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以来美国对南海政策的演变(1950—2004)
- 格式:pdf
- 大小:166.14 KB
- 文档页数:6
形势与政策知识点南海问题一、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政策演变(1)冷战时期,美国对南海问题采取不介入和不表态的“中立”政策(2)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开始关注和介入南海问题,并逐步采取具有明显倾向的政治和军事干预政策二、美国介入和干预南海问题的动因1、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的现实需要2、南海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是美国南海政策的出发点3、南海重要的贸易通道价值和巨大的油气资源是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经济动因三、中国应采取的战略对策1、推动“友好协商。
双边谈判”,防止南海问题国际化2、保持与东盟在南海区域安全问题上的沟通与合作,力争发挥更大的作用3、积极稳妥地推进南海经济开发,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4、全面增强海军实力,为南海地区主权及海洋开发和利用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四、南海问题"中的深层次矛盾分析1、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在经济、军事、资源之间的矛盾2、中国崛起与美国全球战略之间的矛盾五、中国处理“南海问题"的战略选择1、中国应该积极发展与南海周边国家在经济上的联系,以经济发展促进政治问题解决2、“南海问题”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南海问题的核心3、不断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进一步改进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战略关系,促进国际格局朝着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六、南海问题的由来与发展南海问题实质上是南沙争端。
南沙争端的直接原因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四国对中国南沙海域权益的侵犯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影响2.南海地缘政治及重要地位3.资源因素。
岛礁及其周围海域拥有的实际和潜在资源4.区域外大国介入的影响七、南沙争端的现状和趋势1、有关声索国抢占岛礁、掠夺资源是当前南沙争端的主要特征。
2、南沙争端有关声索国以“武”谋海,引发军备竞赛。
3、以美国为代表的区域外大国介入南沙--7'-端,加剧了南海问题的复杂化程度4、越南是南海问题国际化的主要推手八、影响我国南海问题的抉择因素东盟因素大国因素九、我国南海问题解决策略思考和建议(一)冷战结束后我国的南海政策政策主要有:第一,改变了主权宣示的方式。
摘要南海是美国在印太地区进行大国竞争的战略前沿。
为了实现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特朗普政府对其南海政策进行了显著调整。
调整的理论基础是"灰色地带"战略理念;调整后的政策特征是行为的"灰色地带化",即以多种类型的"灰色地带"行动持续强化介入南海的力度;战略实质是对华实施成本强加战略,即利用美国在南海的若干"非对称性"竞争优势,在和平状态下将四类竞争成本(军事成本、外交成本、声誉成本和发展成本)强加给中国;作用机理是通过强行将中国拉入美国所精心预设的南海竞争状态,给中国造成一定程度的战略资源消耗,同时打乱中国原有战略部署,以此主导中美南海竞争,最终形成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南海地缘格局。
在"灰色地带"战略理念中,在南海遏制中国是最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成本强加是美国南海竞争战略选择,也是其战略实质;"灰色地带化"的南海政策则是实施成本强加的主要工具。
理解美国南海政策调整的理论逻辑和战略实质,对中国准确把握中美南海竞争大势、有效应对南海安全压力、维护周边安全稳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关键词南海问题"灰色地带" 中美竞争成本强加战略2017年以来,战略竞争日渐取代"接触",成为特朗普政府处理中美关系的核心战略原则。
2020年5月 20日,美国国防部发布《美国对华战略方针》,其中认为"过去四十年,美国的对华'接触'政策并没有达到使中国在政治与经济上发生美国希望之转变的目的",因而"特朗普政府基于对中国的意图和行动、美国战略优势和不足的重新评估,采取了强化中美竞争的方式将",以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
近三年来,在以"压制性回缩"为特征的大战略框架下,美国将中国视为威胁其全球霸权地位的"修正主义国家",因此对中国发起全方位、多领域、针对性的系统化竞争攻势。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的南海政策20世纪50年代,南海成为两极对峙的前沿阵地,南越、菲律宾在美国的支持下,肆无忌惮地侵占我南海岛礁,恶化我海洋政治环境。
中国政府根据当时国际斗争形势以及海军实力,多次进行主权宣示行动,加强内政建设,彰显了捍卫海域主权之决心。
标签:中国政府;南海;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南海诸岛历史的新篇章。
冷战时期,东南亚国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印支半岛上的国家,对中国基本上采取较为友好的态度,其中北越对中国在南海诸岛的主权采取承认态度;其他的东南亚国家为另一部分,是美国的盟友,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南越、菲律宾在美国的支持下,肆无忌惮地侵占我南海岛礁,恶化我海洋政治环境。
中国政府根据当时国际斗争形势以及海军实力,多次进行主权宣示行动,并进驻部分岛礁,加强内政建设。
一、北越、南越对南海诸岛的不同态度与中国政府的对策当时越南分为南越和北越。
在南海地缘政治斗争中,北越对中国政府捍卫海洋权益的立场,采取支持态度。
例如,1956年6月15日,北越副外长雍文谦接见中国驻越南使馆临时代办李志民时,郑重表示:“根据越南方面的资料,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应当属于中国领土。
”①1958年9月14日,越南总理范文同照会中国总理周恩来时,郑重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承认和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决定的声明。
”“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尊重这项决定”。
②北越所持的立场既符合南海诸岛的历史和现实,又是在当时国际斗争中对中国正义之举的积极支持。
南越则持与北越相反的态度,多次非法侵占我西沙、南沙群岛。
1956年7月9日,南越派舰艇七艘侵占了西沙的甘泉岛,8月22日,又侵占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10月22日,南越将南沙群岛划入福绥省。
1959年2月21日,南越炮艇在西沙洲以南拦截我渔船,2月22日,该炮艇又从珊瑚岛开至琛航岛,登上我国渔船,公然撕毁中国国旗,并劫走我渔民82人,掠走我渔船5只和其他财物。
中美历次南海交锋过程一、1971 年春天,南海舰队73大队在领海线附近发现一艘美军潜艇在水上朝东南航行。
连美军水兵穿着短裤在舱面活动用肉眼都看得很清楚,根本不用开声呐。
据说,当时美潜艇认为受到攻击,便招来了自己航母上的飞机,美机甚至摆出攻击的架势。
美军潜艇可以大摇大摆地在南海上浮航行,遇到中国海军的拦截能招来战斗机解围,其嚣张程度可想而知。
美军潜艇二、2001 年4月1日,一架美国海军EP-3型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执行侦查任务,中国海军航空兵派出2架歼-8II战斗机进行监视和拦截,其中一架僚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70海里(110公里)的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美军飞机发生碰撞,中国战斗机坠毁,飞行员王伟殉职。
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示意图三、2009年3月初,美国方面称其“无暇号”监测船在南中国海遭中国船只“骚扰”,而当时“无瑕”号未经允许在距离中国海南岛120公里处的南中国海进行非法海洋测量活动。
同样是2009年,6月11日,美军“约翰·麦凯恩”号驱逐舰在菲律宾苏比克湾附近,其拖曳声纳撞上一艘中国潜艇。
美军驱逐舰的拖曳声纳在冲撞后受损,所幸中美舰艇没有相撞。
四、2013 年12月5日,美国海军导弹巡洋舰考本斯号,在南海海域监视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时,与一艘中国两栖战舰“迎面遭遇”,中国军舰发出警告信号并命令考本斯号停下,美舰拒绝指令继续航行,随后,一艘中国登陆舰驶向考本斯号的前方并停下来,迫使美舰突然转向,美国官员称之为“一次危险的机动”。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军官员证实了此次事件,称中方战舰试图在国际水域截停“考本斯”号,双方最近距离时仅为457米,并未发生交火。
五、2014 年夏天,一起发生在中国南海上空的空中对峙事件经外媒曝光,被解读为中美在西太平洋相互角力的表现。
当时,一架美国P-8A“海神”海上巡逻机从冲绳出发,前往中国海南附近侦察,这也是美军“例行”情报搜集活动的一部分。
南海问题的前世今生请谈谈南海问题的由来所谓南海问题即指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围绕南中国海主权归属及海洋资源开发所产生的争议。
其实质是东南亚某些国家否认我国在南海U形断续线内的主权,从而非法占据并大肆掠夺资源。
