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的形成过程
- 格式:pdf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6
如何理清民国时军阀混战的历史?长文多图预警。
这是一个遍地烽火的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年代。
这段历史因此也显得格外的纷乱复杂。
具体到北洋军阀,我们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几个历史阶段,以方便我们理解。
第一阶段是北洋军阀的形成(1911-1916,辛亥革命到袁世凯去世);第二阶段是军阀混战(是1916-1926,袁世凯去世到国民革命军北伐);第三阶段是北伐战争(1926-1928,誓师北伐到东北易帜)。
理论上说,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后,中国大地上再也没有北洋五色旗存在,都换成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然而军阀还是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接下来还有蒋桂战争(1929),中原大战(1930)等等。
一直到抗战爆发,国民政府都不曾事实上统一全国军政军令(阎锡山、桂系、红军等)。
北洋五色旗民国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一、北洋军阀的形成(1911-1916)事情还要从甲午年说起。
1894年甲午战争大清败于日本,朝野震动。
落后就要挨打,怎么办?大家一致认为要军事现代化。
于是全盘西化,由袁世凯主持开始小站练兵。
1901年,袁世凯接任北洋大臣,组建北洋六镇,北洋军(这个时候还不是军阀)开始形成。
六镇共7万余人,为大清国精锐陆军部队。
在那个年代,“北洋”这个词简直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后来叱咤中国政治舞台的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等,都出身北洋六镇。
1908年慈禧去世,摄政王载沣把袁世凯赶回老家。
载沣遛鸟逛街长大,忽然被捉来统治偌大个国家,有如老农被推进波音飞机驾驶室。
瞎搞一气后,到1911年,大清眼瞅就要完蛋了。
--------------------------------------------辛亥革命形势图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稀里糊涂就成功了(孙中山黄兴等事先根本不知道),清军协统黎元洪被从床底下拉出来当起义军都督。
一文搞清民国军阀混战史,看看各省都有哪些军阀?1912年,随着武汉的一声枪响,辛亥年的这场革命,使清王朝走到了尽头。
我们常说,辛亥革命并不算一场彻底的革命,虽然推翻了腐朽满清政府,也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国民政府,但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形势图革命党在与袁世凯博弈中的失败,使得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
在袁世凯成功打击二次革命后,实行总统独裁制,独揽全国大权,并在美日赢等国和手下将领文人团队的鼓动下,复辟帝制,实现君主立宪,最终招全国反对,地方掌握军权的实权人物纷纷宣布独立,云南的蔡锷甚至拉起旗帜,起兵反抗,爆发了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形势图袁世凯复辟失败后不久便死去。
经过独裁和复辟的破坏,原先的国民议会已经形同虚设,而无论是北洋的将领还是地方的大员都没有能力掌握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全国局势。
于是,刚刚成立五年的中华民国,进入了纷乱割据的军阀混战时代。
北洋军阀时期北洋军阀起源于李鸿章编练的新军,甲午大败之后,李鸿章提拔袁世凯组建现代军队。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并培养亲信,控制全军,最终在辛亥革命中辖军自重,逼迫清帝逊位,窃取胜利果实。
小站练兵时期北洋军官合影在袁世凯培养的这些亲信中,就有被称为北洋三杰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民间把他们唤作龙、虎、狗。
(狗是夸人,不是骂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形成了直系、皖系、奉系三大军阀。
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直系军阀,先以冯国璋为首,冯国璋之后,则以曹锟和吴佩孚为领袖,直系军阀的主要地盘为直隶省、湖北省、江西省、江苏省。
皖系军阀,领袖为段祺瑞,主要将领包括徐树铮,倪嗣冲,段芝贵等人。
而地盘包括北京、甘肃、陕西、山东、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市。
奉系军阀,首领为张作霖。
张作霖原是晚清时期的土匪头子,自觉没有前途,便绑架盛京将军的夫人,跪求盛京将军收编自己,摇身一变成为帝国官军,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东北王。
张作霖出生于奉天,称奉系,底盘主要为黑龙江、吉林、奉天。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与政治动荡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军阀混战与政治动荡。
这一时期的历史为我们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困境。
本文将从军阀的兴起、政治动荡、各派军阀的斗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军阀的兴起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后陆军的解散。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然而,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很快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早期的中央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大片领土,滋生了众多地方军阀的崛起。
军阀们往往是地方势力的代表,他们掌握了一方的军队和经济资源,通过武力控制局势。
