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欣赏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19.20 KB
- 文档页数:7
解读新课标初中音乐教案一、教案简介《新课标初中音乐教案》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最新音乐课程标准,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音乐素养,设计的一套全面、系统的音乐教学方案。
本教案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音乐创新精神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强调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的。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创作、表演等活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3. 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用音乐来表达生活、感受生活。
4.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音乐基础知识:音高、节奏、音色、和声等基本音乐概念。
2. 音乐欣赏:中外名曲、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3. 音乐创作:作曲技巧、即兴创作、音乐改编等。
4. 音乐表演:歌唱、器乐演奏、音乐戏剧等。
5. 音乐与生活:音乐与舞蹈、电影、广告等领域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案例教学法:分析、讨论典型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4. 实践教学法:注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音乐考试、演出等方式,检验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总之,《新课标初中音乐教案》立足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注重音乐实践,强调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为我国初中音乐教育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案。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修订后的变化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启迪1. 引言1.1 修订后的背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修订的背景是为了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提升音乐鉴赏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改变,音乐文化也在不断演变。
对音乐课程进行修订,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通过修订,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此次修订的背景还包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音乐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智力和技能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鉴赏教学的修订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受益。
修订后的音乐课程标准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目标,推动音乐鉴赏教学不断向前发展,为学生的音乐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重点变化修订后的背景: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前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原有的音乐课程标准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
本次修订后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和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包括以下几点:2. 强调了跨文化音乐交流: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跨文化音乐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去欣赏和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引入了现代音乐潮流: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引入了一些现代音乐潮流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今音乐领域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 加强了多元化音乐教学:修订后的标准更加注重多元化音乐教学的实施,鼓励学校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音乐新课程标准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情感、传承文化、培养审美的重要载体。
为了更好地培养我国新一代对音乐的热爱和鉴赏能力,制定了《音乐新课程标准2024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充分借鉴国内外音乐教育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对音乐课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和完善。
一、课程性质: 审美性、实践性、人文性、创造性情感性。
二、课程理念:坚持以美育人,以落实核心养为主线,引学生度极参与艺术活动感受、欣赏、表现、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民族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音乐综合素质,丰富精神生活。
三、课程设计思路: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根据结合今年人教版新教材课程设计思路:1-2年级(唱游·音乐)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景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重视基础乐理知识(识谱、基本节奏型)。
3-5年级让学生拥有广阔的国际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录鮭莡 秒化包融力。
不仅仅要了解欧洲经典音乐,也要了解世界音乐风格的版图。
在扩展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让学生了解西方鰈舵爸轍勐榼凝典音乐的风格版图与历史脉络,让音乐课的内容既有文化的宽阔度又有历史的纵深感。
3-6年级“听见家乡”用家乡的音乐文化链接与祖国的情感。
让学生了解、热爱中华音乐文化。
让学生因热爱祖国音乐文化而产生爱国之情。
“人文主题”融入音乐课程让音乐与所处环境的文化相关联传统文化教育自然融入音乐课堂,上音乐教育承担综合育人任务,培养完善人格、家国情怀。
四、新课程标准将音乐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基础知识:包括音乐基本概念、乐理、节奏、和声等,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理论支撑。
2. 音乐欣赏:通过聆听、分析、评价不同时期、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音乐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欣赏的要求;2. 掌握音乐欣赏的基本概念;3. 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鉴赏能力;4. 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科学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音乐欣赏要求;2.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内容1. 音乐欣赏的定义与重要性音乐欣赏是指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理解和欣赏,以及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法等要素的认识,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教育的过程。
音乐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2. 音乐欣赏的基本要素音乐欣赏需要理解和感知以下基本要素:音乐形式、曲式结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表现手法等。
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和感知,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和艺术内涵。
3. 音乐欣赏的方法(1)感性欣赏法:通过直接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提升情感表达能力;(2)形象联想法:通过音乐作品中的旋律、音色等元素,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够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意境;(3)分析鉴赏法: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声、节奏等要素进行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和评价能力。
4. 音乐欣赏教学策略(1)情感导入策略:在教学开始前,通过情感导入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2)互动式教学策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3)多媒体辅助策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音乐作品的音频和视频,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4)评价反馈策略:及时对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励他们持续学习和进步。
