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英美法三国司法制度异同

浅析英美法三国司法制度异同

浅析英美法三国司法制度异同
浅析英美法三国司法制度异同

浅析英美法三国司法制度的异同及其对我国司法制度建设的启示

曲鸿渤

司法制度是人类管理国家事务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通过对英美法国家司法制度的比较学习,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司法制度。英美两国虽然均属英美法系,但由于两国的政治体系不同以及美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两国在司法制度方面有异有同。而法国则是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国家,其司法制度与英美两国所属的英美法系的司法制度有明显的本质差异。

一、英美司法制度的异同

(一)法院组织系统

英国法院组织系统较为复杂,按上下级关系分为高级法院和低级法院两级。高级法院包括最高法院、上议院、上诉法院、高等法院和刑事法院;低级法院主要包括郡法院和治安法院。按照审理案件的性质,英国法院体系又可分为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其中,民事法院按等级分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诉法院民事上诉庭、上议院、最高法院。刑事法院按等级分为治安法院、刑事法院、上诉法院刑事上诉庭、上议院、最高法院①。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有联邦法院系统和州法院系统两套法院组织系统。它们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从属关系,区别在于司法管辖范围上的不同。

联邦法院系统由联邦地方法院、巡回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和组成。联邦地方法院是审理联邦管辖的普通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初审法院;联邦上诉法院受理本巡回区内对联邦地方法院、联邦司法系统内的专门法院判决不服或者对拥有部分司法权力的政府独立机构裁决不服的上诉案件;联邦最高法院是联邦司法体系内最高审判机关,但由于只有极少数案件才能向最高法院上诉,所以联邦上诉法院的判决绝大部分是最终判决。

美国的州法院系统极不统一。各州的各级法院名称、组织、管辖权等都不一样,一般由州的初审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组成。但部分州并不设上诉法院,由州的最高法院直接审理下级法院的上诉案件。

除了普通法院以外,根据特别需要,英美两国都设有专门法院,用以审理某些特殊类型的案件。英国设有欧洲法院、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劳工上诉法院和验尸官法院等。而美国设有联邦权力申诉法院、联邦关税及专利法院、联邦税务法院、联邦军事上诉法院、联邦海关法院等。②

(二)英美陪审制度

①注:英国最高法院的主要职责,是审理来自英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3个司法管辖地区的上诉案件。苏格兰的刑事案件最高只可上诉至苏格兰的高等法院,苏格兰高等法院是当地的最高刑事法院。

②廉公约.论英美司法制度的异同[J].前沿,2001,10:103.

现在英美两国的陪审团一般由12名或12二名以下的陪审员组成。英国的陪审员在18至65岁的选举人及纳税公民中选定。而美国的陪审员在21至70岁的选民及纳税人中选定。在审理民事案件中陪审团在听取原、被告的陈述,双方律师询问证人,及法官指出法律要点后,在陪审团室讨论和表决原告全部诉胜、部分诉胜或败诉。

在审理刑事案件中陪审团一般只就案件的事实而不就案件的法律问题进行裁决。在法庭辨论程序结束后。陪审团便退庭按照法官就该案有关的法律问题的指示进行讨论,就被告人“有罪”与“无罪”进行裁决。如果裁定被告人“有罪”,法官就对被告人进行判决,处以刑罚。

陪审制度在英美两国司法制度改革进程中的发展却大相径庭。尽管英国是陪审制度的发源地,但是其适用陪审制度的案件的比例远不如美国。目前,在英国,在刑事诉讼中,只有刑事法院审理的被告选择无罪答辩的案件才适用陪审团审判。而在民事诉讼中,陪审团审判的运用已相当有限。而在美国,陪审制的适用范围是比较广泛的,除有军事法庭审判的军方人员以及弹劾案件以外,所有的可能被处以六个月以上监禁刑罚的刑事被告都有权利要求获得陪审团的审理和裁决。而对于轻罪,大多数州的法律规定可以采用陪审团审理。而在民事案件方面,只要涉诉金额价值超过20美元,即可有权要求进行陪审团审判。

(三)英美法官制度

在英国,法官几乎都是从具有丰富经验的出庭律师中选拔的。大法官、常设上诉法官由首相提名,再由英王任命。高等法院法官由英王根据大法官的提名任命,而地方法官则由大法官直接任命。担任地方法院的法官(除治安法官外),必须具有不少于7年的出庭律师资历;担任高等法院的法官,必须具有10年以上出庭律师的资历;担任上诉法院法官职务的人必须具有15年以上出庭律师或曾任两年以上高等法院法官的资历。此外,法官任职实行终身制。

美国法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法官的任职资格,但在司法实践中,联邦法院系统的法官要求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取得律师资格,且拥有从事律师工作的多年经验。在美国,联邦法院的法官都是经国会同意后由总统任命的,且任职终身。而各州的法官由各州选举产生,部分州的法官实行终身任职,部分州则规定有一定的任期。

二、法国与英美司法制度的异同

比较英国和美国的司法制度会发现,尽管两国存在形式上多方面的差异,但却在本质上却保持着相近,而法国的司法制度与它们却有着根本差异。这种差异也表现为两大法系的差异。

(一)法律形式与法律渊源

在法律形式上,法国主要采取制定法典并辅之以法规,构成较为完整的成文法体系。它的法律渊源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机关颁布的各种行政法规以及该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在法国,成文法只有立法机关制定出来才具有法律效力,司法机关不能创制法律,只能严格执行法律。1791年法国宪法中的“人权宣言”就明确宣布,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只有成文法才能加以确定。法国司法制度对“立法”与“司法”进行区分,要求法典必须完整清晰,且逻辑严密。法典一经颁行,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其法典化的成文法体系包括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等。

