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大学软件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四川大学软件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四川大学软件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四川大学软件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四川大学软件学院本科课程

教学大纲

版本号: 1.0

编制人:黄武编制日期: 2017年10 月 12日

审核人:审核日期: 2017年 10 月日

主管领导审批:

审批日期: 2017年10 月日

关于加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关于加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和使用工作的规定 (2013-2014学年校政字1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落实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标准,加强课堂教学组织,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现行《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规范》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所有本科课程都应制定并使用教学大纲。各学院(系)、部(处)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根据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二章大纲制定及修订 第三条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自觉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经所在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同意后,报学院(系)人才培养(教学)委员会讨论通过,由主管院长签字报教务处备案。

第四条同一门课程若开设多个课堂,原则上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定内容基本统一的教学大纲。若确为教学需要,经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同意,在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不同课堂的任课教师可对大纲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第五条学院(系)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需要,每隔3-4个学年,应自觉组织研究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并要求对课程教学大纲作相应调整;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每学年均应对相关教师的全部教学大纲进行讨论完善。 第六条体育部和其他教学单位组织开设的相关课程,亦需制定和定期修订教学大纲,经相关领域专家审核通过、主管领导签字后报教务处备案。 第三章大纲基本内容 第七条课程教学大纲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中英文名称、课程编号、学分、课程性质、授课对象、先修课程要求以及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简介和学习要求等。 (二)任课教师及助教(如有配备)基本信息:包括教师姓名、职称、办公时间及地点、办公电话、邮箱地址;助教姓名、联系方式、助教办公(答疑或辅导)时间。 (三)课程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及掌握程度、教学进度、每节课研究性学习要求(包括课前预习、课程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附件1: 聊城市技师学院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大纲 总学时:10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需要。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一共10个课时,分5次授课,每次2课时 三、教材:(《工匠精神读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6年。)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1、目的:本课程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宗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点通过对以当代“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各条战线上普通劳动者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理解、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能工巧匠的工作容、真实生活乃至心世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 2、要求:本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学生从听课到实践,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学习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

五、教学容:本课程的容载体《工匠精神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为三个模块,采用“总-分-总”结构,各模块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一讲,具有课程概论的意义。通过本讲,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匠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群体特征,使学生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二、三、四讲,从三个方面阐述工匠精神的涵构成,是课程的主体容。没有“执着专注”的品质,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就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追求;“创新进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推动所在领域、行业相关技术技能和产品质量的水平不断提升。上述三个方面的涵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共同构成工匠精神的核。 第三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五讲,具有课程结论的意义。其要义是基于“知行合一”理论,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

