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七: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 格式:docx
- 大小:39.59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高清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知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刻画古代人民观测宇宙的视角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既包括天文学的理论体系,也包括天文观测的方法和观测结果的应用。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随着历代帝王和学者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天文历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农业生产、宗教信仰以及文化教育的基础。
孔子曰:“非有君臣父子之亲,不足以利天下;非有时序节法,不足以利父子。
”这表明古代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天文历法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天体现象的观测为基础,结合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进行研究。
例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对日、月、星等天体轨迹的观测和记录,建立了丰富的天文数据,进而发展出了独特的历法体系,如夏历、商历、周历等。
此外,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念。
例如,《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与宇宙的阴阳、四时、五行等概念相对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体运行规律和人类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对现代天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的精细观测和系统整理,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军事、航海等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体系中,包含了多项精确而独特的观测方法和仪器,如浑仪、水运仪等,为后世的天文观测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为古代人民观测宇宙、把握时间、实现社会管理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遗产。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古代人类智慧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叙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之前,首先应该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组织。
教师资格证考试文化常识一、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哎呀,宝子们,咱要考教师资格证,那文化常识可太重要啦。
就像咱们平时聊天,要是啥都不懂,多没面子呀。
这文化常识就像咱的知识库,能让咱在讲台上闪闪发光呢。
比如说,在和学生聊天的时候,能随口说出一些有趣的文化故事,学生肯定会觉得咱超级酷。
而且,在考试里,文化常识也是必考的内容,占的分值还不少呢,所以咱必须得好好掌握。
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 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可复杂啦。
像二十四节气,这可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冬至晚上最长。
古人就是靠着这些来安排农事的呢。
还有什么干支纪年法,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这一套组合起来就能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比如说甲午战争,就是用干支纪年的。
这干支纪年法还能和生肖对应起来,子鼠、丑牛、寅虎……可有意思啦。
2. 礼仪制度古代的礼仪制度那是相当严格的。
就拿见面礼来说,有稽首、顿首、空首之分。
稽首是最隆重的,一般是臣子对君主才用,要拜头至地并且停留一段时间。
顿首呢,就是磕头,一般用于平辈之间或者下对上,比稽首稍微轻一点。
空首就是拜头至手,是君对臣的回礼。
在古代的朝堂上,大臣们的礼仪那是一点都不能错的,错了就是大不敬呢。
3.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可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废除。
科举考试分为好几个等级呢,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在地方上考,考中的叫举人,像范进中举就是乡试中了。
会试是在京城考,考中的叫贡士。
殿试是皇帝亲自面试,考中的那就是进士啦,一甲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可都是超级学霸啊。
三、外国文化常识1. 西方节日西方有好多有趣的节日呢。
圣诞节,大家都知道,是耶稣诞生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里摆圣诞树,互相送礼物。
还有万圣节,小孩子们会穿上奇装异服,扮成各种鬼怪,去邻居家要糖果。
复活节呢,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会有找彩蛋的活动,可好玩啦。
2. 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里有好多神呢。
浙江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一中国科技史常识考点一中国科技史常识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四大发明是指古代中国的四种发明,一般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2.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1)商朝: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2)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3)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4)西汉: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5)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6)隋唐: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地球子午线长度,编制了《大衍历》。
(7)元朝: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制的《授时历》的年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
3.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5)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一书。
4.中国古代的医药成就(1)战国: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药传统的诊病法。
(2)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
(3)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
(4)隋唐: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5)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5.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1)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2)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古代天文历法文化常识1. 你知道吗,古代的天文历法那可真是神奇得很呐!就像我们现在每天看日历一样,古人也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来记录时间和天文现象呢!比如说,他们会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来确定季节,这不就跟我们现在看天气预报知道穿什么衣服一样吗?2. 哎呀呀,古代人对天文的重视程度可不一般哦!他们制定历法,来安排农业生产等各种重要事情。
就好比我们按照课程表来上课,一切都那么有序,神奇吧?比如夏朝的历法,那可是相当厉害的呢!3. 嘿,你想想看,古代的天文历法就像是指引他们生活的明灯!古人会根据星星的位置来判断方向,这多有意思啊!就好像我们在陌生的地方用手机导航一样。
像古代的二十八星宿,就是他们在夜空中找到方向的好帮手呀!4. 哇塞,古代天文历法里的学问可深啦!他们能根据月亮的变化来确定时间,太牛了吧!这不就跟我们现在看着时钟知道几点了一样嘛。
月相的变化在古代可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哟!5. 你有没有觉得,古代的天文历法文化简直魅力十足!他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那叫一个精准。
比如说日食和月食,古人可是很认真地对待呢,就像我们对待自己喜欢的事情一样用心。
像《春秋》里就有不少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呢!6. 嘿呀,古代天文历法文化可真不能小瞧啊!他们通过观测天文来确定节日,有意思吧!就仿佛给生活增添了许多特别的色彩。
像春节、中秋这些节日,可都和天文历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7. 哎呀,古代人在天文历法方面可真是有一套呢!他们研究天文,就像我们探索未知的世界一样充满好奇。
比如古代的浑天仪,那可是超级厉害的发明呀!8. 哇哦,古代的天文历法文化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我们去挖掘!古人通过天文来预示吉凶祸福,是不是很神奇?就好像我们期待好运降临一样。