而英美两国的司法制度则是以判例法占主导地位。判例法是指高级法院的判决中所确立的法律原则或规则。由于这些规则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创立的,所以也称为法官法。形成的判例对以后的判决具有约束力或影响力,即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是依据以前判例中所确立的法律原则或规则作出判决的。判例法也是成文法,但不同于法国的成文法,在特定条件下法官可以对以前的判例进行更改或推翻。英美两国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判例法,即遵循先例。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明显增强。英美两国也存有一定数量的制定法,且其制定法不断增加。如美国的宪法和《统一商法典》等。①而法国在行政法方面也存在“遵循先例”的原则。由于法国没有行政法典,行政法官经常遇到无法可依的情况,因此在判决中决定案件所依据的原则几乎全由行政法院的判例产生。此外,法国的判例发展了劳动法、家庭法和继承法以及过错推定理论等方面的规定。

(二)法官权限及选任制度

法国的法官权限十分有限,除行政法院法官外,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规定来审判案件,法官对成文法的解释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严格限制。因此,法官只能适用法律而不能创造法律。而英美两国的法官,尤其是高等法院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来审判案件,此外,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技术创造新的判例。所以,法官不仅适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创造法律。

在法官的选任制度上,英美两国的法官是从在职律师中进行选任的。而法国法官则是作为法律职业者进行专门培养的。法国规定必须是国家司法官学院的毕业生,且对报考人员有明确限制。毕业后由国家高等司法委员会提出任命法官的名单,经司法部长、总理、总统签字后由政府正式发布公报。而在待遇方面,英美两国法官的培训、选任和晋升都不同于职业文官,其社会地位、名誉、威望远较文官高,因此,法官的待遇也远较文官丰厚。而法国一①刘珊,梁海彬.两大法系判例制度比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4:126.

直把法官作为公务员管理,法官享受文官式待遇,不同级别法官的薪金与相应级别文官薪金相参照而确定。法官法官的文官式待遇有利于对公职人员的统一管理,防止产生一个拥有过分特权而脱离民众的法官阶层,但有可能导致法官为物欲所动而产生司法腐败。

(三)诉讼程序方面

法国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重心,突出法官职能,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法官在开庭前已大量接触证据和案卷材料,开庭过程中,又拥有广泛的调查询问权。同时,成文法本身条理清晰、逻辑严整、内容完备,因而无论是事实的认定还是法律的适用对于法官来说都不困难,对法官素质的要求相应较低。

英美两国采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即诉讼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和代理人为重心。法官在庭前不能接触任何证据和涉及过多实体事实的案卷材料,法官几乎是在对案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庭的。而且在开庭过程中,法官的调查询问权又受到极大限制,只能作为双方争论的消极仲裁人,不能参与争论。因此,要求法官不仅要有扎实的法律知识,而且要有娴熟的庭审技巧和社会经验。

三、对完善我国司法制度的思考

(一)对我国人民陪审制的思考

目前,在我国,人民陪审制在许多地方已经名存实亡,即使存在,也常常是作为减少职业法官占用从而提高法院工作效率的一种方法。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造成人民陪审制地位和作用日趋衰弱的原因主要有三,即民主观念不深入;制度设计不完善;配套机制不齐备。①国内学者长期在人民陪审制的存废问题上进行讨论。我个人认为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有利于普法教育、培养公民意识,而人民陪审制度的弊端可以通过对陪审员的选任、任期、职能、适用范围等方面的改革加以完善。当然,陪审制度是与“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与“职权主义”则是相矛盾的。陪审制的确立,必然要求陪审员以消极的姿态和冷静旁观者的地位,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和辩论。这也间接推动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促使传统的“职权主义”向对抗式的“当事人主义”发展。②(二)对我国司法独立的思考

司法独立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法律原则,而近年来,司法独立一直是我国司法改革努力的目标,但从目前的现实看,这一目标远远没有得到实现。从外部因素上看,由于司法机关在财政和人事上受制于政府部门,其很难做到不受其他机构的影响,而从内部组织关

①施鹏鹏.法国参审制及其借鉴意义[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4.

②张书林.英美陪审团制度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

系上看,司法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也使司法独立——尤其是审判独立难以实现。以法院为例,由于案件的判决需要庭长、院长的签字乃至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从而导致法官审而不判,而庭长、院长、审判委员会判而不审的畸形司法。可见,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法官独立是指法官具有一种坚定的独立意识,它要求法官只服从于法律,凭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和良知判案,不受判案依据之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①通过对英美法三国司法制度的学习了解,不难发现,在其司法制度中,一旦法官由行政机构任命后就不在接受行政机构的领导和管理。法官的培养、选拔、保障、奖惩都由法院系统中的制度决定,独立的法院系统为法官独立奠定了基础。因此,我国法官独立首先要法院系统独立,要与行政系统分立。除了机构设置和层级管理上的独立外,组织人事和经费财政也应实现完全独立。

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都不相同,西方司法制度并不能完全嫁接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上。但是我们可以从西方司法制度得到的启示,吸收、借鉴其中的经验,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司法制度以确保司法独立,实现司法公正。

①梁薇.西方法官制度对我国法官独立的启示[J].云南:昆明大学学报.2006,(1):12.