自控原理选择题

1.反馈控制系统又称为(B ) A.开环控制系统 B .闭环控制系统 B.扰动顺馈补尝 D .输入顺馈补偿 2.位置随动系统的主反馈环节是(A ) A .电压负反馈 B .电流负反馈 C .转速负反馈 D .位置负反馈 3.如果典型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减幅振荡(又称阻尼振荡),则其阻尼比(C ) Aξ<0 Bξ=0 C0<ξ<1 D ξ≥1 4.G(s)= 1/[(S+1)(S+2)(S+3)(S+4)]环 节的对数相频特性的高频渐近线斜率为(D ) A -20d B B-40dB C-60dB D-80dB 5.某自控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 1/[(S+1)(S+2)] ,则此系统为( A ) A .稳定系统 B .不稳定系统 C .稳 定边界系统 D .条件稳定系统 6.若一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s+1)2(s -2)2+3=0,则此系统是(C ) A 稳定的 B 临界稳定的 C 不稳定 D .条件稳定的 7.下列性能指标中的(D )为系统的稳态指标。 A.σP B.t s C.N D.e ss 8.下列系统中属于开环控制的为( C) A.自动跟踪雷达 B.数控加工中心 C.普通车床 D.家用空调器 9.RLC 串联电路的系统应为(D)环节。 A 比例 B.惯性 C.积分 D.振荡 10.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差随频率变化的关系是(B )。 A.幅频特性 B.相频特性 C.传递函数 D.频率响应函数 1.奈奎斯特图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 (A )A.稳态性能 B.动态性能 C.稳态和动态性能 D.抗扰性能 2.有一线性系统,其输入分别为u 1(t)和u 2(t)时,输出分别为y 1(t)和y 2(t)。 当输入为a 1u 1(t)+a 2u 2(t)时(a 1,a 2为常 数),输出应为(B ) A.a 1y 1(t)+y 2(t) B.a 1y 1(t)+a 2y 2(t) C.a 1y 1(t)-a 2y 2(t) D.y 1(t)+a 2y 2(t) 3.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G c (S)=K S S T 1T 1+β+(0<β<1),则该装置 是( A ) A.超前校正装置 B.滞后校正装置 C.滞后超前 D.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4.1型系统开环对数幅频渐近特性的 低频段斜率为( B ) A.-40(dB/dec) B.-20(dB/dec) C.0(dB/dec) D.+20(dB/dec) 5.开环传递函数G(s)H(s)=) p s )(p s () z s (K 211+++,其中p 2>z 1>p 1>0,则实轴上的根轨迹(A ) A.(-∞,-p 2],[-z 1,-p 1] B.(- ∞,-p 2] C.[-p 1,+ ∞] D.[-z 1,-p 1] 6.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1 s 5s 2512 ++,则系统的阻尼比为 C. 21 7.设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 o (s)=) a s (s K +,其中K>0,a>0,则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 D ) A.K 值的大小有关 B .a 值的大小有关 C.a 和K 值的有关 D.a 和K 值的无关 8. 在伯德图中反映系统动态特性的是 B. 中频段 9. 设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G(j ω)=2 ) j 1(1 ω+,当ω=1rad/s 时,其频率特性幅值G(1)=(D ) A. 1 B. 2 C.21 D. 41 10. 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 3s (s K 3+,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D )。 A.[-3,∞] B. [0,∞] C. (-∞,-3) D. [-3,0] 1.实验中可以从( D )获取频率特性。A.稳定的线性和非线性系统 B. 不稳定的线性和非线性系统 C.不 稳定的线性系统 D. 稳定的线性系统2.传递函数的概念适用于(D )系统。 A .线性、非线性 B. 线性 非时变 C .非线性定常 D. 线性定常 3.系统的动态性能包括( B )。 A 稳定性平稳性 B.平稳性快速性 C 快速性稳定性 D.稳定性准确性 4. 确定系统根轨迹的充要条件是C A 根轨迹的模方程B.根轨迹的相方程 C 根轨迹增益 D 根轨迹方程的阶次 5 .正弦信号作用于线性系统所产生的频率响应是( A ) A .输出响应的稳态分量 B. 输出响应的暂态分 量 C .输出响应的零输入分量 D. 输出响应的零状态分量 6.系统的传递函数完全决定于系统 的 ( C )。A .输入信号 B.输出信号C.结构和参数D.扰动信号7.控制系统的相位稳定裕量反咉 了系统的 ( B )。A .稳定性 B.稳态性能C.快速性 D.动态性能8.一般来说,系统增加积分环节,系统的稳定性将( B )。 A .变好 B.变坏 C.不变 D.可能9.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L(ω)中频段主要参数的大小对系统的 ( D )性能无影响。A.动态 B. 稳态 C. 相对稳定性 D. 响应的快速性10.反馈控制系统又称为( B ) A .开环控制系统 B .闭环控制系统 C 扰动顺馈补偿 D 输入顺馈补偿 1.单位斜坡函数f(t)=t 的拉氏变换式F(s)=( D ) A.s B.1 C .S 2 D . 1/S 2 2.单位抛物线输入函数r(t)的数学表达式是r(t)=(D ) A .at 2 B .1/2 Rt 2 C .t 2 3.当二阶系统特征方程的根为具有负实部的复数根时,系统的阻尼比C A ζ<0 B ζ=0 C0<ζ<1 D ζ≥1 4.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在阶跃函数作用下,稳态误差e ss 为常数,则此系统为B .I 型系统 5.设某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1 21 +s ,当ω=0.5rad /s 时,其频率特性相位移θ(0.5)=(A) A .- 4π B .-6π C .6π D 4 π 6超前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相角趋D .90°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最新)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要求 作业题目: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自己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若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和课堂实录作为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资源包提交至平台。 温馨提示:根据教育部对本项目的要求,切实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课堂实录能真实的反映“教学实践”,请尽量提交视频格式的课堂实录或课堂片段,坊主在批改作业时将优先考虑视频格式的作业为优秀作业。 作业要求: 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资源包,至少包括三个作品: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教学课件(PPT)和课堂实录。 2.作品内容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若没有拍摄设备也可以提交文字记录。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成果资源包。(注:由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Flash课件)展示视频内容,提出情境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 见解 ①使学生快速 集中精力,调整听课 状态.②知识的呈现 过程与学生已有的生 活密切联系起来,学 有用的数学,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③使 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 突,从而引入本课课 题,明确本节课的探 究方向,激发学习欲 望。 问题1、如图,△ABC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画△A1B1C1 ,使A1B1=AB,∠A1=∠A,∠B1=∠B把画得△A1B1C1剪下来放在△ABC进行比较,它们是否重合? 问题2、如图,△ABC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画△A1B1C1, 使 A1C1=AC, ∠A1=∠A,∠B1=∠B,请你猜测△A1B1C1与△ABC是否全等?若它们全等,你能用 "ASA"来证明你猜测结论成立吗? 教师通过动画演示作图过程。得出结论: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学生思考问题,动手实践、小 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 中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分 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体会合作 交流的重要性。 对于问题1, 因为学生已经在 学习“SSS”条件 有了一定的作图 和探究图形的基 础。所以这里就直 接提出问题让学 生动手操作,教师 适时引导。对于问 题2,学生在问题 1的基础上通过类 比思想可以得出 结论。(即:可以 通过"角边角 "(ASA)来证明。 例1、如图,已知点D在AB上,点E在AC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互相讨培养学生的

