“酉时”等。
三、时间范畴词汇1. 年份词汇古汉语中的年份词汇主要以天干地支的形式表示,例如甲子、乙丑、丙寅等。
此外,古代还使用了“岁”、“历”等词汇表示年份。
另外,月份和年份的组合也常用来表示具体的时间点,例如戊寅年正月、庚辰年十一月等。
2. 季节词汇古汉语中的季节词汇有春、夏、秋、冬等,用来描述不同的季节。
季节也常和其他词汇结合使用,例如春风、夏日、秋雨、冬夜等,形容季节的特点和景象。
3. 节气词汇在古代中国,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
古汉语中的节气词汇用于描述和表示特定的时间点,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等。
节气词汇在古代农耕文化和天文观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 月份词汇古汉语中的月份词汇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以农历为基准进行计算。
高考文言文:文言文中表时间的词在高考文言文的学习中,掌握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词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还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情节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的表示年、岁的词。
“岁”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比如“岁晏”,就是指年末;“岁杪”,指的是岁末。
“年”也是常见的表示年份的词,如“经年”,指经过一年或若干年。
再来看看表示季节的词。
“春”“夏”“秋”“冬”自不必说,而“孟”“仲”“季”这几个字也经常被用来表示季节中的不同阶段。
比如“孟春”是春季的第一个月,“仲夏”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还有一些表示月份的词。
“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晦”则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例如“朝菌不知晦朔”,这里的“晦朔”就分别表示月末和月初。
表示一天中的时间的词就更多了。
“旦”“晨”表示早晨,“夕”“暮”表示傍晚。
“日中”指中午,“隅中”大约是上午九、十点钟,“晡时”是下午三至五时。
除了以上这些具体的时间词,还有一些词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表示时间的。
比如“须臾”“俄而”“未几”“少顷”,它们都表示时间很短,一会儿的意思。
“良久”“斯须”则表示时间稍长一些。
在文言文中,有时候会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份。
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六十个不同的年份称呼,如“甲午年”“戊戌年”等。
了解这些表示时间的词,对于我们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情节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孔雀东南飞》中“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通过“鸡鸣”我们就能知道时间是在凌晨。
在高考中,对于这些时间词的考查也是屡见不鲜。
有时候会直接让我们解释某个时间词的含义,有时候则需要我们根据文中的时间词来推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或者时间跨度。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时间词,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积累。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如《史记》《左传》等,来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高考文言文:文言文中表时间的词在高考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词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还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文言文中那些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吧。
“岁”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年”。
比如“岁赋其二”,意思就是每年征收两次。
“年”在文言文中也经常出现,与“岁”意思相近。
像“武留匈奴凡十九年”,这里的“年”就是指时间长度为十九年。
“季”则表示“季节”,例如“季夏”指的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
“时”有“时候、时间”的意思。
“时维九月”,就是说时间正当九月。
“日”的使用较为广泛,既可以表示“一天”,如“吾日三省吾身”,也可以指“某一天”,像“旦日,卒中往往语”中的“旦日”就是第二天。
“月”也是常见的时间词,“数月之后”,说的就是几个月之后。
“朝”和“夕”相对,“朝”表示早晨,“夕”表示傍晚。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形象地描绘了一天之内行程的迅速。
“昼”和“夜”分别代表白天和黑夜。
“昼夜勤作息”,写出了劳作的辛苦,不分白天黑夜。
“旬”,一旬为十天。
“上旬”“中旬”“下旬”就是对一个月的大致划分。
“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这些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时间节点。
“顷之”“未几”“须臾”“少顷”这几个词都表示时间短暂,很快的意思。
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些词,就能感受到事情发展的迅速。
“久之”表示时间长。
比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这里的“久之”就强调了经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曩”表示“从前、过去”。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就是说过去在霸上和棘门的军队,如同儿戏一般。
“初”有“开始、当初”的意思。
“初,鲁肃闻刘表卒”,交代了事情的起始情况。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通过特定的词组来表示时间的,比如“有顷”“俄而”“继而”等。
掌握这些表示时间的词,对于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情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中表时间词语例释文言文中表时间词语例释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两类:一是时间名词,如“翌日”“期年”“望” ;一是时间副词,如“须臾”“俄而”“良久” 。