由于缺乏中央政权的约束,军阀们为了争夺地盘、权力和资源展开了互相残杀的角逐。
二、政治动荡随着军阀的兴起,中国的政治局势一片混乱。
各个势力相互角逐,各种政权相继建立和垮台,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成为了一个梦想。
同时,外国列强的干涉也加剧了中国的政治动荡。
政治动荡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各个军阀控制地方,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贫困。
同时,战争的蔓延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危机。
三、各派军阀的斗争民国时期,中国的军阀们被分为北洋军阀、湖南派、湖北派、广东派等派系。
这些派系以各自地盘的特点为基础,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展开争夺。
其中,北洋军阀是最为强大的势力,拥有领导权和核心地位。
北洋军阀以与外国列强勾结为手段,通过对其他派系的控制和打压,维持了一定的统一。
湖南派和湖北派是南方军阀的代表,他们多次结盟,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势力。
他们推崇着“联省决战”的理念,试图通过南方统一,消灭北洋军阀。
广东派则以孙中山为代表,他是唯一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军阀。
他不仅领导了辛亥革命,还倡导三民主义,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然而,这些派系间的斗争并没有为中国带来真正的统一和稳定。
相反,军阀们的争斗使中国更加分裂和脆弱,国家的命运也被拖入了深渊。
结语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与政治动荡使中国经历了艰难的时刻。
这一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一个民族的基石,只有通过合作与和谐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
一篇文章读懂北洋时期所有的军阀从清朝灭亡到奉系军阀东北易帜的这十六年时间里,军阀混战不断,“北洋政府”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实权则属于控制北京政府的各军阀。
北洋政府是民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对这段历史很模糊,今天作者就以一篇文章为大家介绍一下北洋时期的军阀。
北洋五色旗一、袁世凯时期1912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中国开始进入民国新纪元,袁世凯以北洋新军虎视群雄,最终成为了民国的实际控制人。
袁世凯的政府是以北洋新军这个军事集团为主导,因此实际上来说袁世凯也是军阀。
袁世凯1916年袁世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彻底把持了北洋政府的实权,但他还不够满足,他还妄图称帝,结果仅仅在他称帝八十三天后,就被赶下了台,最后在众叛亲离中孤独地死去,袁世凯时期的北洋政府正式结束。
二、北洋系军阀袁世凯死后,没有一个人能单独控制数量庞大的北洋新军,原本就派系林立的北洋新军分成三个独立的军事集团,他们相继把持中央政府大权。
1、皖系军阀1916年袁世凯死后,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事集团,扶植黎元洪为大总统,但实际掌权的却是作为总理的段祺瑞。
1920年皖系军阀在直皖战争中被打败,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主要控制范围为安徽、两湖等地区。
2、直系军阀直系军阀是以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军事集团,因首脑冯国璋为直隶人,因此称其为“直系军阀”。
1920年,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张作霖在“直皖战争”中打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张作霖实际上没有出力),开始控制中央政府。
其中孙传芳和吴佩孚是直系的后起之秀,在他们崛起时,控制中央政府的是奉系的张作霖。
主要控制范围为直隶、山东、江西等地区。
3、奉系军阀奉系军阀是以张作霖及其几个拜把子兄弟为代表的军事集团,因为张作霖是奉天人,因此称其为“奉系军阀”但从根源上讲,奉系并不是北洋系,它只是依附于北洋系。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军阀打败直系军阀开始控制中央政府。
专题3:中华民国时期军阀及战争概略民国肇自1911年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后,北洋势力代替同盟会取得全国领导权,但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导致民国建立后全国上下新旧势力盘踞,1912年开始,北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削藩,对各地军阀进行打击、取缔,从而取得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但自袁世凯复辟后,孙中山则在南方呼吁并发起反袁战争,从此时开始遍及中华大地的军阀混战就一直持续到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为止。
从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形式上获取全国统一后,推进各地军政统一,由于对北伐战争的利益分配不均,中央和地方掀起新一轮的军阀混战,直到1933年中原大战结束才告一段落,即便如此,从本质上来说,直到新中国建立遍及全国或者地方的大小军阀混战也层出不穷,甚至愈演愈烈。
基于此,依据是否有先进的指导思想,将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分为如下两个阶段;旧军阀:辛亥革命后到北伐战争结束1912.1~1928年新军阀:北伐战争结束到新中国成立1928年~ 1951年5月23日一、包括各省的反清斗争因为在武昌首义后,除湖北外其他省份从名义上依然归清政府领导,基于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一直持续到民国建立。