像占星术之类的,在古代可是很有影响力的呢!9. 真的,古代天文历法文化实在是太丰富、太有趣啦!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和学习呀!我觉得古代天文历法文化是非常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传承的,它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奥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和思想。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精选1、中国科技史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元朝出现锡、铅活字。
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战国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
扁鹊是战国的名医,后代医学家奉之为“脉学之宗”。
他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药传统的诊病法。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10000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2个世纪。
《天工开物》是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1958年6月,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两年后正式运转。
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1966年5月,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取得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世界领先成果,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
2、外国科技代表人物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
牛顿一一英国物理学家,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一一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
这四条定律是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笛卡尔——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分享小学综合素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1.四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后人也通俗地称四象为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2.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黄昏、一鼓、甲夜——19—21点
二更——人定、二鼓、乙夜——21—23点
三更——夜半、三鼓、丙夜——23—1点
四更——鸡鸣、四鼓、丁夜——1一3点
五更—平旦、五鼓、戊夜——3—5点
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分享
4.四时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5.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
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6.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2)年号纪年法。
(3)干支纪年法。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更多教师资格考试免费资料请访问“新东方在线教师频道”。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课外积累:科学常识(一)天文、地理学常识【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
在太阳系中,太阳是中心天体,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银河系】银河系是一个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成的庞大天体系统。
银河系是我们地球和太阳所在的恒星系统,是一个拥有一、两千亿颗恒星,除仙女星系外的巨星系。
【光年】光年是天文学中常用的距离单位,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叫光年。
一光年等于94650 亿公里,或63240 天文单位,或0.307秒差别。
【黑洞】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有的一种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天体。
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
【日食】日食,又作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月食】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上。
月食能够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
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七大洲与四大洋】七大洲指地球陆地分成的七大陆地版块,包括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的总称,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
【世界气候变暖】世界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因为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古代中国的历法和天文知识中国的历法和天文知识源远流长,历史上有着丰富的传统和文化积淀。
几千年来,中国人不断探索天文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天文学体系和历法体系。
古代中国的历法分为二十四节气历和黄历两种。
二十四节气历基于日地运动而制定,通过观测太阳位置和大自然的变化,来确定春、夏、秋、冬四季,以及节气的时间。
节气历起源于夏朝,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分、清明、谷雨、立夏、芒种、夏至、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谷雨。
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文化内涵,比如春分是春天的开始、阴阳平衡的时刻,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等等。
除了节气历,黄历也是古代中国历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历是一种阴阳五行八字的历法,也称为农历。
农历的月份以农业作物的生长变化和自然界的变化为依据,基于月亮的运动周期而制定。
相较于现代节气历,农历历法具有更强的占时性和实用性,包括婚嫁、出行、开业、修建房屋等各种生活活动都要参考黄历,以获取更加吉利的时间。
黄历的编制和计算非常复杂,除了大小月的调整,还有闰月的设置,以及十二节气、二十四节气等时间的计算等等。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天文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人对星象和天体运动的研究,涉及到天文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
古代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比如戴衢、乘胜、徐光启等,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对于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成就主要包括星象学、天文观测学和天体力学等方面。
星象学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人通过对星象的研究和观察,以及对其所代表的改变和运动的研究,掌握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和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对星座和星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牛、羊、马、虎、龙、蛇、猴、鸡、狗、猪等十二个星座上。
星座是古代中国人观测星象得出的结果,是一种基于直觉和经验的分类方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教师资格之小学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考点归纳:科学常识第一章科学常识考点归纳1.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2.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
重点提示一、中外科技发展史(一)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数学1.春秋时期出现九九乘法,比西方早500年。
2.《周髀算经》所记西周初年的勾股定理,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
4.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他的数学专著《缀术》成为唐朝及中世纪朝鲜、日本的教材。
5.近代前期的李善兰阐述了微积分的初步理论,在《垛积比类》中,说明了高阶等差数列的理论。
书中的“李善兰恒等式”为当时数学界所瞩目。
6.华蘅芳的《代数术》,介绍了西方代数学、三角函数、微积分及当时欧洲刚出现的概率论。
7.近代后期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分别在堆垒素数论和微分几何学的研究上作出了显著成绩。
天文学、地理学8.夏朝开始有了历法。
9.商朝时,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10.春秋时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公元前613年)。
1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而且能够测定一年中的季节;书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12.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水运浑象仪和测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13.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编制了《大衍历》。
