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糖尿病并发银屑病的效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益气养阴活血法在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20-01-09T09:57:39.1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9月9期作者:马翠红[导读]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
马翠红(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心卫生院;江苏扬州225117)【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接诊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奇偶法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5例/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比较2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成效。
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的治疗效果确切,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益气养阴活血法;2型糖尿病;并发症2型糖尿病又叫做成人发病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者群体更为庞大,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1]。
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发病率较高,患者血糖值长期处在高水平的状态,疾病会引发其他重大疾病。
研究为了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的治疗效果,展开以下研究。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4例,研究时间在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
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治疗)和观察组(37例,采用全科医学治疗)。
对照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5例和12例;年龄60岁-79岁,平均年龄(68.38±4.39)岁;病程时间2年-11年,平均(7.38±2.32)岁。
观察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6例和11例;年龄61岁-76岁,平均年龄(68.55±4.76)岁;病程时间2年-12年,平均(7.67±2.16)岁。
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糖尿病足血瘀症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辨证施治。
结果:运用活血化瘀法从瘀生湿浊、久病多瘀、瘀阻气机论治,必要时联合西药常取效良好。
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肯定。
【关键词】糖尿病病因学;糖尿病足合并症;活血化瘀法治疗应用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深部组织的破坏。
常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
根据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在临床治疗中结合应用活血化瘀法[1-3]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临床应用在糖尿病足血瘀证中以血行障碍为其特点,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时首先要明确血瘀的性质、程度、部位和病种,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很少有应用单一的治法,根据《内经》中阐明的血瘀证中的致病特点及结合本病,可分述如下:1.1 瘀生湿浊津血相依,同源异类,消渴日久,耗气伤津,瘀血内阻,可致津液输布失常,或为口渴,甚或化生湿浊,瘀血与湿浊并为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故在治疗中应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清热解毒利湿。
徐胜珍[4]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足38例,应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的中药加减,结果:显效2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1.2 久病多瘀消渴病日久,多瘀多虚,血气分离,阴阳破败,脉道不通,阴阳相逆,而为瘀证,苏秀海等[5]人以活血化瘀为主,益气养阴为辅自治中药胶囊治疗糖尿病足76例,治疗组治愈总有效率为97.4%,显效率为59.4%。
说明消渴病在病程中出现多虚多瘀之症,结合患者病变特点,应用活血化瘀兼益气养阴,每收到良好的疗效。
1.3 瘀阻气机脉为血府,气为血帅,由于消渴日久则见气阴两虚,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脉,阴虚则无以滋养血脉,而致瘀血内阻,故在临床治疗中应补气养血,张月珍[6]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运用补阳还五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气虚明显时加党参、太子参、黄芪,在临床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入补气之药,使气行则血行,但因患者多为久病,故在治疗中不宜加入过为峻猛的补气药,以免伤津耗气。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处方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治疗糖尿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上注重调和阴阳、平衡脏腑。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处方:1. 养阴清热法:适用于阴虚内热型糖尿病患者。
常用药物有生地黄、知母、黄连等,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
2. 健脾益气法:适用于脾气虚弱型糖尿病患者。
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党参等,具有健脾益气、升清降浊的功效。
3. 补肾益精法:适用于肾精不足型糖尿病患者。
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具有补肾益精、固精止遗的作用。
4. 疏肝解郁法:适用于肝郁气滞型糖尿病患者。
常用药物有柴胡、郁金、川芎等,具有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的功效。
5.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丹参、红花、桃仁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6. 化痰利湿法:适用于痰湿内阻型糖尿病患者。
常用药物有半夏、茯苓、陈皮等,具有化痰利湿、健脾和胃的功效。
7. 温阳散寒法:适用于阳虚内寒型糖尿病患者。
常用药物有肉桂、干姜、附子等,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8.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糖尿病并发感染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散风热的功效。
9. 调和阴阳法:适用于阴阳失衡型糖尿病患者。
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具有平肝息风、调和阴阳的作用。
10. 益气养阴法: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
常用药物有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处方需由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医师开具。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同时,也应注意饮食控制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浅议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与西医常规疗法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效果对比。
方法 87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辩证选方用药治疗。
结果两组有效率有显着差异(P0.05),并且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有明显的滞后性,长期疗效稳定。
结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糖尿病心肌病临床观察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早期心脏损害症状多属不明显,易致漏诊、误诊。
为了降低糖尿病的病死率,及早诊治糖尿病心肌病至关重要。
笔者在临床中观察中医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和西医疗法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疗效对比,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为2004年1月~2006年5月间我院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87例,均按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确认。
年龄37~76岁男54例女33例糖尿病病程8~22年,糖尿病心肌病病程7月~8年,其中有心绞痛10例,伴发心律失常11例,伴有心衰者5例。
随机分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组54例(简称治疗组)及西药组33例(简称对照组)。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疗法治疗组均服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药。
方药:黄芪30g,党参15g,太子参20g,黄精10g,麦冬15g,五味子15g,丹参20g,葛根15g,赤芍10g,地龙10g,桃仁10g,桑寄生15g,杜仲15g,当归10g,玄参10g,甘草10g,砂仁10g。
加减变化:头晕目眩加羚羊10g,钩藤20g;心悸失眠加酸枣仁20g,栀子10g;神疲汗出加红参10g,牡蛎10g;咳喘痰多不利加葶苈子15g,贝母10g,石膏10g水煎服,煎药机煎取汁200ml*2袋,分2次温服,1剂/d。
107第17卷 第4期 2015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4 Apr .,2015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由糖代谢异常引起的微血管病变而导致的肾小球硬化,发生率逐年增高,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病因[1]。