以下例释均是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搜集整理的,若能熟练掌握,应试时必当大有用场。
旦日:第二天。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第二天。
“明日,徐公来”《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满一年。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即日:当天。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熹微:天未大亮。
“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既:已经。
“既其出”《游褒禅山记》暮夜:晚上。
“至暮夜月明”《石钟山记》向:先前。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石钟山记》顷之:一会儿。
“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久之:很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后:过了。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望:农历每月十五。
“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是时:这时候。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既而:不久。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卒:终于。
“卒与尸合”《五人墓碑记》素:一向。
“素不闻诗书之训”《五人墓碑记》猝:突然。
“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是月:这一月。
“是月丁未”《登泰山记》须臾:一会儿。
“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是日:这一天。
“是日,观道中石刻”《登泰山记》寻:不久。
“寻蒙国恩”《陈情表》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七月既望”《赤壁赋》少选:不多时。
“少选当毕”《柳毅传》良久:很久。
“又哀咤良久”《柳毅传》俄:一会儿。
“俄有武夫出于波间”《柳毅传》俄而:一会儿。
“俄而祥风庆云”《柳毅传》有顷:一会儿。
“有顷,君复出”《柳毅传》岁:年。
“不数岁,田百顷”《促织》少间:一会儿。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食顷:一顿饭工夫。
“食顷,帘动,片纸抛落”《促织》斯须:一刻工夫。
“斯须就毙”《促织》未几:没多久。
“未几,成归”《促织》翼日:同“翌日”,次日。
中国古代对季节和月份的称呼春有如下不同名称如:三春、青阳、韶节、苍天、阳节、九春、艳阳、淑节、阳春、青春等;夏有如下的不同叫法如:三夏、朱明、清夏、炎夏、炎亭、朱夏、朱律、炎节、长赢等;秋的叫法包括:三秋、素商、凄辰、金秋、九秋、高商、商节、素节、日藏等;冬的叫法包括:三冬、严节、元冬、九冬、青冬、安宁、冬辰、元序等;每月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又称为:建寅,孟春,太簇,陬月,寅月,春王,嘉月,首阳,新正,复正,三之日,岁首,发岁,就岁,肇岁,芳岁,华岁,早春,孟阳,冠月,元月,孟陬,征月,初月,三微月,开发,首春,泰月等;第二个月称建卯,仲春,夹钟,酣春,竹秋,仲阳,令月,花月,如月,卯月,杏月,丽月,四之日,大壮,同月等;第三个月称建辰,季春,末春,姑洗,桃浪,莺时,暮春,樱笋时,晚春,蚕月,辰月,杪春,桐月,雩同等;第四个月份称中吕,阴月,麦月,建巳,孟夏,初夏,槐夏,维夏,槐序,槐月,麦秋,乏月,巳月,梅月,清和月,正阳,朱明,乾月,除月,仲月等;第五个月称午月,薄月,皋月,榴月,炎月,天中,建午,小刑,仲夏,鸣蜩,郁蒸等;第六个月称暑月,旦月,末月,菏月,莲月,焦月,遁月,秀月,伏月,建未,林钟,精阳,季夏,征暑等;第七个月称初秋,上秋,首秋,新秋,兰秋,建申,夷则,肇秋,瓜时,兰月,霜月,相月,申明,巧月,杏月等;第八个月称桂月,壮月,酉月,仲秋,南吕,建西,仲商,中秋,正秋,竹小春等;第九个月称菊月,玄月,成月,朽月,青女月,建成,季秋,无射,凉秋,三秋,杪秋,暮商,季商,霜序,菊序等;第十个月称坤月,亥月,阳月,良月,正阳,建亥,孟冬,应钟,上冬,开冬,初冬,小阳春等;第十一个月称子月,龙潜月,畅月,葭月,复月,建子,仲冬,黄钟,一之日等;第十二个月称杪冬,末冬,残冬,暮冬,建丑,季冬,大吕,嘉平,星回节,涂月,腊月,临月,冰月,严月,严冬,岁杪等;。
二十四时令的渊源及传说概述二十四时令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太阳运行的轨迹和自然现象的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
每个时令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春夏秋冬春季春季是一年的开端,也是大地恢复生机的季节。
在春分后的一段时间内,昼夜平分,正午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温度逐渐升高,冰雪融化,植物开始发芽生长。
人们对春季充满期待和希望,相信这个季节代表着新的开始。
夏季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太阳高悬天空,温度升高,大地干燥。
古人认为夏至后太阳开始减少,白昼逐渐缩短,因此称夏至为“日长至”。
夏季是农耕的重要季节,人们努力耕作,同时也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秋季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中天空最清朗的时期。
秋分后,白昼和黑夜平分,太阳逐渐向南移动,温度逐渐降低,天空湛蓝,气候凉爽宜人。
古人将秋季看作是一切事物归宿的时候,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好收成和丰富生活的期盼。
冬季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白昼短暂,黑夜漫长。
冬至是冬季的开始,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最南端,北半球阳光最短。
人们在冬季需要做好保暖措施,同时也是休养生息、准备来年耕作的重要时期。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立春后,天气逐渐转暖,大地开始苏醒,春寒料峭的气象逐渐消散。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雨水开始逐渐增多,冰雪开始融化,植物逐渐活跃。
古人认为雨水是降雨的开始,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
惊蛰之后,气温逐渐回升,雷电增多,表示大地进入了春雷盛行的时期。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昼夜平分,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之后,太阳直射地球赤道,阳光照射更加均匀,温度逐渐升高,春天的气息愈发浓厚。
......(其他节气类似)结论二十四时令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感知的结果,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的智慧与生活方式。