争议的主要内容有两个:领土主权争议和海洋资源开发权归属。
南海问题作为中国与其他南海周边国家关系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由于其涉及国家主权、历史、法律及敏感的现状,使其成为政治学、历史学、国际法学、国际关系等学科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1.经济因素南海诸岛具有重大经济价值,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不仅水产种类繁多,而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其他矿藏。
我国专家认为,南海诸岛的石油资源为367.8亿吨,天然气为75539亿立方米。
而美国专家则说道:“台湾与日本之间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它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由于军事和政治因素而未被钻探过的较大的大陆架之一。
”此外,南海还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鸟粪石、油气资源以及被视为未来能源的可燃冰资源。
南海地区还具有重要的地理价值。
南海诸岛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海上交通的必经之地,也是东亚国家通向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和海上门户,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
2.历史因素传统国际法认为,国家可以通过对“无主土地”的发现和占领而获得主权,担任何土地,只要不是“无主土地”,都不能被“发现和占领”。
中国有充分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证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屿拥有主权,但随着南海的价值被发现,南海之争凸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家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提前是不得损害别国的固有领土主权。
如果在划界问题上发生矛盾,也应通过协议划定,按照公平原则,并考虑到所有有关的情况,达到公平的结果,任何邻国单方面确定海上边界线和实施单方面强制管辖的行为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3.时代因素冷战结束后,各个国家都非常关注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调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让一些国家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戒备心理,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制约中国,平衡利益关系。
中国不应高看美国在南海争端中的作用共识网6月25日文章:中国不应高看美国在南海争端中的作用我发现研究美国和日本的学者有一个特点,越研究美国、越研究日本就越亲美越亲日,我不知道研究其他国家的学者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美国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认为中美关系是所有外交关系中的“重中之重”,这在政策实践中尤为明显。
中国认为只要对美外交搞好了我们一切都解决了,如果对美外交搞坏了,一切问题都没法解决,但是近几年来发现这是有问题的;二是发自内心地愿意相信来自美国的观点,认为美国人说的很多都是有道理的。
在南海争端中美国的声音对中国一部分学者的影响也很大。
现在美国智库和政策圈里在南海争端这个问题上,基本上很少有说中国好话的,大都是批评中国的声音。
有一些比较理性和专业的学者,在这个话题上是边缘化的。
我认为在南海争端这件事情里面,我们把美国的因素看得过重了。
一个事实是美国正在相对衰落的过程当中,这体现在过去几年当中美国说的话和做的事情。
比如说最近最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香格里拉对话上,哈格尔把话说得特别狠,我们国内的媒体没有报他的原话,但是他说得非常狠。
一个大国把话说得这么狠的情况下,我认为是它力量趋弱的表现。
还有就是我们看到美国近几年做的事情,我不知道是奥巴马政府本身的问题,还是美国的战略问题,美国是处在一个全球收缩的过程当中。
虽然美国提出了重返亚太,但是我们看到它在亚太做的事情都缺乏实际作用。
虽然美国说军事上要在亚太有更多的部署,但是我们看到只是更多的军事联系,所谓的军事合作和军事交流,在具体的海洋争端上,比如中国南海的海洋争端上,他们没有任何实际的行动。
我不是说美国现在就真的变成了一个很怂的国家,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就是这样的。
我下面说一下美国这次对中越西沙冲突的反应。
首先是政府的反应,我们看字面上的意思和以前是一样的,就是说它对岛屿和海域的归属不持立场,反对暴力解决,反对中国的挑衅行为。
美国经常批评我们的南海政策,比如说美国认为中国的南海政策是模糊的,九段线内涵不清楚等等。
美国南海政策剖析蔡鹏鸿【英文标题】On U.S.' South China Sea Policy【作者简介】蔡鹏鸿,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亚太政治经济关系和地区一体化、争议海域领土争端和海上安全研究【内容提要】美国南海政策的制定和演变受到美国学界和政界新孤立主义、中立主义和干涉主义三大思潮的影响。
美国政府现行南海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中立主义,但在近期政策辩论中,干涉主义派正在积聚力量,并设法影响政府的中立主义不介入政策。
这一新动向反映了美国智库和政界对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海洋地缘战略和策略在认知、界定及选择等议题上的改变,美国南海政策也相应地出现微调迹象。
【关键词】南海/海上安全/美国战略/中美关系从安全和外交视角研究南海问题,美国学界和政界不仅有较长的历史,而且还涌现出众多的政策思潮和流派,提出多种决策备案,以供政府决策选用。
研究这些政策思潮及其同现行政策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了解美国相关领域的学术流派和政策思想,也可发现一些新的政策动向。
本文拟在研究影响美国南海政策三大政策思潮的基础上,分析最近美国出现的一些政策新思维及其对美国南海政策的影响,着重于分析美国政策出现微调的新动向。
一、美国解读南海争端的三种政策思潮南海地区曾是冷战时期美苏相互对峙、争霸的海域,两国分别在菲律宾和越南建立海军基地。
越战结束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出现了颇具差异的身份认同状况。
由于受到越战综合征的冲击,美国民众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陷入深刻的自我反思,强烈反对任何带有越战背景的政策或政府活动,进而产生了“远离东南亚”的极端情绪。
与此同时,在东南亚地区,无论是获得解放的中南半岛国家,还是东盟核心岛屿国家,都对迟来的和平局面欢呼雀跃,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极度高涨,这最终促使苏联和美国在冷战结束前后将其海上力量分别从越南和菲律宾撤走。
大国海军基地在二战后第一次消失在浩瀚的南海地平线上。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意义中美关系,是当今国际社会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自二战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冷战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及近年来的巨变和挑战。
本文将从历史上的角度,探讨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初探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此时的中美关系一度降到了冰点,美国将中国视为共产主义扩张的一部分,发生了“中国问题”的激烈争议。
1950年代初,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威胁,加强对华政策,强烈反对中苏同盟关系,美国政府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反共和反华的宣传,中国的发展进程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中苏分裂和“破冰”1972年,尼克松总统在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宣布了美国政府“一个中国”的政策。
这一举动极大地改善了中美关系,成为了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谷底走出的第一步。
此前,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急剧恶化。
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取代台湾代表参加联合国的决议,解决了当时冷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一大问题。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这个访问在美国对外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里程碑。
中美关系的深入发展1980年代末,中国刚刚完成了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快速阶段。