厦门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XMU Undergraduate Course Syllabus Course name Differential Geometry Course code Category code MATH Programme Semester Semester 1, Year 3 Course type □Basic Common Course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Disciplinary General Courses Specialized Courses □Other Teaching Processes Course focus Lecture □Experiment □Skill-training □Practical Credit Others Practical Total hours Total learning 3 0 0 0 64 64 0 learning Lecture Tutorial Experiment Prerequisites Mathematical Analysis, Linear Algebra, Elementary Geometry,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1.Course description 2. Learning goals This course is one of geometry courses facing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 in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subject for classical differential geometry is curves and surfaces in Euclidean 3- spaces and the research subject for modern differential geometry is general manifolds. This course will focus on the classical one. The content includes the local theory of curves and surfaces, frames and fundamental theorem for curves and surfaces, intrinsic geometry of surfaces. The method for this courses is based on calculus. 3.Teaching approache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classical differential geometry, that i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methods in geometry of curves and surfaces in three-dimensional Euclidean space, and use this to solve some geometric problems. Train the students their capability of geometric and graphic imagination, from the concrete to the abstract. Meanwhile let the students feel the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of modern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modern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Lectures, Exercise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exercising; Mainly blackboard-based teaching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as supplement. hours=L+T+E+P+O Tick a box Tick a box Filled out by department

XX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模板】(2)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础植物分子生物技术实验 英文名称:Basic Plant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一、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x 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产品),农学(种子) 理论课程总学时:0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 学分:0.5 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个;综合实验 2 个;设计实验个;创新性实验个) 应开实验学期:第七学期 二、实验课程简介 《基础植物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内容附属于《基础植物分子生物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一方面进一步印证、巩固和丰富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对生物技术的应用有较深刻的体会。 本实验课程共安排2次实验,均为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能掌握生物技术的关键技术,并完成质粒DNA提取,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等基本实践环节的工作任务;能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分子生物学中出现问题,对植物生理生化的特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2000年后出版的书籍) 1教材:肖尊安.植物生物技术.化工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书: 王关林,方宏筠.植物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 胡松年,薛庆中.基因组数据分析手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F.M.奥斯伯等.精编分子生物学(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05. Joe Sambrook, David Russell.分子克隆实验指南(黄培堂等译).科学出

版社,2002. 郭尧君.蛋白质电泳技术(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5. 五、考核办法 完成实验报告程度。 大纲主撰人:韩英鹏 (一)实验项目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质粒DNA的转化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专业基础 实验类别:综合 计划学时:8学时 每组人数:5人 首开日期: 2. 实验目的与要求 2.1目的:学习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质粒DNA的转化的方法。 2.2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运用农业生物技术原理进行对植物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主要仪器设备 4.实验内容提要 重组质粒DNA转化不同细菌有不同的转变效率。目前PUC19对E.Coli, DH5α或JMl09菌株的转化,已达到105~107转化子/mg DNA (最高可达108转化子)。转化效率的高低与实验的成败直接相关。DNA分子转化的过程如下:4.1吸附:完整的双链DNA分子吸附在受体菌的表面。 4.2转入:双链DNA分子解链,单链DNA进入受体菌,另一链降解。 4.3自稳:外源质粒DNA分子在细胞内又复制成双镶环状DNA。 4.4表达:供体基因随同复制子同时复制,并被转录转译。对DNA分子来说,成

