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非技术文本翻译实践-20140506 v3
- 格式:docx
- 大小:53.39 KB
- 文档页数:8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各个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的崛起,为翻译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翻译的效率,还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翻译教学的积极影响。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概述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资源,辅助译者进行翻译的技术。
它包括机器翻译、术语提取、翻译记忆、多语种处理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 机器翻译与教学:机器翻译可以为学生提供初步的翻译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语言结构,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机器翻译的结果和人工翻译的结果,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2. 术语提取与教学: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自动提取原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常用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术语表达。
3. 翻译记忆与教学:通过利用翻译记忆功能,学生可以快速查找和引用之前的翻译结果,提高翻译效率。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历史翻译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四、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翻译教学的积极影响1. 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辅助教师进行翻译教学,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综合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适应行业需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已经成为行业趋势。
通过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翻译实践中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使用-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翻译量呈现出与日俱增的发展态势,传统的人工翻译已经适应不了这种大批量的翻译需求。
经过大量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正好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到译前、译中及译后,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翻译效率,确保翻译质量,从而获得预期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应用;引言:当前,在信息量越来越多且内容更新速度快的形势下,采用传统的人工翻译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各行各业对于涌入的大量信息的获取,也很难符合企事业单位等信息输出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给语言服务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翻译需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翻译环境有了的变化,而且翻译工具得到了有效的改进,翻译标准、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面对这些就需要翻译人员能够快速适应新的语言服务特点及模式。
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广泛应用,科学化的翻译项目管理方法的大力推行实施,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翻译效率的提升,并且在翻译质量上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下面就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定义以及其在翻译的译前、译中及译后的具体实践应用进行介绍。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定义计算机辅助翻译是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帮助翻译者高效、优质地完成翻译工作。
它与以往的机器翻译软件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不同,其并不依赖计算机的自动翻译,而是由人作为主导的翻译过程。
相比人工翻译来说,其在翻译质量上等同或者会更好,并让繁重的手工翻译流程实现了自动化,这使得翻译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因此,在实际的翻译工作过程中,必须要科学合理的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这样翻译工作才能更加顺利的完成。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如果按照翻译实践过程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译前、译中及译后三个部分。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已经成为了翻译领域的一项重要工具。
同时,这一技术在翻译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概述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工具,辅助翻译人员进行翻译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工翻译的错误和遗漏。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包括机器翻译、术语库管理、翻译记忆库等多个方面。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 机器翻译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机器翻译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大量的翻译知识和技巧。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机器翻译的结果作为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 术语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术语库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词汇。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术语库来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术语,提高其专业水平。
3. 翻译记忆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翻译记忆库可以帮助学生保存和重复使用之前的翻译结果,从而避免重复劳动和提高工作效率。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翻译记忆库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四、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翻译教学的促进作用1.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教师可以快速地展示大量的实例和资料,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巧。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等手段进行远程教学,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复习。