1990年代,中美关系经历了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两国关系加速恢复和发展,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近年来,中美关系却面临了较大的挑战。
中美关系的现实意义当前,中美关系已进入全面竞争时期,世界关注中美关系变化,中美关系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美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合作与共赢发展,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提高全球治理水平都具有巨大意义。
但中美关系也面临着许多诸如贸易争端、领土争端、人权问题、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影响着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无论是在地缘政治上,还是在国际经济上,中美关系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论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摘要:二战期间,美英中在开罗会议上宣布朝鲜在适当的时侯获得自由和独立,但日30余年的统治使朝鲜缺乏自治所需的经验。
因此,获胜的同盟国决定,朝鲜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虽然独立,但仍由美、苏、英、中托管。
随着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和冷战格局形成,朝鲜半岛就成了二者对抗的前沿阵地,美为了遏制苏,不断调整对朝鲜的政策,苏亦如此。
1949—1955年,美对朝鲜的遏制策略呈现极大的变化。
朝鲜战争以前,对朝政策是以有限的手段为支撑,军事战略与政治战略分立。
朝鲜战争以后,转向包括直接军事介入在内的全面遏制。
亚洲冷战最终完成向热战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发动朝鲜战争。
其影响深远,余波至今未息。
关键词:美国;遏制;朝鲜政策;朝鲜战争On the changes of U.S. policy on North Koreabefore,during and after the Korean WarAbstract:During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China had a meeting in Cairo which announced that the North Korea would be given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n due time. More than 30 years of Japanese’s rule made that the Korean were short of the necessary experiences of self-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Allies achieved the decision, in no more than five years, although the Korean gained independence,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and Britain should give needed help. With the two military blocs and the US-Soviet Cold War pattern formed, the Korean Peninsula will become the two forward positions of confrontation. In order to contain the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set down to a series of polices on Korea and continued to adjust its policies. So did the Soviet Union. From 1949-1955, the containment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North Korea showed extremely great changes. Before the Korean War broken out, the North Korea policy was limited as a means of support, with a situation of military strategy and political strategy of separation. After the Korean War, it turned to include the direct military interven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 decision-making was launching the Korean War, which pose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whole world, since the aftermath of income.Key words: America;containment;policy on North Korea;the Korean War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协定》,美苏分别占领了朝鲜半的南北地区,实行托管统治。
冷战初期美国政府的对华心理战美国之音 ㊁ 灰色电台 与 中国报道项目Һ何㊀妍①摘㊀要:本文首先追溯冷战初期美国政府对华心理战的起源,继而探讨其外宣和情报机构如何利用 美国之音 ㊁ 灰色电台 和 中国报道项目 等宣传项目,试图从心理上赢得中国大陆民众㊁海外华人以及其他国家人民对美国政府的同情和支持.韩战和越战期间,美国更重视并加强了对中国进行负面宣传的心理战.对华心理战虽是冷战产物,但迄今仍是美方试图影响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心理战的缘起与发展,有助于了解逾半世纪以来中美之间在意识形态㊁文化和外交等领域的角力.关键词:冷战;心理战;中美关系A m e r i c a n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W a r f a r eP r o g r a m s a g a i n s tC h i n a i n t h eE a r l y C o l d W a rE r a:V o i c e o fA m e r i c a,G r a y R a d i o a n dC h i n aR e p o r t i n g P r o g r a mҺ㊀Y a nH eA b s t r a c t:T h ea r t i c l ee l a b o r a t e so nt h eo r i g i no fA m e r i c a s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w a r f a r ea g a i n s tC h i n aa n d①何妍,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邵友保博士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研究得益于t h e M o o d y G r a n t f r o mt h eL y n d o nB.J o h n s o nF o u n d a t i o n,t h eR e s e a r c hG r a n t f r o mt h e J o h nF.K e n n e d y F o u n d a t i o n以及t h eS t a r rF o u n d a t i o n的资助.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5卷,2015年3月d e t a i l s h o wt h eA m e r i c a n i n f o r m a t i o n a g e n c y t r i e d t o u t i l i z e t h eV o i c e o fA m e r i c a,G r a y R a d i o,a n d t h eC h i n aR e p o r t i n g P r o g r a mt ow i n o v e r s y m p a t h y f r o m m a i n l a n dC h i n e s e,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a n d p e o p l e i n o t h e rc o u n t r i e si ns u p p o r to ft h e U S g o v e r n m e n t.D u r i n g t h e K o r e a n W a ra n dt h e V i e t n a m W a r,t h eA m e r i c a n g o v e r n m e n t f u r t h e r r e i n f o r c e d i t s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a m p a i g nt ot a r n i s h t h e i m a g e o f C h i n a.T h o u g h t h eC o l dW a r i s p a s t,t h i s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w e a p o n i s s t i l l k e p t i n t o d a y s A m e r i c a na r s e n a l f o r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e x e r t i n g i n f l u e n c e o v e rC h i n e s e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s.As t u d y o f t h e A m e r i c a n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w a r f a r ew i l l c e r t a i n l y h e l p a c h i e v ea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c o m p l e x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U.S.a n dC h i n a.K e y w o r d s:C o l d W a r;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W a r f a r e;S i n oGA m e r i c a nR e l a t i o n s心理战(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W a r f a r e,P S YWA R),又称作争取人心的战争,即通过宣传㊁教育等各种手段影响人们的价值体系㊁认知㊁情感㊁态度和行为,在无形中打击敌人的心志,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①冷战期间,心理战得到迅速发展,甚至演变成美苏两大集团在大众传媒领域内的竞争.