最美中国风!十二个月份诗意别称
老子曰:昔黄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故於此时,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丰昌,凤皇翔於庭,麒麟游於郊。
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有了时间的观念,将一年时间均匀分成春夏秋冬四个阶段,又根据月亮的运行规律来划分月份,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在那个时候,人们生活来源以农耕为主,四时更替,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淳朴的古人为了区分月份与时节,就用每个月份特有的事物来给月份命名,这就是月份别称的由来。
上古汉语中的“季节”类时间词探析-大学语文论文上古汉语中的“季节”类时间词探析[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上古时间词词义研究》(12YJC740078)。
[作者简介]梅晶,女,湖南株洲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训诂学研究。
梅晶(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表季节的时间词属于语言中的核心词,使用频率很高。
上古时期是季节词产生与发展时期,“春、夏、秋、冬”等季节词在这时逐渐形成,并沿用至今。
在上古时期,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对季节的划分逐步精确,表示季节的时间词也随之发展与更替。
[关键词]上古汉语;季节;时间词[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2-0055-02季节的划分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农耕生产活动和农耕生活方式需要把握气温、降雨等物候的变化,为了协调农耕生存方式和自然界物候的关系,人们根据一年中物候的变化划分出季节。
季节的划分始于上古时期,季节词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习见。
上古时期,是季节词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具体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殷商时期——季节词的形成时期商代一年只分为春、秋两季。
甲骨卜辞中只有“春”、“秋”两个季节词,而没有“夏”和“冬”。
“春”代表农作物萌芽生长的季节,“秋”代表农作物收获的季节。
春:甲骨文从日从草屯声,表示日光照射下,草木初生的意思。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对“春”的解释为:“《说文》:‘春,推也。
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
屯声。
’甲骨文春字与《说文》春字略同。
卜辞有今春今秋之语,尚无四季之名,故甲骨文春字与后世之春字内涵当有别。
”[1]“屯”是“春”的本字,商代甲骨文中有“今屯”、“来屯”等时间词。
商代“春”指农作物发生、成长的季节,包括现在的春、夏两季。
如:(1)今春王黍于南。
(合集9518)(2)贞来春不其受年?(合集9660)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指出:“从卜辞卜问‘来春不其受年──明年春季不会有好收成吗?’来看,商代的春季包括农作物夏收这一段时期在内。
”[2]秋:甲骨文像蝗虫之形,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蝗虫多发的时节。
商代“秋”表示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包括现在的秋、冬两季。
如:(3)贞今秋禾不遘大水。
(合集33351)(4)乙亥卜今秋多雨。
(合集29908)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指出:“商代的秋季虽然包括现在的秋冬两季,但以大秋收获季节为中心。
如卜辞所说的“今秋多雨(人一九八八)”,绝不会是指严冬。
”[2]殷商时代,原始农业已经有所发展。
将一年分为春、秋两季,是根据商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来划分的。
二、周代——季节词的发展与丰富时期从周代开始,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有时也用“春日、夏日、秋日、冬日”表示。
此外,周代人们将季节与月份联系起来,从内部对季节做了进一步的划分,将春季划分为“孟春、仲春、季春”,依次代表春季的三个月,夏、秋、冬三季也作同样的划分。
春:周代指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从农历正月至三月。
[3]春季是草木复苏,萌芽生长的时节,是一年中农业生产的开始,是农耕生产活动的关键时期。
《说文》:“春,推也。
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
屯声。
”段玉裁注:“日草屯者,得时草生也,屯字象草木之初生”,“会意兼形声”。
《释名》:“春,蠢也,物蠢动而生也。
”《礼记·乡饮酒义》:“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
”郑玄注:“春,犹蠢也;蠢,动生之貌也。
”《汉书·律历志》:“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
”“春”与“蠢”同源,古音皆为昌声文韵。
这正体现了春季的特性是万物蠢动,开始滋长。
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春季物候的变化,动植物的活动的体悟与感应。
[4]周代“春”的文献用例如:(5)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诗经·周颂·臣工》)(6)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春秋·僖公十六年》)夏:周代指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从农历四月至六月。
《说文》:“夏,中国之人也。
”用作“夏季”的“夏”可能是假借。
周代“夏”的文献用例如:(7)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诗经·小雅·四月》)(8)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奚事哉?(《吕氏春秋·审分览》)秋:周代指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从农历七月至九月。
《说文》:“秋,禾谷孰也。
”可见“秋”的本义是“禾谷成熟”。
《尚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中“秋”使用的就是本义“禾谷成熟”。
秋季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
周代“秋”的文献用例如:(9)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尚书·金滕》)(10)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
(《左传·隐公二年》)冬:周代指一年四季中的第四个季节,从农历九月至十二月。