2. 增强教学效果: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此外,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等工具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熟悉和掌握专业术语和词汇,提高其专业水平。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翻译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如何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有效结合,提升教学效果和翻译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践应用。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和相关信息技术辅助翻译人员进行翻译的一种技术。
它主要包括机器翻译、翻译记忆库、术语库、语料库等模块。
随着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准确性、效率、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 提升翻译效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能够快速查找和匹配翻译记忆库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快速完成翻译任务,提高翻译效率。
2. 辅助语言学习:通过语料库和术语库的建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的使用习惯和术语的准确含义,从而提升语言学习的效果。
3. 培养专业素养:通过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结合,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领域的表达方式和翻译技巧,培养其专业素养。
4. 实践操作教学: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翻译技巧。
四、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以某高校翻译课程为例,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实践教学。
首先,教师通过软件展示机器翻译的结果,让学生了解机器翻译的优点和局限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软件中的术语库和语料库进行词汇学习和句式分析;最后,学生利用软件进行实际案例的翻译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指导和点评。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质量。
五、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挑战与对策虽然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如软件功能的复杂性、学生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以及如何将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等问题。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已经成为了翻译领域不可或缺的助手。
与此同时,翻译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工具,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概述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语言翻译的技术。
这些技术利用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译者完成高质量的翻译任务。
常见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包括机器翻译、术语库、记忆库等。
这些工具可以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为译者提供便捷的翻译体验。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 教学内容的丰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为翻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机器翻译软件、术语库等工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翻译的过程和技巧。
2. 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则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评估与反馈: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自动评估学生的翻译作业,并提供详细的反馈信息。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翻译水平。
四、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1. 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快速查找资料、整理术语库等,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
2.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学生可以更早地接触真实的翻译项目和案例,培养实践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3. 促进师生互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各个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的崛起,更是为翻译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效率。
同时,在翻译教学方面,如何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概述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一种结合了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翻译方法。
它能够自动进行语言翻译,并能够辅助翻译者进行复杂内容的翻译。
这种技术包括机器翻译、术语提取、记忆库管理等功能,可以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 提升翻译效率:在翻译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处理大量的文本内容。
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学生可以快速获取机器翻译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优化,从而提高翻译的效率。
2. 丰富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使用在线术语库、记忆库等工具来教授学生如何管理和提取术语等专业知识。
3. 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结合具体的项目实践,学生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来处理真实的翻译任务。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四、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翻译技能。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各种在线资源和工具来自我学习和提升,从而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来优化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机器翻译的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原文含义,再引导学生进行人工修改和优化。
3. 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通过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翻译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基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的《广袤的世界》(第12-13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的《广袤的世界》第12-13章的英汉翻译实践,阐述机器翻译的优点和局限性,并详细说明译后编辑过程以及质量控制。