为对抗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政府除了使用经济㊁政治和军事等手段,还竭力开发对外宣传的能力.因此,有一种说法 冷战 是美国的对外宣传之父.②而美国对华心理战也由冷战之初开始策划并逐步加大力度.一㊁对华心理战的由来冷战之初,为与苏联展开争霸斗争,杜鲁门政府发起 真理之战 (C a m p a i g no fT r u t h).1950年7月,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国家安全委员会第74号文件出台了一项针对苏联的心理战计划,目的是宣传苏联一系列的负412①②T e r e n c e H.Q u a l t e r,P r o p a g a n d a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W a r f a r e.V o l.41(N e w Y o r k:R a n d o m H o u s e,1962).R i c h a r d T.D a v i e s, T h e A m e r i c a n C o mm i t m e n tt o P u b l i c P r o p a g a n d a, L a w a n d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P r o b l e m s31(S u mm e r1966):453.▶冷战初期美国政府的对华心理战——“美国之音”、“灰色电台”与“中国报道项目”面形象.①艾森豪威尔执政后,于1953年6月创办了U n i t e d S t a t e sI n f o r m a t i o nA g e n c y (简称U S I A ,美国新闻署).②这个新闻署直接接受国务院的领导,重要任务之一即加强心理战.之后,国防部㊁中央情报局都密切参与心理战具体项目的商讨㊁制定和实施.O f f i c eo fD e f e n s eM o b i l i z a t i o n (国防动员办公室)还专门负责联络和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合作.③虽然美国心理战项目最初主要针对苏联,但是新闻署成立后,针对中国的心理战计划很快被提上日程.1953年11月,执行协调委员会的C h a r l e sR.N o r b e r g 明确提出运用心理战来对付中国.④很快,中情局也开始介入,并展开专门针对中国的心理战研究.二㊁ 美国之音 的对华宣传在冷战初期,电视等高级传媒方式尚未开发,广播电台作为当时最先进的信息交流手段之一,成为心理战的重要媒介.前文提到的杜鲁门政府开展的 真理之战 ,即包括利用美国国际广播电台的 美国之音 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为突破苏联对 美国之音 的广播干扰,当时国务院召集麻省理工学院㊁哈佛大学等名校二十几位专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制定并开展 特洛伊计划 .⑤之后,以 美国之音 为主的对外广播成为美国文化心理战的重要阵地.新闻署成立后, 美国之音 直接划归其领导.512①②③④⑤ AP l a n f o rN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W a r f a r e ,N S C74, 10J u l y 1950,D i g i t a lN a t i o n a l S e c u r i t y A r c h i v e (h e r e a f t e r r e f e r r e d t o a sD N S A )(P D 00200).N i c h o l a s J o h nC u l l ,T h eC o l d W a r a n d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I n f o r m a t i o nA g e n c y :A m e r i c a n P r o p a g a n d a a n dP u b l i cD i p l o m a c y ,1945G1989(C a m b r i d g e :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2008). W a r t i m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f o r O v e r s e a s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O p e r a t i o n s ,N S C 5812/1, 4J u n e 1958,D N S A (P D 00560). M e m o r a n d u m f r o m C h a r l e s R.N o r b e r g R e g a r d i n g t h e U s e o f U.S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W a r f a r e M e a s u r e s a g a i n s t C o mm u n i s t C h i n a , 2N o v e m b e r 1953.D e c l a s s i f i e d D o c u m e n t s R e f e r e n c eS y s t e m (h e r e a f t e r r e f e r r e d t o a sD D R S )(C K 3100162510).于群:« 特洛伊计划 美国冷战心理宣传战略探微»,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5 12页.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5卷,2015年3月美国之音 的对华广播创办于1941年,最初使用普通话和粤语,但每天只对中国广播一个小时,后来又陆续增加了闽南话㊁上海话节目.二战战后初期, 美国之音 对华广播又将规模进一步缩小,只保留了普通话节目.后来在 真理之战 的推动下, 美国之音 再度扩大对华广播规模,除普通话外,不仅恢复了二战后停办的粤语㊁闽南话㊁上海话广播,还增加了潮州话㊁客家话和藏语节目,每天播音长达10多个小时,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规模.①当时,美国在对外宣传方面也很重视与其盟国的合作,比如在信息领域内就 第三世界 的问题与英国合作,就民主德国问题与英㊁法合作,以及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合作.美国还支持北约信息服务项目,通过P a n A m e r i c a n U n i o n(泛美联盟)扩大其信息活动的范围.对于最难插手的联合国的情报信息活动,美国也尽其所用.除了 美国之音 ,还有英国广播公司(B B C),日本㊁菲律宾㊁韩国㊁澳大利亚㊁印度㊁纽约(联合国)㊁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12个针对中国的广播,每周播出137个小时的节目.除此之外,中国大陆还能收听到来自香港㊁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的中文广播.②朝鲜战争发生后,美国政府充分运用心理战的手段,争取民心.③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后,与美军在战场上直接交锋,中美敌对情绪不断升级,美国政府也越发重视对华心理战的开发.在1953年,O p e r a t i o n sC o o r d i n a t i n g B o a r d (作战协调委员会)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了一份J a c k s o nC o mm i t t e e(杰克逊委员会)报告,议题包括 美国之音 对华广播㊁美国在自由世界的宣传和信息活动等问题.协调委员会指出,针对中国的广播项目,要依据三个目标:第一,建立自由世界价值观;第二,宣传美国政策;第三,制造并鼓励对共产主义政权的怀疑㊁失望和反感.委员会还建议秘密宣传应该由中情局统一调度,这些提议612①②③ P r e s i d e n t sC o mm i t t e e o n I n f o r m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A b r o a dR e p o r t o nC o mm u n i s tC h i n a,23M a y1960,D D R S(C K3100122359).P r e s i d e n t sC o mm i t t e e o n I n f o r m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A b r o a dR e p o r t o nC o mm u n i s tC h i n a, 23M a y1960,D D R S(C K3100122359).S t e p h e n E.P e a s e,P s y w a r: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W a r f a r e i n K o r e a,1950G1953(M e c h a n i c s b u r g,P A:S t a c k p o l eb o o k s,1992).