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及变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35 KB
- 文档页数:2
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国水稻、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
近年来,江汉平原却频频受到干旱的威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御措施进行探讨。
一、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降水量减少导致土壤干旱江汉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而且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土壤水分严重缺乏,使得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干旱的发生不仅降低了土壤的肥力,也增加了土壤的风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2. 农作物生长受阻干旱天气会导致土壤水分供应不足,使得农作物根系吸水困难,进而影响养分的吸收。
一旦持续干旱,农作物将会出现脱水、萎蔫、生长迟缓等现象,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歉收。
尤其是水稻等对水分需求较高的作物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
3.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由于干旱导致的土壤干燥,农民需要增加灌溉和田间管理的投入,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干旱还会导致农作物虫害疫病加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也将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二、干旱的防御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为了应对干旱的影响,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
一方面可以修建水库和水利工程,以增加灌溉用水的储备量;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灌溉效率。
2. 推广抗旱作物品种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培育抗旱作物品种,比如抗旱玉米、抗旱小麦等,提高作物的抗旱性,从根本上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也可以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抗旱作物的种植比例,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3. 合理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季节特点,合理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选择适应干旱的作物种植,避免在干旱季节过度耗水的作物。
也要科学安排农业灌溉,根据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水量,合理确定灌溉方案,避免浪费水资源。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第一节、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变迁与社会环境制约(一)新石器时代中国水稻已经普遍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广大的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太湖地区、浙北地区,大约六七千年前便开始有了种植,距今七千至三千五百年水稻从动向西推进。
夏商水稻种植向北方扩展,西周今山东、陕西、山西一带已经有了种植。
春秋战国时期水稻种植西到渭水中游,北到关中盆地北缘、汾水中游,东到泗水流域,但种植面积不大。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形成了关中地区、伊洛河流域、河内地区、黄淮平原等水稻种植中心区。
唐时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燕山南麓黄河流域普遍开发了水稻种植。
唐末黄河流水稻种植的范围大面积缩小,宋代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呈现栽种地区有限,总面积小和稻田多呈点状、线状分布在一些低洼地带和河湖周围特点,其最北界在北纬40度左右的京津地区,而南方占城稻的引入,双季稻和稻麦轮作使得水稻产量增加,强化了南方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
元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种植衰落,尽管河南、淮河流域是重要的水稻种植区。
衰落的主要表现是:种植区极为零星分散,没有大范围的产区;种植时间很短,没有形成长期的持续产区;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
南方地区水稻种植发展很快,长江下游盛行稻麦轮作制,岭南有双季稻,其他地区有早熟抗旱的水稻种植。
虽然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不景气,但是由于水利技术的进步和水稻品种的改良,水稻分布的北界向北推进,北大河西走廊、河套平原、辽河流域。
水稻种植的这种发展趋势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因素导致的。
气候的变化下的水资源分布和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东南迁移等都对北方水稻生产带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历史时期桑蚕、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与丝织业中心的推移一、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大量的古代传说和考古材料说明,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一)夏、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多次出现“桑”、“蚕”、“丝”、“帛”等字以及大量的有关蚕桑丝织的卜辞。
水稻行业专题报告1.走进水稻行业1.1水稻行业产业链水稻行业产业链简介。
从水稻行业的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由种子、化肥、农药与农业机械行业构成,这些农资原料约占农户生产水稻约5成的成本。
其中,种子约占水稻种植总成本的6%,化肥约占水稻种植总成本的19%;农药费和机械作业费分别占据水稻种植总成本的约7%与16%。
产业链的中游主要是水稻种植企业,进行水稻的种植与生产。
产业链下游主要是大米加工环节,最终产品流向终端消费市场。
在终端消费市场中,食用消费、工业消费、饲用消费是中国大米市场的主要需求来源。
1.2中国水稻主要类别按照繁殖方式不同,中国水稻主要包括杂交水稻与常规水稻。
杂交水稻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但二者的优良性状可以形成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进而生产出的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
中国是全球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
而常规水稻是可以留种且后代不分离的水稻品种。
常规稻和杂交水稻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可以自交留种。
杂交水稻若留种,后代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性状分离现象,从而导致水稻产量下降,因此杂交水稻每年均需换种。
除此之外,与常规水稻相比,杂交水稻的选育难度较高、品质相对较差,种子价格整体高于常规水稻。
但由于杂交水稻结合了父本与母本的优势,使其具有穗大粒多、抗逆能力强、产量高等特点。