浙江大学845自动控制原理考研真题试卷

紧急通知 本资料由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16届专业课129分学长,也就是我本人亲自整理编排而成。大家可以叫我学长,年龄比我大的辞职考的可以叫我小弟。资料不同于市面上那些看起来非常诱人实则是粗制烂造的资料,而是以一个考过845自控的过来人的经验,完全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做到资料最全,资料最好,资料最精致。全套资料包括葵花宝典一到葵花宝典九共九本资料,每本资料都是我精心编辑整理的,并做了精美的封面,一共650页完美打印发给大家,大家把这650从头到尾肯透了,再做下我推荐的几本资料书(16年有一道15分的大题就是上面的类似题,第三问很多高手都没做出来,注意不是周春晖那本哈),可以说完全没问题了。这是其它卖家不可能做到的。同时赠送845自控全套电子资料。葵花宝典一完全由我本人原创,里面包含了考浙大845自动控制原理的全部问题,比如考多少分比较保险,怎么复习,有哪些好的资料书,最近几年考题变化及应对策略,浙大常考题型,招生名额,复试资料,导师联系,公共课复习用书及方法以及845近年命题风格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全是我的心得和经验,方法,技巧等,说句心里话,我自己都觉得这些资料非常宝贵,能帮助学弟学妹们少走很多弯路。 注意:前面是一些关于我的故事,有些地方可能对你有用,如果不感兴趣,可以直接拉到后面去看,资料清单和图片都在后面。 学长自我介绍 学长姓邓,名某某,男,本科于1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考浙大控制考了3次,14年大三时第一次考浙大控制总分没过线。当时我们学校有三个同学征战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结果全军覆没,只有我一人过了300分,由此可见考浙大控制还是很有难度的,其中一个难点就是专业课的信息和专业课的命题走向的获取,当时我们都不是很清楚,蒙着头自己学,去图书馆借了很多自动控制原理的资料书来看,我自我感觉学得还不错,当时我一个同学考电子科大的自动化,经常跑来问我自控的问题,我基本都能给他解答出来,他说我好牛逼,觉对没有问题,然而最后的结果是他考电子科大自动控制原理137,而我只考了96分。后面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对浙大的出题风格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它的命题方向和爱考的地方,方向都错了,怎么可能得高分?虽然我把11年以前的真题都做了,但是浙大12年以后的命题风格和以前有所不同,所以还是无济于事。因此即使你的自控基础知识扎实,也未必能够得到高分,这里面有很多方法和技巧,都是我从后面的考试中慢慢总结出来的。 由于不甘心就这么与浙大失之交臂,所以决定二战,但是又不想向家里要钱了,因为学长家在贵州农村,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于是我选择平时晚上去给别人做家教,周末去给培训机构上课。这样的好处是我有大把的白天用来复习,只是晚上出去干干活。这个事就说到这里,不是主题。15年专业课考了113,一个中等的分数,本来可以考130,但是为什么没有考到,这些原因我都在葵花宝典一中给大家分析了,希望大家能我的身上汲取经验,别步我的后尘。但是15年死在英语不过线上,差3分,这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学长英语虽然不能说特别好,但是最起码四六级大一就过了,高考英语还是我们小县城的单科第一名(山中无老虎),第一年也考了65分。这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所以有的时候感觉

信息技术成果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目前,以智力、技术为主要资源的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是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最先进的生产力,属于高新科技领域,它的迅猛发展为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新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先导技术,信息技术的创新创造了巨大的产业和市场,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使信息产业成长为全球经济中融合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极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全球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配置中的职能与角色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的行政管理体系,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管理与处理、多媒体等主要信息技术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组成,详细说明了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分析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产业及其管理,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我国引入并推进MPA教育,将为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和政策分析。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突破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贫乏的教育资源,拓宽了时空的概念,