英国司法制度概述及启示

英国司法制度概述及启示 2011年10月底,司法部地市司法局长英国培训团在司法部研究室副主任郑先红的带领下,赴英国曼彻斯特和伦敦进行培训考察。通过培训考察,我们对英国的法律体制、制度,司法体系和运作方式,刑事民事案件办理和矛盾纠纷处理的渠道、方式等有了基本了解,特别是对英国的法律教育、律师管理、律师事务所运行、法院的司法地位、对公民的法律援助和服务、社区矫正的执行、监狱管理、民事商事矛盾调解等与我国司法行政工作密切相关的领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结合国内工作实际进行了比较,加深了对英国法律制度的认识。这对于借鉴英国法制制度,更好地开展司法行政工作意义深远。 一、英国法律制度简介 (―)英国法律构成和法院体系 1、英国法律构成。英国作为普通法系的鼻祖,崇尚经验,注重实用,只相信经过实践验证过的理论,认为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与大陆法各国不同的是,遇到新问题时,大陆法国家的法律回答“这次我们应该怎么办”而英国的法律则会找出“上次我们是怎么办的”。受信奉经验的法律思想影响,自13世纪开始,普通法亦即判例法便在英国生根发芽,并逐渐影响了大半个世界。

在英国具有约束力的法院判例分为四级。一是欧洲一审法院、欧洲司法法院和欧洲人权法院的解释和判例。英国作为欧盟和欧洲地方议会的成员国,必须接受欧洲司法法院对欧盟法律的解释和判例、欧洲一审法院和欧洲人权法院的判例,这些判例对英国的各级法院具有约束力。二是英国最高法院的判例(最高法院未成立前为上议院司法委员会的判例),它们有最高约束力,除被议会制定的成文法典取代外,英国的各级法院必须遵循。三是英国上诉法院的判例。上诉法院作出的判例对郡法院、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自身都具有约束力,但该判例可以被最高法院作出的判例推翻。四是英国高等法院的判例。对郡法院和高等法院自身具有约束力,但可以被最高法院和上诉法院的判例推翻。 英国历史上没有成文法。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沉淀,英国法院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判例门类繁多,数量更是浩如烟海。不仅普通人无力查询了解,即使法官、律师使用起来也极为方便。为此,英国半个世纪以来加快了成文法的制定。现在,议会制定的成文法已经成为英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了解每年议会制定法律30~40部。议会立法的程序是:先由政府提出法律草案,经过下议院和上议院多次审议表决通过后,再经女王正式批准生效。而对成文法条款的理解,则由法院判例作出解释。两者互为交叉、相互补充,共同维系着英国社会正常的经济和法律秩序。另外,英国是欧盟和欧洲委员会的成员

英美法律制度

英 美 法 律 制 度 班级:法学081902班 柳雨彤:200819010215 马立国:200819010217 宁旭杰:200819010219 肖扬:200819010232

Abstract The tendency of very personal works constitute a strong narrative tone, justice and injustice as early in the proceedings before sentencing were pronounced, which also coincide with the runaway jury trial. If you look at the legal position in the literary story, and to avoid the default of the standard, the so-called "heroes - the role of justice," it is hard to make people agree, Nicholas and Marlee in order to get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money, the two schemed , followed by tobacco companies for compensation cases (Before this, tobacco companies have won eight lawsuits seeking compensation) traveled all over the country, Nicholas disguise, a number of changes of the name, as was the case into the jury is , when he successfully entered after the jury, and should be foreign joint within Marlee, using intimidation, false accusation, and other means to successfully poison the jury excluded the alien force to control the jury. It can be said, as a justice on behalf of Nicholas and Marlee are also engaged in criminal acts. However, literature and the law of sight deviation occurs, the emotional logic of the rational alternative to the logic of law, the standard in the literature is another interpretation, the legal basis of the narrative system lost the possibility of self-justified. 1 The point is that the legal system to the existing capacity (conservative) for the continued maintenance of general order and coherence, and to act as a restraint system requirements, the law of changing human nature is yet to utter a matter of fact, in the In this sense, as the ethical, moral and emotional factors seem to be so cold and rational to exclude the law out law to a system of iron face appears, without a trace of tenderness. But the solemn faces of the law is needed in a society full of ways of the world carried out by other means the conversion of discourse, this discourse through the conversion (probably not too accurate, legal education will "debate" into "you can fight, but not curse "), more ordinary people to be a relatively conveni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ding order "(to borrow Mr. Su Li's a title), the modern rule of 1柳雨彤:200819010215宁旭杰:200819010219

中西方龙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中西方龙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ragon Culture 摘要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现如今,龙文化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人也因身为“龙的传人”而骄傲。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一个致力于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人都要对中国龙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龙却是邪恶的代表,是撒旦的化身。尤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人对于龙形象的误解。但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多,使得西方人对于中国龙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随着时间的变化,通过对于文学甚至电影中龙形象的了解,对于西方龙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本文从东西方龙的起源、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入手,对东西方龙文化进行对比。加强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探讨。 关键词:龙;起源;形象;象征意义

Abstract Up and dow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hinese dragon which penetrated all aspects of society has become a culture of accumulation and cohesion. And nowadays, dragon culture is a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what`s more,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proud ly proclaim themselves “the offspring of the dragon”. On the contrary, dragon in western cultur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evil and the incarnation of Satan. What`s worse, westerner thinks that defeating the dragon is their mission. However, due to the prom o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se interactions give western people opportunities to deeply understanding images of Chinese dragon. With the time goes by, Chinese people also have new recognition of western dragon through literature and movies. Because of these differences, this thesis tries to make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ragon culture from their origins, images and symbolic meanings. It also introduces the different recognition of different dragon cultures. Key words: Dragon;Origin;Image;Symbolic Meaning