《说文》:“冬,四时尽也。
”《释名》:“冬,终也,物终成也。
”“冬”与“终”同源,“冬”是一年的终了季节,一年的最后一季。
周代“冬”的文献用例如:如:(11)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诗经·邶风·谷风》)(12)冬,赵文子卒。
(《国语·晋语》)季节的划分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
周代文献中有不少反映四季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的语句。
如:(13)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
(《荀子·王制》)(14)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
(《墨子·三辩》)(15)繁启蕃长於春夏,畜积收臧於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文献中“春”常常与“秋”对举使用。
这是由于“春”与“秋”是耕种与收获的季节,对农业生产都是至关重要的。
(16)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庄子·杂篇·让王》)(17)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
(《庄子·杂篇·庚桑楚》)(18)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孟子·梁惠王下》)“冬”与“夏”常常对举使用。
这是由于冬寒夏暑,冬、夏两季气候比较严酷。
这种严酷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19)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
(《墨子·非攻》)(20)故古人为之不然,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
(《荀子·富国》)(21)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奚事哉?(《吕氏春秋·审分览》)“春秋”连用泛指四时,一年。
如:(22)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庄子·外篇·秋水》)(2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庄子·内篇·逍遥游》)“春夏秋冬”四季在周代文献中又写作“春日、夏日、秋日、冬日”。
如:(24)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诗经·豳风·七月》)(25)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诗经·小雅·四月》)(26)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於此矣。
(《韩非子·五蠹》)周代除了将一年分为四季以外,还产生了“孟春、仲春(中春)、季春、孟夏、仲夏(中夏)、季夏、孟秋、仲秋(中秋)、季秋、孟冬、仲冬(中冬)、季冬”等十二个月的名称,将四季与十二个月份联系起来。
“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
“仲春”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季春”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
“孟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
“仲夏”指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依此类推。
《尚书·尧典》中最早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的名称:“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此后,春秋战国时期,“孟春、仲春……仲冬、季冬”等十二个名称使用比较普遍。
如:(27)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28)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
(《周礼·天官冢宰》)(29)季秋,献功裘,以待颁赐。
(《周礼·天官冢宰》)(30)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楚辞·九章·抽思》)《吕氏春秋》中“十二纪”分别用“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孟夏纪……季冬纪”等来命名。
“孟春”在《周礼》中又称为“上春”:如:(31)上春,诏王后帅六宫之人而生穜稑之种而献之于王。
(《周礼·天官冢宰》)(32)上春,衅宝镇及宝器。
(《周礼·春官宗伯》)三、汉代——季节词的沿袭与稳定时期汉代四季的表示法除了沿用周代的“春、夏、秋、冬”、“春日、夏日、秋日、冬日”外,又产生了“春月、夏月、秋月、冬月”四个新的词项。
汉代四季多数情况下仍用“春、夏、秋、冬”表示。
如:(33)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適。
(《史记·秦本纪》)(34)十七年秋,高后崩,诸吕谋为乱,欲危刘氏。
(《汉书·文帝纪》)(35)其遭若尧、汤之水旱,犹一冬一夏也。
(《论衡·顺鼓篇》)上古文献中四季的排列顺序,周代都是按照“春秋冬夏”排列,到了汉代,才开始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排列。
可能是由于一年在商代只分为“春秋”两季,周代始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因此周代文献中“春”与“秋”的结合仍然较为紧密,“冬”与“夏”结合也较为紧密。
如:(36)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庄子·外篇·至乐》)(37)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
(《墨子·天志》)到了汉代,四季开始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排列。
(38)春夏秋冬天子所服,当法天地之数,中得人和。
(《汉书·魏相丙吉传》)(39)天有四时,春夏秋冬。
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韩诗外传·卷五》)汉代“春、夏、秋、冬”仍可分别作“春日、夏日、秋日、冬日”。
如:(40)臣闻春日将至,百草从时,君王动大事,群臣竭力以佐谋。
(《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41)夏日宿在东井,出寅入戌;冬日宿在牵牛,出辰入申。
(《白虎通·卷八》)(42)夏日则雨水,冬日天寒则雨凝而为雪,皆由云气发於丘山,不从天上降集於地,明矣。
(《论衡·感虚篇》)此外,汉代新产生了“春月、夏月、秋月、冬月”四个词项,分别表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这种表示法可能是受了“春日、夏日、秋日、冬日”的影响。
但使用频率不高。
如:(43)丞掾皆以为方春月,可一出劝耕桑。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44)夏月尽,而阴阳俱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