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特点,使抽象的教学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多媒体的应用,使教育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对学科定位、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学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作出相应调整的同时,还增加了“教学设备”这个亮点。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在新课改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评价观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把讲授的容与信息技术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信息技术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

西南石油大学本科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大纲

西南石油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实验项目)教学大纲 编写规范 一、基本要求 1、教学大纲应有利于指导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成为教材选用及编写、课堂教学、学生学业检查和成绩评定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2、教学大纲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为目标,以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培养的能力、具备的素质为主线,科学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搭建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进度。避免局限于一本教材或参考书进行编写。其中,有国家指导意见的课程,应在国家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定位进行编写。 3、各教学单位应组织各教研室或课程教学团队认真学习学校有关教学大纲修订的要求及本审定意见,研讨课程教学内容,达成共识,并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编写。 4、教学大纲的语言应简明扼要,教学内容的层次及逻辑顺序清楚,重点明确,难点准确,学时分配合理;如对教学方式方法有建议,可进行总体阐述或在各部分中阐述。 5、课程教学大纲的格式符合统一规范。字体、字号规格统一。文本表述要简明扼要、科学规范、层次清楚,杜绝错别字。正式文稿应删除课程不需要的多余栏目(即该大纲未涉及或无内容的栏目)。 二、理论(含实验)课程、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要求 1、基本信息 应准确、完整的填写课程的各项信息,并符合学校的有关规定。 (1)中文名称、课程编码:必须与“教务系统”中培养方案所开课程匹配,且相互统一。 (2)英文名称:按照国际标准,科学、规范、准确翻译中文课程名。 (3)开课学院:教学单位全称。未纳入学院的教研室则填写教研室名。 (4)属性:选择填写“理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一。以理论授课为主的课程为“理论”类课程,以实验授课为主的课程为“实验”类课程。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附件1: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居中,黑体四号) 课程英文名称(居中,黑体四号) 总学时: 总学分:课程性质:(宋体五号) 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相关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宋体五号。) 推荐参考书:(《》,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宋体五号) 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空两格,说明课程目的及教学基本要求,宋体五号)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空两格,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空两格,以“章”为单位说明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宋体五号) 四、主要教学方式 (空两格,宋体五号) 五、典型作业练习 (空两格,宋体五号) 六、课程考核方式 (空两格,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2: 课程简介模板 ××学院课程简介 课程中英文名称(如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课程编号:(宋体五号) 课程性质:(如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宋体五号) 开设学期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先行课程:(宋体五号) 后继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包括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推荐参考书:(包括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宋体五号)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空两格,简要介绍课程目的,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要求,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3: ××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模板实习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实习周数:适用学期: 学分:实习单位(地点):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实习的安排和形式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学时:适用学期: 学分:地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四、课程设计报告 1.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论文)周数:适用学期: 学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与成绩评定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主撰人: 审核人: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一、学院概览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1年7月,由原材料科学系、金属材料系和无机材料系等三个实体系组建而成,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学院。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既保持了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同时又突出了理、工、医结合及新兴交叉学科的特色,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学院下设4个教学系(即材料科学系、金属材料系、无机材料系及生物医学工程系)和1个中心实验室。学院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及7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已形成了5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稀土及纳米复合材料技术、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化合物半导体晶体材料与制备技术、特种介电功能材料与制备技术、人体硬组织修复材料及人工器官相关材料与技术。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队伍职称及学历结构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学术职务及学术兼职

“十五”期间,学院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民口配套等二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1项为经费逾千万元的特大型研究项目;另外还承担了近1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总计经费达8388.5余万元。有关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国家级、部省级奖励。发表论文828篇,其中被SCI或EI检索330多篇,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专利近20项,各项指标位居学校前列。 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学院的材料学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双双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组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材料学学科参加了全国学科评估,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评估结果为全国第六;材料学学科的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为全国第十八名。 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生70名,硕士生199名,工程硕士近20名,本科生1003名,成教自考学生100余名。学院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与国内外大学、研究院所密切配合,全方位积极培养适应国际化教育要求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先后与美国的University of Washington,University of Mary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Angles,英国的Queen Marry,University of London(QMUL),University of Loughborough,以及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学院优秀学生可以有机会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进行高水平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学院已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进行了五届共22名中国学生和三届共六名美国学生“环境材料与制备技术”专业方向的创新班学生的培养,效果良好。 二、研究所与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学研究机构