二、原文概述《广袤的世界》是一部涉及跨文化、多主题的文学作品,第12-13章内容丰富,涉及人物心理、社会现象等多元主题。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原文内容,准确传达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机器翻译应用在本次翻译实践中,我们采用了机器翻译作为辅助工具。
机器翻译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可以快速生成初步的译文。
然而,机器翻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语义理解不准确、语言不够地道等。
因此,在机器翻译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行译后编辑,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四、译后编辑过程1. 初步校对:对机器翻译生成的译文进行初步校对,检查语法、拼写等基本错误。
2. 语义理解:深入理解原文内容,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语义上的调整和优化。
3. 文化背景:了解中英文化背景差异,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4. 语言表达:对译文进行润色,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五、质量控制在译后编辑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质量。
首先,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翻译规范和流程,确保每一步工作都有明确的质量标准。
其次,我们采用了多人多轮审校制度,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此外,我们还运用了科技手段,如使用术语库、语料库等辅助工具,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
六、总结与展望本次基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的《广袤的世界》第12-13章英汉翻译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机器翻译在提高翻译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译后编辑则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然而,机器翻译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语义理解不准确、语言不够地道等。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与此同时,翻译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一技术提升翻译教学的质量。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概述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对人类语言间的自动翻译进行辅助的技术。
这一技术涵盖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手段。
CAT技术能够提高翻译效率,减少人工翻译的错误率,为翻译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 教学内容的丰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为翻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展示CAT技术的运用,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翻译工具和技术。
2. 教学方法的革新:利用CAT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机器评估学生的翻译作品,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3. 教学评估的改进:CAT技术能够快速生成统计数据,为教师提供学生的翻译进度、错误类型等数据,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四、提升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质量的策略1. 加强师资培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应加强教师对CAT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
2. 强化实践教学:在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CAT技术,提高翻译能力。
3. 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在利用CAT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讲解、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CAT技术的帮助下取得进步。
五、结论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将这一技术引入课堂,教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估。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实践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翻译工作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但是,传统的翻译工作速度较慢,耗费人力物力,且容易出现翻译错误。
为了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实践研究。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概念与分类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软件及其他相关技术工具,对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辅助和解决。
它可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
目前,根据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应用对象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1.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机器翻译是指计算机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一种语言自动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它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机器翻译的优势是速度快、成本低,但由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稳定,还存在翻译准确率较低的问题。
2. 计算机辅助校对(Computer-Aided Proofreading,CAP)计算机辅助校对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翻译文本进行校对。
它可以自动检测并标记文本中的错误,如语言错误、用词不当、符号错误等。
计算机辅助校对大大提高了翻译质量和校对效率。
3. 计算机辅助工具(Computer-Assisted Tools,CAT)计算机辅助工具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的一系列工具,如术语库、翻译记忆库、自动校对工具、辅助翻译软件等。
CAT 工具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之一。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实践应用1. 建立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术语库是指对某一领域的专业术语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以便在翻译中能够准确使用。
翻译记忆库是指对同一领域下的已翻译文本进行记录和分类,以便在下次翻译中能够快速找到相似文本并减少翻译时间。
这两种技术在计算机辅助翻译中应用广泛,能够有效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2. 使用辅助翻译软件辅助翻译软件包括翻译记忆软件、机器翻译软件、语言工具软件等。
计算机辅助翻译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摘要】计算机辅助翻译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技术。