▶冷战初期美国政府的对华心理战——“美国之音”、“灰色电台”与“中国报道项目”得到了国务院的肯定.①很快,美国新闻署对中国收听 美国之音 的情报状况进行了评估.1958年9月的一份报告推测,中国大陆约有350万台收音机,美国之音 在中国大陆的听众可能至少上万,甚至达到十万.报告乐观估计,在危机或重要国际事件发生时,大陆听众会想办法收听外国电台,但也担心台湾电台反攻大陆的宣传,反而可能对其信誉产生负面影响.在技术方面, 美国之音 的信号经常受到干扰和破坏,比如苏联帮助拦截有关中国的新闻和评论;还有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干扰,比如英国广播电台㊁ 自由欧洲电台 和 自由电台 对 美国之音 信号的干扰.②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美国新闻署提出,国防部㊁中情局㊁国务院和新闻署应该协同合作㊁共享观点和信息.然而,1958年12月的另一份关于中国对外宣传的统计报告,令美国情报部门担忧.中国的海外广播每周增加了238个小时,直接超过了 美国之音 海外广播总时长.不仅如此,中国对外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新华社已经陆续在30个国家设有办公室;1959年,中国还在24个非共产主义国家举办了展览,并与欧洲㊁拉美国家扩大电影合作与交流,与此同时还陆续出版了高质量的外文杂志,并在50个国家发行,总量达到上百万份.一方面,中国的反美宣传攻势迅猛,尤其对年轻人的影响最大;另一方面,中国的内部信息控制非常严密,在中国访问或学习的外国人被严密监视,美国基本无法直接接触到中国的宣传途径.可以说,除了通过对外广播㊁散发传单和与外国访问者沟通,中国人对外部世界发展的了解几乎都经由国家媒体过滤.③由此可见,就对外宣传的范围与效果而言,美国与中国相比均不占优势.为了改善这种 落后 状况,肯尼迪上任后开始着手针对中国大陆听众的 自由中国电台 计划.1960年4月,总统委员会的执行主席W a l d e m a r712①②③ P r e s i d e n t sC o mm i t t e e o n I n f o r m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A b r o a dR e p o r t o nC o mm u n i s tC h i n a , 23M a y 1960,D D R S (C K 3100122359). S o v i e t J a mm i n g o fV o i c e o fA m e r i c aB r o a d c a s t sD i s c u s s e db y G e o r g eA l l e n , 5O c t o b e r 1959,D D R S (C K 3100333376). P r e s i d e n t sC o mm i t t e e o n I n f o r m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A b r o a dR e p o r t o nC o mm u n i s tC h i n a , 23M a y 1960,D D R S (C K 3100122359).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5卷,2015年3月N i e l s e n将一份详细的报告发给中情局局长A l l e nD u l l e s(艾伦∙杜勒斯).报告分析了中国心理战成功的因素,并提出美国应该建立相应项目加以回应,以便影响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提高美国的正面形象,避免美国利益受到损害.①报告对美国在未来十年内对中国实施信息计划和心理计划的项目进行了规划.重点宣传的方向包括:如何促使中国独立自由观点的发展㊁怎样可以加深中苏之间的摩擦以及如何降低中国的好战性.对于具体措施,报告也提出几点建议,作为广播宣传的辅助手段.比如利用自由世界的第三国与中国人建立和发展联系,其对象可以是科学家㊁学生㊁经贸官员㊁医生㊁工程师等;利用第三国的外交官㊁记者等接触并报道中国情况;美国普通人在信息领域内从事非政府活动.②5月23日的总统委员会报告对中国现状以及中国对美国的威胁进行了评估,并进一步提出了对华心理战计划.报告总体认为,中共在取得政权的十年后已严密控制了中国大陆;虽然从1958年开始,中国在经济和政治问题上采取了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等激进手段,但在第一代革命家领导人的坚持下,国内意识形态始终步调一致;与此同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更加稳固.基于这样的观察,报告预测中国在经济㊁文化㊁军事㊁政治㊁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可能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强国,因此进一步确认中国会成为美国在亚洲最危险的敌人.报告尤其担心中国逐渐得到更多国家的承认,最终加入联合国,从而实现宣传 渗透 颠覆的计划.③通过这些背景材料的考察,总统委员会提交了旨在施加对中国对内㊁对外发展影响的行动建议,其中大部分是对华心理战方面的内容:812①②③ W a l d e m a rN i e l s e n P r o v i d e sC e n t r a lI n t e l l i g e n c e A g e n c y(C I A)D i r e c t o r A l l e n D u l l e sw i t hB a c k g r o u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o nP o s s i b l eU.S.I n f o r m a t i o nP r o g r a m sw i t hR e g a r d t o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nC h i n a, 18A p r i l1960,D D R S(C K3100522836).W a l d e m a rN i e l s e n P r o v i d e sC e n t r a lI n t e l l i g e n c e A g e n c y(C I A)D i r e c t o r A l l e n D u l l e s w i t hB a c k g r o u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o nP o s s i b l eU.S.I n f o r m a t i o nP r o g r a m sw i t hR e g a r d t o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nC h i n a, 18A p r i l1960.D D R S(C K3100522836).P r e s i d e n t sC o mm i t t e e o n I n f o r m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A b r o a dR e p o r t o nC o mm u n i s tC h i n a, 23M a y1960,D D R S(C K3100122359).▶冷战初期美国政府的对华心理战——“美国之音”、“灰色电台”与“中国报道项目”第一,在美国政府内组建更有效的组织,配合美国全面计划和行动,以解决信息㊁行动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第二,考虑如下措施:1.指导影响中国发展㊁国际措施以及中苏紧张关系的研究和信息;2.与大陆精英和平民进行交流的可能性,包括:(1)分析当前美国以及盟国对华广播的情况,例如潜在的听众和影响力.分析广播信号被阻断的情况㊁接收的可能性㊁信号的强弱以及覆盖面,如何使广播宣传更加有效等问题;(2)考察通过第三世界的国家来影响中国事务的范围和效率;(3)研究其他通讯技术的可能性(比如通讯卫星);3.分析旨在揭露和反对中共在非共产主义世界渗透和颠覆的行动的可能性;4.新闻署㊁国防部㊁中情局㊁国务院以及其他官方㊁私人组织进行合作交流;5.在中国问题和中苏关系领域培训更多的人才,包括对这些领域的大学项目增加资金投入;6.对相关机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7.与外蒙古的交换计划.①由此可见,从1953年到1960年代初期这段时间,美国对华心理战项目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相关部门开始探讨利用情报㊁宣传等策略,通过民间交往㊁媒体宣传㊁教育文化交流等多种手段,潜移默化地实施对华心理战.而这一切计划的背后,是政府财力的大力投入.912①P r e s i d e n t sC o mm i t t e e o n I n f o r m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A b r o a dR e p o r t o nC o mm u n i s tC h i n a , 23M a y 1960,D D R S (C K 3100122359).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5卷,2015年3月三㊁建立 灰色电台 的争论约翰逊上任后,美国政府继续探讨肯尼迪时期所酝酿的专门针对中国的广播电台计划.1964年前后,法国承认中国以及中国核爆炸的成功,从心理上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核试爆成功后,中国的领导人积极表态,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10月14日,周恩来在亲自下达核装置就位命令的当天进行指示: 这次试验,决定采取公开宣传办法,以便主动地击破一切诬蔑和挑拨的阴谋,并利今后斗争. 10月16日,试爆成功的当天,中国政府又发表声明宣布: 在任何时候㊁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美国的核威胁. ①中国领导人的态度使一些国家由刚开始的单纯恐惧中国,到逐渐开始接触中国,并且希望将中国带入正常的国际社会.