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导师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482.29 KB
- 文档页数:22
王令坤教授56 岁,英语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
多年来,他立点高、治学严、勇开拓,在出色完成本身教学工作同时,带领全院教师在教学上狠下功夫,成绩突出。
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他主持的《大学英语》荣获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也取得较好成绩;近年来,我校大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级英语竞赛多次获得重要奖次。
他主持及参与完成了 4 项省教研及教改课题,编写了两本专著,主编一本教材,参编了《英汉综合大词典》、《英汉百科知识词典》等全国性重要词典。
王令坤教授作为英语学科带头人为外国语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尹邦彦教授1943 年生,1993-1994 年访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语言学系,专攻英语语法学和双语词典编纂学,1998 年晋升为教授,曾担任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校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校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并担任江苏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
曾独立完成省级科研项目 1 项,校级科研项目4项,参编词典 3 部,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刊登在国内外语类权威刊物和核心刊物上。
代表性学术著作是《汉英常用熟语词典》,曾在国际图书博览会参展,全面修订的《汉语熟语英译辞典》(约121万字,独立编著),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镇江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成善祯教授一、工作学习经历1978 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从事英语专业教学28 年,英语专业教学管理12 年。
1980 年、1983 年、1998 年先后赴苏州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进修学习。
二、学术研究主要学术研究兴趣为英语语义学、语用学。
1 研究成果1 )主要论文● 现代英语中名词+ 名词结构若干问题浅说《现代外语》1987● Everybody …his 还是Eve rybody … their? 《外语教学》1988● 现代英语中比较等级的变化《外国语》1988● 主谓不一致现象之我见《外国语》1989● 论现代英语中的含蓄比较《外国语》1993● S'所有格的三个问题《现代外语》1993● THAT能用来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吗?《外国语》1996● 论过去分词形容词的语用制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编著● 大学英语导学与同步训练(第3-4册主编)2 主要课题研究● 面向21世纪英语教师培养方案(省教育厅)2002年揭题● 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省教育厅)在研● 大学英语学生柔性思维的开拓与培养(苏教科(2003)30号)在研三学术和社会兼职● 中美文化研究会理事●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 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007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专业)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1应用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02英汉对比研究与英语教学03跨文化交际研究《外国语》(1979-2004)光盘版征订启事《外国语》(1979-2004)光盘版经过3年时间的准备和编辑,目前已由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英语语言文学导师介绍之十一周敏女,1971年生,英美文学博士(后),研究员。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博士骨干,河南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国际美学会会员、国际媒介生态学学会会员。
学术成果:近年来,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国外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后殖民身份:奈保尔小说研究》、《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等。
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1)、新闻出版署“经典外译项目”(2010)、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项目(2009)、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2008)、商务印书馆“汉译学术名著”项目(2008)、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创新团队项目(2011)等科研项目。
为研究生开设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课程,曾应邀在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讲授研究生课程《媒介与意识形态》。
学术研究之外,擅长会议口译,曾为包括国家领导人、诺贝尔奖得主访华活动、联合国计划发展署、世博会、国际博协大会等担任同声传译、交替口译译员。
庄智象男,1954年生。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1977年2月毕业于原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先后任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外语界》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1987年至1988年赴美任访问学者,1993年调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工作,先后任副总编辑、副社长、常务副社长、社长兼副总编辑、社长兼总支书记、社长兼总编辑。
1989年起先后任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会长,上海出版经营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工作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版协理事、常务理事,中国版协经营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大学版协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上海市版协副主席,中国辞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辞书学会副会长,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戴炜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学部委员暨语言文学学部召集人。
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1990—2005)、党委书记(1995—2004)。
1962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1年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获英语语言学硕士,2000年获美国温斯洛大学教育学名誉博士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任的博士生导师。
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有:《英语交际语法》(1983)、《英汉搭配词典》(1985)、《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1986)、《英语文教词典》(1987)、《实用英语语言学》(香港版1988,台湾版1994)、《汉英综合辞典》(1991)、《英语常用衔接词例解词典》(1997)、《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词典》(1998)、《新编英语语言学概论》(1999)、《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2002)、《新世纪英汉多功能词典》(2003)、《外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2006)等。
