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7(第七章)
- 格式:ppt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26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7章《地月系》知识点回顾、二节地球的运动昼夜与四季一、“地心说”和“日心说”1、地心说:希腊天文学家拖勒玫地球是世界万物的中心,天上的日月星辰都在围绕地球旋转2、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3、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观测天空,为“日心说”提供有力的观测依据二、太阳高度角与竿影的变化(一)太阳高度角1、定义:太阳光与地面之间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2、太阳高度角与竿影长短的关系:太阳高度角越大,竿影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竿影越长;当竿影为0时,出现太阳直射的现象。
3、太阳高度角与季节的关系(1)春、秋两季:太阳高度角适中(2)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竿影较短;其中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竿影最短。
(3)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竿影较长;其中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竿影最长。
买楼时应以冬至日的楼影长度来计算两幢楼房间的距离。
(二)竿影的变化1、方向变化(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上午太阳位于东南,竿影位于西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竿影位于正北;下午太阳位于西南,竿影位于东北。
2、长度变化:上午逐渐变短,正午最短,下午逐渐变长。
三、地球的运动(一)自转1、自转周期:大约是24小时,即1日1日=24小时=1440分=86400秒2、特点:倾斜,自转几乎是均匀的3、围绕的中心:地轴4、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5、为何感受不到地球在自转:(1)地球非常巨大,旋转时非常平稳(2)我们以同样的速度跟着地球一起转动6、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7、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现象(2)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一天中竿影长度的变化)(二)公转1、周期:365.25日把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间隔称为地球公转周期2、围绕的中心:太阳3、方向:自西向东4、公转轨道:接近于圆形的椭圆5、公历:(1)定义:以地球公转运动为依据编制的历法(2)1年=365日1闰年=366日每隔4年为一闰年闰年多出一日为2月29日逢世纪年需被400整除才算闰年6、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形成四季的变化(2)造成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3)造成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一年中竿影长度变化)(三)古代的计时仪器:日晷、日圭、沙漏、漏刻(四)古代天著名的文学家:张衡(地动仪、浑天仪)、祖冲之、一行、郭守敬四、昼夜现象1、成因(1)内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近乎圆球的球体(2)外因: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2、昼半球和夜半球(1)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叫做昼半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叫做夜半球。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本文主要对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七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通过观察物体判断其性质、物体相互作用的本质、引力、重力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内容。
一、通过观察物体判断其性质
我们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材料等可以判断出其性质。
比如,通过观察花瓶的形状可以知道它是一个装鲜花用的容器,通过观察红苹果的颜色可以知道它是成熟的苹果。
二、物体相互作用的本质
物体相互作用是指物体之间的接触或非接触作用。
接触作用包括推、拉、摩擦等,非接触作用包括重力、万有引力等。
三、引力
引力是物体之间的一种非接触作用,它是由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引起的。
地球对物体产生引力,使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
四、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是由地球的引力引起的。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五、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定律。
它是由牛顿于17世纪提出的。
该定律表明,物体之间存在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体的性质与相互作用,识别不同物体之间的引力和重力作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明白误解常见的引力现象如“水平飞行”等。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1ZB003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64学分: 4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知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能力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第二章宇宙世界【目的要求】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科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从事科学研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科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本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第七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科学的定义和特征
科学是一种求知的方法,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认识和探索的方法。
科学的特征包括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
科学的核心问题是实证和演绎。
第二、科学的基本原理
科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科学的理论和实验、科学的假设和验证、科学的归纳和演绎。
第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测量、科学推理和科学调查。
第四、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目的、综合相关信息、建立研究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和观察、整理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总结研究成果等。
第五、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进行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基本技能,包括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测量、科学推理和科学调查等技能。
第六、科学的价值与局限
科学具有积极的价值,包括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技术创新和改善人类生活等。
但科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能解释超自然现象和价值判断等。
第七、科学的发展趋势
科学的发展趋势包括科学的纯粹化、专业化、国际化和交叉学科化等。