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历史发展,然后探讨了这一技术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及机器翻译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优势和挑战。
接着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翻译中的突破。
结论指出计算机辅助翻译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的发展前景,并强调了人类翻译与机器翻译相结合是未来的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翻译将在文学翻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跨文化交流和文学作品的传播增添新的动力。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 文学文本, 历史发展, 工具应用, 机器翻译, 优势, 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 突破, 发展前景, 人类翻译, 结合, 趋势1. 引言1.1 计算机辅助翻译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是当今翻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作用和意义愈发凸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计算机辅助翻译经历了从最初的简单翻译工具到如今的智能翻译系统的演变。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支持,快速准确地翻译出各种语言的文学作品,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和质量。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丰富多样,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都可以通过这些工具进行翻译。
特别是对于一些古代文学作品或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器翻译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优势在于速度快、成本低、可持续性强。
这些优势使得大量文学作品得以迅速翻译并传播到全球各地,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机器翻译在文学翻译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语言的含蓄性、文化的差异等问题。
这些挑战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来克服。
计算机辅助翻译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人类翻译与机器翻译的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学翻译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一项重要工具。
同时,翻译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一技术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概述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工具进行翻译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翻译效率,降低翻译成本,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包括机器翻译、人工辅助翻译和多人协作翻译等。
其中,机器翻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原文进行自动翻译;人工辅助翻译则利用软件为译员提供原文的语言学特征和语义上下文等,以提高翻译的质量。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使用,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从复杂的文本理解转移到注重教学质量的培养上,包括培养学生识别专业术语、分析语境的能力等。
此外,这些工具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掌握有效的翻译技巧。
2. 提升学生技能: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有助于学生掌握自动翻译和人工干预的平衡,以及多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速度和准确性,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翻译任务。
3. 促进跨文化交流: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提高翻译教学质量1. 整合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提供的教学资源,如词汇库、句法分析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个性化教学。
2. 培养综合能力:除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如信息获取能力、文化素养等。
这有助于学生在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时更好地理解原文背景和意图。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崛起与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翻译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的结合,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本文将就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特点及其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深入探讨。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特点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以其高效、准确、便捷的特点,为翻译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首先,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能够快速完成大量的文本翻译工作,大大提高了翻译效率。
其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能够提供更为准确和地道的译文。
此外,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还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和平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丰富课程内容。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进行实时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翻译技巧和提高翻译能力。
此外,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四、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的深度融合要实现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完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更多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相关的课程和实训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
2. 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引入真实的翻译项目和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师资培训:对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