约翰逊政府也意识到,单靠冷战初期的经济㊁军事和政治手段,已不能有效遏制中国.中国核试验成功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威胁超过军事上的威胁.因此,此时通过心理战的手段来控制人心变得更为重要.从1965年到1966年,约翰逊政府陷入越战困境,中国又在暗中支持北越对抗美国所支持的南越,而此时中国大陆的反美意识形态宣传相对成功,因此加大对华心理战的宣传,成为美国政府配合越战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1965年10月7日,主管对外宣传的303委员会正式提出建立对华广播电台项目,代号为 灰色电台 .这个计划很快得到中情局的批准.11月, 灰色电台 研究小组在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M c G e o r g eB u n d y(麦克乔治 邦迪)的直接领导下迅速成立.②1966年4月28日,研究小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出台了一份报告,提出了022①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 一九七六)»(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676页.M e m o r a n d u mf o r t h eR e c o r d,M i n u t e so f t h e M e e t i n g o f t h e303C o mm i t t e e, 8J u l y 1966,U.S.D e p a r t m e n to fS t a t e,F o r e i g nR e l a t i o n so f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1964G1968,V o l.X X X (W a s h i n g t o n,D C:G P O,1998):354.▶冷战初期美国政府的对华心理战——“美国之音”、“灰色电台”与“中国报道项目”专门针对中国的广播宣传策略:除了努力减少与中国交战的可能性,同时应该加强与中国人民的交流,从而促使他们朝东欧和苏联的趋势发展.也就是说,激发他们更多的内部自由,解除更多的外部束缚以及走向更灵活的政治体系.从宣传策略上,任何针对中国的广播应该避免表现出颠覆中国政府的用意,或者避免出现关于两国政府对立的宣传.美国国际广播旨在目标区影响其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行为,同时保证目标政府不损坏美国的最高利益,或者保证目标人群不给美国政府施加压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专门研究小组认为国际广播应该设计如下:1.代表美国政府向全世界各国人民宣传,让全世界人们理解美国政府在一些政策问题上的立场;2.与外国政府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美国的立场.对于陷入政策难题的政府,尽量在非正常的环境下仍然保持与他们公开和特殊的交流渠道,以便这些政府能迅速与美国进行特殊渠道的沟通与交流;3.及时准确地通告世界各国人民在美国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以及美国之外的国际动态;4.通告世界人民美国文化㊁教育㊁艺术㊁科学㊁技术㊁农业等方面的发展;5.就国内和国际政策而言,主要宣传美国国内观点的多元性,以此彰显美国社会开放的形象;6.不时通过隐秘的方式与其他第三国人民交流,目的是使美国战略政策得到保证的同时又不让美国政府失去面子.上述1和2仅仅在如下情况下会成功运作:美国政府公开执行并且得到外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以及外国官方的充分承认和支持.①但很显然,中国并不符合1和2这两个前提条件,因此为了研究 中国电台 项122①R e p o r t o f t h e P a n e l o nU.S .G o v e r n m e n t R a d i oB r o a d c a s t i n g t o t h eC o mm u n i s t B l o c , 28A p r i l 1966,D D R S (C K 3100140720).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5卷,2015年3月目,研究小组进行了大量额外的调研工作.研究小组与 自由欧洲电台 ㊁ 自由电台 ㊁美国新闻署的官员进行了谈话,并访问了纽约㊁慕尼黑的 自由欧洲电台 ㊁ 自由电台 以及慕尼黑的 美国之音 办公室,R I A S(柏林高等研究学院),葡萄牙的转播设备㊁丹吉尔的 美国之音 转播设备 .①但是对于 灰色电台 项目,303小组与研究小组的分歧很快出现.303小组反对建立这个激化中美矛盾的专门的 灰色电台 项目,而主张由 美国之音 来执行这个电台的任务;研究小组倾向于设立一个专门针对中国的电台,可以更有效地争取中国大陆的反华㊁亲美情绪.在4月28日会议的前两天,H a r a l d W.J a c o b s o n在给邦迪的报告中表明了他对 灰色电台 计划的态度.他认为建立这个电台只会延长冷战,限制美国对华政策的灵活性.美国在公众面前应该表现得温文尔雅,而这个电台不可避免地走向极端,中国政府很快就能识破这个电台鼓励中国人民反对政府的目的.因此,他建议由 美国之音 继续承担对华宣传的任务要比成立一个专门针对中国的广播电台更有效.②J o h nS.H a y e s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不强.首先,他质疑美国从中国大陆内部获取信息并把获取的信息传达给大陆听众的能力.他认为 中国电台 与 自由欧洲电台 ㊁ 自由电台 有很大区别: 自由欧洲电台 和 自由电台 听众群所在地信息交流比较畅通,而中国的情况截然相反.其次,电台工作人员很难招募.如果这些工作人员来源于难民和移民,那么他们显然并非 爱国者 的代表;中国人的好面子也对招收人员不利.中国听众很难接近,广播节目的设计想要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不容易.再次, 中国电台 在对付国民党政治问题上将遇到难题,比如是否支持 两个中国 政策?是否支持 一个中国 政策?如果支持,支持谁的 中国 ?最后,还有海外华人听众的问题,当时共有将近1亿海外华人分散在越南㊁印度尼西亚㊁马来西亚㊁印度㊁巴基222①② R e p o r t o f t h e P a n e l o nU.S.G o v e r n m e n t R a d i oB r o a d c a s t i n g t o t h eC o mm u n i s t B l o c, 28A p r i l1966,D D R S(C K3100140720).B a c k g r o u n dD a t ao nR a d i oF r e eA s i a,A r g u i n g 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aS oGc a l l e d G r e y R a d i o O u t w e i g h t h eA d v a n t a g e s o f P r o l o n g i n g t h eC o l d W a r,a n dL i m i t i n g t h eF l e x i b i l i t y o fU.S.P o l i c y t o w a r dC o mm u n i s tC h i n a, 26A p r i l1966,D D R S(C K3100142551).斯坦㊁缅甸㊁香港地区㊁澳大利亚㊁泰国和菲律宾.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确都有独特的内部问题, 中国电台 不可能满足所有听众的胃口.因此,他认为, 中国电台 将使大陆政府更加反感美国,中美沟通也将因此变得更加困难.他也更倾向于支持 美国之音 继续面向中国大陆进行广播宣传.但是他建议 美国之音 改变一些节目内容,比如增加一些中国文化的节目,像戏曲㊁戏剧和故事等,这样能更多地吸引中国听众.①中国问题专家也坚决反对 灰色电台 项目.5月3日,罗斯托召集的303委员会会议中,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的中国问题专家J a m e sT h o m s o n(唐知明)向国务卿罗斯托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明确反对这个计划.此前,他还与其他中国问题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些专家包括:美国驻日大使E d w i n R e i s c h a u e r(赖肖尔)㊁美国驻香港总领事E d w a r d R i c e㊁美国驻台 副公使 A r t h u rH u mm e l(恒安石)㊁国务院情报研究司远东处主管A l l e nS.W h i t i n g,以及国务院亚洲共产主义事务处处长和处理中国问题的其他官员.这些中国问题专家一致对 中国电台 计划持反对态度.唐知明认为建立 中国广播 既缺乏可能性又缺乏必要性,项目一旦投入,将花费巨额资金,最后恐怕难以自拔.出于美国在中国利益的长远考虑,这项计划只能起到负面作用,而且项目实施后并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即使成功了,一旦建立,想要取消也成为问题.他赞同赖肖尔与赖斯的意见,主张由 美国之音 继续担当对华广播的主要任务,但是需要让 美国之音 加强信号,并且改善针对中国广播的内容.对于 美国之音 的中国广播计划很需要重视,他建议让美国新闻署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并且希望中国专家(包括政府内外的)与通讯专家能加入这个项目.②而研究小组总体认为 美国之音 介入存在问题.其不利因素如下:一是经济上不划算;二是影响力不会扩大反而会变小;三是美国政府承担的风险也会更大;四是效率不会很高;五是灵活度小,会影响中美官方关系发展.