科学的未来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
以上就是第七章的科学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教出版社、长沙幼专组织编写出版全国三年制幼儿师范学校系列教材——《自然科学基础》册本的纲要目录主编涂向阳副主编秦建英叶蓝天编委孔梅王世华王国昌叶蓝天吴建平何曙光努尔斯曼·吐尔逊涂向阳秦建英钟昌振喻正莹目录前言生物部分(共计36课时)第一章植物王国(8课时)第一节孢子植物概述 1课时第二节种子植物概述 1课时第三节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2课时第四节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2课时第五节被子植物的分类 1课时第六节幼儿园的绿化和美化 1课时第二章动物世界(10课时)第一节原生动物和腔肠动物 1课时第二节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 1课时第三节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2课时第四节鱼纲和两栖纲 2课时第五节爬行纲 1课时第六节鸟纲 1课时第七节哺乳纲 1课时第八节野生动物资源及其保护 1课时第三章细菌真菌病毒(2课时)第一节细菌和真菌 1课时第二节病毒 1课时第四章细胞(4课时)第一节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第一节细胞的化学成分 1课时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课时第三节细胞的分裂 2课时第五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6课时)第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1课时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 2课时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1课时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1课时第五节优生、胎教和早期教育 1课时第六章生物与环境(4课时)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课时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1课时第三节生态系统 2课时第七章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2课时)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1课时第二节生物的进化 1课时化学部分(共计34学时)第一章无机物与周期表(17课时)第一节黄金1课时第二节碱金属2课时第三节氯气2课时第四节卤素1课时第五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第二章无机物与环境第一节硫2课时第二节氮气1课时第三节环境2课时第四节铝和铁2课时第五节化学电源2课时第三章有机物与资源(17课时)第一节有机物2课时第二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煤气2课时第三节苯酚和乙醇2课时第四节乙酸2课时第五节酯和油脂2课时第四章有机物与生活第一节糖类1课时第二节蛋白质2课时第三节食品添加剂2课时第四节涂料2课时地理部分(共计20学时)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7课时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课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课时第三节地球的卫星——月球1课时第四节地球的运动4课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6课时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布1课时第二节大气的热力状况1课时第三节大气的运动3课时第四节常见天气系统1课时第三章地球上的水3课时第一节水圈的组成与水循环1课时第二节海洋水1课时第三节陆地水1课时第四章地壳4课时第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七章知识清单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方向为,从北极上空看为,从南极上空看为,地球自转周期为。
地球的自转轴为。
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
3.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由黑夜进入白天)和(由白天进入黑夜)构成。
二、地球的公转4.地球的公转中心为;公转方向为;公转周期为。
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有夹角,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之间移动,地轴始终指向附近。
5.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等。
6.产生昼夜现象的主要原因: 。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三、昼夜与四季7.读图填写下表(以宁波为例)。
A B C D公历日期节气名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正午竿影长度气温高低8.把和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作“节气”。
一年分为个节气。
四、月球与月相9.月球是地球唯一的,月球表面没有和,昼夜温差,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是由于而形成的。
10.月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1)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2) 周期相同,都是,所以月球总是同一面对着地球。
11.月相的成因:、。
12.月相变化规律月相名称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出现时间(农历)初一初七、初八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图像夜晚见月情况不可见上半夜西天,西半边(右边)亮一轮明月,通宵可见下半夜东天,东半边(左边)亮日、地、月三者位置五、公历(阳历)13.公历:以地球公转运动为依据编制的历法。
公历中,1年=日,二月有天;每年有一次闰年, 1闰年=日,二月有天。
六、日食与月食14.日食是的天象;月食是的天象。
15.日食发生时间为农历每月,类型有三种:、、,此时处于日、地、月三者的中间位置;发生的顺序是亏盈。
月食发生时间为农历,类型有、两种,此时处于日、地、月三者的中间位置。
16.日食与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原因:。
教师详解详析1.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1日地轴2.昼夜的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3.晨线昏线4.太阳自西向东365.25日66.5°南、北回归线北极星5.四季更替二十四节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6.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的自转7.A B C D公历日期3月20或21日6月21或22日9月23或24日12月21或22日节气名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昼夜长短昼夜平分昼最长夜最短昼夜平分昼最短夜最长正午太阳高度适中最大适中最小正午竿影长度适中最短适中最长气温高低适中高适中低8.农牧业生产季节变化二十四9.卫星水大气大环形山外来星体的撞击10.(1)自西向东(2)27.3日11.月球本身不透明也不会发光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12.月相名称新月(朔)上弦月出现时间(农历)初一初七、初八图像夜晚见月情况不可见上半夜西天,西半边(右边)亮日、地、月三者位置日、地、月三者大致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月相名称满月(望)下弦月出现时间(农历)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图像夜晚见月情况一轮明月,通宵可见下半夜东天,东半边(左边)亮日、地、月三者位置日、地、月三者大致处在一条直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线上,地球居中13.36528四3662914.太阳圆面被月球遮掩月球落入地影时发生15.初一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月球西东十五、十六月全食月偏食地球16.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不在同一平面内(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
