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件04-第四章
- 格式:pptx
- 大小:307.31 KB
- 文档页数:20
政治经济学04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实现的。
本章从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入手,介绍了市场的形成过程以及资源配置的不同手段,接着又介绍了市场体系的差不多特点和各类市场的运行特点,重点分析了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及其功能。
第一节供求与市场一、供给与需求每种商品的市场都有一个需求方面和一个供给方面。
在商品市场上,商品的生产者不断制造商品和出售商品,形成商品供给的一方;商品的购买者因各种消费需要形成商品需求的一方,这两个方面通过媒介物货币和市场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互相制约,构成商品市场活动的差不多内容,形成商品市场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关系。
(一)供给所谓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或售卖者投入市场、或能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数量。
商品供给受多种因素阻碍。
阻碍供给的因素要紧有:第一,商品的价格。
市场的供给量与商品的价格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形下,受利益机制的制约,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企业生产的商品也就越多,其供给量就越大;反之,商品价格越低,其供给量就越少。
商品的价格与其供给呈正相关关系。
此外,其他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对商品的供给有一定的阻碍。
如其他相近商品价格提高,就可能引起生产者转产其他价高利大的相近商品,从而缩减原有商品的生产和供给。
第二,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要素的价格是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产要素价格的高低直截了当阻碍到产品生产成本的高低,进而阻碍到生产经营该产品利益的大小及该产品供给量的多少。
第三,生产技术状况。
要紧包括生产规模的大小、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等。
在投入量既定的情形下,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经营该产品的利益,从而增加该产品的供给量。
第四,生产者对以后商品价格变动的预期。
市场是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生产者必定要对其所生产的商品的市场前景进行推测,假如预期该商品价格会降低,生产者就会减少该商品的生产;反之,假如预期该商品价格会上升,生产者就会增加该商品的生产。
第二篇社会经济制度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占有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的形式。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共同参与平均利润的瓜分,土地所有者则以地租的形式获取超额利润。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经济制度是指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并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以及由其决定的产品分配制度,构成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不断地准备着这两个条件,这是通过经济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道路。
但是,仅靠经济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发展资本主义,会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刺激作用。
新兴资产阶级在强烈的致富欲望的推动下,便采取暴力手段来加速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由此才把这个过程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迫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使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具体包括如下四方面的内容:(1)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2)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因此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3)产品的分配方式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得的只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4)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