按照形态特征与生长期不同,水稻可以分为粳稻与籼稻,早稻、中稻与晚稻。
按照形态特征不同,水稻可以分为粳稻与籼稻。
粳稻谷粒短圆,叶窄色浓绿且剑叶开度大,淀粉含量低,适合在高纬度地区播种;而籼稻谷粒细长,叶宽、色淡绿且剑叶开度小,淀粉含量高,适合在低纬度地区播种。
按照生长期不同,水稻又可以分为早稻、中稻与晚稻。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的播种期为3月底4月初,生育期一般不超过120天,于7月中下旬收获;中稻的播种期在4月初至5月底,经过125-150天左右的生育期,9月中下旬收获;而晚稻的播种期集中在6月中下旬,生育期较长,一般在150天以上,十月中上旬收获。
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实施方案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的实施方案是当前我国农业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的实施方案,不仅是对水稻种植技术和品种选育的重要探索,更是对我国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围绕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实施方案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究这一重要主题。
二、区域试验范围与内容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的实施方案将涉及的区域范围包括五大水稻主产区,即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夏粳稻区、西南山区以及华南粳稻区。
试验内容主要包括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选育和应用、水稻种植管理技术等方面。
此次试验将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水稻种植习惯,制定相应的试验方案,旨在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提升水稻种植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三、实施方案的关键措施在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的实施方案中,各个试验区将采取一系列关键措施,以确保试验取得预期效果。
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精心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注重优质、高产、抗逆的特点。
加强水稻的栽培管理,包括但不限于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种植等,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针对性地推广农业科技,促进生产方式更加科学化和智能化。
四、对水稻种植的启示和影响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的实施方案,对我国水稻种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试验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可以为今后水稻种植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提高我国水稻品种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试验的成功实施将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
也将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的实施方案,是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尝试。
在此过程中,我认为应重视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结合,注重推动水稻种植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研究中下游地区水稻种植主要以籼稻为主,而在籼稻中,迟熟组水稻品种是被广泛应用的。
迟熟组水稻品种具有生育期较长,适应该地区的栽培环境,具有高产、优质的特点。
因此,对于中下游地区来说,中籼迟熟组水稻品种的选育和试验非常重要。
品种区域试验研究是为了评价和比较不同水稻品种在特定地区的适应性和表现而进行的试验。
在中下游地区进行中籼迟熟组水稻品种的区域试验研究,可以对品种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为选育适应该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该地区的水稻种植有着丰富的土壤和气候资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虫害、病害、水分不足等。
因此,在品种区域试验研究中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对于抗病虫害和耐旱性强的品种进行筛选和评估。
同时,还要考虑该地区农户的种植习惯和市场需求,选育适应当地需求的品种。
在进行中籼迟熟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研究时,首先需要确定试验的范围和规模。
可以选择几个省份或地市作为试验点,将不同品种进行种植比较。
在试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确保各个品种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生长发育。
试验过程中需要对每个品种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包括生育期、生长速度、株高、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等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还要评估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耐旱性、抗逆性等。
在收获时,要对稻谷进行品质分析,如稻米形状、颜色、外观、营养成分等。
通过对中籼迟熟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研究,可以选育出适应中下游地区的优良品种。
这些品种具有高产、抗病虫害、耐旱性好、品质优良的特点,能够满足农民的种植需求,并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品种的推广和示范,带动当地农民的种植观念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该地区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水稻是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并探索适应性措施,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气候变异等方面。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增加了水稻生长期间的热量积累和蒸散蒸发量,加快了水稻的生长速度和生育期,使水稻发育过程中的温度适应性受到挑战。
同时,温度升高还导致一些病虫害数量和活动频率增加,给水稻生产带来更大的病虫害压力。
其次,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也产生了影响。
降水量和分布的变化可能导致水稻生长期间的水分供应不足或过剩,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此外,气候变异还给水稻生育期间的灌溉管理和排水等农业措施带来不确定性和挑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适应性措施。
首先,科学种植结构调整是关键。