四、教学方法1. 示例法:通过播放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并欣赏音乐;2. 分析法:分析音乐作品中的要素,如曲式结构、旋律、和声等,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3. 想象法:引导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联想和想象,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4. 比较法:比较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023年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整理】一、引言本文档旨在整理2023年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以下是对该标准的简要概述。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评价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课程内容1. 音乐素养教育- 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
- 音乐表现力与表演技巧培养。
- 音乐创作与创新能力培养。
2. 音乐欣赏教育- 学习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 学习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
- 学习探究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音乐实践教育- 学习合唱和合奏技巧。
- 学习乐器演奏技巧。
- 学习合作与协调能力。
4. 音乐文化教育- 学习音乐的多样性和世界音乐文化。
- 学习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联。
- 学习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授、示范演奏、合作练习等。
2. 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和演出。
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供音乐作品播放和视听材料。
4. 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五、评价方式1. 综合评价,包括平时表现、课堂作业、考试等。
2. 音乐作品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作品。
3. 考试评价,以考试形式评价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六、师资要求1. 音乐专业背景,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
2. 教学经验,具备初中音乐教学经验或相关教育背景。
3. 创新能力,能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七、总结2023年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师资要求和教学环境的改善也是实施该标准的重要保障。
(2023年整理)版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年整理版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初中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 标准概述
新课程标准旨在全面提升初中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
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表演技能
-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 强化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
- 研究音乐的基本元素和技巧
- 开展合唱、乐器演奏和舞蹈等活动
- 研究音乐鉴赏和分析的方法
-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评价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方式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发展情况。
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评价
- 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鉴赏能力评价
- 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评价
- 学生的音乐创作作品评价
6. 结论
通过实施2023年整理版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
希望本文档能为初中音乐教育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指导。
《音乐鉴赏》课程标准
音乐鉴赏课程标准
1. 课程目标
-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 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流派的欣赏能力
-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的能力
-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观
2. 课程内容
- 音乐基础知识:音符、音阶、调式等
- 音乐流派: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 音乐作品欣赏:选取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音乐历史:介绍音乐的发展历史和重要音乐人物
- 音乐表演: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和展示活动
3. 课程要求
- 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基础
- 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活动
- 学生需要完成相关的作业和项目任务
- 学生需要参加音乐演出和音乐会等相关活动
4. 评估方式
-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 课堂测试:对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解掌握程度的考查- 项目作业:让学生进行音乐作品分析和创作等任务- 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评估
5. 参考教材
- 《音乐鉴赏入门》
- 《音乐鉴赏导论》
- 《音乐的人类学》
6. 参考资源
- 音乐欣赏网站和应用程序
- 音乐节目和音乐会
- 音乐院校和专业音乐教师的讲座和指导
以上为《音乐鉴赏》课程标准的简要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充。
2023年最新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青少年的音乐教育需求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制定最新的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势在必行。
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年最新初中音乐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创造、表现的能力。
- 提高学生音乐技能,培养他们的音乐才能。
- 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 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研究动力。
三、课程内容1. 音乐欣赏- 研究欣赏各类音乐作品,包括经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
- 探索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2. 音乐表演- 研究与掌握基本的音乐表演技巧,如唱歌、弹奏乐器等。
- 参与合唱团、乐器团队等音乐表演活动,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3. 音乐创作- 研究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包括创作歌曲、编曲等。
-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音乐创作,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 音乐文化- 研究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 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发展。
四、评价标准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制定以下评价标准:- 音乐欣赏能力:学生对不同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 音乐表演技巧:学生在唱歌、演奏乐器等方面的表现能力。
- 音乐创作能力: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对音乐表达的能力。
- 音乐文化素养: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背景和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五、总结2023年最新初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的表演和创作才能,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实施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学校对艺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声学特征,增强审美感知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音乐表演技能,在学习音乐和实践活动中培养自我表达的自信,促进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实践活动,教师应摆脱以往欣赏教学的误区,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来增强欣赏课堂的吸引力与教学质量。