德黑兰、波茨坦、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 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 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盟国已经取得战略进攻的主动权。为商讨 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美、英、苏三国首脑于194 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兰举行会晤。 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南部开辟第二战场;②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③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④波兰问题。三国一致赞成战后重建独立的波兰,其边界西移,将德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并入波兰;⑤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苏联表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并提出归还整个库页岛等条件。 会议签署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和《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协定》,三国表示今后将“共同协作”“力求所有大小国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着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压制的真忱”(这些表示在日后的历史中都被证明不过是一席冠冕堂皇的逢场空话)。此次会议是反法西斯联盟三大盟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直接会晤,对维护和加强盟国间的团结与合作,协调军事战略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在会议期间为自身利益达成的一些损害他国利益的妥协和默契,又给战后的国际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会议后 期为新任首相艾德礼)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举行二次大战期间的第 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三国首脑会议。会议讨论了占领德国的基本原 则,规定解除德国全部武装,摧毁一切军事工业和纳粹组织,惩办 战犯,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上消灭过分集中现象,实现分散 化。关于波兰西部疆界问题,规定德国原来的东部领土,以及不归苏联管辖的一部分东普鲁士及原但泽自由区,均由波兰政府管辖。英美同意与波兰全国统一临时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会议决定尽快组织国际法庭,对战犯进行审判。英美还同意将哥尼斯堡及附近地区割让给苏联。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赔款等问题,并作了规定。苏联在会上重申按时参加对日作战。8月2日三国首脑签署了《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波茨坦会议对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具有重要意义,但会议也表明,随着战争接近尾声,英美同苏联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激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投降以后,为了解决处置德国和战后欧洲的一系列问题,苏联、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于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会议。这是战争期间三国首脑举行的第三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以及三国的外长等。罗斯福已于4月12日因脑溢血逝世,杜鲁门第一次代表美国参加会议。会

中西方司法制度比较

中西方司法制度比较 摘要: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等的诸多原因,中西方司法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中西司法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组织体系、审判制度的对应比较,来分析它们的差异和各自特色。我国在进行司法体制改革时,在顺应国情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法,从而建立更为公正高效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使得司法机关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能。 关键词:司法制度;理论基础;组织体系;审判制度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的司法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日益显露出诸多的弊端,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借鉴西方司法制度中的有益之处,对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司法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比较: 司法制度是指国家体系中司法机关及其他的司法性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与活动的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规范的总称。 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三权分立”理论基础之上的,“三权分立”理论以权力分立和制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分开、并立,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由此形成了独立的司法制度。 而我国的司法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是“议行合一”,即决定和执行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力由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组织体系比较: 中西方司法机关组织体系的构成存在明显差异。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组织体系一般是指法院的组织构成,而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严格地说,不是司法机关。就中国而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律师组织、公证组织、仲裁机构等组织统一构成我国的司法组织体系。 就法院组织体系而言,西方国家大多实行三级制,只有少数国家是四级制(如英国)。而在中国,法院体制实行单一制,上下级法院之间存在严格的控制关系。 审判制度比较: 审判制度也称法院制度,是审判机关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一系列有关组织和活动的法律制度,包括法院的设置、审判组织、法官、审判原则、审判方式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英美政治法律制度的比较

英美政治法律制度的比较 工业革命的浪潮使得全世界的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提高,那时的英国作为产业革命的最大收益者之一,毫无悬念的成为了领导世界的霸主。而随着一战、二战的结束,人类在受到极大的创伤的同时,英国也丢失了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当然,即使是现在,任何人都无法忽视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世界的影响力。无数的杰出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法律学者在英国诞生,引领了几个世纪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仅仅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美国给世界政治法律制度史带来的,不仅是一次思想领域的革命,更是一场实践领域的革命。无论是她对三权分立理论的实践,还是她对人权内涵的扩大等问题的探讨,都成为近现代各国纷纷称赞、学习与效仿的对象。除去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不谈,她在政治法律制度上的世界影响力,也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超越的。 政治制度(Political Regime)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一般是指与本国的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利机构和基本制度。法律所指的是一个国家用来规范国家各方管理的一个政策,在法律制度里,包含很多的法规和政策。广义的法律制度则是指在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体现社会制度的各种法律制度.它调整了多少社会关系就包含有多少种具体的法律制度如政治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家庭法律制度、文化法律制度及狭义的法律制度等。 我国现如今正处在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学习并借鉴英美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来补充和完善本国的制度是十分重要的。比较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能够加深对政治文明的理解,更加有针对性的加于借鉴。本着此精神,本文拟就英美的基本政治法律制度作一比较。 一、英美宪法之比较 宪法自问世以来,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根本法的地位,它是诸法中最具权威性的社会规范。宪法及其实施的状况是衡量一个民主国家的法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然而,在近现代宪法史上,许多的关于宪法制度最为基本的问题是在不断地宪法实践中才逐步找到答案,英美两国作为宪法制度的集大成之国,在许多问题上也存在者分歧。 1、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成文法主要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具体系统的法律文件。不成文法(Unwritten Law)是指非经国家立法机关以特定程序制定的,亦不以条文化形式展示法律内容的,却具有国家法律效力的法律形式。它包括习惯法(Common Law)和判例法(Case Law)两种形式。不成文法主要不仅指判例,还包括惯例。成文法是“不成文法”的对称。国家机关依立法程序制定的、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法,不成文法在法学上称为法的间接渊源。一些法学著作中也称为“非制定法”,其主要特点是未经立法程序,而非无文字记载。 英美法系,又称为普通法法系,是以不成文法为特征的法系,但是在宪法采用何种形式时,英美两国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 殖民地时代的美国对于英国法律的批判的焦点之一就是不成文法形式本身的弊病,因而当时美国许多的法律学家都倾向于采用成文法的形式制定一部稳定的、较为明确的宪法,以弥补不成文法本身的缺陷会给宪法制度带来的隐患,以确保宪法对人权的保护和对政府权力的有效限制,经过无数的美国宪法制度的开拓者们的争论和衡量,最终近现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诞生了。

