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
- 格式:docx
- 大小:12.80 KB
- 文档页数:9
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1. 词义的扩大。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词义的缩小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3.词义转移: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4.词义弱化: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
今义:抬起。
5.词义强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6.感情色彩变化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二、偏义复词:1、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2、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三、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4、数词的使动用法: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2、名词的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面.山而居。
[(愚公)面朝山而居]2、左右欲兵.之。
(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四、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稍出近之。
(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
[(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六王毕,四海一.。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五、名词作状语: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古今异义词在古今异义问题上,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分辨不清。
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也有少量的双音词。
注意不要把双音词拆开来理解,更不能把由单音词构成的短语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也有一些单音词用法意义在今天发生了变化,但往往被以今训古,错误地理解。
要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
1.古今异义词的分类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这两种情况,对学习文言文带来的困难不大。
困难大的是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不同的词,这类词的词义发生了演变,其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缩小。
如:“臭”,古代指气味,现在只表示不好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意义不用了。
(3)词义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诸葛亮《出师表》)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爪牙”,古代是得力帮手之意,是褒义词,现在是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
2.如何掌握古今异义词(1)“牢记迥别”。
WORD格式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24、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2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二、古今异义词(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
《师说》 3、天子春秋鼎盛。
《资治通鉴》4、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 6、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
《项羽本纪》7、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9、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 10、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1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5、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7、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8、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9、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10、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11、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 12、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1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4、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1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16、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17、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18、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 1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20、张良出,要项伯。
2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2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23、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也。
1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12、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察今》(译为:因此情况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13、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考向一 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类别释义示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用。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在课本中都用“同”或“通”表示。
通假字辨识“3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 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文章导读】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
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
下面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供您参考和借鉴。
一. 什么叫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 古今异义的种类:1. 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l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 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l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与丈夫相对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义:因此写作。
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 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l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古今异义及偏义复词归纳1.鄙:(古义:边境。
今义:品质低下。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顾:(古义:反而,难道。
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
)卷卷有爷名(《木兰诗》)4.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5.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
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6.再:(古义:专指第二次。
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7.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8.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9.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10.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的意思。
)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11.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默而识之(《论语》十则)12.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3.益:(古义:更、更加。
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14.请:(古义:“问”的意思。
今义:邀、聘、求之意。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15.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6、故:(古义:副词,特意。
今义:事故、所以。
)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17.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8.去:(古义:离。
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9.社:(古义:土地神。
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导学要点: 古今异义有哪些种类。
教学内容:
、什么叫古今异义?二、古今异义的种类: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
..抗衡。
②弟走从军阿姨
..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③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
..时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②颜色..不少变
③秋天
..漠漠向昏黑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兔走.
触株,折颈而死④吾羞
不忍为之下练习5、结实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练习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
..体无比②牺牲
..玉帛,弗敢专也
③天下云集响应
练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②愿为市.鞍马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三、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
②昼夜勤作息..
③去来
..江口守空船④今有一人入园圃
..,窃其桃李
⑤勤心事公姥
..,夜夜不能寐⑥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四、综合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
..二十里耳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④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⑤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
⑥属予作文
..以记之
导学要点: 古今异义有哪些种类。
教学内容:
、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
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
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
..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
..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
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
..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妻
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与丈夫”相对③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义:
因此写作。
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
..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
少
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③秋天
..漠漠向昏黑秋天古义:秋日
的天空。
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古义:年岁、年龄。
今义:春天和秋天。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约束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
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
羞愧、感到耻辱。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
语义增强了。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练习5.结实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
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②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
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③(廉颇宣言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④ 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
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⑤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6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爪牙”古
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练习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
..体无比可怜:
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② 牺牲
..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③
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女口: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练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愿为市.鞍马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三、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
异同:偏义复
词,不同。
② 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
复词,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 今有一人入园圃
..,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
果园。
②勤心事公姥
..,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四、综合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
..二十里耳不过:
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
连词。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④思厥
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⑤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
也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⑥ 属予作文..
以记之作文: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