教师可通过联觉启发,增强学生对音乐曲目的兴趣;更新教学理念,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增强欣赏过程的趣味性;借助丰富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路;落实文化传播与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引言在小学教育中,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美育能力,也可以增加他们的艺术经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教师要深刻认识音乐的本质,不断地创新音乐教育观念,不断地创新音乐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音乐,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1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此前许多地方的中小学较为重视升学率,把它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而唯一的指标。
不属于升学考试范畴的音乐课便成了学校教学中的“鸡肋”课程,校方没有重视音乐课程教学的发展以及音乐教育带来的影响,音乐教育教学也得不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逐渐转变了原来的被动地位,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及对小学音乐课程的印象,仅仅是让学生弹奏简单的乐器,跳简单的舞蹈,唱简单的歌曲,比较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
这是最为传统标准化小学音乐的呈现方式,固有的思维根深蒂固。
现在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显然能使音乐教学的文艺性和趣味性得到很大的提升。
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有利于新课改的实现,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音乐欣赏》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音乐欣赏》是3+4本科中职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
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并激励、鼓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未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使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的特征、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欣赏音乐。
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
本课程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从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旨在提高本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参考学时18课时四、课程学分1分五、教学内容与要求1、声乐作品及声乐表演常识。
声乐作品结构短小,音乐形象鲜明,比较容易把握。
声乐作品旋律一般较强,曲名和歌词使音乐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的表现更为明确,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供欣赏的声乐作品形式主要有:(1)民歌。
民歌是最直接、最质朴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生活的声乐表现形式。
欣赏民歌可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社会历史、民俗、民情。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民族民歌数量繁多,艺术价值高。
应让学生多欣赏我国的民歌或由民歌改编的声乐曲。
(2)中外传统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声乐曲。
其旋律一般优美动听,伴奏独具匠心。
欣赏艺术歌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3)中外大型声乐作品。
大型声乐作品一般包括声乐套曲、大合唱、组歌、清唱剧等,其中有多首不同风格、题材的歌曲,采用多种演唱形式,极具表现力与震撼力,因此,大型声乐作品也应该作为声乐作品欣赏的主要内容之一。
解读2023版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一、背景介绍
2023版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趋势而制定的。
该标准旨在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
能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理解和创造能力。
二、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培养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2.课程内容: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和音乐创造三个方面,
涵盖声乐、器乐和音乐欣赏等内容。
3.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音乐活动和创作。
4.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品展示和
综合评价等。
三、实施建议
1.教师角色: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
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资源支持:学校应提供充足的音乐教学资源,包括乐器、音乐教材和音乐厅等设施。
3.课程整合:音乐课程应与其他学科融合,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4.家庭参与:家庭应积极支持学校的音乐教育工作,为孩子提供音乐研究的环境和机会。
四、预期效果
1.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具备基本的音乐表演能力。
2.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
3.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音乐表达,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总结
2023版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旨在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及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预计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探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新课标音乐教学理念1. 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标强调音乐教育应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2. 人本主义理念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综合实践理念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学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音乐教学实践策略1. 优化课程内容(1)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2)丰富音乐作品,涵盖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关注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在各领域的应用。
2. 创新教学方法(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实施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强化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演奏、音乐剧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音乐课外活动,如音乐沙龙、音乐讲座等,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3)鼓励学生参加音乐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注重评价机制(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
(2)建立学生音乐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依据。
(3)加强教师评价,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新课标音乐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中学音乐教师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开展了一堂以“音乐与生活”为主题的课堂教学。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与生活相关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既反映了坚持以提高中学生的艺术基础素质为宗旨,促进中学艺术课堂教育由课程本位、学科本位向知识本位过渡的新型艺术教学思想,又反映了坚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实现学校课程教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的先进教育理念,这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学,开始步入一个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时期。