4.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线教学、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翻译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翻译也不断得到优化,在这种情况下,“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该模式并非适用所有类型文本的翻译,那么探讨该模式对各种文本类型的适用性程度,在何种情况下能提高翻译效率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以技术类文本和历史题材类文本汉译英翻译项目为例,从文本类型、文本特点、文本功能以及对译文质量要求的角度,具体探讨了机器翻译对于两类文本的适用性。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对技术类文本有较高的适用性,通过专业度较高的译后编辑处理,一般可以达到合格的译文质量,有效提高翻译效率。
而对于历史题材类文本的适用性相对较低,在机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译后编辑修改出高质量译文所需要的编辑距离较长。
本论文希望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进一步探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对于不同文本的适用性问题,希望可以总结经验,为其他译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技术类文本;历史题材类文本;适用性分析ABSTRACT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eds,translators are faced with a big challenge in producing qualified translations within limited turnaround time,which has given rise to the emergence of“machine translation(MT)+post-editing(PE)”model.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NMT),MT has gained a momentum in both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and the quality of MT-based translations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However,MT need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to be able to produce a well-rendered translation that is accurately and effectively received by the readership as expected,and MT is not applicable to all types of texts to be translated.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two translation projects of different text types,this thesis discusses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feasibility of the“MT+PE”model in C-E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and mainly focuses on specific and strategies on PE based on the types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It is concluded that“MT+PE”is not applicable to all types of texts to be translated. The author further finds that this model is more suitable for translating technical documents,usually straightforward and featuring simple sentence structure,than other types of texts,such as historical documents.And it is advisable to analyse source texts before machine translation.This paper also trie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insights for translators who will be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such text types.Keywords:machine translation;post-editing;technical documents;historical documents; feasibility analysis目录致谢 (I)摘要 (II)ABSTRACT (III)引言 (1)第一章项目描述和文本特点 (2)第一节项目描述 (2)一、技术类文本项目描述 (2)二、历史题材类文本项目描述 (2)第二节文本特点 (3)一、技术类文本特点 (3)二、历史题材类文本特点 (4)第二章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 (7)第一节机器翻译 (7)第二节译后编辑 (7)第三节YiCAT平台 (7)第三章“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在两类文本中的适用性分析 (9)第一节“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对于技术类文本的适用性分析 (9)一、术语、词汇翻译效率高 (10)二、句法错误类型集中,编辑距离较小 (13)第二节“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对于历史题材类文本的适用性分析 (15)一、词汇翻译效率低,术语错误率高 (16)二、句法错误类型多样,编辑距离较长 (17)第三节“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的适用性总结 (20)结语 (21)参考文献 (22)附录 (23)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对翻译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译者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在短时间内快速产出译文,于是机器翻译得以迅速发展。
《基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的《广袤的世界》(第12-13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的《广袤的世界》(第12-13章)英汉翻译实践过程,分析其优缺点,并总结出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二、项目背景《广袤的世界》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为了更好地传播其内容,我们采用了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模式进行英汉翻译。
该模式能够提高翻译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时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三、翻译流程1. 机器翻译首先,我们使用机器翻译软件对原文进行初步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具有较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的机器翻译软件,以确保初步翻译的准确性。
2. 译后编辑在初步翻译完成后,我们进行了译后编辑工作。
译后编辑主要包括校对、润色和修改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针对机器翻译中出现的错误、不准确的表达以及语言不流畅等问题进行了修正和优化。
四、翻译难点及解决方法1. 文化差异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文化差异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含义,并尝试在译文中传达出相同的文化内涵。
2. 专业术语翻译由于原文涉及多个领域,因此出现了大量专业术语。
我们通过查阅专业词典和在线资源,确保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长句和复杂句的翻译原文中存在大量长句和复杂句,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我们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并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将原文准确地翻译成汉语。
五、翻译策略与技巧1. 词汇选择与搭配在词汇选择上,我们注重准确性和地道性。
通过查阅词典和语料库,我们选择了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原文的含义。
