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2018度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157.94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商贸工业科研诚信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詹克钰(长春财经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为治理学术不端问题,加强科研诚信建设,2018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制度,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学术不端,政策之密集,手段之严厉,措施之全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
同时,国家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与学术评价机制改革,力图从制度根源上解决学术不端问题。
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下,在学术界的支持和努力下,学术不端治理成效显著,科研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健康良好的学术生态正在形成。
此外,为了巩固成绩,进一步强化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应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科研诚信建设新格局。
关键词:科研诚信;信用体系;科研管理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07.049我国学术界的风气总体是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能够潜心钻研、严谨治学,但学术不端行为依然存在。
相关部门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制度,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学术不端,政策之密集,手段之严厉,措施之全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
同时,国家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与学术评价机制改革,力图从制度根源上解决学术不端问题。
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下,在学术界的支持和努力下,学术不端治理成效显著,科研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健康良好的学术生态正在形成。
1科研诚信制度体系日趋健全《若干意见》是我国科研诚信建设领域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
《自然》杂志两次做出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在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方面越来越强硬”新规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处置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强打击措施”称赞“中国在解决科学欺诈问题上树立了强有力的榜样”。
2018年11月,中组部、发改委、科技部等41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合作备忘录》),对科研诚信建设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英才计划”2018年度工作总结会暨专家咨询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_2018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2月18日,“英才计划”2018年度会暨专家咨询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王恩哥院士及各位委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等出席总结会。
总结会由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主持。
“英才计划”2018年度工作总结会总结会上,怀进鹏向各位专家、各参与单位和社会各界对“英才计划”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他指出,“英才计划”是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探索和实践。
2018年“英才计划”工作方向明确、统筹全局、重点突出,成效显著,为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和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强调,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人才资源作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越来越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关键。
要强化使命驱动,主动谋划,不断加大对战略性基础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要着眼未来发展,不断创新“英才计划”工作机制,拓展影响力和联动效应;要完善“英才计划”的持续跟踪机制,不断探究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善于借鉴国际经验与规律,营造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生态。
中国科协将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作用,不断总结工作规律,开创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新格局,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科协贡献。
王启明在总结会上表示,“英才计划”作为“拔尖计划”的姊妹篇,五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逐步探索出了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英才模式”。
“英才计划”已经纳入“拔尖计划”2.0实施意见,教育部将与中国科协一起积极推进“英才计划”实施,为更多痴迷于科学的青少年才俊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
2018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2018中国智库报告!
2018年中国智库综合影响力50强出炉。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位列中国智库综合影响力榜单第22位,比2017年上升7位。
同时位列高校智库系统影响力排名第3位,中国智库社会影响力排名第20位。
报告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自2014年起连续六年发布。
《2018中国智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与智库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中国智库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创新与转型发展对智库建设的实际需求,力图对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项目组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到被访者对中国现有智库的主观评价信息,并运用问卷信息处理程序,计算加权得分获得中国智库综合排名与各类别排名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发布论坛暨学术评价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19年3月26日,由中国人
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
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
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
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发布论坛暨学
术评价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国内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党校及行政学院的负责人,人文社科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学术评价研究界和学术期刊出版界的专家学者约900人参加了会议。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复合评价的理念与多元评价的实践”。
主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发布了2018年度转载指数排名及分析报告和2018年版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研制报告,有关领导同志向“2018年版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代表颁发了证书。
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述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秦宣、《社会科学战线》主编陈玉梅、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义堃、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武宝瑞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等,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会议还举办了“科研管理与学术评价分论坛”“教育分论坛”“人文分论坛”“法政分论坛”“经济分论坛”等5个分论坛。