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DN 的发生率为47.66%,己成为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第二大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人数的60%[2]。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防治DN 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显示了祖国医学在防治糖尿病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笔者运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夹瘀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1 诊断标准糖尿病西医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参照 2010 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的“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3],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症状(高血糖所导致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加上随机血糖检测(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 或空腹血糖≥7.0 mmol/L 或葡萄糖负荷后2 h 血糖≥11.1 mmol/L。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
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夹瘀证临床研究李德锋1,2,陈军3,梁军2,4,龚莹2,4,耿跃春1,2(1.徐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006;2.徐州市糖尿病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006;3.徐州市中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3;4.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9)摘 要: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组30例、西药厄贝沙坦对照组30例,两组均以连续用药8周为1个疗程。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王顺意;张军【摘要】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改善胰岛素抵抗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问题.中医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是辨证论治、全面综合调节,具有显著优势.益气养阴为治疗糖尿病的根本大法,瘀血同时也贯穿疾病的全程.现就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6(029)003【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益气养阴活血;综述【作者】王顺意;张军【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胰岛素的外周靶器官及靶组织(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等)对内源性和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导致人体胰岛素难以产生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病理状态。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2010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患病率达11.6%[1]。
胰岛素抵抗和(或)β细胞功能缺陷是糖尿病发病和病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2],胰岛素抵抗贯穿2型糖尿病病程始终,与多种代谢紊乱相关,是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最大程度地改善胰岛素抵抗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点问题。
熊曼琪教授曾经明确指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中医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减轻甚至逆转胰岛素抵抗[3]。
中医古籍中没有关于“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消渴”及“消瘅”等的范畴,主要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4]。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糖尿病并发银屑病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糖尿病并发银屑病疗效。
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并发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与观察组(20),对照组给予迪银片治疗,观察组采取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糖尿病并发银屑病患者采取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银屑病;糖尿病;益气养阴;活血解毒;疗效
临床上,糖尿病、银屑病属于常见疾病,但关于糖尿病并发银屑病报道比较少,二者间机理仍不明确[1-2]。
对于糖尿病合并银屑病患者,治疗银屑病难度大,同时也会增加糖尿病控制难度。
该文分析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糖尿病并发银屑病疗效,坚持活血解毒、益气养阴原则,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并发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与观察组(20)。
对照组中,11例女,29例男,年龄平均为(42.34±11.09)岁,病程平均为(12.09±3.45)年。
观察组中,12例女,28例男,年龄平均为(42.78±11.45)岁,病程平均为(12.23±4.54)年。
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基础治疗,对患者采取糖尿病健康教育,控制患者饮食,适当活动,按照患者实际病情给予胰岛素治疗。
对照组采用迪银片(国药准字H21023168,有效成分:氨肽素0.2 g,氨茶碱20 mg,马来酸氯苯那敏0.5 mg)治疗,2次/d,5片/次。
根据活血解毒、益气养阴原则,观察组给予降糖消银方,组方:30 g生黄芪、15 g白术、9 g防风、30 g百合、18 g生地、12 g玄参、12 g 当归、30 g赤芍、30 g丹参、30 g白花蛇舌草、30 g地肤子、30 g白鲜皮、30 g 徐长卿、15 g土茯苓、6 g全蝎、2条蜈蚣、6 g生甘草,水煎,1剂/d,取500 mL 药汁,分为早晚两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参照《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白疕疗效评定》。
临床兼证、主证消失,患者舌脉恢复正常,皮损消退>95%或者是全部消失,仅有色素脱失斑或者是色素沉着斑残留,即为治愈;临床主证消失,患者舌脉基本恢复正常,有个别顽固皮损残留或者是皮损消失>60%,但仍伴有轻度浸润情况,即为显效;兼证明显改善,患者皮疹消退>20%,其他皮疹颜色变淡、变薄,且瘙痒减轻或者是鳞屑减少,即为有效;患者皮疹消退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4.3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医认为,糖尿病基本证型为气阴两虚,阴虚为内在因素,血癖为兼证。
糖尿病并发银屑病以毒、癖、热、燥为标,气阴亏虚为本,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为主,辅以祛风除湿。
该组采用降糖消银方治疗,其中防风、白术、生黄芪可补气固表、益气扶正;玄参、生地、百合可凉血解毒、滋阴清热;白花蛇舌草、丹参、赤芍、当归可凉血养血、祛瘀解毒;土茯苓、徐长卿、白鲜皮、地肤子可解毒散结、除湿止痒;蜈蚣以及全蝎可解热毒、通经络;诸药联合应用,共奏活血祛瘀、祛风除湿以及养阴清热功效。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提示降糖消银方能使气糖尿病并发银屑病患者气阴两虚得到明显改善,控制血糖水平,效果显著,与王照伟[3]研究结果一致。
总而言之,对糖尿病并发银屑病患者采取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道喜.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9):1176-1177.
[2] 赵进东,方朝晖.益气养阴活血法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09-111.
[3] 王照伟,王祉邦,王延钢.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4(5):5-6.
[4] Hu Shaowen practical learning [M]. Diabetes 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ress,2003[5] wan-zhang qin editor. Skin disease research [M].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1990
[6] Gu Bohua editor. Practical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M].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85
[7] Gu Bohua Ed. Chinese medicine surgery clinical handbook [M].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1980
[8] Beijing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linical experience Zhao Bingna set [M].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75
[9] ying flourished at,white ChangChuan sanni,Xia Yukun. Soil huai decoction to treat experimental research with psoriasis vulgaris [J]. Chinese journal of leprosy skin disease. 2006 (4):95.
[10] huang. Liu wali,director of the physician’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with psoriasis vulgaris [J]. Journal of sh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6(1):99-100.
[11] zhou.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in the treatment of simplex diabetic retinopathy clinical research [D].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