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7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执教:王崧舟整理:朱飞燕(白云小学)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古诗在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并领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
教学过程: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其写过一首歌,叫做《涛声依旧》。
听过吗?喜欢吗?我觉得不但曲谱得好,歌词也好。
(出示歌词片段)“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
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
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
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
用大白话说,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生:钟声。
师: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生:寒山寺(出示:200多年前,王士桢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指名读后点评。
这是古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奇怪的是作者为了听寒山寺的钟声,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
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出示:500多年前,高启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更让人奇怪的是,高启只要听到钟声,就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张继何许人也?(出示:800多年前,陆游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从诗中可以看到,陆游曾经到过哪里,听到过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诗人还会怎么想?师生对句: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钟声,所以在陈小其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生读)200多年前的王士桢有这样的钟声(生读)…………质疑师:问题来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什么问题。
《枫桥夜泊》一、歌词导入师:上个世纪末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的非常出色。
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课件出示)P“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谁来读一读?谁能为我解释解释无眠?(无法入睡,失眠,睡不着觉)师: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找近义词的方式来为无眠找到许多的解释?比方说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即是(不眠)未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即是(未眠)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即是(难眠)心中愁绪万千合成一个词即是(愁眠)师:总之就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呀,好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钟声)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这是哪的钟声呢?有一首诗这样写到,一起读一读: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这是哪儿的钟声呢?(寒山寺)(课件出示)P出示寒山寺的图片资料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
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呀盼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
这钟声为何会有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来读一读这句诗“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齐读)师:高启所写的也是寒山寺的钟声,可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张继)师:张继是谁?你来说说,你也来说说。
(预习做的真充分呀!)(课件出示)P《枫桥夜泊》这首诗为他千古名作的补充资料。
师:这留连的钟声到底和张继有什么关系?就让我们到诗中去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齐读诗题)二、整体感知师: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自由的读,反复的读。
要读的清爽、顺口(很好,老师看到许多同学读的很专心很投入)师:个人读:请位同学来读一读。
(嗯,你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与节奏)师:全班读:接下来,老师读课题与诗人,你们读诗句。
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来。
在我们的配合之下,这首诗的韵味就呈现出来了。
师:当你读完这首诗,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能不能用几个词形容形容?(忧愁,孤独,悲伤,凄凉……)把体会记在诗的旁边(生批注)师:我们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会孤独吗?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会忧愁吗?那为什么读枫桥夜泊却孤独,忧愁呢?师:我们去诗中找一找答案吧,谁来为我解释解释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夜晚把船停在枫桥旁边)此时正值夜晚,应该是张继要休息睡觉的时候吧,可今夜张继睡着了吗?(没)诗里的哪个词直接了当的告诉你?(愁眠)(B板书:愁眠)请大家将这个词圈起来。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卷充满意境的山水画,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这诗画的世界吧!(P课件出示课题:《山居秋暝》《枫桥夜泊》)(B板书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P课件标红:暝)“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P课件标红:泊)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停泊)所以,“泊”这个多音字在该诗题中应该读——(bó),它还有一个读音——(pō)。
师:一起再来读一遍题目(齐读)现在,谁能用自己话说说诗题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1.秋天的黄昏时终南山上的景色;2.夜晚时,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明诗题,再读一遍,感受不一样(齐读)师: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相同之处:都是写秋天的景色。
P不同之处:时间不同(“暝”——半晚;“夜”——晚上)地点不同(“山居”;“夜泊”)。
师:通过诗题的比较,我们发现同样是写秋天的古诗,两位诗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那么描写的景物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先不急着回答,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瞑》。
师:本诗的作者是王维。
关于王维,你了解过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了解《山居秋暝》的诗人:王维,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土”。
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苏轼称他为“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展现一幅怎样的秋天暮色下的美丽画卷呢?(课件出示)P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先自己读一读本诗,当然是有任务哟!(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圈画,师巡视)P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师:谁先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课件出示)读诗,要留意停顿,这样诗读起来才有韵味。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语文要素】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朗读唐诗,感知诗意1.回顾我们平时学习古诗的步骤:解诗题、读通古诗、了解诗意。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后全班交流。
