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_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 格式:ppt
- 大小:7.84 MB
- 文档页数:53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课时间】第3、4学期【学时/学分数】64学时/4学分【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授课对象】全院高职二年级各专业学生二、课程定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知识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学分最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
本课程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承担着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大学生讲实话,办实事,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求真务实精神;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觉性等重要功能。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理论精髓。
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使学生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真正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使学生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的科学道理。
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体的课程目标如下:(一)知识教学目标1.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
2.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4.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二)能力培养目标1.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1948 年 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条总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与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关于民主革命的学说。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明确革命的对象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什么呢?那就是总路线里面指出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操纵中国,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②帝国主义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③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主要支持者。
2.2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是中国近代政治进步的主要障碍。
①封建主义是中国最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合政治民主化的有一个主要障碍。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是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也是广大农民深受剥削、压迫,生活极度贫困的经济根源。
②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掠夺中国人民,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统地被迫于1912年宣布退位,人民推翻清王朝的愿望得以实现。
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却最终落到了封建军阀头子袁世凯的手中,中国人民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不愁吃穿、种田不纳粮的愿望也化为泡影。
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完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辛亥革命也没有实现这一革命愿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54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板书】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师: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即相区别又相联系的革命,首先他们的共同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但是他们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在领导阶级上的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一个是资产阶级自由思想以及三民主义,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革命前途上,就民主主义革命为的是实现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道路。
新课: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板书】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1)背景: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壮大③政治基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根本)④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入⑤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2)经过: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学生中心:北京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主力:工人中心:上海(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4)影响: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④为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英美曾许诺个战争胜利后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对待,所以中国人对一战后召开的“和平会议”抱有很大希望。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基础引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基本性质和主题。
在中国革命历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其基础,为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基础展开讨论,旨在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内涵、特点、历史背景、案例分析和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内涵与特点1.1 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贯彻的一种革命理论和实践模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内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模式。
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内涵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和领导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各个阶级的联合,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
最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内涵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既坚决捍卫民族利益,又积极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充分发挥了在国内外革命斗争中的领导作用。
1.2 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为核心的。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运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即通过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为重点,逐步向城市发展,最终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最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积极组织了武装斗争,包括工农革命军、红军等,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历史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历史i人民版3.3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Ⅰ第三单元第3、4课〕【设计背景】:人教版必修Ⅰ第三单元的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第4课《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涉及到的内容多,有七大历史事件;篇幅长,多达18页;跨度大,从1919年——1949年;课时少,仅三课时。
倘假设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实施教学,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杂乱而枯燥;教师实施起来,要么无限制的拖延教学课时,要么紧紧张张仓仓促促的完成上课任务。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参加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普遍面临的困惑、新的历史课程与过去历史课程相比,重大变化就是教材编排体系的变化和规定时限的模块式教学,这种变化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注重模块的整体设计和教材内容的整和,凸显教学的计划性和整体性、过去翻开教材就讲,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历史课程改革、【设计思路】:将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第4课《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作为一个整体,以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党的领导为主线进行一个全局和整体的设计;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一个全局的了解和把握,从而也更好的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将第3课和第4课的内容进行专题式整和,具体分为背景、经过、重大会议、影响等几个小专题、目的就是为了教学内容的条理更加清晰、简洁,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而又深刻、【设计目标】:知识与能力: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关无产阶级或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基本史实;通过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曲折和不平凡的经历,特别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重要紧急关头作出重大决定:进军井冈山、红军长征的路线问题、抗日战争的路线、解放战争的战略等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根据时代的主要矛盾,迎合时代的潮流,实事求是和果断正确的处事方法;过程与方法: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课标要求] 1.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五四运动(1)导火线:1919年初,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①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以学生运动为主力,口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展:6月份开始,____________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
(3)结果: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思考1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有什么意义?(5)影响: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端。