艺术教学的四大核心素养,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加强与改进学校美育、深化学校美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力图体现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加强素养引领、凸显艺术特色、凸显美育特点、推进课程整合、强化导向功能的特色。
可以预料,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检验与完善,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必将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全面提高中国义务教育艺术教学质量、中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与人文素养有所帮助。
一、《放马山歌》课程背景(一)教材简介《放马山歌》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泥土的歌”单元中的曲目。
本教材的核心内容是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号子和小调,包括表演、赏析、音乐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四大方面。
材料选自不同地区的几首民歌代表作,旨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和特点,认识民歌中的常见体裁,了解民歌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等。
同时本单元也是湘教版音乐教材全书中关于中国民歌的第一个单元,本课也是本单元的第一课。
《放马山歌》是流行于中国云南一带的一首著名山歌,歌词结构很简单,曲调音域只有五度,但节奏音型紧密,上、下句的尾部有二次呼喊。
由于整首歌所使用的音乐材料既简短又简洁,所以在演唱时把握结构就很重要,尤其是要唱出———以《放马山歌》为例韩笑(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1)摘要: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和美育理念深入人心,美育理论研究也在各个层面不断被深化。
2024年度最新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一、课程标准概述根据教育部颁布的《2024年度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我国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音乐技能的培养和音乐实践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调音乐教育的普及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包括音乐术语、节奏、旋律、和声等。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鼓励创作、演奏、合唱等多种形式。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良好的集体意识。
5. 传承和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了解世界音乐多样性。
三、课程内容1. 音乐基础知识:包括音乐术语、节奏、旋律、和声等基本概念。
2. 音乐欣赏:欣赏我国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及世界音乐名篇,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音乐实践:包括歌唱、演奏、创作、舞蹈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 音乐文化:介绍中外音乐历史、音乐家、音乐作品,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情境教学:创设丰富的音乐情境,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3. 实践教学:注重音乐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
4. 合作教学:鼓励学生团队协作,培养良好的集体意识。
五、评价体系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积极性等。
2. 终结性评价:对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考核。
3. 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采用教育部部编版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善。
2. 音响资料:包括CD、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音乐资源。
3. 教学设备:教室内的钢琴、音响、投影仪等设备,保障音乐教学的正常进行。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探析摘要:本文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分析了小学中年段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问题和对策,旨在探讨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是音乐教学的主战场,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能推动新课标下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音乐;新课标;教学策略引言:新课程改革提出要积极开展艺术类课程教学,其中音乐教学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堂是音乐教学的主要载体,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态度和积极的美育价值观。
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做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对于推动音乐教育发展,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一)契合新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开展艺术类课程教学,强调音乐教学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新课标艺术教育理念的主要领导者,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美育价值观,调节身心健康。
因此,做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改革,落实美育理念的重要举措[1]。
(二)有利于音乐能力培养小学是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
通过系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其初步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如歌曲演唱、器乐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
这有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同时,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启发其对音乐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这对学生的审美情操养成也有重要意义[2]。
(三)促进美育素养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教学,又有民族民间音乐的体验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游戏、合唱、乐器实践等活动。
这些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感受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拓宽音乐审美视野。
并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洗礼,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音乐文化自信,促进美育素养的全面提高[3]。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当部分小学在音乐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内容重复、脱离实际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欣赏教学摘要:新课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众多新观点、新方法推陈出新的今日教坛,学生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已成为我们的普遍共识。
社会的发展,使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旧的课程已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得新课程诞生。
但由于学生音乐基础和技能非常薄弱,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欣赏教学中,如果以传统的模式教学,则学生会索然无趣,使得新课程理念很难实现。
要达成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等方面下功夫。
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兴趣、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努力探索,有效地实现了音乐欣赏教学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