根据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适当调整水稻种植的品种和生育期,选择具有较强抗病害能力和适应性的新品种,以提高水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其次,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采用多种农业措施来应对降水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例如,加强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建设,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干旱和涝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同时,发展覆盖式栽培、节水灌溉等水稻生产技术,减少水分蒸散和浪费,提高水稻生产效益。
此外,加强病虫害预警和综合防控,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损失。
除了适应性措施外,长江中下游地区还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测能力,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技术推广,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和技术支持,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长江中下游水稻育种基地选址的评价研究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是我国水稻种植的主要区域之一。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选址一个合适的水稻育种基地显得尤为重要。
一、气候条件:水稻是适应于高温、多湿、长日照等气候条件下生长的作物,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好满足了这些条件。
其夏季气温较高,降雨充沛,阳光充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二、土壤条件: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土壤的肥力和灌溉条件等都会对其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壤以沉积物和河滩土为主,肥力较高,且易于灌溉和排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三、市场需求:选址一个水稻育种基地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的情况,如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无论品质多好,也难以盈利。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国内水稻消费和出口的主要区域之一,有着充足的市场需求。
四、技术支持:水稻育种需要技术的支持,包括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比较发达,拥有一批水稻育种和栽培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个理想的水稻育种基地选址地,其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都十分适合水稻的生长和发展。
此外,它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技术储备,这些优势都为水稻育种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西水稻生产问题与对策摘要:江西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与我国主要商品粮的来源之一,研究江西省水稻生产现状并提高江西省水稻综合生产力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与改善我国农业状况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江西水稻的生产现状,从农村家庭生产劳动力质量及积极性、自然因素、稻谷品种、基础设施等六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江西省;水稻生产;病虫害防治一、江西水稻生产情况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气候条件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具有丰富的淡水资源,有良好的水稻种植基础。
江西水稻生产分为双季早釉稻、双季晚釉稻、一季中釉稻、一季晚釉稻四种类型。
此外,还有少量的晚糯和晚粳。
双季早粕稻作为食用的品质较差,但作为米粉、酿酒加工用,其品质较好,双季晚釉、一季晚釉作为食用品质较好。
2015年,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达334.24万公顷,播种单位面积产量高达6065千克/公顷,总产量达2027.2万吨,其中早稻约占40%,中稻及一季晚稻约占14%。
[1]二、江西水稻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过低江西省水稻总产虽然可达两千多万吨,但其稻谷单位面积产量却仅仅只有六千多千克每公顷,明显低于周边省份单产值。
据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单产产值江苏省>湖北省>浙江省>湖南省>福建省>江西省,而江西省与江苏省的亩产差更是高达两千多千克每亩,与周边省份相比,江西省有待提高单产值。
[2]江西省水稻单位面积产值较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江西省中低等水平耕地较多分布较广,而高产田地较少。
(2)缺少大面积推广的优质稻种。
江西省符合国家标准优质水稻3级以上的优质水稻品种比较少,水稻品种资源需进一步提高。
(3)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较多青壮年年劳动力选择在外务工,第一产业优质劳动力占比较少。
(4)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据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江西省机耕面积为4043.8千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2%,而江西省机播面积仅有1119.0千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0%,机收面积为3550.2千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4%,与周边省份相比较低。
水稻种植的高温热害防治[致富早班车]-种植技术导语:早上好,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今天的“致富早班车”,我是杨林。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及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极端高温天气的频率也随之增加。
高温天气不但对人们的生活、出行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且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可以说,高温热害作为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粮食作物高产和优质的重要因素。
那么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以长江中下游稻区为例,向大家讲讲有关水稻高温热害的相关话题。
水稻高温热害是指在水稻抽穗结实期,气温超过水稻正常生育温度上限,影响正常开花结实,造成空秕粒率上升而减产甚至绝收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水稻抽穗前后各10天对温度最敏感,这一阶段,水稻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5摄氏度~30摄氏度,日平均温度在30摄氏度以上,就会对水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生产中,我们通常以日平均温度为热害指标,日平均温度≥30摄氏度,持续3天以上;或者是以日最高气温定义的指标,日最高气温≥35摄氏度,持续3天以上为发生热害指标。
高温对水稻植株的损害与水稻的生育时期的关系十分密切。
许多研究表明:孕穗期如果遇到持续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水稻花器发育不全,花粉发育不良,活力下降。
抽穗杨花期是水稻对高温最为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遇到持续的高温,会影响花粉成熟、花药的开裂,使花粉在柱头上不萌发,导致水稻不能进行正常的受精而形成空壳粒。