应用成果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应用成果: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 案) 应用成果: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2016-11-18浏览:分享人:朱淑宁手机版 应用成果: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研修对象:实验学校全体教师 研修内容: “为用而学、为用选学、承前启后,走向实践应用和校本研究”是20XX中小学远程研修的新特点新要求,为使具体人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应用真正成为远程研修的出发点和归宿,运用到我们的研修方案中,其具体要求如下。 一、研修前全体学员要做好个人研修任务规划 请各位老师进入研修网思考本人“用技术改变教学”的所学和所用,填报《技术应用任务单》,做好个人研修任务规划,然后依据自定的技术应用任务选课,并始终围绕《技术应用任务单》的规划,圆满完成今年的研修任务。《技术应用任务单》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描述自己参与研修后的技术应用指向及期望结果; 2.实现技术的教学应用,自己需要解决的困惑和问题; 3.本人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所需要的专业支持; 4.新学期本人作业设计应用的初步打算和安排(大致的教学课题、教学周次等)。

研修安排和模式 20XX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分为暑期集中研修(25学时)和开学后分散校本研修两阶段,集中研修任务完成后,新学期校本研修要在学期末完成并做好以下工作: 1.新学期校本研修主题要与集中研修设计性作业一致,设计性作业的应用实践应作为各学校新学期主要的校本研修活动予以重视,精心做好安排。 2.新学期各校要组织教师亲历技术应用作业的实践与反思完整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技术作品设计应用的“实践与观察”、应用过程与结果的“分析与发现”、实践研讨与反思后对设计作品的“调整与完善”等环节。各研修组拟按照这“三环节”做出校本研修计划安排,对校本研修14个学时进行合理分配。每位参训教师要将个人实践应用三个研修环节生成的资源提交到平台。提交材料主要包括:内含设计作品应用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应用实录(涉及应用的视频或文本片断)、课堂观察报告或听评课记录、实践后设计作品的调整修改及附上对修改的说明与反思等。 3.各研修组要选择一个本组的技术应用优秀案例设计,以“技术应用”为主题,开展至少一次全组协同磨课。在研修方式上,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例研究或常规教研方式均可。现有的研修分组已经平台确定,为了方便平台对应用实践与研究的跟进反馈,校本研修不宜打乱现有的研修编组。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抗病性原理实验 Experiments of Principle in Resistance of Plant Disease 一、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 适用专业:植保(植)、植保(农药) 理论课程总学时:40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4) 学分:0.5 开出实验个数:7(验证实验 5 个;综合实验 1 个;设计实验 1 个;创新性实验个)(选修4个) 应开实验学期:第7学期 二、实验课程简介 植物抗病性原理实验是以植物抗病性机制,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及其变异,植物抗病性遗传和变异,植物抗病性鉴定为方要研究内容,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植物体的各种抗病因子在抗病中所起的作用,结合理论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植物抗病性的原理。 实验课程的特点,发展现状 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该项实验,使学生掌握重要植物本身结构与形态特征、植物本身含有的物理化学物质、病原菌的变异、品种间的不同抗病性等与抗病相关的因素在实际中是如何作用的,为将来如何控制病害,更好的进行病害防治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植物病理知识、实验技能和植物抗病性的理论知识支持。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2000年后出版的书籍) (一)教科书 1.植物免疫学李振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2.《植物抗病性原理实验指导》李永刚主编东北农业大学统编教材2004年(二)参考书 1、《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方中达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五、考核办法 本实验采用百分制考核,其中实验操作中表现及出勤占总成绩的20%,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80%。 大纲主撰人:杨明秀 (一)实验项目1 木栓化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必修)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类别:专业基础计划学时:4 每组人数:5~6