关键词:欣赏教学; 接轨; 新课程; 素质教育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usic appreciationHan Ya-qin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is a concept, it is an action. With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deepening of the many newideas and new methods introduce new Today in the pulpit,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is the ultimate goalof teaching, has become our universal consensus. Social development, to quality education in music education is ever increasing, the old courses have been very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making the birth of the new curriculum. But because music is very weak base and skills in music education, especially appreciate the teaching, if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teaching, the students will dull boring, so hard to achieve new curriculum.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to achie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 reasonable part of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reate a positive classroom context, full use of classroom evaluation aspects. And the reality of the students, using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s develop music appreciation, music appreciation ability to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good habit of listening to music and have endeavor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music and the new curriculum convergence criteria.Keywords: enjoy teaching;integration;newcurriculum;quality education加强青少年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面向21世纪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呢?音乐新课程标准从总体上体现了国家对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在强调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世界、健全人格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突破。
但是,新课程怎样教?新课程怎样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是新课堂?这些问题都是走进新课堂的中小学教师经常遇到和思考的问题。
怎样使音乐欣赏教学与新课程标准接轨,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怎样既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体现课程新标准的精神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
是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设计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从而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最终达成的结果,是教学领域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比较核心的环节。
每一学科的教学目标都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音乐欣赏课也不例外。
学校音乐教育向学生提供的审美对象主要是以教材形式出现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在欣赏教学中所采用的是审美艺术欣赏形式。
审美艺术欣赏形式是一种综合体验形式,音乐欣赏除了在音乐形式方面获得审美愉悦外,同时也应把注意力放在对音乐内涵的体验上,在充分体验音乐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出的形象和意境,欣赏者应积极调动自己全部心理功能,力求对音乐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
二、积极的创设课堂情境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学生对于一些地方民歌、地方戏曲曲艺和抗战歌曲难以产生亲切感。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讲解乐曲创作背景、展览图片和播放与乐曲相关的录像片段等方法,在学生和音乐当中架起一座情感桥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长城谣》的欣赏:在学生初次欣赏这首歌曲时,会觉得“沉闷”、“不好听”、“没味道”。
但经过简介历史背景,深情地朗读歌词,辅之于一组反映当年日寇在中国实行的冻伤实验和大屠杀等滔天罪行的图片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寇的录像之后,学生们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就被逐渐调动起来了,对于乐曲的感情基调也有了初步的感受。
再次欣赏时,学生们表情严肃,演唱歌曲感情真挚,觉得越听越有味,越唱越有激情。
以此为基础,在欣赏同类爱国主义题材的乐曲时,学生就能很快进入状态,很容易和乐曲旋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从兴趣入手,保持学生的积极心态,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
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的动力之所在。
音乐教学应该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指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在活动中,尽量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
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音乐作品又总是具有一定社会的政治和道德内容。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这些作品歌颂好的、鞭挞坏的,而欣赏这类作品,能帮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教育他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使他们在优美乐声的感染下,受到美好、高尚的情感熏陶,使情感得到升华,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
正因为音乐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把它看作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而实际上音乐教育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内容。
四、充分的利用课堂评价。
任何的评价都不是随意的,从课改之前的吝啬赞美到课改之后到处泛滥的“你真棒!”教师们对课堂评价产生了许多误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课堂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了,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
但其中都遵循着几点原则:1.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
如低年级的学生的自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较重,上课时容易做小动作或没跟上教师的课堂节奏,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奖励其他表现好的同学来引导表现不好的同学,并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高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善意的批评、用心的引导他们是能感受到的。
2.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3.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课堂评价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而在以往的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评价,压抑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体现,所以在还课堂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还评价权给学生,他们更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
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无论多媒体课件有多么详细、具体,全面,但都不能代替教师充满感染力的范唱,范奏。
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更能鼓励和感染学生。
因此精力不应用在教学形式上,而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应尽量把课件制作的更新颖、实用、互动、高效,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的兴趣。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而正是有挑战才会有提高。
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相信我们会伴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和学生一起感受美丽的音乐人生,世界也会因此而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1]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3] 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4] 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5] 汪毓和.大学心理学[6] 蔡勤霞、孙凌曦主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______________收稿日期:201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