第7课自然科学第7课自然科学一、近代数学的建立项目基本概况点评解析几何学创立法国笛卡尔①使数学进入高等数学阶段(以变数为主要研究对象)②17世纪实现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折成就①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的数与形的结合②成为研究和解决某些运动变化问题的有力工具③把变量引进数学,实现了数学的转折微机分创立英国牛顿、德国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建立意义使精密的测量和变量计算有了可能※注:初等数学:建立在常量计算基础上的数学;高等数学:以变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数学;二、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项目基本概况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就提出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意义①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②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应用根据牛顿力学理论的推测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三、电磁学的成就1、19世纪以前的磁学研究(1)时间:1600年;(2)成果:英国人吉尔伯特发表《论磁学》,研究天然磁石的性质;2、19世纪电学的重大成果:发现电和磁可以转化;国家人物成就点评丹麦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的导线附近发生磁针转动的现象;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人类开辟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英国法拉第证明电磁感应现象时间1831年;现象导体有磁场中运动时可产生电流;意义使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为制造发电机提供了可能;英国麦克斯韦时间19世纪60年代;成就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德国赫兹1888年,发现了电磁波,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四、近代化学的进步1、化学的起源: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炼金术和化学工艺中发展而来的;2、近代化学的出现(1)时间:17世纪;(2)创始人: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3)燃素说的出现:①时间:17世纪末;②观点:燃素是化合物燃烧时析出的一种特殊的物质;③影响:统治化学界近一百年;3、近代化学步入正轨(1)时间:18世纪末;(2)科学家:拉瓦锡;①认为燃烧是燃烧的物质和空气中的氧进行化合的过程,推翻了“燃素说”;②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③意义:拉瓦锡的理论使化学的发展步入正轨;4、近代化学的发展时期项目基本概况时间19世纪;道尔顿原子论时间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的创立;观点①各种物质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②化合物是由以一定数量关系结合起来的原子组成的;③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都一样;意义标志着近代化学发展时期的开始;分子论创立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的概念;提示19世纪中期,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确立,推动了化学的飞速发展;元素周期律发现时间19世纪60年代末;发现人物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发现并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周期现象元素的化学性质随相对原子量的增加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发现意义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五、生物学的巨大进步1、背景:生物学受中世纪神学的影响最大;2、突出成就时间基本概况17世纪早期血液循环学说建立英国科学家哈维;意义对人体生理机能有了正确的基本了解;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制定了植物分类法;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生物科学的重大转折细胞学说植物细胞学说创立1838年,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细胞学说的确立推动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观点①细胞是一要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②植物发育的基本过程就是细胞形成的过程动物细胞学说创立1839年,德意志动物学家施旺;成就发现动物组织也是由细胞组成;形成了适用整个生物学界的细胞学说;进化论提出人物19世纪早期,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观点动物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因环境引起的变异可遗传给后代;确立人物19世纪中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成就①提出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原理;②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优胜劣汰”原则;作用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生物学确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②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的“神创论”思想;19世纪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六、物理学的新时代1、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总体成就:(1)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2)对电磁效应和时空关系的研究中产生了相对论;(3)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促成20世纪科技飞跃发展的理论基础;2、具体体现:(1)物理学的革命性变化:项目基本概况意义时间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Χ射线和放射线的发现动摇了“经典”力学,为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开辟了道路表现Χ射线发现德国物理学家伦琴首先发现;性能能穿透金属板使底片感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放射性①居里夫妇发现钋、镭的放射性;②居里夫妇提炼镭成功;③1903年,居里夫妇与另一位科学家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物理学相对论;①提出: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2②提示了时空的可变性,使人们能进一步去研究微观高速运动;③质能关系式:E=mc;是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④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七、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和影响1、发展之因(1)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的,经济上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2)科学家们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3)科学家本人勤奋踏实,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发展影响(1)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用科学指导技术改革、开发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表明科学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2)科学在反封建迷信斗争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