研究小组①② R e p o r t o f t h e P a n e l o nU.S.G o v e r n m e n t R a d i oB r o a d c a s t i n g t o t h eC o mm u n i s t B l o c, 28A p r i l1966,D D R S(C K3100140720).M e m o r a n d u mf o r W a l t W.R o s t o wf r o m J a m e sC.T h o m s o n,J r.L i s t i n g R e a s o n sf o r T h o m s o n sO b j e c t i o n sf o r U.S.G o v e r n m e n tR a d i oB r o a d c a s t st o C h i n a, 3M a y1966,D D R S (C K3100143885).520153认为中国电台的对外形象非常重要,它所代表的不应该是美国政府,而是美国人㊁亚洲人甚至包括海外华人.所以由中国人或者私人组织的名义来创办这个电台更为合适.另外,他们建议中国电台进行如下宣传: 修正主义 ㊁ 国家共产主义 ㊁地方政府的民族主义㊁共产主义世界的内部事务和国内发展情况,等等.关于对广播产生的各方反应,研究小组并不担心中国大陆政府㊁台湾当局以及在美国的说客,而比较担心海外华人和大陆的听众,尤其担心让后者产生反感.①综上所述,303委员会与研究小组的意见是截然相反的,前者反对成立专门的 中国电台 ,主张通过 美国之音 加强宣传;而后者支持 中国电台 的创建,反对将其与 美国之音 混为一谈.双方就中国电台计划争论不休.1966年6月10日研究小组结合双方意见,起草了中国电台计划书.②30日,美国新闻署署长L e o n a r d M a r k向接任麦克乔治 邦迪的国家安全顾问W a l t W.R o s t o w(罗斯托)正式提交了一份建立 自由中国电台 的提案,即 灰色电台 提案.提案汇报了美国新闻署所作的准备工作,他们正在菲律宾岛建设精密高质短波广播设备,届时强信号将覆盖整个中国.新建的菲律宾转播电台的资金已经划拨,合同将生效,工程已经开始,预计在1967年底之前会投入运营.这个电台预计将成为针对中国的 美国之音 广播的补充.新的菲律宾电台情况如下:1.每天7个半小时的节目,从下午6点到午夜以及上午6:30到9:00的90分钟的节目.③2.节目内容主要包括新闻(33%)㊁新闻特写(23%)㊁专题特写(8%).3.主要目标听众群包括干部㊁官方中的知识分子以及正在成长中的新①②③ R e p o r t o f t h e P a n e l o nU.S.G o v e r n m e n t R a d i oB r o a d c a s t i n g t o t h eC o mm u n i s t B l o c, 28A p r i l1966,D D R S(C K3100140720).P r o p o s a l f o r aN e w G r e y R a d i o S t a t i o nT a r g e t e d a t C o mm u n i s t C h i n a, 16J u n e1966, D D R S(C K3100215928).原文 上午6:30到9:00 应为笔误.如果是90分钟的节目,应该从7:30到9:00或者6:30到8:00. 笔者生代.当新的菲律宾电台项目结束,对华广播将增加三个小时:早间时段两小时(从早上5:30到9:00),晚间时段一小时(从下午5:30到凌晨12:30,中国沿海时间).全部节目时间延长为10.5个小时;这些播出时间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收听有效时间段.①备忘录提出了这项计划的目的:第一,劝导那些亲中国以及与中国有联系的听众参与外部世界的活动;第二,引导中国内部出现自由主义的态度和想法,也就是在中国被贴上 资产阶级 或 修正主义者 标签的那些观点.这个项目的内容,主要来源于香港办事处发来的有关中国难民和其他情报的数据分析.另外,香港每日 中国大陆新闻调查 和新闻署及国务院外事处的期刊译文,也都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②7月8日,303委员会再次召开会议,基本否定了建立 灰色电台 计划的可行性.甚至有一些最初的支持者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而支持由 美国之音 来完成这个计划.而国家安全顾问罗斯托的意见更决定了 灰色电台 的命运.他认为中国电台由私人或中情局冒险尝试都非常困难,他也不能接受中国专家的 偏见 ,即在对华广播领域里的专门事务必须完全由他们来做.他的建议是对华广播的任务由 美国之音 通过新的菲律宾转播设施来完成.执行国务卿指出,这个项目应该由美国新闻署而不是由303委员会继续负责.莫耶斯列出他认为对于中国广播计划非常重要的三项内容:(1)在共产主义世界进行交叉性常规报道;(2)新闻评论应该强调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3)强调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情局起到了协调作用.③①②③ U S I A D i r e c t o rS u b m i t st ot h e WH aP r o p o s a l f o r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 R a d i oF r e eC h i n a , 30J u n e1966,D D R S(C K3100209273).U S I A D i r e c t o rS u b m i t st ot h e WH aP r o p o s a l f o r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 R a d i oF r e e C h i n a , 30J u n e1966,D D R S(C K3100209273).M e m o r a n d u mf o r t h eR e c o r d,M i n u t e so f t h e M e e t i n g o f t h e303C o mm i t t e e, 8J u l y 1966.U.S.D e p a r t m e n to fS t a t e,F o r e i g nR e l a t i o n so f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1964G1968,V o l.X X X (W a s h i n g t o n,D C:G P O,1998):354G55.。
冷战以来美国对南海政策的演变(1950—2004)胡素萍2009年3月8日,南海海域发生中美船舰对峙事件,这是继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后发生的又一严重事件。
3月10日,菲律宾总统不顾中国的反对,正式签署“领海基线法”,将中国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领土。
一时间南海波涛再起、暗流汹涌。
7月2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泰国代表美国政府签署文件,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表示“美国重返东南亚”,2010年10月奥巴马赴越南参加东亚峰会。
在诸多国际因素中,美国是对南海问题影响最大的区外大国。
随着南海争端的持续升级,美国在南海的活动及其对南海的关注也将更为密切,南海问题的发展与美国的南海政策紧密相关。
一、20世纪50-80年代:两大阵营对抗下的南海局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势力由原来反对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的共同目标而形成的同盟国集团分化为东、西方两大阵营,此后,国际关系完全笼罩在冷战之中。
美国与苏联在世界各地、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美国在这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就是动用一切力量对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进行遏制,而东南亚和南海区域成为美国遏制苏联及其盟国的工具。
但是,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阶段,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
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军事封锁: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前美国在南海的行动策略冷战时期的美国全球战略中,欧洲是其经营的重点。
美国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海上军事力量在世界首屈一指,其全球战略目标是要巩固和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则是以反对中国为核心。
从1950年起,美朝战争一爆发,美国就不仅介入朝鲜半岛,出兵台湾实施军事占领,还积极介入印度支那,加大对法国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法国在越南镇压胡志明的革命,形成了从三面军事进逼和军事威胁中国的态势。
在印度支那的行动使南海对美国的重要性上升,因为在印度支那执行任何战略都离不开紧临的南海,因而南海也成为美国完成其军事战略部署的目标海域。
这一时期,美国对南海的策略,实际上是其推行亚太战略、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进而实现其在亚太地区霸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美国毕竟与中国南海相距遥远,为了遏制中国,美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签署了大量双边和多边的军事同盟,构筑出一道“反共防波堤”。
2010年总第176期51954年9月,美、英、法、澳、新和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八国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又称《马尼拉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成立的东南亚条约组织是针对中国的组织。
在东南亚设立的这条防线,与美国已经控制的台湾海峡、朝鲜半岛一道形成了抵制中国影响的三个前沿阵地,南海也就成为美国对中国防线上的一个部分。