(思 齐)。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2014年年度报告2014年,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积极履责,循例出席学校2014年新年报告会、2014年学校科研工作会议、2013-2014第二学期工作部署会议、2014年院长工作会议、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工作部署会议等学校重大会议。
此外,学校学术委员会主要召开了以下会议、开展了以下活动:——2014年7月2日(星期三)下午2:30,学校学术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评审推荐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候选成果。
会议由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利明主持,部分申报成果奖的委员因回避未参加会议。
会议通过分学科组讨论评审共推荐候选成果81项,最后由全体会议无记名投票表决,决定在校内公示无异议后推荐45项成果申报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另有5项成果候补。
——2014年9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为提高学校科研综合改革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操作性,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专门组织了对学校学术委员会的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管理、核心期刊、考核与奖励及研究机构与智库建设等4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科研项目管理,委员们对于采取管理费与相关补贴机制降低科研项目执行成本、运用间接经费建立科研人员智力补偿机制等措施、十大教学标兵与十大创新团队评选、在校内项目体系中增设智库类项目等措施给予了较高程度的认可。
关于核心期刊、考核与奖励,在核心期刊分级原则中将最优期刊纳入目录、实施质量优先的科研考核方式、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估和全方位激励、对多元化成果的认可、对高水平成果的折合比率提高等方面,得到了大部分委员的认可。
关于研究机构及智库,大部分委员认可新成立研究机构需要设计启动经费、孵化认定等”门槛“,积极培育对于已经具有核心团队和实质成效的研究机构,同时完善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并置于管理平台下进行同一管理是可行的模式。
智库成果方面,重点考察”采纳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多数委员的支持,其次是参与政策制定。
人大科技调研报告《人大科技调研报告》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对传统产业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大科技领域的发展现状,本次调研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对人大的科技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科技资源科技发展需要良好的科技资源作为支撑。
我们了解到,人大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包括人才、设备和资金。
人大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拥有丰富科研经验和卓越学术成就的教授;同时,人大还拥有一流的研究设备和实验室,为科研工作提供了便利;此外,人大还拥有丰富的科研经费,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支持。
这些科技资源为人大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二、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是衡量一所高校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人大的科技成果进行调研,我们发现人大在多个科技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人大的科研团队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如人脸识别技术的突破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在生物医药领域,人大的科研团队致力于新药开发和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成果。
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不仅在学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科技合作科技合作是推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科技合作,不同的机构和团队可以共享资源,合力攻关,推动科技创新。
我们了解到,人大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多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这些合作关系不仅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共享,也为人大科研团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同时,科技合作也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的社会效益。
四、科技政策科技政策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指导。
人大高度重视科技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通过对人大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人大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包括科研项目立项、科研成果评价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2018年年度报告
2018年,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积极履责,出席了2018年学校科研工作会议、2017-2018第二学期工作部署会议、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工作部署会议等学校重大会议。
此外,学校学术委员会主要召开了以下会议、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参与重大项目选题及评审工作
2018年,按照《中国人民大学重大科研选题征集办法》,学校学术委员参与了2018年学校重大规划项目的选题推荐工作,经过学校学术委员通讯评审,审议通过了2018年学校重大规划项目立项名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我国合宪性审查体系:原理、制度与实践、农村社会学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1847-2017)、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等共13个项目,总结金额1180万元。
二、参与学校科研机构评估工作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机构设置与管理办法(修订)》,学校于2018年6月启动了院属研究机构评估工作,本次评估周期为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评估内容包括机构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综合运行情况、科研项目、经费、咨询报告、发表成果与学术活动等。
评估工作包括机构、学院提交评估材料,科研处初审,向低活跃度机构及所在学院反馈初评结果并受理补充材料,组织学科专家对低活跃度机构进行评估。
最终全部评估结果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审定。
目前我校在册院属研究机构共182个,其中160个参加本次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机构10家、“合格”机构122家、“整改”机构24家,“撤销”机构4家。
三、召开第十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2018年6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
会议由王利明常务副校长主持,学校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出席,主要听取了规划处朱信凯处长关于数学学院筹备及组建方案的报告、关于丝路学院筹备及组建方案的报告、关于“双一流”学科标志性重大平台情况的汇报;同时会议还听取了刘元春副校长关于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立项情况的通报;全体学术委员就上述四项议题进行了认真审议及讨论。
四、推荐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评选学校首届科研标兵
2018月9月14日,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校长刘元春主持,主要听取了科研处严金明处长关于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学校科研标兵评选工作情况的报告,然后通过
分学科组评审、大会投票表决,决定向北京市推荐63+21项成果。
经各学院学术委员会推荐、学校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评审、公示,并经学校批准,决定经济学院方福前等10人为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标兵,哲学院段忠桥等17人为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奖获得者。
五、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
按照学校部署,对照《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育部令第35号,以下简称规程),并参考部分兄弟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对《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与规程不一致的部分进行了修订,主要的变化涉及学术委员会的定位、任职条件、职责权限等部分,经多次召开章程修订征求意见座谈会、专题办公会,最后经学校校长办公会审议,学校党委常委会审定,201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发布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