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平均指标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803.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五章平均指标▪平均指标(平均数)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指标。
它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具有代表性和抽象性。
根据掌握资料、研究目的及现象性质不同,有多种计算方法。
重点掌握、H、G。
▪一、算术平均数▪二、调和平均数▪三、几何平均数▪四、中位数▪五、众数一、算术平均数()▪定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观察值个数之商.▪注意:算术平均数是集中趋势测度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是所有平均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一)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应用条件:资料未分组,各组出现的次数都是1。
举例:5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别为:75、91、64、53、82。
则平均成绩为:(二)加权算术平均数1、根据单项数列计算的▪计算公式:▪应用条件:单项式分组,各组次数不同。
▪例:某车间20名工人加工某种零件资料:2、根据组距数列计算的应用条件:组距式分组,各组次数不同。
计算公式:▪例:某车间200名工人日产量资料:(三)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1、各个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离差之和等于零(四)算术平均数的适用范围▪1、当变量值是绝对数时,变量值之间是和的关系,而且已知的是分母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反映现象的平均水平用算术平均数。
▪2、当变量值是相对数或平均数时,变量值之间既不存在和的关系,也不存在相乘的关系,而且已知的是分母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反映现象的平均水平用算术平均数。
二、调和平均数(H)▪定义:调和平均数是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
▪注意:调和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变形,其计算结果与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
▪(一)简单调和平均数▪计算公式:▪例:在市场上,某种蔬菜早上、中午、晚上的单价分别为0.67元、0.50元和0.40元,假设该种蔬菜早上、中午、晚上的销售额相同,试计算这一天该种蔬菜的平均价格。
(二)加权调和平均数▪计算公式:例:某车间20名工人日产量资料:(三)调和平均数的适用范围▪1、当变量值是绝对数时,变量值之间是和的关系,而且已知的是分子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反映现象的平均水平用调和平均数。
第五章平均指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平均指标的概念、种类及其计算【教学重点、难点】本章主要讲授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反映集中趋势的综合指标—平均指标,重点是讲授各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条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习重点:本章主要讲授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反映集中趋势的综合指标—平均指标,重点是讲授各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条件。
第一节平均指标的意义和种类一、平均指标的意义(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
例如,对某单位职工的某月工资额进行平均,得到职工的月平均工资。
特点:①抽象性;②同质性;③具体性。
平均指标通过平均将总体各单位数量标志表现的差异抽象化,用一个数值说明总体的一般水平。
(二)平均指标作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
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
3.便于比较。
4.通过平均指标进行数量上的推断。
二、平均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平均指标按计算和确定的方法不同,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前三种平均指标是根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计算的,称为数值平均数。
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志值在分配数列中位置确定的,称为位置平均数。
第二节算数平均数一、算数平均数的基本形式算术平均数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就是对总体各单位的某一数量标志进行的平均即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算术和除以总体单位数。
算术平均数=标志总量/总体总量算术平均数的特点:①计量单位的名数应当和标志总量的计量单位一致。
②分子分母为同一总体,分母是分子的承担者。
③数量标志的平均,品质标志不能平均。
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虽然在形式上一样,但是其实质是不同的。
①平均指标是由同一总体计算而得,而强度相对数由两个不同总体计算而得。
②平均指标中分母是分子的承担者,强度指标不存在。
③使用单位不同。
二、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1、简单算术平均数在掌握了没有分组的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或已经有了标志总量和总体总量的资料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计算。
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名词解释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2、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3、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
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
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4、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5、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6、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
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7、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第三章综合指标一、名词解释1、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
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2、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
第三章 综合指标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00%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3. 比较相对指标=某总体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4.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5.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如果计划规定的任务是降低,计算结果应该愈小愈好) 7. 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之和/总体单位数 8.简单算术平均数:12nx x x x x nn+++==∑x :算术平均数; x:各单位的标志值 ; n:总体单位数;∑:总和加权算术平均数:11221121......ni in ni nnii x fx f x f x f x f f f f==+++==+++∑∑i f :第i 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9.简单调和平均法:121111...1nnH x x x nx==+++∑H: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法:121212......nn nmm m m H m m m x x x m x+++==+++∑∑m:权数一般用于:已知分布数列各组标志值及其标志总量,计算平均指标计算相对指标的平均数一般方法可概括为:已知相对指标的分母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已知相对指标的分子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法。
