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重点知识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13
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还原时要把代词去掉)姜氏何厌之有
其是之谓乎
其虞虢是谓也
将虢是灭
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惟德是辅
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其我之谓也
无乃尔是过与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
敢问何谓也
君何好
何有于我哉
子将奚先
牛何之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莫之或(句中语气词)欺
岁不我与
未能或之先也
无标记的宾语前置
寡人是征
寡人是问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大人世及以为礼(天子诸侯以父子世袭兄终弟及为礼的标准)江汉以濯之。
第一章天文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4、五纬:金、木、水、火、土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
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7、有关天象的词:“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
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12、分野:《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
说某星是某国第二章历法1、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2、阴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阳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3、我国古代历法: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每三年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相配4、置闰:三年一闰,五年再闰。
第一章天文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4、五纬:金、木、水、火、土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
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7、有关天象的词:“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
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12、分野:《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
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第二章历法1、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2、阴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阳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3、我国古代历法: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每三年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相配4、置闰:三年一闰,五年再闰。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知识点
1. 五行理论:古代中国认为宇宙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分别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相互作用,影响人和自然的运行。
2. 阴阳学说: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体都由阴阳两种相对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原则构成。
3. 封建礼制:古代中国的一种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以家族与社会等级为基础,通过各种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
4. 儒家思想: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观念,崇尚“君子”风范和人伦关系。
5. 道家思想:古代中国的哲学学派之一,主张追求自然之道,强调无为而治,提倡个体的内在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
6. 佛教传入:古代中国接受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和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传统。
7. 中国古代音乐:古代中国的音乐文化非常丰富,有雅乐、宫廷乐、民间音乐等多种形式,注重音律和节奏美。
8. 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为主要形式,追求创作出富有意境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9. 中国古代建筑: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以宫殿、庙宇、园林等为代表,注重布局和比例的平衡美,提倡自然与人的和谐相融。
10. 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代诗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有唐诗宋词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以表达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古代汉语常识>>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一)古今词义的差别>>〔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
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旋〕用作副词时读某uàn。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
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
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一)词类,词性的变换>>7.副词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
>>.介词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知识点【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概述二、金木水火土五星三、星宿和四象四、北斗七星的作用五、占星术的历史与影响正文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概述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中的许多知识与常识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在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许多有关古代文化的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民俗等方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
二、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古代,人们观测到了金木水火土五星,并将其与日月合称为七政或七曜。
这五颗星体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灵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占星意义。
金星被称为启明,黄昏时出现在西方,黎明时出现在东方;木星被称为岁星,具有守护国家的作用;水星被称为辰星,主管水利;火星被称为荧惑,象征着战争与财富;土星被称为镇星,具有镇压邪恶的力量。
三、星宿和四象古代人们将天空中的星星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称为星宿。
星宿并不是单颗星星,而是一个星群。
古人将相邻的若干个星联系起来,赋予它们特殊的名称,如毕参箕斗等,这些星群被称为星官。
四象则是古人将天空分为四个方向,并将每个方向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分别是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四、北斗七星的作用北斗七星位于大熊座,是古代人们用来辨方向、定季节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北斗七星在不同季节和夜晚出现的方位,人们可以判断当前季节以及时辰。
此外,北斗七星还被用于占星术,与金木水火土五星一样,具有重要的占星意义。
五、占星术的历史与影响占星术是一种古老的预测方法,起源于古代巴比伦。
在古代,占星术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工具,对民众进行思想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星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至今仍有许多人对占星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占星术并无科学依据,其预测结果往往只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或心理安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诸多领域,其中天文知识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文化学者,他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本文将围绕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展开,介绍一些王力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王力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广泛的研究兴趣,他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等方面,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涉及范围广泛,独具一格。
在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王力主张深入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他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揭示了其中的深层意义和艺术手法,为后人研究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中国古代语言方面,王力致力于对古代汉字的研究和整理工作。
他提出了“王力古文字典”,对古代汉字的形态、义项、用法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为研究古代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在中国古代历史方面,王力关注古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他通过对古代史书和文献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新解释和观点。
他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的干扰,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他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中国古代哲学方面,王力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他认为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道家思想则注重自然和谐和个体的自由发展。
他通过对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其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涵盖了古代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他的研究和观点,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贡献。
他的学术成果不仅对于学术界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对于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知识点我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知识点一、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璀璨的文化之一,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元素,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表现、思想观念等方面。
在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其整体性和共性,还要深入挖掘和理解其中的多样性。
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指出,我国古代文化是一个综合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体系。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语言文字是一大特色。
