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
- 格式:ppt
- 大小:214.00 KB
- 文档页数:81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古代汉语常识第四单元第一节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什么是古注?简单地说,古人的注释,通常称为旧注或古注。
从时间上说,清人和清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
是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解释。
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要参看注解,不仅要参考现代人的注解,还要参考古注。
古注的作者去古未远,他们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后人更了解,同时他们注释一部书,有的要花费几十年时光,甚至耗尽一辈子心血,因此,他们能够作出比较精当而又符合历史情况的注释。
因此,了解古注的发展过程、古注的类别、古注体例、古注的术语,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因此,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古注概述、古注的类别、古注的体例、古注的术语。
一、古注概述注解古书的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项工作开始于汉代。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这是语言本身的发展决定的。
书面语言由西周先秦发展到汉代,由于语言的发展以及口授、传抄的错误等原因,汉代一般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儒家经书。
于是有人专门为这些经书作注解。
第二,汉代崇尚经学推动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汉代在秦国的基础上取得了国家空前的统一,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汉武帝出于政治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因此经学(指儒家著作)出现空前未有的昌盛局面。
汉代统一以后,为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做了三件事:独尊儒术,发动民间献书,立五经博士。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
“十三经”的由来有一个过程:汉代为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后来不断增加,至唐代已有十二经——《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宋代为十三经——加《孟子》。
因此现在十三经的顺序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古典文献学中国文献学新编绪论一、文献1、古代涵义的演变(1)出处:《论语·八佾》(现存古书中)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
献,贤也。
”献:贤才,指那些博学多识的人(当然也要有美德。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一词为书命名文:引古经史献:诸臣奏议、诸儒议论(3)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文献:书籍资料2、文与献的关系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
3、与当代术语的关系(1)“古籍”、“古书”(2)“图书文物”(3)情报4、科学定义(1)洪湛侯: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2)杜泽逊: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3)今天,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5、古今文献的分类(1)时代标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等(2)学科标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3)文献组群: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二、文献学1、文献学的历史溯源于先秦两汉的文献整理工作宋代郑樵、清代章学诚系统研究其理论近代郑鹤声、张舜徽等以之名书2、名称概念及其演变(1)旧称:校雠学(由古书校勘工作发展而来)(2)泛称:国学、汉学、中国学(与西学相对)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为保存本国文化,并与西学相抗衡,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国学”的概念,意指“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
3、国学范围的界定胡适:一切关于中国的学问★钱穆:中国传统学问马一浮:儒家的六经之学4、文献学的科学定义(1)“文献学”就是关于文献研究和整理的学问,研究内容包括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等方面。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名词解释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枚《宋诗钞》练习题2(1)书目、索引书目:刘向、刘歆《别录》、《七略》;索引:《杜诗引得》(2)字典、词典字典:《说文解字》、《尔雅》;词典:《辞海》(3)类书、政书1.类书——《皇览》,魏文帝曹丕时编的最早的类书;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百氏六帖》;宋代:《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2.政书——“三通”:唐人杜佑《通典》、宋人郑樵《通志》1.甲骨文集合:甲骨文合集(P42):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所编的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共13册,该书选存了文句完整或比较完整,以及文句虽有残缺但内容较为少见的甲骨41956片,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3.熹平石经:从东汉末年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矫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4.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文字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6.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7.丛书: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8.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9.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10.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练习题1总集的种类:(1)通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萧统《文选》、《古文辞类纂》;(2)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宋姚铉编集的《唐文粹》;(3)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4)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董诰《全唐文》。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