10. 简单几何平均法:G =G:几何平均数; x :变量值 ;n :变量值个数 加权几何平均法:G f=∑ 适用范围:a 、若干个比率或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b 、相乘的各个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值。
11. 组距数列确定众数:下限公式:1012M L d =+•+上限公式:2012M U d =-•+0M :众数; L :众数所在的下限; U :众数所在的上限;1: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2: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 d :所在组组距 12.(1)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12n +,找出它的对应标志值,即12n e M x +=(用于奇数)或1222n ne x x M ++=(用于偶数)(2)单项式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12f +∑确定中位数的位次,再根据位次用向上累计或向下累计次数的方法确定中位数所在组,该组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3)组距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且2f ∑表示中位数的位置。
《统计学概论》第五章课后练习题答案一、思考题1.什么叫时间序列,构成时间序列的基本要素有哪些?P1212.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有何异同?P1273.时间数列与时点数列有哪些区别?P124-1254.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P1365.什么是平均发展速度?说说水平法和累计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基本思路,各在什么情况下选用?P1386.测定长期趋势有哪些常用的方法?测定的目的是什么?P1367.实际中如何根据时间序列的发展变化的数列特征来判断合适的趋势方程形式?P1458.影响时间序列指标数值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理论模型有哪些?P140二、判断题1.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它是变量数列的一种形式。
(×)【解析】时间序列是数列,而变量数列是静态数列。
2.时间数列和时点数列属于总量指标时间序列。
(√)3.所谓序时平均数是指将同一总体的不同时期的平均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
(×)【解析】序时平均数是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
4.间隔相等的时期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时,应用首末折半法。
(×)【解析】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时,应用首末折半法。
5.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开n次方。
(×)【解析】平均发展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开n次方,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或100%)6.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比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7.用移动平均法测定长期趋势时,移动平均项数越多越好。
(×)【解析】移动平均法所取项数的多少,应视资料的特点而定。
8.某一时间序列有25年的数据,若采用五项移动平均,则修匀后的数列缺少4项数据。
(√)9.如果时间序列是年度数据,则不存在季节变动。
(√)10.用相同方法拟合趋势方程时,t的取值不同,则得到的趋势方程也不同,但趋势预测值不变。
(√)三、单项选择题1.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是()。
经 验 交 流这样,就需要对现在使用的财经类统计学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特别是对各章的教学时间分配进行合理安排,增加综合实训(用一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调查报告)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时间分配如下表所示: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含授课与习题课)第一章 概论4第二章 统计调查8第三章 统计整理8第四章 总量与相对指标6第五章 平均指标12第六章 时间数列14第七章 统计指数10第八章 统计抽样10综合实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利用周末进行,不占用学时合计72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多年来,统计学课程在文秘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统计学的重视不够。
多数学生认为统计属于理工科,与数学联系密切,跟文秘专业没有多大关系。
所以,对统计就有一种抵触情绪甚至产生恐惧心理。
一提到统计,他们就会想到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觉得枯燥无味,并且认为统计学在工作和生活中实际作用不大,因此,在学习时,仅停留在获取学习内容的表面上;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实际情况是,统计学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接受知识比较被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应用还不够,而且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比较缺乏。
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理论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学会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统计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由此可见,要使文秘专业的学生学好统计学,在学习中获得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首要的问题是转变学生的思想,因此,使学生从不够重视统计学到足够重视统计学就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其次,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各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尤其要加强统计案例教学和统计实践性教学,把统计课程教学和统计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1.结合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在授课前,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尤其是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就业方向、岗位需要和实际工作进行案例搜集。
第三章综合指标综合指标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形式.一、总量指标即绝对数指标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是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得到的。
种类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二、相对指标: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求得的反应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
它以名数与无名数表现出来,大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种类:结构相对指标(同一总体各组与总体对比)、比例相对指标(同一总体不同部分对比)、比较相对指标(同一时间不同总体的同一指标对比)、强度相对指标(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以名数表示)、动态相对指标(即发展速度,是不同时间的数值对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某一时期完成/计划指标数值。
包括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和提高率或降低率相对指标的计划完成程度).三、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它分为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两种。
本章论述的是静态平均数。
平均指标方法:1、算术平均数权数: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
(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因素:各组标志值和出现次数)2、调和平均数: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