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他多次提到了古代汉字的发展和变迁,以及文字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汉字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通过研究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
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了其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王力先生认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历史积淀,它展现了我国人民对于生命、自然、道德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包括仁爱、孝道、忠诚、礼仪等多个方面,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这些价值观念都得到了详细的阐释和解读。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还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反思。
通过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迪。
三、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古代文化持续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他多次提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与革新,以及我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王力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生于1919年,逝世于1997年,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教育家、文化学者和古文经学专家。
他曾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等职务。
王力在古文字学、语言学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其对
古代经典文献的研究深入浅出、精妙绝伦,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研
究的重要学者之一。
王力辅导过大量的学生,许多人后来成为了著名
的语言学家和文学家。
除文化研究外,王力还致力于语言教育工作。
他长期在高校任教,倡导对祖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和传承,重视对语言学习者的人文素质培养。
他的《王力古汉语字典》等语言学著作被广泛使用和推崇。
王力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之瑰宝”,他的学术成就和精神风范
影响了几代人,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面旗帜。
第一章天文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4、五纬:金、木、水、火、土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
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7、有关天象的词:“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
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1112、分野:《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第二章历法1、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2、阴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阳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3、我国古代历法: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每三年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相配4、置闰:三年一闰,五年再闰。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1909年-1992年),字复初,祖籍湖南宜章,生于江苏
昆山。
中国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也被誉为“现代古文运动”的先行者。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以下是一些基本内容:
1. 中国古代文化悠久丰富,包含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礼仪等多个方面。
2. 古代文学作品有诗、词、赋、曲、曲、演说等形式,代表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史记》、《红楼梦》等。
3. 孔子是古代中国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建了儒家学派,强调道德伦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4. 佛教、道教和儒教是古代中国的主要宗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古代中国注重礼仪,尊重长辈、讲究仪表等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6.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尊重父母、关心子女、家族观念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7. 中国古代艺术有中国画、书法、歌曲、戏曲等多种形式,注重表达思想与情感。
8.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发明了许多重要的物品和技术,例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小部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
对于一个学者或专家来说,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将更加全面深入。
第一章天文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4、五纬:金、木、水、火、土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
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7、有关天象的词:“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
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12、分野:《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
说某星是某第二章历法1、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2、阴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阳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3、我国古代历法: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每三年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相配4、置闰:三年一闰,五年再闰。
第一章天文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4、五纬:金、木、水、火、土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
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7、有关天象的词:“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
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12、分野:《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
说某星是某国第二章历法1、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2、阴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阳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3、我国古代历法: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每三年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相配4、置闰:三年一闰,五年再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知识点
王力,全名王力之,字太夷,号宋庵,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和古文字学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泰斗人物。
以下是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王力知识点:
1. 甲骨文研究:王力致力于甲骨文的研究,他对甲骨文的系统整理和解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主持编纂《殷墟甲骨谱》等重要甲骨文研究工作。
2. 中国古代文字学:王力在古代文字学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尤其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对于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构造和变体有较深入的研究。
3. 古代语言学研究:王力在古代语言学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他对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以及词汇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4.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研究:王力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关注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见解。
5.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和研究方法:王力在对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中,提出了一套整体的认识和研究方法。
他强调历史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注重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考察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这些知识点只是对王力在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的贡献的简要概括,王力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成就非常丰富,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研究和贡献没有列举出来。
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大太:2、辟避;3、厭饜:4、”(今仍作“舍”)舍捨:5、”嘗嚐:(今皆简化为“尝”6、”佗他:异体字:”暱昵: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1、2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19本义和引申义1、邑:、、“大叔又2、都:本义,大邑。
、国都小的都。
3、鄙:、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6、啟;简化“启”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
、‘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 12、(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3(姜氏有什么满足)4(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 1、无生民心。
234语法1、诸:2、请:1)请你做某事 23、敢:1)助动词,有胆量,为何谓也”二、齐桓公伐楚古今字:1、共供:2、女汝:”复音词1、夹辅本义和引申义;1、缩:本义,用绳子捆起来。
2、妥:本义,安稳,安定。
后引申为安,安抚。
3、次:文献中有两种意义,一是次第,次序。
作动词为按次序排列。
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 。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语法;之: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在一个分句的主谓间用,表示语意未完。
b. 充当主语和谓语结构之间用“之”宾语前置;用指示代词“是”作宾语 5、寡人是征 6用代词‘是’复制提前的宾语,起强调 7介词“以”的宾语 8三、齐晋鞌之战古今字:9、陈阵:10、辟避:11、絓掛:12、奉捧:异体字:1、2、”3、4、5、”复音词1、败绩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3、”免(二)意动用法1、”难其他此类活用 16、介,甲衣。
第一章天文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4、五纬:金、木、水、火、土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
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7、有关天象的词:“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