在灌浆期,当日平均温度为30摄氏度~32摄氏度,日最高温度在35摄氏度以上时,会使叶温升高,叶片的同化能力降低,植株的呼吸速度加快,导致灌浆期缩短,千粒重下降,发生高温“逼熟”现象,受灾严重的田块,平均结实率只能达到20%~30%。
1、主持人:通过这个片花,您对于水稻高温热害有所了解了吗?看来,这水稻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危害我们还真是不可小看。
那么,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预防高温热害的发生呢?我们请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曹娅晶老师来介绍一下。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 1.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水稻作为该地区的重要农作物,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并提出适应性研究。
2.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2.1 温度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水稻是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作物,温度是其生长和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
高温对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会导致米粒形状不完整,减轻产量。
因此,温度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2.2 降水变化尽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象因素较为复杂,但总体来说,该地区的降水量呈现不稳定的趋势。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降水分布和强度的变化,如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水稻作为耐水作物,对于均衡的水分供应十分敏感。
降水不均会导致水稻的病虫害增加,水分利用率降低,进而影响产量。
2.3 CO2浓度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适量的CO2浓度可以促进水稻光合作用,提高植株生长速度和产量。
然而,过高的CO2浓度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品质下降,严重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
3.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适应性研究3.1 选择适应性品种通过育种,培育出适应新的气候条件的水稻品种,如耐高温、耐干旱、抗虫病等特性。
这些品种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生产力和抗逆能力。
3.2 改进种植技术优化水稻的种植结构和种植技术,如改善水肥管理,调整灌溉制度,提供适宜的水分供应和肥料供应,以减少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
3.3 科学防控病虫害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减少气候变化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3.4 水稻种植与环境保护的结合在水稻种植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事指导>农事指南>农作物生长发育检索>水稻全部频道推荐:字体选择:大中小水稻生产与气象日期:2011-04-19 15:23 来源:中国种植业信息网点击:1501下载文件:水稻生产与气象水稻的适宜气候区与不适宜气候区了解水稻与气候、农业气候的适宜与不适宜,对水稻的合理布局,正确改革稻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等均可提供依据。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又具有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点,使我国拥有丰富的水稻气候资源,又有许多限制水稻生产的因素,因而形成了我国水稻分布的区域性和不连续性的区域特征。
3.1 水稻的适宜气候区凡有水源的地区,又同时满足以下两项热量指标,均可种植水稻:①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度以上的天数,大于110天;②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8度以上的天数,大于30天。
满足1)和2)的地区都可种植水稻。
3.1.1东北松花江流域、辽河下游是我国高纬度地区水稻集中栽培区,大于10度的生长期天数110天以上,适于一季早粳、特早熟早粳。
3.1.2华北黄河、海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较大,河北、天津、北京都有比较集中的产地。
生长季160-200天,适于种植一季中粳或早粳。
3.1.3淮河、秦岭以南至长江以北地区、四川盆地、江汉、陕南宜于大面积种植。
生长季220-240天,适于中、迟熟种,作一季早稻、一季中稻或一季晚稻栽培。
3.1.4长江以南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双季稻主栽区,生长季240-365天,水热充沛,宜于双季稻三熟制,以籼稻为主。
3.1.5云贵高原水稻呈垂直分布,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积温减少,生长季缩短,水稻品种随着改变,海拔2000-2600米种植粳稻;1400米以下种籼稻;1400-2000米之间籼粳混栽。
3.1.6西北地区只在有水源的地区才能种植水稻。
陕西的渭水平原、内蒙古的后河套平原、宁夏引黄灌区、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以及准葛尔盆地等都是靠河水、高山雪水、泉水灌溉种稻。
最新中国水稻种植分布教学提纲中国水稻种植区划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一、水稻的分区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
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
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
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
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
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摘要简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特点,结合近年水稻种植变化特点,分析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54-02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2012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3 013.7万hm2,稻谷产量20 423.6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4.64%。
研究表明,我国稻谷产量大部分用于人们的口粮(约67%),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水稻的生产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南方稻区约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4%,长江中下游的水稻播种面积约为全国总面积的59%。
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域,稳定该区域的水稻播种面积,对稳定全国水稻生产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南方稻区水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导致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仍有逐年减少现象。
