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372.50 KB
- 文档页数:8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人:王琳琳教学团队审核人:徐菁利开课学院审核人:饶品华课程名称:物理化学(上、下)/Physical chemistry Ⅰ,Ⅱ课程代码:040109-040110学时:96学分:6 讲课学时:96 上机学时0 实验学时:独立设课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教材:南京大学付献彩等编著“物理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主要参考书:1、天津大学编著“物理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2、华东理工大学胡英等编著“物理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一、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用以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既具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又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实现由学习知识、技能到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成为化学专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能定量地描述和处理化学运动的规律与问题;3.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一般研究方法与特有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掌握和应用科学方法论,增强他们在工作、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具备:1.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3.掌握和应用科学方法论,增强他们在工作、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对照表五、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绪论部分重点介绍物理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发展简史和研究方法,以及该课程的地位、重要意义和学习方法;明确教学要求。
《物理化学A》教案Physical chemistry教案说明:1.本教案内容参照傅献彩主编《物理化学》(高教第五版,2005)确定。
2.本教案适用于应化和化工本科各专业。
3.根据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专业方向,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动态。
4.除绪论外,每一部分结束后进行归纳总结,并安排2学时习题课。
5.本课程授课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0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任务、研究方法、特点和学习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0.2 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与任务0.3 理化学课程的研究方法0.4 理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本章重点:1. 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与任务2. 理化学课程的研究方法3. 理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本章难点:1. 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与任务2. 理化学课程的研究方法第1章气体(7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气体分子动理论、及其有关计算;2. 掌握对比状态和对比状态定律。
本章主要内容:1.1气体分子动理论1.2 实际气体1.3 压缩因子图本章重点:1. 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公式。
2. 实际气体的行为。
3. 对比状态和对比状态定律。
本章难点:1.对比状态和对比状态定律;2. 压缩因子图的应用。
第2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理解并掌握状态与状态函数、热力学平衡态、热力学能、热与功、热容、焓、可逆过程等热力学基本概念。
2. 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体积功和过程热的计算;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及相变过程的应用。
3. 熟练掌握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Hess定律。
4. 了解用基希霍夫定律处理问题的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2.1 热力学总论及热力学基本概念2.2 热力学第一定律2.3 等容过程热、等压过程热与焓2.4 可逆过程和最大功2.5 热容2.6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及相变过程的应用2.7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2.8 热化学2.9 绝热反应本章重点:1.理解状态函数、可逆过程、焓、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五个基本概念;2.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及相变过程的应用。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英文名称:PhysicalChemistry课程编号:x2030672学时数:80其中实践学时数:0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5.0适用专业:能源化工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课程是能源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动力学基础、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平衡热力学、化学平衡热力学、界面层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以及电化学系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等;其基础理论包括热力学、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研究系统的状态及状态变化过程的方向与限度、速率和机理;为后续能源化工专业课的学习以及科学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现状,掌握物理化学中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掌握有关物质变化过程的平衡与速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化学平衡系统,相平衡系统,界面层以及电化学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理解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在能源化工中的实际应用,获得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能源化工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绪论1、教学内容:物理化学发展历史,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基本要求了解物理化学发展历史,掌握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重点: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4、难点: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化学热力学基础1、教学内容: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掌握其原理和热力学方法及在物理化学过程中的应用,两个途径函数(W、Q)、五个状态函数(U、H、S、A、G)的性质、物理意义及增量值的计算,热力学基本方程、麦克斯韦关系式及状态方程式的导出及应用,偏摩尔量、化学势的定义及化学势作为判据在相变化、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2、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术语。
