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史专题第一讲
- 格式:ppt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33
先秦史专题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历史学专业的选修课,大二上学期讲授。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择取先秦历史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分专题加以讲授。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认识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规律为主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结合,通古今之变,兼具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功能。
力图通过这样的专题研究讲述方式,对先秦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与特点有所把握,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问题和成果有所了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先秦史研究的史料与方法,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早期国家与商周政体的特征,夏商周社会组织结构,春秋战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历史研究能力,史学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形成中学教师必备知识结构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基本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但切忌简单的知识结构介绍,应在厚基础的原则下,启迪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129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灭六国中国各个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特点、沿革及内在原因;课程教学难点是先秦史料的阐释。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配以课堂讨论,个别答疑。
讲授时电子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重点难点内容。
每节课讲授的内容随时布置课后思考题,预习或复习课堂知识。
适当,灵活进行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理论素养。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讲先秦史研究回顾(2 学时) 1.教学内容(1)先秦史研究的时间范围及特点(2)先秦史研究回顾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2)难点是理解古史辨派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第二讲先秦史料述要(2 学时) 1.教学内容(1)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原始社会与夏代的史料究(3)殷商史史料(4)西周、春秋与战国史史料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掌握先秦史料的基本特征。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第1讲人之初:我国境内发现的重要猿人遗址人类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一道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的三个谜团。
人类对它的早期探讨,表现为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
“神造人”是东西方关于人类起源传说的共同基点。
对它的科学探索,出现在19世纪。
首先提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是英国著各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
他在两部名作《物种起源》(1859年)和《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1871年)中,以“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理论,破解了生物进化之谜,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早已绝迹的类人猿的全新论断。
对“猿变成人”的内在原因做出科学解释的是恩格斯二这位马克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思想伟人,于1876年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后收入《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论证了“劳动创造了火本身”的命题。
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发现的大量的早期人类化石,一再证明了它盼科学性。
东非、北非以及西亚地区,一直被考古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视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境内发现了为数众多的猿人遗址、遗物,为进一步解决人类起源问题提供了系统而珍贵的材料。
7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在所著《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问题的考古学研究》一书中,明确地将中国列为世界六大文明起源地之,彻底纠正了西方学者此前推测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是在本土独立发生发展的结论,日益为中外学术界普遍接受。
据吴新智、黄慰文、祁国琴编著《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同阶段的古人类遗址在我国均有发现,其中,直立人阶段有22处。
早期智人阶段12处;晚期智人阶段47处。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除了世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营口金牛山人、山西丁村人、陕西大荔人之外,近年所发现和报道的安徽繁昌“人字洞”猿人遗址、重庆巫山人的新材料,把我国境内早期猿人的出现时间大大提前,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人类文明韵重要起源地之一。