重点处理词句:“下渔舟”“对愁眠”。
3.朗读古诗,做到读通读顺诗句。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旅游能让我们纵情山水,浪迹天涯,也最能让人增长见识,也最容易使人放松。
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那里有什么最吸引你?国庆节的时候,老师去苏州旅游了。
老师去了苏州,你猜我为什么要去苏州?生1:因为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很美,是人间天堂。
生2:我听说苏州园林建筑特别美。
生3:苏州可能有你的朋友(家人)师:同学们非常有想象力。
其实我去苏州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一首小诗。
因为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辞千里,只身去了苏州一个小镇——枫桥。
二、研读古诗,体会意境你想看看这首小诗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
(每人发下带有注释的纸)老师啊,就因为读了这首小诗,一直期盼着到枫桥去看看,今年的国庆长假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那儿,我碰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和我相同,都是因为读了这首小诗,而前去游览的。
这首小诗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我与那么多的游客前去,请大家再轻轻地读这首诗,猜一猜,到底它的独特表现在哪呢?预设: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卷充满意境的山水画,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这诗画的世界吧!(P课件出示课题:《山居秋暝》《枫桥夜泊》)(B板书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P课件标红:暝)“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P课件标红:泊)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停泊)所以,“泊”这个多音字在该诗题中应该读——(bó),它还有一个读音——(pō)。
师:一起再来读一遍题目(齐读)现在,谁能用自己话说说诗题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1.秋天的黄昏时终南山上的景色;2.夜晚时,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明诗题,再读一遍,感受不一样(齐读)师: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相同之处:都是写秋天的景色。
P分歧之处:工夫分歧(“暝”——半晚;“夜”——晚上)地点不同(“山居”;“夜泊”)。
师:通过诗题的比较,我们发现同样是写秋天的古诗,两位诗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那么描写的景物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先不急着回答,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瞑》。
师:本诗的作者是XXX。
关于XXX,你了解过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了解《山居秋暝》的诗人:XXX,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土”。
XXX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XXX称他为“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展示一幅如何的秋天暮色下的美丽画卷呢?(课件出示)P山居秋暝XXX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XXX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先自己读一读本诗,当然是有任务哟!(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圈画,师巡视)P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旅游能让我们纵情山水,浪迹天涯,也最能让人增长见识,也最容易使人放松。
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那里有什么最吸引你?国庆节的时候,老师去苏州旅游了。
老师去了苏州,你猜我为什么要去苏州?生1:因为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很美,是人间天堂。
生2:我听说苏州园林建筑特别美。
生3:苏州可能有你的朋友(家人)师:同学们非常有想象力。
其实我去苏州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一首小诗。
因为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辞千里,只身去了苏州一个小镇——枫桥。
二、研读古诗,体会意境你想看看这首小诗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
(每人发下带有注释的纸)老师啊,就因为读了这首小诗,一直期盼着到枫桥去看看,今年的国庆长假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那儿,我碰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和我相同,都是因为读了这首小诗,而前去游览的。
这首小诗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我与那么多的游客前去,请大家再轻轻地读这首诗,猜一猜,到底它的独特表现在哪呢?预设: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
(师随机板书)生2:我猜可能是诗中所表现的情打动了老师。
师:有人说,诗画同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呢?请同学读读这首诗,在纸上点一点美景交流:请同学们讲讲你读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绍一个。
生1: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
写了动感。
生2: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
生: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生1:我来说。
我推测可能是夜里有风,风一吹,树枝就会晃动,睡在树上的乌鸦是被惊醒的。
生2:我不同意××的意见,我认为乌鸦是被钟声吵醒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枫桥夜泊》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
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提2 —3名学生吟诵)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同学请看。
(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生:喜欢。
师:想读吗?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
(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
小组读。
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
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5-8分)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
泊:停船*岸。
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
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师:谁来读一读?生:(朗读歌词)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
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
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
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
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生:(齐读歌词)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生1:钟声。
生2:钟声。
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
谁来读一读?生:(朗读诗句)师:注意,这是古诗。
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
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生:十年。
《枫桥夜泊》优秀教案及课堂实录《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知识点:(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四、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1、ppt课件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
(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
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