在词汇搭配上,我们遵循汉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2. 句子结构调整针对原文中的长句和复杂句,我们采用了句子结构调整的技巧。
通过拆分、合并、倒装等手法,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基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的《广袤的世界》(第12-13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语言间的翻译成为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桥梁。
本报告主要围绕《广袤的世界》第12-13章的英汉翻译实践展开,重点介绍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相结合的翻译模式。
该模式旨在提高翻译效率,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并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二、翻译项目背景《广袤的世界》是一部描绘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
第12-13章主要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翻译难度较大。
为确保翻译质量,本项目采用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相结合的模式。
三、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1. 机器翻译:首先,利用先进的机器翻译技术对原文进行初步翻译。
该阶段主要完成语言层面的转换,速度快,效率高。
2. 译后编辑:在机器翻译的基础上,由经验丰富的译员进行译后编辑。
编辑过程中,需对译文进行校对、润色,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文含义,同时保留文化特色。
四、翻译实践过程1. 预处理阶段:对原文进行深度理解,分析语言特点、文化背景等,为后续的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做好准备。
2. 机器翻译阶段:运用机器翻译技术对原文进行初步翻译。
该阶段需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准确性和文化因素的处理。
3. 译后编辑阶段:对机器翻译结果进行校对、润色,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文含义。
同时,需注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使译文更加地道。
五、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翻译过程中,需关注专业术语的准确性,确保译文不出现歧义。
对于不确定的术语,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咨询专业人士等方式进行确认。
2. 文化差异的处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直译产生歧义或误解。
在翻译过程中,需关注文化因素,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地道。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可采取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3. 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为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需注意句子的衔接和段落之间的过渡。
在译后编辑阶段,可通过调整语序、增删词语等方式优化语言表达。
《基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的《广袤的世界》(第12-13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已经成为了语言翻译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报告我基于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模式的实践,即《广袤的世界》的第12-13章的英汉翻译实践过程,从中深入剖析其工作流程和关键步骤。
二、项目背景《广袤的世界》是一部描绘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作品,其中第12-13章主要讲述了不同地域的独特文化和历史。
本次翻译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准确、流畅地传达原文信息,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三、翻译流程1. 机器翻译:首先,我使用机器翻译工具对原文进行初步的翻译。
这一步骤的优点在于可以快速地获取大致的翻译结果,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机器翻译往往无法完全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因此需要后续的人工编辑和调整。
2. 译后编辑:在获得机器翻译的结果后,我进行了详细的译后编辑工作。
这一步骤主要包括校对、修改、润色等环节。
在校对环节,我仔细检查了译文中的语法、拼写、标点等错误,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在修改环节,我根据原文的语境和含义,对不准确的译文进行了修改。
在润色环节,我力求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四、关键步骤分析1. 理解原文:在翻译过程中,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语境。
这需要我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2. 机器翻译:使用机器翻译工具时,我注意了选择合适的翻译引擎,并仔细比对不同工具的翻译结果,选择最准确的译文。
3. 译后编辑:在译后编辑环节,我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对译文中的语法、拼写等错误;二是根据原文的语境和含义,对不准确的译文进行修改;三是润色译文,使其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五、难点与对策在本次翻译实践中,我遇到了以下难点:一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语义理解困难;二是长句、复杂句的处理问题。
针对这些难点,我采取了以下对策:一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请教专业人士,尽可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含义;二是将长句、复杂句进行拆分,逐步理解并翻译,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机器翻译的非技术文本翻译实践徐彬,山东师范大学;崔启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摘要: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CAT)应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译员以及翻译教学和研究者的认同。
然而,在CAT技术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背景之下,我们仍会看到,很多翻译教学和研究人员,囿于旧有的认识,认为CAT只是对技术类文本的翻译有效,并不适合应用到文学翻译等非技术文本的翻译中。