第一单元:先秦史第一讲:华夏文明的起源问题1.东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论红山文化社会、红山玉制礼器与文化信仰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之影响2.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良渚文化社会体系:良渚玉制礼器与文化信仰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之影响江南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山东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华西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4.山东龙山文化5.龙山时期文化第二讲:论新石器遗址与文献中的五帝时代1.铜器来源问题第三讲:二里头与二里冈1.夏文化,分布地区、社会形态、信仰体系2.二里头遗址3.文献中对夏朝的描述(读史记夏本纪、尚书夏书、竹书纪年)4.夏文化从二里岗遗址看社会体系文献中描述夏商之间的关系(读史记、尚书汤誓、竹书纪年)二里岗与殷墟遗址的比较第四讲:殷商文化1.文献读(读史记商本纪、尚书商书、竹书纪年)2.从甲骨文记录看尚待历史大事与商人信仰3.青铜器铭文第五讲:中原铜器文化信仰1.殷墟遗址出土文物2.夏商周礼器之考3.殷商周文化多元性第六讲:夏商时代的边疆文明1.新干大洋洲2.三星堆文化第七讲:西周史1.商周关系2.文献中关于建立周朝的记载:读史记周本纪、尚书周书、竹书纪年3.西周铭描述建立周朝第八讲:周礼1.西周礼制选读铭文第九讲:东周1.东周王陵,东周考古遗址2.文献阅读:周本纪第十讲:春秋列国1.齐、楚、秦、吴、越2.文献阅读:春秋左传第十一讲:战国列国史1.战国社会情况与历史大事,列国之间的关系2.选读文献:国语,战国策3.春秋战国礼器风格第十二讲:楚文化1.楚帛画2.楚简3.百家思想第十四讲:草原地带文化1.燕国与中山国文化2.草原文化第十五讲:秦史1.从历史与思想史论统一天下之活动选读吕氏春秋2.秦史选读:秦始皇本纪3.秦灭历史4.秦始皇统一文字与帝国意识形态选读秦简5.秦始皇帝陵第十六讲:西汉史1.从高祖至武帝2.帝国体系之形成,经济与政治3.选读文献:孝武本纪;盐铁论第十七讲:西汉文化1.西汉玉制礼器、江南丧葬文化2.马王堆帛画、壁画3.马王堆帛书5.经籍之形成6.西汉对后期历史的影响第十八讲:武帝之后的西汉和新莽时代1.新潮参考书文献《史记》《尚书》《春秋左传》《竹书纪年》《国语》《周礼》《诗经》《楚辞》《盐铁论》班固《二都赋》论著顾颉刚等:《古史辨》苏秉琪:《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第一讲先秦时期讲义–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一、先秦时期简介先秦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的历史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先秦时期的文化、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和贡献。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周天子失去了大部分的统治权,导致诸侯分裂,为了争夺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而发生大量的战争。
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就是《左传》的记载,使得春秋时期得以成为历史的第一个时期。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一个战争不断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争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优势,史称“诸子百家争鸣”时期。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成就,如墨子、庄子、荀子、孙子、韩非子等人的成就都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三、思想家及其思想1. 儒家儒家以孔子为代表,讲求仁、礼、义、诚、孝、悌等美德。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其主要思想包括“仁爱、中庸、教化、礼仪、忠诚”等。
2. 道家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强调道、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和“无为而治、隐遁自保、修身养性、保持自然”等主张。
3. 墨家墨家以墨子为代表,讲求“爱人如己、坚持《兼爱》、排斥战争、主张实用主义的工程实践”等主张。
4. 法家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以法治社会,讲树立法律的权威和效力。
推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民族主义思想。
四、经济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夺和竞争,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城市、铁器、青铜器、玉器、丝绸等各种产品的制造和使用也大幅度提升,取得显著的发展成就。
五、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共治体系也普遍出现。
各个诸侯国之间通过互相封赏彼此来达到势力的扩大和地盘的扩张。
2. 分封制度“诸侯并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通过分封制度来进行分权,达到各自掌握政治、军事的权力以便于进行统治。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第1讲人之初:我国境内发现的重要猿人遗址人类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一道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的三个谜团。
人类对它的早期探讨,表现为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
“神造人”是东西方关于人类起源传说的共同基点。
对它的科学探索,出现在19世纪。
首先提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是英国著各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
他在两部名作《物种起源》(1859年)和《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1871年)中,以“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理论,破解了生物进化之谜,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早已绝迹的类人猿的全新论断。
对“猿变成人”的内在原因做出科学解释的是恩格斯二这位马克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思想伟人,于1876年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后收入《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论证了“劳动创造了火本身”的命题。
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发现的大量的早期人类化石,一再证明了它盼科学性。
东非、北非以及西亚地区,一直被考古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视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境内发现了为数众多的猿人遗址、遗物,为进一步解决人类起源问题提供了系统而珍贵的材料。
7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在所著《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问题的考古学研究》一书中,明确地将中国列为世界六大文明起源地之,彻底纠正了西方学者此前推测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是在本土独立发生发展的结论,日益为中外学术界普遍接受。
据吴新智、黄慰文、祁国琴编著《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提供的统计数据,不同阶段的古人类遗址在我国均有发现,其中,直立人阶段有22处。
早期智人阶段12处;晚期智人阶段47处。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除了世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营口金牛山人、山西丁村人、陕西大荔人之外,近年所发现和报道的安徽繁昌“人字洞”猿人遗址、重庆巫山人的新材料,把我国境内早期猿人的出现时间大大提前,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人类文明韵重要起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