思考2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①__________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②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诞生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3)主要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____________,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____________。
(4)意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思考3 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中共二大(1)时间:1922年。
(2)内容(3)意义:提出了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1.条件:国共合作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1)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2)影响:标志着____________的实现和______________的正式建立。
2.开始:国民党一大召开。
3.高潮:北伐战争。
(1)开始:1926年7月。
(2)成果:攻克武昌、九江、南昌;收回______________英租界;1927年直捣上海、南京。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革命。
它打破了封建帝制的束缚,开创了新中国的先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跨度虽然相对较长,但正是这个历史时间节点的延续与发展,带来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
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
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阶段起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与人民疾苦迫切需要彻底改革。
中国的经济被列强侵占,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亡感愈演愈烈。
清政府朝不保夕,广义同治维新与狭义百日维新屡屡失败,使得人民深感危机。
在这个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的频繁发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鼓起。
从义和团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国社会不断探索革命的方向并在探索中不断成熟。
第二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二阶段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向共产主义革命转变的开始。
此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合作与斗争,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胜利等一系列事件,都推动着中国社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前行。
1927年的“四一二”事件,国共分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展开,中国革命步入全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第三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三阶段可以说是延续于第二阶段的土地革命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进行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积聚了经验与声望,为日后的解放战争打下了基础。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由此诞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以其曲折而不平凡的历史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记录了中国革命不同阶段的进程与演变,展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艰苦努力。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五四运动,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认识五四爱国运动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
本专题主要讨论的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包括农名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前期的一系列革命斗争均告失败,自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促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转折,也是划分新旧民主革命的标志事件。
本课主要讲五四运动至解放战争期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发展和胜利,承接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2、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
该学校学生素质较高,思维活跃。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本课相关内容,但是理解程度不深。
针对以上情况,我将通过讲述历史细节、展示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深化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史料让学生认识五四运动等史实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3、三维目标首先知识与能力:识记五四爱国运动的史实;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其次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不同人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注重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开放性思维,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了解,感悟“五四精神”,认识五四精神对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
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综合分析,认识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教法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五四运动发展过程,难点是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认识五四爱国运动取得胜利的意义。
5、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演示法和讨论法。
6、教学过程首先我将花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导入。
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回顾上节课内容和五四青年节学校开展演讲比赛等素材。
然后提出问题:五四青年节和历史上哪件事件有关系?大家对五四爱国运动了不了解?从而以此导入新课标题:新民主主义革命。
历史ⅰ人民版3.3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案课题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课标要求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
通过比较相近历史事件,培养分析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漫画、及教材中其他历史图片的分析,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五四运动和长征过程的了解,感悟“五四精神”和长征精神,认识这些精神对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
通过对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的分析,认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重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历程。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
难点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
期间经历的历史事件头绪众多,但又环环相扣,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教师个案【回顾上一课时内容】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评价?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导入新课】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吧。
提起这诞生在七十多年前抗日前线血与火中的国歌,我又想起了八十多年前在巴黎和会中国的主权遭到践踏的时候,中国的青年学生起来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起来了,中国的商人起来了,中国的工人阶级起来了,他们同样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不怕流血,不怕坐牢,与北洋政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教学过程】知识点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1〕背景:国内: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国际:一是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二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指明了解放道路;三是直接导火线: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鲁教版初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经历、思想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鲁教版初二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第一章: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思潮与革命激进思想的先声。
五四运动则是中国近代革命与反帝爱国运动的发端。
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1.1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影响新文化运动始于20世纪初,是一场反对封建官僚制度和旧文化的革命运动。
它提倡科学、民主、进步的思想,呼吁民主与科学精神的融入中国文化。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五四运动的背景与导火索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起因是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对中国不利的《凡尔赛和约》。
这激起了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强烈抗议,他们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及推动民主革命。
1.3 五四运动的意义与影响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大学生的觉醒与抗争,他们开始主动思考国家命运和社会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主张,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思潮。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章:国共两党的创建与北伐战争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冲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伐战争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国共两党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结束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要事件。
2.1 国共两党的创建与合作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国共两党在早期各自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合作与共同抗日的关系,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任务。
2.2 国共两党的分裂与冲突国共两党在共同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逐渐加大,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也逐渐加剧。
最终,这导致了国共两党之间的武装冲突和内战。
2.3 北伐战争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