高中历史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上)0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雅尔塔会议会场。就是在这张会议桌上,二战后的世界秩序被基本确定下来。那么,二战后期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主要就哪些问题达成协议? ①结束战争②处置法西斯军事集团③安排战后世界④组建军事集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同盟国召开的几次重要国际会议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 ①是以德黑兰会议为中心确定的 ②主要体现英美对战后世界安排的意愿 ③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 ④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的这番话直接表明 A.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已下降到二流国家的水平 B.欧洲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国际地位 C.英国表面上仍维系着大国形象 D.英、美、苏三国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4.1945年斯大林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过去的战争不同,“不仅是占领一片土地,亦将其社会制度加诸其上”。战后体现这一言论的事件是 A.雅尔塔三国首脑会议B.美国对欧洲援助计划 C.“北约”“华约”对峙D.东西两个德国的形成 5.以下是一位美国政治家的著名演讲:“美国应该做任何她能做的来帮助世界经济的恢复。……我们的政策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或是教条,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骚动。它的目标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以使得自由体制能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得以出现。……我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将从美国政府那里获得完全的合作。”该演讲的历史背景是 A.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B.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C.二战后冷战局面出现 D.全球化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6.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这表明美国 A.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B.发起对苏联的冷战 C.确立全球霸权战略 D.意欲干涉他国事务 7. “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英国法律制度简介

英国法律制度简介 英国法律的主要特征简单概况如下:(1)英国法律的基础是普通法的传统,它是几百年来由法官们通过判例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官造法”制度,先例判决是英国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渊源;(2)法官在发展判例法和解释议会的制定法的含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法院的审理程序是控辩式,法官不调查案情,只是根据双方当事人提供给法庭的证据作出判决。法官通常不调查事实和收集证据,在法官眼里,只用证据,没有事实。 一、法院体系 英国的法院体系除了各种法院和治安官法庭外,还有许多具有准司法权的裁判所、委员会等,分别根据制定法的授权,专门处理某一方面的争议。 具有制定判例的能力: 上议院--英国法院体系中,实际上的最高法院是作为终审法院的上议院。上议院享有民事和刑事的上诉终审权。 上诉法院--The Court of Appeal,设刑事庭和民事庭,负责审理上诉案件。 高等法院--The High Court,设王座庭,大法官庭和家事庭,对高等法院的判决不服的,可向上诉法院上诉。 不具有制定判例的能力: 王冠法院--Crown Court,分不同辖区设立的刑事法院,目前唯一实行陪审制度的英国法院。 郡法院——County Court,分不同辖区设立的负责审理一审民事案件的法院,通常由一位法官实行独任审理。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可以直接向上诉法院上诉。 治安官法庭——Magistrate’s Court,基层法庭,主要负责审理刑事方面的轻微犯罪,民事上限于夫妻分局、抚养和监护、收养等。 二、法官 1.大法官(Lord Chancellor):严格意义上并非法官,作为上议院和司法委员会成员,更多的是政治家。 2.上诉法院的两位庭长,从实际意义上讲,它们才是英国最高级别的职业法官。 上诉法院刑事庭庭长(Lord Chief Justice)/上诉法院民事庭庭长(Master of Rolls) 3.上议院法律议员(Lords of Appeal in Ordinary) 4.上诉法院法官(Lord Justices of Appeal) 5.高等法院法官(High Court Judge) 6.巡回法官(Circuit Judge)

简述德国司法制度

简述德国司法制度 ---- 张鹏飞(司法部研究室)■文 德国实行联邦制,全国划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联邦和各州均有自己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及司法机构,并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之规定履行各自权力。 一、审判制度 (一)德国法院的设置、管辖和审级。 德国主要设有六类法院:即宪法法院、普通法院(包括专利法院)、行政法院、财政法院、劳工法院、社会福利法院。此外还设置有纪律法院。 1、宪法法院。德国设有联邦和州两级宪法法院。两级宪法法院各自独立设置,没有隶属关系。德国16个州中14个州有宪法法院。①宪法法院管辖违宪案件,保证宪法实施。联邦宪法法院地位超越其他各类联邦法院,是德国最高司法机关和最具权威的宪法机构,不从属任何权力机关,具有“司法审查”、“行政权限裁决”、“弹劾案审判”等广泛职权;州宪法法院仅管辖违反州宪法的案件。宪法法院诉讼程序不同于专门法院,其审理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②。 宪法法院外的5个法院系统不按地域、而按案件类别划分管辖范围。五类法院的联邦级法院还建立有“联邦法院联席会议”协调彼此工作。这五类法院的设置、管辖和审级分别是: 2、普通法院。德国设置区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联邦最高法院四级。全国有区法院约700个、地方法院116个、高等法院25个,联邦最高法院包括分设在全国5个地区的12个民事审判合议庭、5个刑事审判合议庭、8个专业委员会及联邦司法部长在联邦最高法院所在地外设立的民事、刑事审判机构。普遍法院审理刑事、民事案件。其中区法院是一审法院,管辖刑期为3年以下的轻微刑事案;地方法院既是区法院的上诉审法院,同时也审理一审刑事案件;高等法院主要审理对地方法院二审判决不服的再次上诉案,对反国家罪和恐怖活动案件行使初审管辖权并受理州司法部指令管辖的案件;最高法院是民事、刑事案件的最高审级,主要受理不服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的上诉案件。普遍法院审理案件实行四级三审终审制。 专利法院归属普通法院体系,附设于联邦最高法院,与高等法院同级。它审理专利、许可和针对联邦专利局的案件。