二、北洋政权及独立各省的南北战争,代表作:1、1913年7月至9月,李烈钧、黄兴、程德全等宣布独立各省都督对袁世凯代表的北洋政府;(史称二次革命,本质上时北洋政府借款扩军准备发起北南统一战争,此时,北洋政府势力也不足以统一全国)2、1915年12月25日至1916年7月14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武装对袁世凯代表的中华帝国;(史称护国战争)3、1917年7月至1918年5月,孙中山、唐继尧、陆荣廷、程潜等武装对段祺瑞、冯国璋、吴佩孚、张敬尧代表的北洋政府(史称第一次护法战争,起因为段祺瑞政府欲建立新国会,取缔旧约法,并解散国民党,以武力实现北南统一)。
所以说本质上是北南统一战争。
但是此时,段政府从实力上也不足以统一全国,尤其在经济崩溃的情况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民国的军阀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导语:一声炮响,唤醒了已经痛觉的中国人民,辛亥革命的产生,正是自下而上的民众,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行,而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莫过于推翻了满
一声炮响,唤醒了已经痛觉的中国人民,辛亥革命的产生,正是自下而上的民众,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行,而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莫过于推翻了满清政府,同时也推翻了中国数千来的帝制。
辛亥革命的主力,是所谓的新军。
说起新军,不得不说与袁世凯有关,正是他的小站练兵,让清政府看到了新式陆军的战斗力,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走过来的清政府,最大的认识,莫过于洋枪洋炮的可怕,洋人军队的威力。
对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来说,组建新军,最大的目的在于保卫他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因此,首先在直隶由袁世凯组建保卫北京的部队,也就是日后的北洋军,而在其他各省,根据各省规模的大小也开始组建新军。
对枭雄袁世凯来说,组建新军是他的一个机会,因此,他不折不扣的执行,但是却加入了很多的私心进去。
对于袁世凯来说,1895年就开始的小站练兵,已经奠定了北洋新军的基础,其中的龙(王士珍),虎(段祺瑞),狗(冯国璋)三杰,就是小站练兵时期跟着袁世凯起家的。
在袁世凯就任北洋大臣和练兵大臣后,常备军(北洋新军)迅速扩张,到1906年,已经有六镇之多,大约有七八万人的兵力。
这些部队,就是袁世凯的家底,虽然在1907年后,袁世凯日受排挤,被迫交出很大部分兵权,但实际上,能指挥打仗的,还是袁的北洋系的人如: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吴长存,张怀芝,陆建章,王怀庆,段芝贵,曹锟,张勋,等等。
另外,在全国范围,组建了三十镇的新军。
加上北洋六镇,一共就是三十六镇新军。
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与地方政权中国的民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此期间,各个地方出现了一批军阀,他们通过武力手段夺取地方政权,形成了割据局面。
这些军阀们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政权,并通过经济手段来获取收益和财富。
本文将就这一时期的军阀割据与地方政权进行探讨。
一、军阀割据的形成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主要是缘于北洋政府的失去控制力。
辛亥革命后,中央政权已经相对衰弱,各地区的军阀们纷纷借机夺取地方政权。
他们通过军事力量的掌控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位。
这些军阀们往往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他们通过控制军队和地方政权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二、军阀割据的原因军阀割据形势的出现,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内部原因的作用。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对抗外来侵略的需要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内部原因则主要是军阀们内部的争斗和利益冲突。
无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原因,都使得各个地区的军阀们开始了争夺地方政权的竞争。
三、地方政权的建立与运作在军阀割据的局面下,各地区军阀们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政权。
他们通过掌握行政、经济和军事等权力,来稳定自己的地位。
这些地方政权往往以军阀们的名义来行使权力,但实质上是个人的统治。
他们通过管理地方经济、收税和贸易等手段来获取财富,并通过镇压反抗势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四、军阀割据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它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导致了局部战乱和社会动荡。
其次,军阀们过度索取财富和控制权,导致了地方经济的衰败和民众的生活困苦。
最后,军阀割据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使得政府无法有效治理国家。
五、对军阀割据的应对为了解决军阀割据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央政府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收复失地,但效果并不明显。
其次,政府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削弱军阀们的实力,包括改革税收体制和加强地方经济建设等。
然而,受限于时代和条件,这些努力的效果并不明显。
六、军阀割据的结束与影响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直到1928年北洋政府成立后才得到基本解决。
1.背景1912年4月,袁世凯取得政权后,由于同盟会的内部分化,于是袁世凯便趁机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稳定”与统一。