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12、分野:《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
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第二章历法1、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2、阴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阳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3、我国古代历法: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每三年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相配4、置闰:三年一闰,五年再闰。
第一章天文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4、五纬:金、木、水、火、土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
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7、有关天象的词:“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
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12、分野:《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
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第二章历法1、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2、阴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阳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3、我国古代历法: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每三年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相配4、置闰:三年一闰,五年再闰。
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但无定制。
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十四月”,这种现象在春秋时代以后消失。
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年终5、月份: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照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除了日月季年意外,还有更大的时间单位: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年),二十蔀为一纪(1520年),三纪为一元(4560年)6、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7、二分二至二分《尚书·尧典》把春分称为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吕氏春秋》统名之曰夜分,因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二至《尚书·尧典》把夏至称为日永,冬至叫做日短《吕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8、干支纪日9、每个月有特定名称的日子:第一天:朔最后一天:晦大月十六、小月十五:望近在望后:既望10、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
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例如:23点为子初,24点为子正。
1点为丑初,2点为丑正等)11、每个月的特殊称谓先秦时代,每个月都有特定称谓。
例如,正月为孟陬,四月为除,九月为玄,十月为阳12、月建“月建”即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谓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约,如此周而复始13、纪年法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
汉武帝以前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
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这两种纪年法是过去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岁指太岁①岁星纪年法: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
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假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②太岁纪年法:古人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由东向西因为岁星纪年法使用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一致,并用它来纪年。
例如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是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不改正月为四月。
汉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和魏明帝是一度改用殷正,唐武后和肃宗时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夏正15、一些节日(1)元旦:正月初一日(2)人日:正月初七日。
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3)上元:正月十五日。
旧时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4)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秋分前后(5)寒食:清明前二日(6)清明:四月初五日(7)花朝:二月十二日。
又叫百花生日(8)上巳:原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俗以此日临水祛除不祥,叫做修禊。
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
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9)浴佛节:四月初八日。
传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10)端午:五月初五日。
人们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11)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
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12)七夕:七月七日(13)中元:七月十五日(14)中秋:八月十五日(15)重阳:九月初九日(16)冬至(17)腊日:一般解释为十二月初八(18)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第三章乐律作为音级,宫商角徵羽等音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十二律分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
合称律吕4、乐调:音阶的第一级音不同,意味着调式的不同: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徵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以徵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5、九宫:五宫四调五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黄钟宫、夹钟宫、林钟宫、夷则宫、无射宫四调:大石调(大食调)、双调、商调、越调黄钟商、夹钟商、夷则商、无射商第四章地理1、州①禹: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②舜:十二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青州、营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③汉:十四州:增加交州和朔方④东汉:十三州:司隶、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⑤晋初:十九州:司隶、豫州、兖州、徐州、青州、雍州、凉州、秦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梁州、益州、宁州、荆州、交州2、郡①秦:三十六郡:著名的有:陇西、颍州、南阳、邯郸、巨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后来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
共四十郡②隋:取消郡③唐: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④宋:废郡3、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4、道:唐代的道士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
①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②开元年间,分为十五道:增加京畿(治长安)、都畿(治洛阳),把山南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5、路: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粉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
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6、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
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中书省,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为省7、府①唐: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因为这些州都置有都督府或都护府,府隶属于道②宋:隶属于路③元: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④明清:改州为府8、军: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9、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秦汉的县属于郡,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第五章职官1、中央官制(1)战国:国君之下分设将相,分掌文武二柄楚国的最高长官成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2)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私=寺组成中枢机构(3)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权力逐渐缩小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三司)汉光武帝时,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4)魏:改尚书台为外围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5)南北朝:设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6)唐: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唐高宗、武后和玄宗是,三省名称曾有几度改变:尚书省:中台、文昌台中书省:西台,凤阁、紫微门下省:东台、鸾台、黄门(7)宋: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8)辽: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9)明: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草拟诏谕。
大学士后来号称辅臣,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之称(10)清:沿袭明制,雍正设立军机处2、九卿①奉常:后来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②郎中令:后来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③卫尉:汉景帝时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④太仆:管皇帝车马⑤廷尉:汉代有时称大理,是最高的法官⑥典客:后来改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⑦宗正:管理皇族事务⑧治粟内史:后来又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⑨少府:管宫廷总务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掌管政务,其余六卿掌管皇帝私人事务3、汉代加官:①侍中: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②给事中:掌顾问应对③诸吏: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④中常侍:在禁中侍奉皇帝⑤散骑:皇帝骑从4、六部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③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④兵部:掌全国军政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5、监察官①战国时代: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