简述英美司法制度的特点

简述英美司法制度的特点 篇一:简述德国司法制度 简述德国司法制度 ----张鹏飞(司法部研究室)■文 德国实行联邦制,全国划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联邦和各州均有自己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及司法机构,并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之规定履行各自权力。 一、审判制度 (一)德国法院的设置、管辖和审级。 德国主要设有六类法院:即宪法法院、普通法院(包括专利法院)、行政法院、财政法院、劳工法院、社会福利法院。此外还设置有纪律法院。 1、宪法法院。德国设有联邦和州两级宪法法院。两级宪法法院各自独立设置,没有隶属关系。德国16个州中14个州有宪法法院。①宪法法院管辖违宪案件,保证宪法实施。联邦宪法法院地位超越其他各类联邦法院,是德国最高司法机关和最具权威的宪法机构,不从属任何权力机关,具有“司法审查”、“行政权限裁决”、“弹劾案审判”等广泛职权;州宪法法院仅管辖违反州宪法的案件。宪法法院诉讼程序不同于专门法院,其审理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②。 宪法法院外的5个法院系统不按地域、而按案件类别划分管辖范围。

五类法院的联邦级法院还建立有“联邦法院联席会议”协调彼此工作。这五类法院的设置、管辖和审级分别是: 2、普通法院。德国设置区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联邦最高法院四级。全国有区法院约700个、地方法院116个、高等法院25个,联邦最高法院包括分设在全国5个地区的12个民事审判合议庭、5个刑事审判合议庭、8个专业委员会及联邦司法部长在联邦最高法院所在地外设立的民事、刑事审判机构。普遍法院审理刑事、民事案件。其中区法院是一审法院,管辖刑期为3年以下的轻微刑事案;地方法院既是区法院的上诉审法院,同时也审理一审刑事案件;高等法院主要审理对地方法院二审判决不服的再次上诉案,对反国家罪和恐怖活动案件行使初审管辖权并受理州司法部指令管辖的案件;最高法院是民事、刑事案件的最高审级,主要受理不服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的上诉案件。普遍法院审理案件实行四级三审终审制。 专利法院归属普通法院体系,附设于联邦最高法院,与高等法院同级。它审理专利、许可和针对联邦专利局的案件。 3、行政法院。德国有行政法院52个,分地方行政法庭、州高等行政法院和联邦行政法院三级(其中国家律师附属于联邦行政法院)。行政法院审理行政机关侵犯公民合法权益案件,实行复议前置。 行政案件上诉原则上要经上一级法院同意,但对于州高等法院不准上诉的地方法院一审案,公民可直接上诉到联邦行政法院。行政法院审理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③。 4、财政法院。德国有财政法院19个,分联邦财政法院和州财政法院

中西方龙文化的不同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首先,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的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只要涉及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就进入了比较研究的领域。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一项研究是不是属 于比较文学最基本的标准 其次,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意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一个必备的特性,它把各种跨越性的文学现象放在世界文学的平台上,用一种国际的眼光来分析分析他们之间的 关系。 再者,在四个“跨”中,除跨学科外,其余三跨都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民族文学一般都是以民族语言为媒介所以跨民族的文学往往同事就是跨语言的。但是一种语言为多个民族使用的情况并不少见,语言的使用范围有时要大于民族的范围,所以跨民族与跨语言又并不相等。 然后,跨文化指跨越文化体系,跨文化不仅意味着超越民族文化,更意味着超越文化体系。跨民族的文学本身已经包含跨文化的意义,是直指研究对象的研究视角,但是跨民族与跨文化还是有区别的。 中西龙文化的不同 摘要:中西方“龙”文化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不同的龙的起源、

不同的象征意义、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文化衍生意义。但中西方龙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即不论在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里,龙的价值都在于给以人们一个永恒的崇拜和追求对象:对力、对水、对火、对天空的向往,对征服自然界所有不在人类控制之下的力量的渴望。 关键词:龙;起源;象征意义;衍生意义 一引言 中国有数千年的龙文化,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已经进入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跨文化交际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为了促进跨文化交流,人们开始对中西方龙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二“龙”的起源不同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很早就出现了被我们称为“龙”的形象。从西周开始成熟的龙纹已经出现,汉代起则被一步步神化、加工,并逐渐固定形象,元以后更确定了标准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著名学者闻一多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形。他认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目前,学术界对西方“屠龙习俗”的起源问题基本已达成共识:

英国司法制度史,pdf

英国司法制度史,pdf 篇一:英国司法制度 英国司法体制分析及理论探讨发布日期:20XX-05-17文章来源:互联网(体制简介部分) 英国的司法制度渊源流长。19世纪末英国通过对其司法组织系统进行较大规模改革后初步形成了近代英国司法制度的框架,对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英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司法机构,尽管它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英国分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个地区,其中后两个地区的司法体制与英格兰不同。这是英国司法制度的一大特点。这里所介绍的英国司法体制仅指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 一、司法行政机关 英国没有专门的司法部,司法行政事务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由法务大臣和内政大臣行使,设有法务大臣办公室和内政部。 在英国,法务大臣是最高法院院长、上议院议长、内阁成员是全国司法部门的首脑,负有司法、立法、行政三种职务。法务大臣办公室主要职能是:负责管理全国的法院系统;制定并监督执行司法方面的政策及行业标准;向议会提出修改法律的意见;管理全国的司法工作人员,包括录用、培训、考证及工资福利等;负责向全国司法机构的运转提供财政物资保障等。