纵观多年数据,长江中下游水稻双季稻种植面积1984―1997年保持相对稳定,1997年之后随着总种植面积的逐年下降,水稻总产量也随之逐年下降,而近5年又有回升趋势。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能力自2008年以后连续多年达到9 000万t以上的较高水平[1]。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7―2013年,水稻播种面积平均减少9.4%,而总产量增加了16%。
为更好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演变,展开如下分析。
1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产量较高,但是水稻生产情况极其不稳定,生产年纪间波动明显,变化幅度强烈,波动周期不规律,稳定性不够强。
影响该区域水稻种植业变化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1 播种面积是产业规模核心因素
以浙江省为例,1997年的稻谷播种面积为208.59万hm2,2013年减少到82.87万hm2,其稻谷产量也从1 238万t下降到580.2万t;种植面积减幅巨大造成了产量的巨大减少。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是区域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
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双季稻的总产在1997年之后出现多年产量大幅度的下降[2-8]。
1.2 单产提高促进总产量提升
近年随着水稻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中通过杂交稻应用与品种改良、施肥与农药应用等措施应用,水稻平均产量出现多年逐步提高趋势。
以浙江为例:稻谷单产量从1997年的5 935 kg/hm2增长到2013年的7 001 kg/hm2,单产增幅达18%。
水稻单产提高成为总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1.3 种植净收益影响产业规模
种植户的种植选择取决于水稻收购价格、水稻投入成本、种植政策补贴力度3个因素的综合净收益。
生产中用工成本高、农资投入高等问题导致生产总成本高、种植比较效益不断下降。
从社会层面看,水稻种植户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高效生产技术应用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稻生产净收益的提高。
种植户的最终净收益,影响了水稻种植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户是否种植水稻。
通过种植群体的总体性选择影响了整体产业规模。
1.4 种植比较收益影响农户种植选择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资源优越,雨热同季,适宜作物多样。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比较收益较高的果蔬类作物对种植户的吸引力更高。
笔者调查,种植葡萄、西瓜等果蔬作物的收益为水稻种植的8~20倍。
于是更多种植户将水稻用地转种较高收益作物,导致水稻的种植空间被挤占[1-2]。
1.5 城市化挤占耕地面积,影响水稻种植规模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近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该区总耕地面积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幅度减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耕地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
随着农业可耕地面积的减少,水稻播种面积受到进一步挤压[3-8]。
1.6 气候条件影响水稻种植总产量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较大,不同年份的降水等因素差异大,是该区域水稻生产能力不稳定,生产波动变化幅度强烈的重要原因。
气候因素影响了区域性的水稻总产量水平,水稻生产期间主要的气候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夏季高温、春秋季低温等,这些因素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
1.7 非农就业影响种植者人工投入
在我国水稻生产中,非农就业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变化的关键因素[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农业种植者进入城市务工,使得农业劳动力迅速减少,进而影响水稻种植产业发展。
2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变化分析
由于近年种植影响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出现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单季稻面积增加,双季稻面积减少
浙江省水稻种植双季稻种植面积从1993年的86%下降到2004年的34%;单季稻种植面积从1993年的14%上升到2004年的66%[6]。
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各省份均有不同程度双改单现象的出现[2]。
2.2 传统手工插秧方式逐步减少
手工插秧的种植方式因为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导致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手工插秧种植方式已经从占水稻总面积85%左右的水平下降到约50%的水平。
陈品[4]研究指出近10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精耕细作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手栽稻由于用工多,逐步退出稻作方式的主体位置。
2.3 轻简稻作方式有较快发展
用工较少的轻简种植方式发展很快。
水稻直播和机插秧的种植方式由于用工较少,近年发展迅速。
潘晓华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江西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消失的直播栽培近年来发展迅速,2010年直播面积达到20万hm2左右。
目前,抛秧、直播和机插秧分别占25%、12%和13%左右[3]。
此外,用工多的多次施肥措施也被轻简的“一底一追”施肥方式取代。
3 发展方向及研究讨论
水稻种植方式跟区域性生态环境明显关联,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变。
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业发展方式、稻作技术变革以及农户的水稻生产目标等因素对稻作方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3]。
水稻种植方式的发展演变会影响水稻生产技术的发展。
比如,省工而产量不稳定的直播稻方式迅速发展,会进一步影响水稻产量的稳定性,将来可能发展成重要的技术问题,而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水稻机插秧应成为我国未来主导的水稻种植方式,但目前机械插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还有水稻施肥与喷药的机械化发展,省工且廉价的缓控释肥料应用都应成为水稻种植业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社会发展,对稻谷的总需求量仍然在稳步提高,但是耕地面积在日益减少,大量农业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
水稻种植业的稻谷需求逐步增长、耕地面积减少、农业劳动力减少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在水稻轻简种植方式发展的趋势之下,提高水稻单产同时降低农业用工,提高农业机械与农资产品利用率,都应成为水稻种植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