2019.1《分析化学实验》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Analy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A08153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2;课程总学分:1.5;实验课总学时:42 ;实验课总学分:1.5(化学专业)。课程总学时:42;课程总学分:1.5;实验课总学时:42 ;实验课总学分:1.5(应用化学专业)。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 二、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师范学校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即是一门独 立的课程,又是与分析化学理论课紧密配合的课程。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内容 为定量分析实验,重点学习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技能。 本课程需完成10个实验项目,大纲共安排实验项目12个:基本操作实验2个、验证实验8个、综合实验2个。12个实验中必做实验8个,选做实验4个,选做实验由学生任选其中2个实验合计组成10个实验。在授课结束后对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全部内容。合计42学时。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基本操作技能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树立“量”的概念,加深分析化学〈定量〉理论部分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为了完成本实验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必须写好实验预习报告,明确各个实验的原理和实验内容,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在实验中做到心中有数。学会正确合理的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掌握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基本仪器的使用,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培养学生清洁整齐、有条不紊的良好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细致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30%)、加平时实验综合成绩(70%)为实验课程总成绩。 实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授课结束后对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考核。 平时实验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纪律考勤等各个环节中的表现综合评定。实验报告40%:实验报告要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应包含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最终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五、实验项目、学时分配情况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有机化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有机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基础课之一,也是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础。通过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掌握各官能团结构、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换和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组成。涉及的官能团有:烷、烯、炔、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硝基化合物、杂环、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涉及的基本原理有:立体化学、结构解析、自基取代、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和亲核取代等机理初步。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有机化学学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医药、农业等学科中的根基地位

及其相互的关系。二、教学内容(一)、结构与性质 1.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以及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2. 有机分子的结构:共价键、碳原子的特性; 3.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表示法:实验式、结构式、投影式;4.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碳原子的杂化轨道、σ键和π键; 5. 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极性和极化度; 6. 有机化合物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对溶解度、沸点、熔点、比重的影响。(二)、饱和脂肪烃1. 烷烃的结构:SP3杂化;同系列;烷基的概念;同分异构现象;伯、仲、叔、季碳原子的概念;烷烃分子的构象:Newmann投影式,重叠式与交叉式构象及能垒。 2. 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及系统命名法; 3. 烷烃的物理性质; 4. 烷烃的化学性质:自基取代反应游离基取代反应历程(均裂反应、链锁反应的概念及能量曲线、过渡态及活化能) 5. 氧化反应及热化学方程式; 6. 烷烃的来

NATURE正刊四川大学介绍

Advertiser retains sole responsibility for content ADVERTISEMENT FEATURE S ichuan University is located in the heart of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capi-tal of Chengdu. The city has developed over the centuries into an important centre for commerce, education,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 in western China. Sichuan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oldest universities in the country, with its founding institution established as far back as 1896. The university was designated a national key uni-versity by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its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ocial impact, and it continues to host several key laboratories that receive financial and admin-istrative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These include 13 national-level key laboratories and centres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7 national-level key labora-tories and centres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3 national-level key laboratories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s well as numerous provincial-level key laboratories. The laboratories, research centres and bases at Sichuan University have conducted projects of region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According to Thomson Reuter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 which identify the most influential researchers, public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n a range of scientific fields based on their research output and impact, Sichuan University ranks among the top one per cent globally in five subject areas, while an addi-tional five of its disciplines are ranked among the top five per cent worldwide. Having devoted considerable resources to the areas SICHUAN UNIVERSITY AN INNOVATION POWERHOUSE IN WESTERN CHINA LEARN MORE Visit: https://www.doczj.com/doc/219008445.html, Address: No.24 South Section 1, Yihuan Road, Chengdu, China, 610065 Phon e:+86-28-85468896Fax: +86-28-85403260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has gained global recognition and serves as a driver of innovation, propelling China into a new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THERAPY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therapy (SKLB) was founded in 2005 and selected as one of the New Drug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grated Platforms in 2008 under the New Drug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manag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pril 2013, the SKLB became the Nat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Biotherapy,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2011 plan implemen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The centre’s premises are divided between the medical campus of Sichuan University and the Chengdu Hi-Tech Zone. They occupy an overall area of nearly 70,000 square metres and are even now undergoing intensive growth and construction. The SKLB also takes advantage of the rich clinical resources available at the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 the largest hospital in China with 4,300 inpatient beds. The centre excels in seamless integrating basic research with preclinical development and translational and clinical medicine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drug candid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i-cient and fully integrated technology chain in a single institute has proved advantageous in achieving the SKLB’s ultimate goal of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of major human diseases, including canc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obesity, diabetes, inflammatory diseases, neurological diseases and chronic autoim-mune diseases, as well as infectious diseases such as hepatitis, AIDS and tuberculosis. The SKLB has almost 100 professors, associ-ate professors and assistant professors wh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