同时,美国出于遏制中国和印度支那战略的需要,无视中国对南海的领土领海主权,任由中国抗议,其军舰和飞机“自由”航行在南海海域。
此时在美国眼里,基本上不存在那一国拥有南海主权的概念。
这一时期,美国在南海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南海成为美军军演场所。
美国参与下的各种双边与多边军事集团经常在南海组织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二是将南海作为向越南战场运送军队和战略物资的通道;三是悍然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实施军事行动,开始了对南海的进犯。
1957年2月,美国就考虑在南沙群岛上设立一个气象台。
而在此之前,一个菲律宾商船队的负责人发现美国军队侵占了南沙群岛中至少三个岛屿。
日本东京东洋贸易公司擅自派往南沙群岛的一个“勘察团”,遇见美军在南沙群岛一个岛上设立的雷达站。
从1958年9月至1971年,美国军用飞机和军舰入侵南海诸岛中国领空、领海多达500次之多。
从1959年6月至1971年,中国外交部就美国对西沙的侵扰行为提出严正警告400多次。
由此可见,美国无视南海主权归属的事实,而是根据其战略需要进行军事战略部署。
美国在进行军事行动的同时,支持和怂恿其控制下的菲律宾和南越当局去与中国争夺南海主权。
1956年,菲律宾副总统兼外交部长阿加西妄称菲律宾在南海发现了“既无所属又无军民”的岛屿,声称菲律宾有权予以占领。
南越当局紧急追随菲律宾,声称南海的岛屿“一直是越南的一部分”,它对南海享有“传统的主权”。
但是,在此期间也有一种迹象,即美国似乎承认南海主权属于中国。
1956年9月,美国为了在中沙群岛和西沙群岛进行测量,向台湾当局提出申请,经同意后美国在中沙群岛和西沙群岛进行测量。
与此同时,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均发表声明,支持中国关于领海的决定。
社会主义阵营中所有国家出版的地图上,都无一例外地标明南海诸岛属于中国,充分表达了支持中国拥有南海主权的立场。
总的来说,在冷战的背景下,美国虽然没有直接介入南海主权争议,但是把南海当作与苏联争霸的舞台。
美苏两国分别在菲律宾苏比克、克拉克和越南金兰湾建立海空军事基地,使南中国海成为冷战的阵地。
2.消极中立: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国对南海主权归属的立场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突变,前苏联的霸权主义势力越来越强大,军事实力陡然上升,开始与美国进行争夺,打乱了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
旷日持久的侵越战争,军费开支巨大,使美国深陷战争泥潭难以自拔,其势力被大大削弱,导致美国独霸世界的地位开始动摇,美苏争霸的格局已经形成。
同时,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中苏矛盾上升,中越反目。
在这个时期的国际事务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国际局势的变化,面对前苏联咄咄逼人的势力,美国不得不重新调整全球战略。
以前苏联为对手的战略使美国在东南亚遏制中国的意义已经不大。
于是,美国改变长期以来奉行的敌视中国的政策,缓和与中国的关系,进而与中国结成战略同盟。
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双方的关系从此步入正常化轨道。
为了改善在与前苏联争霸中的战略处境,美国急需与中国靠近。
由于有求于中国,加上1973年1月美国与越南达成了巴黎停战协定,结束对越战争,美国在东南亚的扩张暂缓。
在此阶段美国对南海主权归属采取的是双重立场。
一方面,公开场合不表态,即只要符合其与前苏联争霸的战略,南海主权暂时属于谁都不重要。
1974年,中国与美国的盟友南越在西沙群岛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海战。
尽管南越政权一再请求美国干预,但美国无动于衷。
70年代后期,越南入侵柬埔寨,对东南亚的安全与稳定构成挑战,严重威胁到美国的自身利益,美国政府对越南采取了军事对抗性质的政策,并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以促进柬埔寨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美国私下鼓励和支持菲律宾与南越政府对南海部分岛礁的占领。
1970年4月,菲律宾采取军事行动,对南沙群岛岛屿实施军事占领,1978年对其占领的5个岛礁命名为“卡拉延群岛”。
从1970年到1980年间,菲律宾先后占领南沙群岛的8个岛礁。
南越当局也加入对南沙群岛的军事行动,1973年到1974年间,抢占南沙群岛6个岛屿,1978年,越南政府又占领了3个岛屿。
70年代菲律宾与南越政府肆意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采取占领行动与美国的暗中支持是分不开的。
在美苏对抗的形势之下,美国对南海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遏止苏联势力的南下和渗透。
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基本上持不介入和不表态的中立立场,不支持任何一方的主权要求。
基于其全球战略的考虑,当面临比中国更强的对手且需要中国作为“盟友”时,美国不愿意与中国交恶,并不公开激烈反对南海主权属于中国,而是拒绝支持弱小的盟友,以免其生出是非。
1988年中越在南沙发生武装冲突之后,美国助理国务卿斯顿·西格尔称:“美国不对这个争端表态,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不支持任何一方”[1]393,希望这里能恢复和平气氛。
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罗纳德·海斯称中越南沙冲突虽“十分严重”,但是美国不介入。
直到冷战结束前,美国在南海主权归属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就是南海主权争端的发展不能与美国的全球总体安全战略相违背。
从总体上来说,冷战期间美国不愿意看到南海主权属于中国,它自身也经常侵犯南海主权,对南海主权争端采取的是机会主义的态度,没有长期稳定的对待南海主权归属的政策,这是因为南海争端本身不处于美国东亚安全利益的核心位置。
二、从“积极中立”到“密切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及其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宣告了冷战时代的终结,美苏争霸的两极时代寿终正寝,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不复存在。
在充满变数的国际局势下,美国必须从构建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秩序来考虑对外政策。
前苏联虽然解体,但俄国军事力量仍然具有威胁力,其大国雄心未变,美国不能不加以防备。
随着前苏联解体,美中战略联盟的基础随之而去,中美矛盾上升,但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盟友的政策仍在产生惯性作用。
因此,美国的对外政策取向在一段时期不明朗,在以俄罗斯还是以中国为主要对手方面一时难以作出决断。
对外政策取向的不明朗,间接导致了美国在南海问题的犹豫态度。
20世纪90年代初期,官方、舆论和学者在南海对于美国亚太安全的重要性问题上认识存在分歧,因而美国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出矛盾的态度。
一方面,美国声称不介入南海争端。
表现为冷战结束和苏东巨变,亚洲一些国家民族主义高涨,要求美军撤出在本国的军事力量。
美国最终作出裁减亚太驻军的决定,从菲律宾撤出了所有部队,相继关闭了苏比克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
20世纪90年代南海问题趋于激化时,美国拒绝了菲律宾要求其介入的请求,辩称1951年《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签署时南沙群岛并不是菲律宾领土的一部分,菲律宾是在1987年才对斯普拉特利(即南沙群岛)提出领土要求的。
所以,南沙群岛不属于《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范围。
但在另一方面,美国又表示准备在南海争端中发挥作用。
90年代,虽然美国在东南亚的整体军事实力有所减弱,但是,由于南海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具有地缘战略优势,战略位置的重要使美国不可能完全放弃该地区。
东南亚各国也希望美国部分军事力量继续保留在该地区,并与之合作。
1990年11月,新加坡与美国达成谅解备忘录,允许美国海空军使用其军事设施。
美国同印尼、马来西亚也签署了类似的协定,美国可以使用两国的港口设施。
即使是菲律宾在收回美军驻菲基地时也发表声明,希望能继续保持与美国的各种计划和项目,其中包括军舰定期来访和空中转运,同菲律宾军队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并强调仍将保持《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有效性。
这些条约或协定为美国重返东南亚地区、干预南海问题埋下了伏笔。
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和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崛起,亚太各国在经济方面加强了合作趋势,促使亚太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并逐步演变为与欧洲国际地位并驾齐驱的局面。
而在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中国和东盟。
中国是最早支持东盟的国家,近年来与东盟的合作,特别是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迅速发展。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及其在东亚的积极睦邻外交加强了其在东亚的国际地位,这是美国不愿看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