内政部在司法行政方面的职权主要体现在法律和秩序的管理,对刑法制度负有总体责任,同时负责警察、监狱和其他惩戒机关。其内部设有消防和警察司,刑事、缓刑和安置司,广播、社区计划、平等机会、移民和国籍司,监狱司,编制司、财政和综合司等多种机构。 二、律师制度 英国的现代律师制度是在经历19世纪司法改革后才最终定型的。目前所有的律师法都已由《1974年律师法》合而为一,该法是根据从1957年至1974年间与律师有关的法律和其他法律规定制定的。该法对律师资格的取得,律师执业的权利和义务,对律师的管理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英国律师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根据从业方式和从业范围,将职业律师划分为出庭律师和事务律师两类。事务律师在一定意义上是辩护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纽带。出庭律师是专门从事高级法院辩护业务的律师。事务律师和出庭律师两种律师资格所要求的条件不同。英国律师的权利可分为基于当事人的利益而享有的权利与因律师身份而产生的权利。 英国事务律师的行业组织机构是法律协会,由上诉法院院长领导。事务律师自愿参加该协会。四大律师学院和律师协会理事会作为新的中央管理机构,对出庭律师统一行使各种管理职能。 三、公证制度 在英国没有统一的公证法,现在适用的公证法主要是1801、1833、1843年英国国会通过的三个有关公证人的法令,根据调整范围的不

中西方司法制度的差异及完善

中西方司法制度的差异及完善 司法公正是当前乃至今后社会对法院的永久期待,而目前社会上对法院公正的要求都希望从提高法官的素质入手,希望通过法官的良心来求得法律的正义。其实这样的期待还是从人的角度,是长期的人治对现实社会影响的产物;而本质上,实现司法公正极为重要的环节,在于法院的制度定位,通过制度来约束操作程序和操作人员,这是法治发展的需要。然而仅仅讨论法院个别的审判制度必然会面临与法院整体功能设计的冲突,因此,有必要从现代司法理念的高度,审视目前法院制度的缺陷,并从中寻找完善的路径。 一、现代司法理念的内涵 1、司法理念的演变 从西方诸哲开始,每人对理念有自己的理解。柏拉图认为“理念乃自最高理性发生,自此最高源流成为人类理性所分有”,[2]康德所谓的理念“指理性之必然的概念,对于此概念,无相应之对象能在感观着经验中授予者。”[3]可见,当时的理念与概念并无实质的区别,有时这两个概念还是互换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法学界学者中开始使用理念的说法,大多没有阐述其具体的含义,“理念”常被作为书名使用,更多地被理解为人们对法律制度的认识和观念,但理念又比一般的认识和观念更具有稳定性、原则性和基础性,比一般的认识和观念积淀得更深。[4]司法理念是人们(包括司法者和被司法者和其他相关和不相关的普通群体)对司法制度的价值和原则的基本认识,这种认识内化成人们的观念,并长期地与一国的传统文化、习俗相融合和冲突之后,形成并非约定却已俗成、内容庞杂却未系统梳理的一种意识集成,这种意识是对法律价值的集体认同,是司法观念和司法文化的核心,对具体司法制度当然也包括法院制度的建构和修正具有不成文的指导作用,而具体的司法制度的实施和社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对司法理念形成反作用,拉动(促进或使倒退)司法理念的脚步。而现代司法理念应该是近十年正在形成的先进的、代表前进方向的司法理念。 2、现代司法理念应有之义 司法理念内涵丰富、层次繁多,可以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各种理念群落,笔者简单归纳现代司法理念之内涵,大致包含以下五点: (1)司法的终局性——即唯一性。人类社会设计司法制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化解冲突与解决纠纷,需要赁借社会力量将一定的规则转化成不可违背的社会秩序,这就提出了现代司法权威性的要求。司法的权威性体现在司法的终局性,法院是正义的最后屏障,也就是说,诉讼是争议最后唯一的解决方式。一旦终审判决或裁定下达之后,诉讼程序终结。有争议的法律关系便得到重新确认,新的法律关系又得以产生,社会又以一种新的方式得到安定和稳固。没有任何机关和个人可以撤销或重新启动程序,就同一法律关系开始新的审理,党政机关、上级机关也不能对已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调解、让步或进行重新处理。 (2)法院的中立性——即被动性。司法理念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要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理念,作为人的意识,又必然受到了自身追求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现代司法理念中,与自身有关的人不应是法官,诉讼结果不应含有纠纷解决者个人的利益,这是对法

浅析中西方龙文化对比

浅析中西方龙文化对比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引言 在没有此研究之前,人们很容易的把中国龙和西方的dragon等同起来,认为是种动物。但是真的是小一样。西方屠龙历史悠久。在西方非常受欢迎的动画片《驯龙高手》里就讲到了屠龙,和以龙为坐骑。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希卡普的维京少年,他住在博克岛,对抗巨龙是家常便饭。这个少年的思想很前卫他另类的幽默感也小能讨好他的村落的村民和大家长。他参加了屠龙训练营,他就觉得这是他证明自己是个屠龙高手的机会。但是当他遇到并结交了一只受伤的龙,他的人生就完全改变,而原本是希卡普证明自己的机会,却成为改变整个部落的未来的机会。可见,在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人人都想杀死它。西方dragon 是一种可怕的怪物,它有长长的尖爪,巨大的翅膀,会游泳会喷火,脾气暴躁。龙代表了丑陋的黑暗势力,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人们向往的是光明。而在中国,龙是神兽,它能呼风唤雨,无所小能。在著名的古代小说里,中国民问有四海龙土,在《西游记》中也曾