14.元代郭守敬制成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天文仪器——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多年;并编制了《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它与实际时间只差26秒。
同时,郭守敬还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
15.李四光从运动的观点出发,建立了独创的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医学16.战国时期有了医学分科。
17.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提出四诊法。
18.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19.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学的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中国天文日历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天文日历概述中国天文日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学术成果,包括历法和历书两大部分。
历法是依据天文现象和数学规律编绘的日月运行及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周期,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历书是将历法和其他天文、气象、历史、文学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编纂的书,其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合理利用时间,配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天文日历主要包括夏历、商历、周历、秦历、汉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唐历、宋历、元历、明历、清历等,不同历法以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其中以秦历、汉历和唐宋历最为完善。
唐宋时期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的顶峰,对后世的历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天文日历的内容1. 历法中国古代天文日历主要包括夏历、商历、周历、秦历、汉历、唐宋历等多种历法。
其中,夏历与商历以朔作月首,周历以旬作月首,秦历以朔旦定月初,汉历以弦为月首,唐宋历以望为月首。
这些历法都以岁分为历元,以岁分为周期刻画出日月运行的规律。
2. 历书历书是根据历法编纂的一种书籍,主要内容包括历法、年号、节气、节庆、吉凶日等。
历书还涉及其他诸如天文、地理、气象、历史、文学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
3. 年号中国古代的年号是在历法的基础上确定的。
年号有农历年号和皇帝年号之分,不同时期的年号命名方式各有不同。
年号是古代社会制定的,人们可以通过年号辨别历法、历书的版本及年代。
4. 节气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日历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根据阳历划分出的二十四个时段,每个节气都具有特定的气候现象和时令。
节气在农业生产、风水、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5. 节庆节庆是根据历法确定的重大节日,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
这些节庆都与历法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节庆共同庆祝、纪念和传承文化。
6. 吉凶日古代历书中还有关于吉凶日的记载,这些日子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避讳或者重视的特殊日子。
关于吉凶日的记载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一、天文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不是要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而是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需要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
所以接下来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分别加以叙述。
(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1、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2、木星:古名歲(岁)星。
古人认为歲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3、水星:一名辰星。
4、火星:古名荧惑。
5、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二)二十八宿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三)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四)三垣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1、紫薇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的一区。
2、太微垣:在紫薇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
3、天市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
(五)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中、小、幼三个学段都适用!一、天文历法1-四时2-二十四节气3-十二时辰4-五更5-天干地支小提示大家教材的页码不一样,有书的同学请找到自己相应的页码。
小学——第 203 页中学——第 209 页幼儿——第 209 页(一)四时(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农历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
农历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分别称作孟冬、仲冬、季冬。
(二)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真题回顾1.(2018 上小学)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各节气分别冠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A.清明谷雨B.立夏小满C.中秋重阳D.冬至小寒2.(2014 上中学)下列节气不在春季的是()。
A.谷雨B.惊蛰C.清明D.白露3.(2018 下中学)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气候、物候的变化,用以指导农事。
下列节气中,白昼最长的是()。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三)十二时辰子时23 时至01 时夜半丑时01 时至03 时鸡鸣寅时03 时至05 时平旦卯时05 时至07 时日出辰时07 时至09 时食时巳时09 时至11 时隅中午时11 时至13 时日中未时13 时至15 时日昳申时15 时至17 时晡时酉时17 时至19 时日入戌时19 时至21 时黄昏亥时21 时至23 时人定(四)五夜(五更)真题回顾(2017 上小学)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
2014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七: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
识
众多考生在为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的“园丁”梦想而努力。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备考,中公教育专家特别针对河北省教师资格考试情况进行了分析,广大考生敬请关注,预祝各
位考生能够实现自己的“园丁”梦想!
考点七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1.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
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2.参商: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3.流火: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4.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5.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
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6.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
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俗称阴历。
7.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
(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8.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
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依此类推。
9.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0.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3)于支纪年法。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中公河北教师考试网: ?wt.mc_id=bk1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