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练习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考向一 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类别释义示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用。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在课本中都用“同”或“通”表示。
通假字辨识“3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 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考向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通假字辨识“3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
(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
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考向一 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类别释义示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用。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在课本中都用“同”或“通”表示。
通假字辨识“3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 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高考备考:文言实词知识梳理与练习(附答案与译文)高考无论怎么考查,其实质都是对文言词、句的考查。
对文言词、句的理解,七分靠积累,三分靠技巧。
本部分通过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进行归纳梳理,旨在让考生系统掌握用法规律,把握方法技巧,把知识学通学透,方法用熟用活。
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5大类,其中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
一、“5类文言实词”系统归纳(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假”就是“借”的意思)。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类别释义示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假借。
《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受”通“授”。
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3)女忘会稽之耻邪“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反返返回(2)坐座座位(3)女汝你(4)振赈救济【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以后,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
高考常考4类特殊文言实词即学即练与答案高考常考的特殊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四类。
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假”就是“借”的意思)。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3)女忘会稽之耻邪“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反返返回(2)坐座座位(3)女汝你(4)振赈救济【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后,就深思熟虑,苦心经营,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
还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能委曲求全,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救济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本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2.引申义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 ;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X 通X” (或“X 同X” )。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从:同“纵” ;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从:同“纵” ;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 度:同“渡” ;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活版》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一、古今异义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
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2、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
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3、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
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4、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二、通假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板”通“版”,雕版)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止”同“只”。
仅仅)4、则用纸帖之(“帖”通“贴”。
粘附)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板印书籍(名词“板”用作“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雕版”)火烧令坚(名词“火”用作“烧”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式:“用火”)每韵为帖,木格贮之(名词“木格”用作“贮”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木格)2、名词用作动词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火”受副词“再”修饰,用作动词,“用火烤”)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四、一词多义1、板(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用雕板(名词作状语)(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雕板(名词)2、印(1)若止印三二本。
(印刷,动词。
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2)每字为一印。
(字印,印章,名词。
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淫威于群众所得”中“印”同此)3、火1)持就火炀之。
火(名词)(2)火烧令坚。
用火(名词作状语)(3)再火令药熔。
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4、可(1)瞬息可就。
可以(能愿动词)(2)高可二黍许。
大约(副词)5、若(1)若只印三二本。
如果(连词)(2)不若燔土。
像(动词)6、帖(1)则以纸帖之。
通贴,用标签标出(动词)tiē(2)每韵为一帖。
文言文实词练习
请把选择题答案写在下面表格中。
【通假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伯其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通“挡”,抵挡。
C、泰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D、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宇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
B、距关,毋内诸侯,泰地可尽王也
C、或师焉,或不焉
D、之二虫又何知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
C,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4、对下列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夙遭闵.凶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不这样
D、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一词多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慢。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好像。
C、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属:劝酒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C、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D、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亢:抵抗。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谢”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推辞,谢绝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感谢
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道歉,认错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⑥及花之既谢凋谢
⑦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谢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②④⑥⑦
D、③⑤⑥⑦
4、解释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
(1)有碑仆道
(2)何可胜道也哉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7)《书》以道事,《诗》以达意
【古今异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D、臣欲奉诏奔驰
..
2、对下列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穷困:贫穷。
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行为文雅
C、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学问广博精深
D、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B、行李
..之往来
C、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D、劳苦
..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欺侮
B、持千金之资币.物币:货币
C、厚遗.秦王宠臣之庶子蒙嘉遗:赠送
D、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谢:谢罪
【偏义复词】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去来
..江口守空船
B、以先国家
..之急而后私仇也
C、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
..也
D、文章千古事,得失
..寸心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
..
B、孰与君少长
..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D、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则胜负之数,存亡
..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
..豪杰
D、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羞恶
..之心,人皆有之
B、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
C、风吹草低见牛羊
..
D、茕茕孑立,形影
..相吊
【词类活用】
1、下列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艰难苦恨繁.霜鬓
B、阙秦以利.晋
C、粪土
..当年万户侯
D、会盟而谋弱.秦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错误。
C、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壮.其节壮:钦佩。
B、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奇特。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轻视。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拒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目:示意
B、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寿:长寿
C、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结网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悼:划船
【参考答案】
1、【B】当;读dāng,对等,比得上。
2、【D】知:动词,知道。
A、案:通“按”,审察、察看
B、距:通“拒”,把守。
C、不:通“否”
3、【B】说:读shuì,劝说。
A、涂:通“途”,道路。
C、郤:通“隙”,隔阂,嫌怨。
D、孰:通“熟”,仔细。
4、【D】直:副词,只是、不过
【一词多义】
1、【B】如:往。
2、【D】亢:高、强
3、【B】②道歉,认错④感谢⑦询问
4、(1)名词,道路。
(2)动词,说。
(3)名词,道理。
(4)名词,风尚
(5)名词,道德,道义。
(6)名词,方法,技艺。
(7)动词,阐明。
【古今异义】
1、【D】奔驰:很快地跑,古今同义。
A.发:古义,毛,指草木;今义,头发B.其次:古义,它的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
C: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指(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2、【D】A、穷困:走投无路B、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C、博学:广博地学习
3、【D】D、劳苦:古今含义相同,劳累辛苦。
A、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B、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携带的包裹、箱子等。
C、夫人:古义,那个人,读为“fúrén”“夫”指示代词:那,那个。
今义:名词,妻子,读为“fūrén”。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些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大多是两个单音节词语。
4、【B】B币:礼品
【偏义复词】
1、【D】“得失”是并列结构。
A.“去来”偏在“去”,“来”是衬字。
B、“国家”偏在“国”,“家”是衬字 C.“开合”,偏在“开”,“合”是衬字。
2、【D】“庠序”是并列结构。
A、“作息”偏在“作”,“息”是衬字。
B、“少长”偏在“长”,“少”是衬字。
C、“远近”偏在“远”,“近”是衬字。
3、【A】A、存亡:是并列结构。
B、“公姥”偏在“姥”,“公”是衬字。
C、“多少”偏在“多”,“少”是衬字。
D、“浅深”偏在“深”,“浅”是衬字。
4、【B】“父兄”偏在“兄”,“父”是衬字。
其他选项都是并列结构。
【词类活用】
1、【C】
C、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粪土,认为......是粪土。
A、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繁多。
B、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D、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
2、【B】谬:使.......错,弄错
答案:B。
3、【A】
A、壮:以.......为壮,意译为“钦佩”。
B、奇:以.......为奇。
C、耻:以.......为羞耻。
D、绝:横渡
4、【B】寿:名词用件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