经提过。即东海龙土、南海龙土、西海龙土、北海龙土。它能上天入海,能管降雨,为干涸的土地带来雨水。它是权威的神圣的象征,在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带有龙图腾的东西,百姓用是要杀头的。而龙的矫健,高高在天,是人们膜拜的对象。它有神力,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安宁。在中西方文化里面,我们简单的把中国龙和西方dragon对等起来是小可取的,会让人们产生文化上的误会。事实上,中国龙和西方dragon并小是同一种龙。中国龙是美好的为人们带来祥和的吉祥神物。 而西方dragon却是丑陋黑暗势力的化身,它能飞越万里,能喷火,咬死人类。人们希望战胜它,差异巨大。西方龙有很多种类,有黑龙耐萨里奥,红龙阿莱克斯塔萨,绿龙伊瑟拉,黄龙诺兹多姆。它西方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是邪恶的使者。古希腊传说中,金苹果果园的仙女靠着一条龙的帮助,守护着苹果园里面的金苹果。圣乔治屠龙传说中,一只龙霸占了一个异教徒城镇,那些城镇居民送上绵羊甚至是自己的同胞来安抚它,城主的女儿被选为牺牲品之一,正当她等着怪兽来解决自己的时候,圣乔治来了,自然,圣乔之把龙给杀了,拯救了陷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结果原来信安拉的城镇居民改成了信上帝。本文通过把

中西方文化中对龙的解读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对龙的解读的差异 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龙的形象更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人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龙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五千年伟大历史的象征,是崛起的伟大中国人们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造、诚信和谐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中国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在漫长的远古岁月中,它曾作为先民们与神沟通的工具而存在,担负着村落的兴衰。它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器皿,承担起天神代言人的角色。人们还用泥沙土石在田里制成龙的形象,以此求雨。 姑且把巫术与宗教因素撇开,龙的起源与原始图腾信仰也能找出不少联系。图腾,源于印地安语,原意是“他的亲属”或“标记”。原始氏族,对周遭的自然物象知之甚微,这样,他们就凭借着猜测,认定有那么一种具有超凡主宰能力的物种,它与降雨息息相关,控制着世界的秩序,而他们,又与这种特定的物种有着亲缘关系,因此,他们将这种动物作为本氏族的象征和保护神,并将其取名为龙,遂自称为“龙的传人”。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是有不少氏族曾以龙为图腾的,从远古时期黄帝、炎帝的子孙到尧、舜、禹的族人,以至再后来的吴国、越国的子民。这些关于龙的神话虽已经过后人的修改和加工,但仍然涵载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前约26世纪,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战,传说中,黄帝派出了“应龙”参与对战,应龙是一种可以掌管风雨,长有翅膀的巨龙。 在中国神话里,龙到底长一个什么样子,似乎没人能说得清。在宋代,古人明确提出了一个龙的形象: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到了当代,龙的形象可塑性更强,在卡通、电影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_臧春华

[收稿日期]2006-10-16 [作者简介]臧春华(1970-),女,山东德州人,档案馆员,主要从事世界现当代史研究。 第28卷 第7期2007年7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 OURNA L O F HAR BI N UN I VER SI TY V o.l 28 No.7 Ju.l 2007 [文章编号]1004)5856(2007)07)0096)07 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 臧春华 (德州学院历史社会学系,山东德州 253023) [摘 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意义重大。然而,英美苏三国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上存在着诸多分歧,使得第二战场的开辟一再延搁。导致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曲折性的阻力主要来自英国,而美国与英国的妥协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从国家利益来看,导致第二战场开辟曲折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英美苏三国的战略利益重点不同。第二战场的推迟引起苏联的不满,使盟国关系一度紧张。文章旨在通过对第二战场开辟曲折性的分析与探究来阐释二战中复杂的利益关系。 [关键词]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曲折性;原因;影响[中图分类号]K 152 [文献标识码]A 对二战中英美苏三国关系的阐释和分析已经充溢在很多有关二战的著作和文章里面,但许多文章注重对其过程的描述而浅于对其原因的探究,或原因分析又不够全面和深入。笔者认为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考察,本文通过对第二战场开辟过程的梳理来分析其曲折性的原因及影响。 所谓/第二战场0是指在/靠近德国生命攸关的中心地方0采取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吸引苏德战场上的德国兵力,并产生明显战略 效果的战场。[1]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把重兵投向苏德战场,西线兵力相对空虚,防御薄弱。如果盟军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就会迫使德军最大限度分散兵力,改变苏德战场上的力量对比,从根本上扭转欧洲战场上的局面。但是,英美出于现实和战后战略利益的考虑,与苏联在第二战场开辟问题上迟迟达不成一致意见。下面将分别阐述这种曲折性的过程、原因及其影响。 一、苏联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与 英国的反应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尚未参战,因此关于第二战场的交涉主要在英苏间进行的。 苏德开战以后,英国首相丘吉尔便立刻意识到苏联已经与他们站在一起了,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支持和帮助是符合英国利益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和军需大臣比弗#布鲁克先后提出要在法国北部进行大规模袭击;苏联则借机进行试探。1941年7月6日,以苏军副总参谋长戈利科夫为首的军事代表团赴英,向艾登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斯大林又分别于1941年7月18日、9月3日、9月13日,三次亲自写信给丘吉尔,要求迅速开辟第二战场。而丘吉尔认为这是苏联在得到军火飞机等援助后,/得寸进尺的策略0。他答复到:/我们将不遗余力,但英国却没有在西方采取行动的可能。根据目前的形势,我们还不能判断1942年英军有无把握在欧洲大陆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