3、几何平均数:适用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
4、众数:总体总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5、中位数: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点位置的标志值.◆标志变异指标是为了补充平均数的不足,从另一方面说明总体的特征,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又称标志变动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常用的指标:1、全距2、平均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平均差越大各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变动程度越大.3、标准差(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结果大于平均差。
组距分组数列计算标准差:总方差是整个总体的总离差,是各单位标志值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组间方差:各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组内方差:各组内各单位标准与本组平均数计算的方差。
第五章平均指标第五章平均指标⼀、本章学习要点(⼀)平均指标⼜称统计平均数,⽤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数量标志在⼀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般⽔平。
平均指标的特点是:把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抽象化了;它是⼀个代表值,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般⽔平。
常⽤的平均指标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五种。
前三种称为数值平均数,后两种称为位置平均数。
平均指标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可以⽤来⽐较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的发展⽔平,以说明⽣产⽔平、经济效益或⼯作质量的差距;可⽤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算术平均数是计算平均指标的最常⽤⽅法,它的基本公式是总体标志总量除以总体单位总量。
在实际⼯作中,由于资料的不同,算术平均数有两种计算形式:即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 nx X ∑=- f f x X f xf X ∑∑=∑∑=或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个是各组变量值的⼤⼩,⼀个是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或⽐重。
由于各组变量值出现次数的多少或⽐重的⼤⼩对平均数的形成起着权衡轻重的作⽤,因此把它称为权数。
当各组的权数相等时,加权算术平均数就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因此可以把简单算术平均数理解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的特例。
在实际应⽤加权算术平均数时,需注意权数的正确选择。
调和平均数是各个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称为倒数平均数。
在实际⼯作中,有时由于缺乏总体的单位数资料,⽽不能直接计算平均数,这时就可采⽤调和平均数计算。
因此在统计⼯作中,调和平均数常常被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来使⽤。
调和平均数也有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两种形式。
X n X 1∑=- Xm m X ∑∑=- 如果设:m=xf ,则f=xm 这时x m m f xf X ∑∑=∑∑=- (三)众数和中位数是两个位置平均数,在⼀定条件下⽤它们反映变量数列的⼀般⽔平是⾮常有效的。
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015版本重点笔记第一章总论一、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一)统计的涵义统计有三种涵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活动是基础)(二)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社会经济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它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三)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总体性(四)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过程二、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一)与哲学的关系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统计描述和分析、推断才能避免主观性及片面性,才能如实际上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统计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与政治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各门实质性科学也需要运用社会经济统计这一有力的认识武器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对实质性科学的充实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三)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统计在搜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时,需要运用数学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
三、社会经济统计的作用1、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提供信息、实行监督、提供咨询、参与决策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供所需数字信息,分析涉及的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
3、在国际交流上的作用:统计是提供信息的主渠道,而信息交流在国际交流上占重要地位。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一)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总称。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1、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现象2、特点——广泛性、研究角度重在宏观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1、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统计单位: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各章节考试要点总结(整整一天的时间,把老师串讲的重点全部画出来了。
)第一章 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涵义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的特点:具有数量性、总体性。
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包含生产统计、流动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务统计和国民经济总和分析统计等。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标志与变量: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既明确了总体特征的概念,即性质,有反应了它的数量。
指标的分类:按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流量与存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直接的获取原始数据和间接的统计数据。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含义: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种类: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
统计报表,自上而下的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询问法、报告法、实验法。
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的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潜质主要是指品质分组,后者主要是指数量标志分组。
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
编制次数与分布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