主编教材有:《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2001)、《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2005)、《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2004)、《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教材》(2003)、《新世纪中小学英语》(2001)、《新世纪少儿英语教材》(2002)等。
主持的国家级课题主要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1983-1986)、“培养高、精、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战略研究”(1999)、“全国大中小学外语教学‘一条龙’研究”(2000-2002)、“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理论研究”(2003)、“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多语种语料库建设研究”(2007)和“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8)等。
个人荣誉曾获得美国富布赖特基金奖(1987)、国家社科基金奖(1988)、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1990)、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0),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989,1993)、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1995)等,并获上海市劳动模范(1992)和上海市“员工信赖的好校长”(2002)、“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2007)等荣誉称号。
1.耶鲁安男,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211岗位特聘教授”。
►个人经历1989年毕业于荷兰内梅亨大学,随后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留学一年。
毕业后在内梅亨MaxPlanck心理语言学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
一年后进入莱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取得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发表于1996年,题目:Segmentalstructureandcomplexsegments,由莱顿大学的ColinEwen教授和康涅狄格大学的HarryvanderHulst指导)。
在随后的几年中,耶鲁安作为讲师和助理教授任职于莱顿大学英语学院和语言学学院,并在莱顿大学的语言学研究中心担任管理工作。
耶鲁安创建了莱顿大学语言学学术研究型硕士班,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生前来求学,为莱顿大学的语言学专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9月,耶鲁安受聘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任语言学教授。
2010年初,耶鲁安获得由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东方学者”荣誉证书(被授予特聘教授称号,并获得相关科研基金),并在2010年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推举为博士生导师。
►教学及研究成果耶鲁安教授在音系学,语音学,词态学,心理语言学以及历史语言学方面都有广泛研究。
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音系学理论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结合研究。
到目前为止,耶鲁安教授已经在莱顿大学指导了5位博士生,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其他教授合作指导了若干名硕士博士毕业生。
在上外任教期间,发表了若干篇论文,并被邀请在多个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作演讲嘉宾。
关于耶鲁安教授的更多信息及学术著作,请参考http://jmw64.webklik.nl ►开设课程语音学、音系学、心理语言学、形态学2.侯靖靖女,1974年生,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
►个人经历1996年7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后,免试直升为本校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9年3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2005年9月,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攻读翻译学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6月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戈军珍工作经历
戈军珍(1912-1993)是一位中国著名的女英语教育家,是英语教学法和交际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1941年,戈军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之后在山东大学任职于英语系教授职位,开创了中国大学校园英语口语交流课程,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50年,她受邀来到上海,任上海外语学院英语实验班的教授,并作为上外的系主任,创办英语系,她在学院教理思想和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1958年,戈军珍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外语系主任、英语系教授两职,她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解决了许多教学实际问题,推出了不少新的研究方向。
1969年,戈军珍在北京大学任教,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在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更多的成就。
戈军珍为中国英语教学法和交际教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英语教育的掌门人”,她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方法对后代中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及其其他国家英语教育者都有重要意义。
1.王育伟2008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4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8年以来,在上外高翻学院翻译服务部担任翻译和审校,翻译大量联合国文件、政府外宣文件和各类其他商业文件,在非文学翻译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主要译作:中文译作:《迷雾之子Ⅲ:永世英雄》(上下册、《耶路撒冷》,以及《泰山闯地心》;合译的英文作品:《朱自清散文》、《任正非传》。
2.何雯婷博士,上外高翻专业笔译课教师。
►获得荣誉及社会兼职:曾参与联合国环境署文件和粮农组织文件的翻译及审校,参与世博公众参与馆、上海美术馆展馆、上海机场集团企业、上海申通地铁、昆山市外办、吴江市外办等的资料翻译工作以及国新办对外系列宣传片、《今日中国文学》杂志系列文学评论(于美国出版发行等翻译工作;并历时 2年、总字数为 170万字的大型翻译项目——《董浩云日记》中担任项目管理和审校。
►发表论文:《“公司简介”类文本翻译探讨——以<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简介>英译为例》 (《东方翻译》2009年第 2期;《上外高翻 MTI 专业笔译教学模式探讨》(《东方翻译》2012年第 1期; 《<思考汉英翻译:翻译方法课程评述>——一本别开生面的汉英翻译教材》(《东方翻译》2012年第 3期。
3.龚锐博士,上外高翻专业笔译课教师。
►主要译作:2008年加入高翻实训中心,曾赴联合国粮农组织意大利罗马总部承担笔译工作; 参与政府文件、国新办外宣记录片翻译和静安文化快递编译等工作; 参与《朱自清散文》和《任正非的竞争智慧》英译本的翻译工作。
►获得荣誉及社会兼职:长期担任《东方翻译》杂志编辑, 对翻译理论也有独到见解, 曾发表论文《MTI 专业笔译实战项目教学模式探讨——以国新办宣传片项目为例》。
4. 董翔晓►个人简历:董翔晓,1984年至今,在美国从事英汉翻译工作,并提供相关商业咨询。
于 1989年参与创建一家亚洲语言翻译和排版公司,并任业务总监,直至 1999年退出公司。