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48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材料化学适用专业:应用化学,材料物理等教材:沈文霞编,《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科学出版社,2009年。
开课单位: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材料物理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本课程是适用于应用化学,材料物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解决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等方面的问题,着重研究学科内更具普遍性的、更本质的化学运动内在规律,研究化学中的物质运动基本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理解物理化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各基本原理、定律、规则,并能进行计算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的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该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化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般化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从而为后继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生产和科研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1学时)(1)明确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化学,了解物理化学课程内容;(2)掌握物理化学研究与学习的方法;(3)掌握物理量的表示与运算。
重点:物理量的表示难点:物理量的表示与运算第2章气体(2学时)(1)了解低压气体的经验定律、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2)理解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和临界状态;(3)理解道尔顿分压定律和阿马格分体积定律(4)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混合物组成表示法;重点:混合物组成表示法;难点: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和临界状态;道尔顿分压定律和阿马格分体积定律;第3章热力学第一定律(7学时)3.1 热力学概论(0.5学时)(1)了解热力学的研究对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和(2)理解热力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3)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重点:热力学研究方法;难点:热力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3.2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0.5学时)(1)掌握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2)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重点: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难点:状态函数的特点;3.3 热力学第一定律(1学时)(1)理解内能(U )和焓(H)都是状态函数、热(Q)和功(W )都是与途径有关的过程量。
绪论 1 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物理化学学科、阐明物理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2、掌握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
P V T 关系 3 学时气体的第一章基本要求:1、掌握理想气体性质、状态方程及基本定律。
2、了解实际气体的性质及范德华方程。
3、掌握临界状态概念、对应状态原理。
4、了解pVT 关系的普遍化计算方法。
重点:理想气体定义、分压力、分体积的概念;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的应用,对应状态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分压力、分体积的概念,使用范德华方程及用压缩因子图对真实气体进行有关计算。
第一章气体的pVT关系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nRTRT?(m/M)pV?pV?p(V/n)?RT 或m3V?V/n称为气体的摩尔体。
mol PaTp式中,V,及n单位分别为,m,K及m3 -1-1 -1,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mol·K=8.314510 J ·m积,其单位为·mol。
R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近似地适用于低压的真实气体。
气体混合物2.(1)组成? ) = y (或x 摩尔分数nn/BB ABA???yV/??体积分数Vy Bm,BBAm,AA?V?表示在一定T,p式中下纯气体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A的摩n Am,AA??为在一定T,p尔体积。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Vy A,mAA(2)摩尔质量???n/M?m/nM??yM BmixBBB BBB??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上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式中nm?nm?BBBB述各式适用于任意的气体混合物。
?y?n/n?p/p?V/V(3)BBBB式中p为气体B,在混合的T,V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B?V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p的分压力。
为B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B道尔顿定律3.?,p= yp pp?BB BB上式适用于任意气体。
对于理想气体p?nRT/V BB4.阿马加分体积定律?V?nRT/V BB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物理化学》课是化学专业开设的基础原理课程,本课程是化学专业大学生在已学习《普通化学原理》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化学专业主干课程,分成上下两个学期开设。