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
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
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
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
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
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
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
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
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古诗《枫桥夜泊》名师课堂实录师:把头抬起来,把身子坐正,我们准备上课,能够不?生:(齐声)能够。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师:小孩们好。
生:(齐声)老师好。
师:请坐。
请大伙儿看大屏幕,请朝同一个方向看。
(大屏幕显示:枫桥夜泊)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不?生:(齐声)听过。
师:好听不?生:(齐声)好听、师:喜爱听不?生:(齐声)喜爱、师:老师也喜爱,这首歌20多年往常特别流行,我估计您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听,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我选了其中的两句,我们来看一看、谁来读一读?高举您自信的小手、大屏幕显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生活始终可不能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生: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生活,始终可不能是一片云烟。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的感受更好听。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生活,始终可不能是一片云烟、师:您们一定注意到了,歌词当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明白无眠是什么意思?生:我想应该是晚上睡不着觉的意思。
师:没错,大白话,睡不着觉、谁能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生:无眠的近义词应该是失眠。
师:失眠,没错,找到一个。
接着找,谁找到第二个?生:愁眠。
师:愁眠,好极了!谁找到第三个?比如难以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生:难眠、师:好极了!找到3个。
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生:不眠、师:不眠,找到4个。
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生:未眠。
师:未眠,找到5个。
您听,不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生:(齐声)睡不着觉、师:睡不着觉。
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歌词、大屏幕显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生活始终可不能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生活,始终可不能是一片云烟。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枫桥夜泊》课堂实录三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206作者:台州教育…:中国语文网一、教学要求:、知识点:(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折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愁四、教学模式:质疑漫谈阅读教学模式即:激趣、自由漫谈;探究,研读漫谈;深化,扩展漫谈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趣、自由漫谈、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
2、交流课前收集的善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
生1:我知道《枫桥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我还知道枫桥是一座单拱石桥,在江苏省苏州市。
这是我是网上找到的枫桥的图片。
生2:我还知道枫桥也叫墨桥,由于很多诗人途经这里的时候,都曾留下过诗句,所以叫墨桥。
生3:我来补充。
苏州不光有枫桥,还有很多桥。
苏州有桥300多座,现存293座。
其中:有以食物命名的,如:水泼粉桥、鸭蛋桥等;有以动物命名的,如:狮子桥、麒麟桥等、有以植物命名的,如:花桥、草桥等;有以建筑物命名的:如:城桥、板桥等,特别有意思。
其中,枫桥是最著名的。
生4: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
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
生5:张继的老家有的说是湖北襄樊,有的说是河南南阳,要是河南南阳的话,说明和我们是老乡。
生6:张继还当过检校祠部员外郎,他出过一本书叫《张校祠部诗集》。
生7:我还知道张继死于洪州,他生前有个愿望就是回到家乡,可临死也没实现,他的好朋友有刘长卿、顾况等,很多都是诗人。
生8:我在网上读到了张继写的37首诗,很多都是游贤时写的,我猜测他是个爱旅游的诗人,其中我最喜欢《夜宿白马寺》(背),他的诗清丽自然,不追求华丽雕饰,有一种自然美。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枫桥夜泊》教学实录,欢迎大家分享。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篇1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将一同去感受。
(板书课题)师:请齐读课题。
……关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生:枫桥在哪里……枫桥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这座桥叫做枫桥?……师:其实,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
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停泊),那“夜泊”就是──?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生: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师:很好!谁把船停泊在枫桥?生:作者张继。
师:就在那个晚上啊,他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
来,我们再读课题!生:枫桥夜泊!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师:《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播放动画,教师诵读古诗。
)(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生:想!师: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周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生:明白啦!师:打开书,第111页,开始吧。
(课件:诗文,配以《春江花月夜》的音乐。
)(生自由读古诗。
)师: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做这节课第一个给大家读古诗的同学?(一女生读,较好。
)师: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一男生读,较有情感。
)师:有模有样,不错……你来!(又叫了两个女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师:都想读,都能读了是吗?生:是的!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师:可是,同学们啊,要读好古诗,光是读通了,读顺了,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生:读出感情来。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枫桥夜泊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生:枫桥在哪儿?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生: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
(生读诗)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
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
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