M a y 2015V o l.12 N o .3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65)1 引言在欧洲,人们至少运用440 多种语言(付桂芳,2011)。
而欧盟是一个涵盖大部分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实体,历经多次扩张,成员国由最初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28个。
在这样一个多元语言和文化地区,成员国之间的语言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各语言的资质互认是欧盟通往全面一体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欧洲理事会于1991年召集欧洲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和一线语言教师开始共同规划制订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历经10年,终于在2001年正式出版《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The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 o r L a n g u a g e s :L e a r n i n g ,Te a c h i n g ,Assessment ,以下简称CEFR)。
CEFR是欧洲理事会为其成员国在语言(包括欧洲各国语言)教学和评估领域提供的一套标准,旨在为欧洲语言教学的大纲设计、课程指南、测试评估和教材编写提供一个共同基础(Council of Europe,2001)。
自2001年颁布推广以来,CEFR在欧洲不断推广和实践,其影响日益深远,已成为欧盟各国语言教学最有影响力的指导文件。
此外,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对CEFR进行研究和应用,并把CEFR作为外语学习、教学及评量的重要参考依据,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国。
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与国际接轨,深入研究CEFR,并将CEFR创新性地使用到中国的外语教学与评估事业是语言教育家和外语教师的使命。
笔者从CEFR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理念入手,通过厘清CEFR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旨在探索CEFR在中国的研究应用空间:(1)制订统一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量表;(2)基于CEFR的外语测试研究与开发;(3)基于CEFR 的外语教学研究;(4)《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完善和对外汉语教材开发等。
谭卫国简介谭卫国,男,生于1952年11月。
1982年从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同年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教育硕士生导师。
兼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特邀编审,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专家会员,世界中医协会翻译委员会常务理事。
从事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30年。
一、学习、工作简历1972年1月,高中毕业。
1972年2月至1975年1月在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读大学。
1975年1月至1978年8月在邵东县三中教书。
1978年9月至1979年9月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书。
1979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湖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读研究生。
1982年9月至1987年12月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任教,兼任外语系主任。
1988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湘潭大学外语学院任教,兼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1994年9月至1995年1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出国人员培训班学习。
1995年至1996年在英国的Lancaster University 进修,完成科研课题“英语文体学研究”。
1997年7月被评审通过教授资格,同年在湘潭大学被聘任为教授。
2000年1月调入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
二、教学简介工作30多年来,注重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率,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教过的学生参加英语专业四、八级统考成绩优良。
教过的本科生课程包括: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翻译,新闻英语,广告英语,语言学,英语修辞,英语语法。
教学效果好,颇受学生欢迎。
1984年-1999几乎年年指导学生实习,效果甚佳。
指导本科生论文200篇。
教过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有:语言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写作。
指导硕士论文38篇。
先后指导10名学生参加全国“韩素英青年翻译竞赛”,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三、科研简介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技巧;新闻英语;广告英语。
教师简介外国语学院杨大亮,男,1952年出生,教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
承担过大学专业英语一、二年级英语精读、泛读、语法、会话、听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精读、高年级英语写作、英语口译、英美文学史和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美小说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曾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多次获得先进教育工作者。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著作10部。
目前,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及商务英语翻译诸方面的研究工作。
江广华,女,1956年11月出生。
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
现任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主讲“大学英语”。
发表论文、译文十多篇。
庄起敏,男,1958年2月出生,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法、翻译、专门用途英语、测试。
担任过的主要课程:研究生综合英语、英语语法、电力英语阅读、大学英语。
近年来,出版编著20余本,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市级研究项目2项。
被多次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获得“师德标兵”称号。
2008年赴英国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 访学,进行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及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
冯为兰,女,1976年10月出生。
副教授。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主攻方向:翻译,中英文对比;主要担任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修辞学,英语写作。
李晓红,女,1979年12月生。
上海交通大学英语语言学硕士,现就读交大博士。
曾教授课程:“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英语口语”、“报刊选读”、“大学英语”。
主要研究兴趣及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沈雁,女,1971年7月生,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曾主讲英语听力,口语,语音,外刊选读,高级英语,英美文学史,当代英美小说等课程。