由于大学一年级《普通化学原理》课程的铺垫,该课程的目标应当放到更高层次上,力求全面,深入细致,系统地了解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普通化学原理》课程后,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与物理化学有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通过物理化学的自学,进一步增强自学化学的兴趣,培育认同事物的科学态度,更进一步深化自学化学的科学方法,并使学生初步具备积极探索事物本质的勇气和精神,践行方剂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参考书、教学课时教材:《物理化学》高师万洪文主编,2000年12月底出版参考书:《物理化学》南京大学傅献彩主编教学课时:总计学时85三教学内容1绪论2热力学基本原理(1)热力学基本定律(基本定律的产生数学表达式的意义及应用)(2)典型过程分析(可逆过程等温过程绝热过程卡诺循环过程)(3)热力学函数间相互关系3统计热力学基础(1)统计力学基础知识(等几率假设微观状态数原产)(2)波尔兹曼原产律(最可以几原产均衡原产)(3)宏观系统热力学量的与配分函数的关系(4)配分函数的计算(平、转、振动配分函数的计算)(5)各种运动形式对热力学量的贡献4多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1)偏摩尔量与化学势(2)单组分多相系统的热力学(克-克方程单组分系统波谱)(3)多相平衡的通常条件及相律(二者平衡条件相律推论及应用领域)(4)多组分均衡系统化学势表达式(活度参照态标准态)(5)稀溶液的依数性(6)两组分系统波谱(气液相图分析凝聚系统波谱)5化学反应系统热力学(1)标准热化学数据(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2)化学反应标准热力学函数改变值的计算(3)非标准状态下热力学函数改变值的计算(4)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及变化方向和限度(5)化学反应系统平衡条件的讨论6电化学(1)电解质溶液(导电特征溶液理论活度系数)(2)电化学系统热力学(可逆电池及电极电动势产生机理电化学势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3)电极过程―极化与超电势(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4)电化学应用与前沿(ph测定腐蚀与防腐化学电源)7化学动力学(1)基元反应和典型繁杂反应(对峙反应平行反应连串反应)(2)反应历程及对数处置方法(稳态对数均衡假设)(3)气相反应的直观相撞理论(单分子反应理论)(4)过渡阶段状态理论(势能面气相反应经典过渡阶段状态理论)(5)现代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流动技术驰豫技术)(6)链反应(直链反应及其动力学特征支链反应与核爆)(7)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基本定律量子产率光化学反应动力学)(8)催化反应(均二者催化剂酶催化剂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9)化学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子反应动力学概述)8界面及胶体化学(1)界面现象及界面自由能(弯曲表现现象介稳状态)(2)溶液的表面溶解与表面活性剂(gibbs溶解公式润湿铺展)(3)液态表面溶解(langmuir,bet溶解等温式)(4)胶体性质与结构(性质稳定性胶团结构)(5)大分子化合物性质与大分子溶液(donnan平衡分子量测定)四教学要求1要求通过对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的学习,了解热力学方法的特点。
第0章绪论§0.1 物理化学的定义、形成和发展1. 物理化学的定义化学变化种类繁多,但从本质上说都是原子或原子团的重新组合。
在原子或原子团重新组合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温度、压力、体积等物理性质的变化和热效应、光效应、电效应等物理现象的发生;反过来,物理性质的变化和物理效应对化学反应发生、进行和限度均可产生重要的影响。
科学发展的经验证明,深入探讨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是揭示化学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
物理化学便是借助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利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手段研究化学现象基本规律的学科。
2. 物理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M. V. Lomomnocov,1771~1765)在十八世纪中叶首先使用了“物理化学”这个名词,但物理化学学科是在1804年道尔顿(J. Dalton, 1766~1844)提出原子论、1811年阿佛伽德罗(A. A vogadro,1776~1886)建立分子论、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建立并应用于化学过程之后才得以形成。
一般认为,1887年德国科学家奥斯瓦尔德(W. Ostwald,1853~1932)和荷兰科学家范霍夫(J. H. van't Hoff, 1852~1911)创办《物理化学杂志》是物理化学成为一个学科的标志。
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现代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的进展和现代测试方法的大量涌现,物理化学的各个领域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使物理化学的研究由宏观进入微观领域;飞秒激光技术和交叉分子束技术的出现,使化学动力学的研究由静态扩展到动态;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及突变理论的提出,使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由平衡态转向非平衡态;低能离子散射、离子质谱、X-射线、紫外光电子能谱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界面化学、催化科学的研究;而共振电离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研究。
《物理化学》复习资料物理化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XXX〉课程讲稿章节⽬录:绪论第⼀章热⼒学第⼀定律第⼀节热⼒学概论第⼆节热⼒学基本概念第三节热⼒学第⼀定律第四节体积功与可逆过程第五节热、热容与焓第六节热⼒学第⼀定律应⽤第七节热化学第⼋节化学反应热效应计算第⼆章热⼒学第⼆定律第⼀节卡诺循环与卡诺定律第⼆节热⼒学第⼆定律的表述第三节熵函数第四节熵变的计算第五节熵函数的物理意义第六节热⼒学第三定律第七节吉布斯能和亥姆霍兹能第⼋节热⼒学函数间关系第九节吉布斯能和亥姆霍兹能计算第三章多组分系统热⼒学第⼀节多组分系统组成表⽰法第⼆节偏摩尔量第三节化学势第四节液相多组分体系两个经验定律第五节⽓体化学势第六节液体混合物和稀溶液组分化学势第七节稀溶液的依数性第⼋节分配定律第四章化学平衡第⼀节化学反应等温⽅程第⼆节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第三节平衡常数计算和化学转化率第四节反应标准吉布斯⾃由能和化合物标准⽣成吉布斯⾃由能第五节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第六节其他因素对平衡常数的影响第七节反应耦合第五章相平衡第⼀节相率第⼆节单组份系统第三节双组份系统(1)第四节双组份系统(2)第五节双组份系统(3)第六章电化学第⼀节电化学基本概念第⼆节电解质溶液电导测定与应⽤第三节电解质溶液活度与活度系数第四节可逆电池第五节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第六节可逆电池热⼒学第七节电池种类第⼋节电池电动势测量与应⽤第九节电极极化和过点位第七章化学动⼒学第⼀节反应速率的表⽰与测量第⼆节反应速率⽅程第三节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程第四节反应速率的确定第五节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六节典型的复杂反应第七节溶液中的反应第⼋节催化反应动⼒学第九节光化学反应动⼒学第⼋章表⾯物理化学第⼀节表⾯积与表⾯吉布斯能第⼆节弯曲表⾯的性质第三节铺展与湿润第四节溶液的表⾯吸附第五节不溶性表⾯膜第六节表⾯活性剂第七节固体表⾯对⽓体的吸附第九章胶体分散系统第⼀节溶胶的分类和基本特征第⼆节溶胶的制备和净化第三节动⼒学性质第四节光学性质第五节电学性质第六节胶体的稳定性第七节乳状液、泡沫和⽓溶胶第⼗章⼤分⼦溶液第⼀节⼤分⼦溶解结构和平均摩尔质量第⼆节⼤分⼦的溶解特征及在溶液中的形态第三节⼤分⼦溶液的渗透压第四节⼤分⼦溶液的光散射第五节⼤分⼦溶液的流变性第六节⼤分⼦溶液的超离⼼沉降第七节⼤分⼦电解质溶液第⼋节凝胶⼀、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判断)(⼀)、选择部分1. 下列哪些属于热⼒学的研究范畴(B,C )A.体系变化的速率B.体系变化的⽅向判断C.体系与环境间的能量交换D.体系分⼦的微观结构★考核知识点:热⼒学研究范畴参见绪论热⼒学研究的是体系的状态、变化⽅向与限度(通过体系与环境间的能量交换能判断),不考虑体系变化速率和分⼦微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