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师:乌啼--,钟声-- (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师: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读,声音短促)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有些韵味)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精品考试资料---------------------学资学习网-----------------------------------《枫桥夜泊》课堂实录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枫桥夜泊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生:枫桥在哪儿?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生: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
(生读诗)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
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
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
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师:乌啼--,钟声-- (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生跟读,声音短促)师:月落,夜半,城外。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板书课题)师:请齐读课题。
关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生:枫桥在哪里枫桥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这座桥叫做枫桥?师:其实,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
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停泊),那夜泊就是──?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生: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师:很好!谁把船停泊在枫桥?生:作者张继。
师:就在那个晚上啊,他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
来,咱们再读课题!生:枫桥夜泊!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师:《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播放动画,教师诵读古诗。
)(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生:想!师: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周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生:明白啦!师:打开书,第111页,开始吧。
(课件:诗文,配以《春江花月夜》的音乐。
)(生自由读古诗。
)师: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做这节课第一个给大家读古诗的同学?(一女生读,较好。
)师: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一男生读,较有情感。
)师:有模有样,不错你来!(又叫了两个女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师:都想读,都能读了是吗?生:是的!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师:可是,同学们啊,要读好古诗,光是读通了,读顺了,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生:读出感情来。
师: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感情,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及反思古诗三首枫桥夜泊_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及反思-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人教版一、谈活导入,揭示课题。
师:大家熟知唐朝的诗人有哪些?生:李白、杜甫生:白居易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位诗人——张继,了解这位大诗人的同学可以自由地来向大家介绍。
生;他写的诗歌多愁善感。
生:他的诗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师(相机以补充):《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伤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二、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1、教师出示幻灯片。
2、出示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诗。
2根据注解上台讲诗句的意思。
3、生朗读古诗。
4、生上台讲诗句。
生A:我知道“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是:生B:我知道:5、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三、深入读诗理解思想感情。
1、听录音范读,画节奏。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师:诗歌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生:月亮生:乌鸦生:考试落榜2、师:同学说得很好,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3、生试背——指名背。
五、小结:大家的朗读把我带入了悲凉之中,这就是诗的魅力,就是景物描写的魅力。
希望大家多读、多背优秀诗歌。
[反思]:课后,我对学生对诗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同学都能够了解诗的大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对诗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目的。
在朗读训练中,能够很好的诵读诗的学生比较少,特别是诗的节奏、语调。
这就是节课我失掉的东西,在以后诗歌的教学中,应在关键之处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美好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旅游能让我们纵情山水,浪迹天涯,也最能让人增长见识,也最容易使人放松。
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那里有什么最吸引你?
国庆节的时候,老师去苏州旅游了。
老师去了苏州,你猜我为什么要去苏州?
生1:因为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很美,是人间天堂。
生2:我听说苏州园林建筑特别美。
生3:苏州可能有你的朋友(家人)
师:同学们非常有想象力。
其实我去苏州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一首小诗。
因为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辞千里,只身去了苏州一个小镇——枫桥。
二、研读古诗,体会意境
你想看看这首小诗吗?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
(每人发下带有注释的纸)
老师啊,就因为读了这首小诗,一直期盼着到枫桥去看看,今年的国庆长假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那儿,我碰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和我相同,都是因为读了这首小诗,而前去游览的。
这首小诗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我与那么多的游客前去,请大家再轻轻地读这首诗,猜一猜,到底它的独特表现在哪呢?
预设:
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
(师随机板书)
生2:我猜可能是诗中所表现的情打动了老师。
师:有人说,诗画同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呢?
请同学读读这首诗,在纸上点一点美景
交流:请同学们讲讲你读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绍一个。
生1: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
写了动感。
生2: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
生: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生1:我来说。
我推测可能是夜里有风,风一吹,树枝就会晃动,睡在树上的乌鸦是被惊醒的。
生2:我不同意××的意见,我认为乌鸦是被钟声吵醒的。
生3:不对,没敲钟的时候乌鸦已经在叫了,我想,秋天的夜晚那么冷,乌鸦一定是被冻醒的。
生4:乌鸦还有一种可能是被吓醒的,月亮一落,天地间变黑了,就吓醒了树上的乌鸦。
生5:我不同意。
乌鸦睡了,看不见天变黑,所以应该是冻醒的。
生6:我还在书上看到过,乌啼的另一种说法是指乌啼桥。
师: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我也想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去,同学们看,这是月相变化图(课本显示)这是上弦月,弓朝东;这是下弦月,弓朝西,上弦月半夜就落下去了,月亮一落,刚才还很明亮,现在却变黑了,很可能是天地间的明暗变化惊醒了乌鸦,王维在《鸟鸣涧》中有句诗:月出惊山鸟。
既然然月出会惊山鸟,我推测月落也可能会惊乌鸦。
不过,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
生3:我还从诗中看到当时外面有着厚厚的霜,说明时间已经是深秋了。
师:你觉得冷吗?你能读读霜满天的味来吗?