张欲晓,女,1974年出生,毕业于辽宁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霍红宇简介霍红宇,女,生于1972年9月。
2008年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汉口译。
一.教学情况近五年以来,主要讲授:“综合英语”,“英汉口译”,“翻译”等英语专业课程,平均周课时约十六节,学期课时总量约三百二十节。
我在连年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连续五年辅导我院多名学生在全国及全市英语比赛中七次获奖,为学院和学校争得多项荣誉。
二. 科研情况I. 承担科研项目1.上海师范大学文科青年预研究项目:“超文本”语境下英美文学“文本”教学研究(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已发表结题论文:“超文本语境和英美文学文本教学”,《语文学刊》,2006 年10月。
2.上海师范大学文科一般研究项目:“东禅西悟”—加里·斯奈德诗学观研究(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II.参加学术会议1.“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2007年4月6至8日,上海,论文入选并在大会发言。
2.“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7月21至23日,武汉,论文入选。
3.“2007年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专题会议”,2007年10月12至14日,苏州,论文入选。
4.“2008全国第一届英语诗歌学术研讨会”,2008年4月18至21日,石家庄,论文入选。
III.发表学术论文1. 《物语巧胜人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2月, 独立完成。
2. 《融合之旅,回家之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月, 独立完成。
3. 《超文本语境和英美文学文本教学》,语文学刊,2006 年10月,独立完成。
4. 《显像与隐喻》,外国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7月,独立完成。
IV.编写教学用书1. 《高级口语演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2. 《高级阅读精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3. 《英语专业四级语法热点与词汇》,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4. 《英汉口译技巧与常用语汇》,审编之中,拟2008年10月出版。
学术综述中国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现状乔国强内容提要: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的美国犹太文学研究已近三十年,适时地回头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开展美国犹太文学的研究会起到一定的总结和反省作用。
本文梳理并评价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对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现状、美国犹太文学的特点以及美国犹太文学研究中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认为美国犹太作家无论怎么写或是否愿意接受被冠以美国犹太作家这样的头衔,他们始终都无法改变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和秉性。
关键词: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现状民族立场作者简介:乔国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
ABSTRACT:Je w ish Am erican literature,an i m portan t part of Am erican literature, has been studied i n Ch i n a for nearl y thirty years up to the presen.t It w ill benefit such stud ies i n the future to look back atwhatw e have done i n the pas.t Th is essay revie w s the Je w ish Am erican literature st u dies i n China and d i s cusses so m e of the m a j o r characteristics and issues i n Je w si h stud ies in genera.l The author argues that no m atter ho w and about w hat Am erican Je w ish authors w rite,no m atter w hether they li k e the label of/Je w i s h A-m erican w riter0or no,t they can never change their ethn ic position and character.K eyw ords:Je w ish Am erican literature,the sta t u s quo of studies,ethnic positi o n Aut hor:Q i a o Guoqiang<q i a oguoqiang@163.co m>is a professor at Co llege o f Eng 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ghai I nternati o na l Studies Un i v ersity,Shangha,i China(200083).H is m ajor research areas are B ritish and Am erican litera t u re andW es-t er n literary theories.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预演:论5芬尼根的苏醒6的人物塑造李维屏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乔伊斯的最后一部小说5芬尼根的苏醒6中的后现代主义人物描写艺术。
文章揭示了乔伊斯晚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历史性嬗变及其小说人物的重大转型,并且阐释了5芬尼根的苏醒6中人物的复杂内涵。
同时,文章还讨论了人物在混沌世界中的内在逻辑、代码功能以及自我的分裂等后现代主义特征。
关键词:5芬尼根的苏醒6 后现代主义人物塑造作者简介:李维屏,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过5英美意识流小说6、5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6、5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6、5英国小说艺术史6和5英国小说史6等专著。
T itle:Characteriz ati o n i n F inne gansWa ke:The Previ e w of Post m odernist A rt of FictionAbstr act:Th is paper is i n tended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zati o n i n Ja m es Joyce.s F inne ga ns Wake and to de monstrate the previ e w of his post m odernist art of fiction.It not only exa m i n es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Joyce.s ficti o n and si g nificant transf or m ati o n of the characters in his last no2 ve,l bu t also explores the ir i n tricate connotations.M eanwh ile,the paper ana l y zes the i n ner logic of the post m odern characters,their ciphering f unction and f rag mentati o n of t h e self i n the extre me2 l y dif ficult tex.tK ey w ord s:F inne gansWake post m oder n is m characterizationAu thor:L iW ei p ing,Ph.D.,is professor ofEnglish literature and Ph.D.supervisor at Shang2 ha i I nternational Stud ies Un i v 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E m ai:l wp li123@hot m ai.l co m乔伊斯的最后一部小说5芬尼根的苏醒6(又译5芬尼根守灵夜6)(F inne gans Wa ke, 1939)的问世标志着20世纪英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