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后,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
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
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打败。
袁世凯取得“二次革命”胜利后,便开始了发展实业的计划,同时也加紧复辟帝制的步伐。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
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
为了避免国家分裂,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2.形成原因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从国内看(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从形势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
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3.中国近代军阀的特点以上是我们简单介绍了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那么,中国近代军阀有些什么特点呢?因为学界的认识不一,我们择其比较传统的一种重点介绍,再把其它观点简略介绍。
他们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的军队中国近代政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毛泽东所说的:有枪则有权,枪多即权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个特点在北洋军阀身上反映的淋漓尽致。
袁世凯能一箭双雕,使清帝退位和孙中山把政权交给他,就是因为他有一支北洋军。
但是,由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共和制,使军阀的统治也披上了民主、共和的外衣,他们极力利用一些民主手段,使自己的统治合乎“民意”,具有所谓合法性。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内容包括北洋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的称呼。
北洋政府的演变过程(1)从“兴衰”角度看·形成阶段: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
·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毙命。
·衰落阶段:1916年袁毙命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
·覆灭阶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到1928年东北易帜。
(2)从不同派系掌握北京政权的角度看•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内容包括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建立,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
•军阀的分裂,段祺瑞把持北京中央政权,直皖战争皖系战败。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内容包括第一、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北京政变等。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内容包括张、段、冯的短暂联合,直奉联合反对国民军,北伐成功,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回东北。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 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
1912年4月,袁世凯窃得政权后,迫使唐绍仪辞职。
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使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议会政治、和平建设、实业救国的幻想中惊醒。
7月,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
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阀镇压。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便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等北洋军阀,这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一次伟大胜利。
但是军阀却并没有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1927年背叛了大革命的国民党军事实力派,组成了国民党的新军阀。
(一)“军阀”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由此可见“军阀”大体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拥有武装,自成派系,割据一方(或控制中央政权)。
在《新华词典》中有关“中国近代军阀”的解释是“拥有军队,霸占一方,为害人民,充当买办阶级、豪绅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
”这表示中国近代军阀,除了具备了过去的军阀的性质之外,还兼有“充当买办阶级、豪绅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这“近代”的特色。
对于“国民党新军阀”,张同新提出,这是“对1927年叛变大革命后,霸据一方,实行反动统治,互相争权夺利的国民党军事实力派的总称。