师: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一副图?
生:我发现诗中还写到了一种植物,枫树,它长在江边,在晚风的吹动下,树叶正在摇动呢
生:诗人还写了渔火,渔火就是渔船上打鱼人用来照明的灯。
生:我发现诗中还写到了钟声,这是听到的声音。
(点击音乐)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是头头是道啊。
你瞧,这首诗28个字写了月亮,乌鸦,秋霜,江枫,渔火,钟声,描绘了一副非常清幽的情景,令人神往。
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读出它独特的美。
(自由读,个别读)
师:刚才有同学说可能是诗中所表达的情吸引了老师,那么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
愁,什么叫愁?(烦恼)
谁在愁呢?(诗人张继)
他为何而愁呢?
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猜一猜他为什么要愁?
生1:我猜他可能是忧国居民,我们读过《示儿》,知道很多诗人都非常爱国
生2:我猜是他可能远离家乡,在思念亲人,客船两字说明他在异乡。
生3:我猜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乌鸦在凄惨地啼叫,他无端地有些伤感。
生4:我猜是因为秋天到了秋天本来就是个萧条的季节,他想到自己已经上了年纪了。
生5:我猜他可能是因为听到了钟声,突然之间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空虚,想去做和尚
师:你猜得挺有道理的,可能听了钟声,张继会有一闪而过想出家的念头,但请大家放心,据我了解,他没出家,后来还成了盐铁判官。
生6:我猜他太寂寞了而发愁,那么冷的夜晚,他一个人在船上,没有人和他说话,没有人陪他聊天,他一个人非常孤独,怎么也睡不着,因此发愁。
师: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视实际情况定,若学生在分析愁的时候已经谈到了景,就不再讲)
你愿意再读读这首诗吗?读出张继的愁(个别读,读给同桌听,读给全班同学听,全班齐读)
同学们猜得都合情合理,在朗诵时也读出了张继这种这种深深的愁。
对于张继为什么会愁,还有一个富有诗意的传说呢!想听吗?
(师随机讲述张继落榜小故事)
同学们,假如真有时空隧道,假如时间真能倒流,你想对这位失意的张继说些什么?
生1:失败是成功之母,别灰心。
师:你平时失败时这么鼓励过自己吗?是啊,如果没有这位考不上的张继,那诗的历史上就又少了一首好诗。
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来道破
生2:就凭你这首诗,足以证明你才华过人,再努力一把吧,相信再过三年你一定能考上
生3:张继你的诗写得多棒啊,
师:是啊,张继,你瞧,因为你的诗,使这个曾经荒野之地变成了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到那驻足停留,每年还有日本友人会在除夕夜去寒山寺听钟声。
师:同学们的安慰是多么温暖啊。
当然关于张继落榜的故事也只是后人的一种推测罢了。
师:同学们,张继愁的时候就写诗,你平时愁了都干些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李贺为怀才不遇而愁,写下了《马》,
陆游为国家战乱而愁,写下了《示儿》给自己的孩子。
闻一多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愁,写下了《七子之歌》。
师:你会唱吗?(生唱了,其它同学情不自禁地也唱起来,课堂上飘出歌声)这些是文学作品,还有没有别的呢?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古怪,她愁了就爱哭,她愁了还去葬花
康熙愁了就去微服私访。
姜太公愁了就去钓鱼,有个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他不是真的去钓鱼,而是为了散心消愁。
画家朱耷愁了就画画,他画的画也带着愁意,他画了呆滞的小鸟,萧条的村庄,我还知道凡高愁了画过《向日葵》。
德国有个皇后叫德拉库尔,她为看不到自己的样子而愁,叫了很多能工巧匠,想了很多办法,后来发明了镜子。
爱因斯坦愁的时候睡不着觉,他想,如果人以光的速度奔跑,结果会怎么样,后来就发明了狭义相对论。
李白愁了就喝酒作诗。
什么借酒消愁愁更愁
师:你还知道哪些带愁的诗句?
生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4: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5: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生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7: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三、结题:
因为这首小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每年除夕夜有许多人都去听钟声,还有许多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远涉重洋来寒山寺,那儿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张继的铜像,传说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看一看那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