本文从分析CAT的性质入手,借助实际出版翻译案例,说明CAT可以也应该用于非技术文本翻译;结合高质量的机器翻译(MT)以及译后编辑(PE),“MT+CAT+PE”的模式对于一些非技术文本的翻译也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电脑辅译;机器翻译;非技术文本Abstract:The necessity of applying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is recognized by more and more translators as well as translation researchers/educators. The education of CAT relat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emerged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and is becoming a focus in translation education. However, against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acceptance of CAT technology is growing steadily, a great number of translation researchers/educators still hold that CAT is only suitabl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xts, not for literary and other non-technical text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ature of CAT, and illustrates with three translation cases that CAT can be—and should be—appli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non-technical texts; and the translation mode of post-editing of machine translation in CAT is also applicable.Key Words: Computer Assisted Translation; Machine Translation; Non-Technical Texts1.引言:电脑辅译能否用于文学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被误解为“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到现在大多数翻译领域的研究者和教育者能够基本厘清“CAT”和“MT”之间的区别,前后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
然而,伴随着这一认识上的突破,相当多的翻译教学者和研究者却又形成了新的认识局限,认为CAT“仅”适用于技术文本的翻译,不能应用于文学翻译。
这一认识可能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众多CAT厂家在推广自己的软件时,往往会突出强调CAT软件对于翻译技术文本的作用,从不言及文学翻译;其次,是CAT研究领域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在相关著作中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如Lynne Bowker (2002:112)就曾指出,“并非所有文本都同样适合包含在翻译记忆(TM)中”,又指出,“技术、科学,以及法律文本往往包含重复内容,而文学和广告文本往往包含较少的重复,因而通常就不适合包含在TM中”。
Quah (2008:193) 更进一步指出,大多数的翻译记忆软件都是针对半技术及高度技术性文本(semi-technical and highly technical texts)而开发的,对于半创造性和高度创造性的文本(semi-creative and highly creative texts)就不那么适用了。
Austermuehl (2006:139)也指出技术文本更适合使用翻译记忆等工具。
应当看到,CAT是一种专门为译者开发的生产力工具,既然是工具,它就有“器物之用”。
即使完全不考虑文本中的“重复性”,单纯考虑多数CAT为译者构建了更方便、更专门化的工作界面,我们就有理由将其应用到几乎所有类型的文本的翻译中。
徐彬在2005年就指出,翻译记忆系统能够给文学文本的翻译带来助益(2005: 75),并在《翻译新视野——CAT》(2010a: 72)一书中进一步细化了这一分析,指出CAT可以:提供便捷的词汇查询以及更快的译文输入方式;提供更符合人体工学的翻译环境;提供更友好的译文校对环境。
本文拟通过作者亲历的三个CAT应用案例,说明CAT不仅可以应用到文学翻译,而且很有必要将其扩展到技术文本以外的半创造性乃至高度创造性文本的翻译工作中,为了更清晰简明的指称这类文本,本文将这其称作“非技术文本”。
2.CAT在非技术文本翻译中的可用性为了验证CAT在非技术文本翻译中“可用”,首先要打破禁忌,破除几种“迷信”:(1)CAT禁锢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思维相当一批认为CAT无法应用于文学翻译的人的理由是CAT“禁锢了翻译文本”,影响翻译过程的创造性思维。
果真如此吗?其实用这一点质疑CAT在文学翻译中的用途的人,一般都很少有甚至没有使用CAT进行翻译的经验,以为复杂的操作会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这就像最初尝试使用电脑进行创作的一些作家,也抱怨过使用电脑直接打字来写作,会影响思路一样,是将自身操作上存在问题归罪于工具。
实际上,熟悉CAT之后就会发现,CAT为译者提供了更方便的界面(双语对照),更好的存储机制(大多数基于数据库的CAT无需特意存盘即可保存所有工作),使用CAT提供的可以自定义的快捷键等各种便利,稍微适应一下,这些便捷的功能都能“解放”译者,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造性思维中。
(2)CAT分割文本,导致译文僵化新一代CAT工具大多采用了独立界面,翻译工作区基本上都是由某种形式的表格组成,软件把原文按照规则,以句子为基本单位,拆分并置入源语单元格;翻译者使用的时候,要在对应的目标语单元格填入译文。
鉴于此,很多没有深入了解CAT工具的批评者会认为,在CAT中进行翻译,译者看不到原文档的结构和版面布局等,而且还要严格按照表格对应关系填入译文,进而想当然地认为这种情况会造成译文缺乏上下文连贯,比如批评CAT说:“翻译记忆基于句子层面的翻译方式不利于从语用和语篇角度对原文进行考察并翻译,容易使翻译学习者养成不良的翻译习惯,犯‘见木不见林’的错误。
” (王正, 孙东云, 2009a)其实,虽然CAT是机械地按照规则拆分文本,但是几乎所有CAT工具也同时给用户保留了“合并”和“拆分”的功能,译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文本。
即便是需要调整整个段落的句序,也完全可以做到,完全不受单元格的束缚。
此外,不论是采用哪种CAT,都应采取这样的校阅流程:(1)在CAT中翻译初稿并进行初校和二校(便于随时比对原文);(2)导出目标文件后通过电子版或打印版进一步校对.经过这样的流程,即使初稿中有少数的不连贯问题,绝大部分也会得到纠正。
了解了CAT及其应用的实质,我们就会看到,如果出现译文僵化的现象,那也不是CAT 或电脑造成的,而只能是完全处于主动地位的人所造成的,是译者在使用CAT的时候,没有掌握必要的拆分合并技巧;或是态度不严谨,孤立地看待每个翻译的单位,不做上下文的通盘考虑;或是不执行严格的校对流程等。
这些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而非工具的问题。
(3)CAT界面不利于语篇统筹一些CAT软件中译文编辑界面是“翻译表格”,不显示原文的格式和版面信息。
这对于翻译的确有一定的影响,然而这一问题并不难解决。
要想在翻译的同时看到原文档版面结构,可以先阅读印刷的文稿再进行翻译;如果源语文档是电子的,也可以使用电子书、平板电脑等工具进行阅读,或是更大的显示器乃至双显示器,一边显示原文档,一边在CAT软件中翻译。
此外,许多CAT软件近年来都开始增加“实时预览”的功能,既可以看到原文,也可以预览译文,还可以双语对照全文预览。
上述多样化的显示模式,其实比传统的翻译流程更好,为译者提供了查看文档的原始格式和版面信息的更多便利。
而且,由于采用了电子化的显示方式,译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便利:阅读PDF等电子文档时可以方便地进行全文搜索,快速定位原文位置;而CAT提供的实时预览,则“如影随形”,自动定位标注目前编辑的位置。
应该注意的是,王正等虽然在前期的研究中曾指出CAT界面会束缚翻译,近年来却对其观点进行了修正,指出:翻译记忆系统作为CAT的重要部分,[曾]因缺乏对语境的支持而屡遭诟病。
随着近年来的技术进步,[……]翻译记忆的编辑界面得到了革新,使源文本的展示方式更有利于语境的整体考察。
(王正, 2013)(4)CAT界面不能满足文学翻译的中的改写等变译需求有人指出文学翻译中经常存在改译、略译和增译等情况,CAT原文与译文的逐句或逐段对照翻译限制了这些策略的应用。
其实,除非是节译、编译等情况,通常的文学翻译中改译、略译和增译的比例并不大。
而且即使有这样的要求,从提高效率角度出发,仍然可以使用CAT进行文学翻译。
方法是设计和应用合理的翻译和校阅流程和CAT操作方法。
对于原文中需要改译的句子或段落,直接改写即可。
原文没有的文本而需要增译的内容,可以直接增加在所需位置的目标语编辑区,附加批注(多种CAT软件的批注可以导出为MS Office软件的批注),导出为目标语文档后再加以编辑即可。
而对于原文需要略译的句子或段落,直接在翻译单元略译即可,必要情况下也可以添加注释,提醒译者在导出目标语文档后删除CAT软件默认导出的未译的原文片段。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在校阅阶段,针对含有注释的句子和段落,查看和修改译文即可。
因此,认为CAT不适合文学翻译中的变译需求是站不住脚的,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熟练掌握CAT的操作,没有制定和遵循合理的翻译和校阅流程。
这些都不是CAT工具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基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CAT工具不适于非技术性文本翻译的看法是错误的判断。
3.非文学文本翻译应用CAT的效果本文作者之一徐彬近10年来为湖南科技出版社翻译了《宇宙为家》、《艺术宇宙》等多部严肃科普作品,也为其他出版社翻译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流程中充分应用了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