”①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并由此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开展,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武装力量和旧军阀系统中的军阀,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他们都有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发展自己势力的要求,但又感到缺乏力量,于是纷纷带着自己的私家军队投靠国民党,并改编军队,于是这些武装力量成了国民党新军阀的主要来源。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⑴大部分是从旧军阀系统中分化出来,整建制地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如南方的原国民革命第二、六、八军(即谭延派,程潜派,唐生智派等湘军),第三军(即朱培德的赣军),第七军(即李宗仁,黄绍,白崇禧的桂军),第九、十军(即彭汉章,王天培的黔军),北方冯玉祥统属的国民联军,阎锡山统属的晋军。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而改变为国民党旗号的原北洋系统的地方小军阀则更多,如夏斗寅,周凤岐,陈调元等。
⑵来自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组建的所谓“党军”,我党虽曾在这些军队中作过大量工作,但由于这些军队的首领不允许对其军队进行改造,同时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军队的领导权,因此这些军队仍是旧式雇佣军队的性质。
军阀混战的时代——民国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空间栏目:心得日记—心得日记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全屏.发表时间:2011-11-11 14:38:39浏览:726评论:0军阀混战时期(1916-1928)北洋政府时期1、北洋军阀——袁世凯。
北洋军阀的创始人是清末权臣李鸿章,袁世凯于1895年受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并成为清廷的精锐武装力量。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民国实现第一次形式上的统一。
袁世凯死后,旗下的北洋军阀分裂,但北洋军阀派系仍控制着中央政府直到1927年。
2、皖系军阀——段祺瑞。
从北洋军阀中分裂出来。
3、直系军阀——冯国璋,曹锟,吴佩孚。
从北洋军阀分裂而出。
4、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山东军阀)。
由北洋军阀分裂出。
5、晋系军阀——阎锡山。
6、浙系军阀——孙传芳。
7、江苏军阀——齐燮元。
8、桂系军阀(旧桂系)——陆荣廷,沈鸿英。
9、粤系军阀——胡汉民,陈炯明,龙济光等。
10、湘系军阀——谭延闿,程潜,赵恒锡,11、黔系军阀——刘显世,王文华,袁祖铭。
12、滇系军阀——蔡锷,唐继尧。
13、川康军阀——尹昌衡,胡景伊,刘存厚,熊克武,刘湘,刘文辉,杨森等。
14、新疆军阀——杨增新。
国民政府时期1、蒋系军阀——蒋介石。
蒋介石是民国后二十年最大的军阀,1928年,由蒋介石主导的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直到1949年南京政府倒台。
2、冯系军阀(西北军)——冯玉祥。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解体,旗下将领分裂成多个军阀派系。
3、晋系军阀——阎锡山。
4、桂系军阀(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
5、粤系军阀——张发奎,李济深,陈济棠,余汉谋。
6、奉系军阀(东北军)——张学良。
7、川康军阀——刘湘,刘文辉,邓锡侯。
8、山东军阀——韩复榘。
9、宁夏军阀——马鸿逵。
10、甘青军阀——马步芳。
11、绥系军阀——傅作义,董其武。
12、滇系军阀——龙云,卢汉。
13、新疆军阀——金树仁,盛世才。
【十二年,中国军阀统治经历三阶段】军阀统治时期第一阶段:1916—1920年袁世凯死后这个时期,是军阀体系形成阶段的重要特点。
第一,国家的分裂形成了小块地区重新结合的形式。
虽然这些小军阀非常珍惜新得到的权力和自治权,但更加强大的军阀(特别是各省的督军)则不愿意看到其领土被分裂,特权受侵犯,他们决心在必要的时候不惜采用武力来重建自己的权力,以巩固他们的对内统治。
巩固内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耗了几乎所有军阀的精力。
第二,这个阶段大部分军阀的能力都很薄弱。
在1918—1919年,大约1.5万人的一个步兵师,就是一支相当可观的军事力量。
湖南的整个战斗是由吴佩孚的第三师控制的。
北洋军阀其他军人号称一个师,看来貌似强大,但一经与衣衫褴褛、装备不良的湖南军队接触,他们的无能便立即暴露无遗。
因此,这个阶段呈现出地区内部的频繁活动而很少地区之间的活动。
军阀们一般都没有精力和能力互相来往。
没有互相来往,也就没有相互冲突。
所以,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没有大规模的敌对活动。
军阀们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内部事务而不是影响整个国家的事务。
虽然他们有时也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但很少有更进一步的行动。
段祺瑞发动的湖南战役看来似乎与这一分析相矛盾,但实际上,段祺瑞的行为有两个原因可以清楚地解释:其一,直到1917年末,段祺瑞还没有个人的军事机构;其二,他能在国家政治方面处于统治地位,正是因为没有其他军阀有足够强大的力量进行干涉。
湖南战役得到的惨痛教训,迫使段祺瑞寻找外来的援助,建立一支独立的个人的军事力量。
段祺瑞的政治野心及其种种表现,使其他军人感到震惊。
他的侵略政策加速了反对力量的形成,湖南战役使军阀们感到迫切需要组织成更加巩固的集团。
因此,军阀体系进入了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由几个军阀集团决定采取共同行动。
第二阶段:1920—1924年1920年,这些角色均已定型。
1920年上半年,他们的权力分配大致如下:奉系:奉天、黑龙江、吉林;皖系:河北北部(包括北京)、山东、热河、绥远、陕西、安徽、浙江、福建;直系:河北南部、河南、江苏、湖北;国民党: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四川;湖南:湖南;山西: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