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通信网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5.85 MB
- 文档页数:30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智能网的产生一、智能网产生的背景目前电信网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和个人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电话业务已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对通信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并希望电信网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新业务,例如: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和记帐卡呼叫业务等等。
在传统电话业务中,用户的所有信息都存贮在其物理接入点所对应的本地交换机上,用户和接入点之间具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故称为基于接入用户线的业务。
但在被叫集中付费和记帐卡呼叫业务中,不要求用户和接入点之间具有这种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允许用户在任何接入点上接入,费用记在该用户的帐号上,而不是记在接入点所对应的话机帐号上,因此,它们被称为基于号码的业务。
在智能网IN(Intelligent Network) [1]出现以前,开发这类新业务的方法是:每增加一种新业务,网络中所有交换机都需要增加相应软件模块。
由于交换机数量十分庞大,而且型号各异,交换机的原理、结构、设计方法和软件都各不相同。
因此,每增加一种新业务,必须对网络中所有交换机的软件进行修改,这样做不但工作量大,而且涉及面广。
有些交换机还受设计上局限性限制,仅修改软件无法实现新业务;即便是能实现,但由于实现的费用高、周期长、可靠性差,所以,新业务推广进程非常缓慢。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人们试图寻求一种新的方法,希望交换机只完成最基本的接续功能,而新业务则由另一套网络来完成,无需修改交换机中的软件。
由于新业务的增多,业务生成周期、网络中多厂商设备、业务的顾客化、业务提供者在单一网络上竞争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寻求一种统一的并且能保护网络上现有交换设备巨大投资的解决方案,成为了智能网概念产生的重要驱动因素。
1981年,美国AT&T公司通过将用户数据集中存放在网络控制点的数据库中,以支持被叫集中付费和记帐卡呼叫业务,这一实现方法为智能网概念奠定了基础。
1984年,Bellcore 在其IN/1建议中正式提出了智能网一词,并提出了智能业务与基本业务控制相分离的概念,此后,Bellcore制订了关于智能网的一系列计划,使得智能网思想逐渐成熟。
10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信业务的快速扩展,以ATM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正全面替代传统的电信网络。
本章在介绍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基本概念基础上,主要介绍ATM技术,包括ATM网络功能、信元格式、协议参考模型;ATM交换机;ATM 通信网的接口、信令以及宽带接入网技术。
10.1 概述10.1.1 ISDN基本思想传统的电信网都被专门设计为适用于其特定业务的各种独立的网,其通信的方式是将语音、数据、视频和图像等信号按相关业务分开传输。
例如;公共电话网(PSTN)能提供电话业务;数字数据网(DDN)只能提供数据业务;公共分组网(PSDN)只能提供分组交换数据业务;另外,还有会议电视网、有线电视网(CATV)等等,它们只能支撑其相关业务,而无法适应其它业务,其主要原因是各种业务的网络参数有别(如带宽、保持时间、端到端延迟和差错率等)。
一直以来,通信网的这种局面,因所能提供的业务信息受限且网络建设繁杂、运营不经济而制约着通信的发展。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增强,人们受信息的影响已日益增大,对信息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从而使社会信息量急速膨胀,导致电信业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现有的网络都已不能适应或为将来发展提供效率最优化的服务。
是否可以用一个综合的网络来代替多个分离的专用网,实现一网多用,从而改善网络建设和运营费用呢?经过多年的研究,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的理论从逻辑上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ISDN的出现确实给用户带来了诸多好处,例如:能提供端到端的64 kb/s全数字连接,能通过一对线将许多适用的新业务接入网络,使综合化后的业务变的精简,减少了设备配置和网络的重叠。
ISDN的初期是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其标准经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建议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系列标准。
然而NISDN的发展却一直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NISDN体制是建立在双绞线模拟传输的基础上的,因而带宽的限制使其无法提供十分吸引人的宽带新业务。
宽带网络原理
宽带网络是指传输速度高、信息容量大的网络,它能够同时传
输多种信号,如音频、视频和数据等。
宽带网络的原理是基于数字
信号的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通过光纤、同轴电缆或者数字电话线
等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首先,宽带网络的原理基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数字信号是一种
离散的信号,它通过二进制编码来表示信息。
在宽带网络中,数据
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传输介质进行传输。
相比于模拟信号,
数字信号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质量稳定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
于宽带网络中。
其次,宽带网络的原理涉及调制解调技术。
调制是指将数字信
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过程,而解调则是将模拟信号还原成数字信号
的过程。
在宽带网络中,调制解调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
够有效地提高信号的传输速度和质量,从而实现高速宽带网络的传
输需求。
另外,宽带网络的原理还涉及传输介质的选择。
常见的宽带网
络传输介质包括光纤、同轴电缆和数字电话线等。
光纤传输速度快、
带宽大,是目前宽带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传输介质之一;同轴电缆传输速度较快,适用于家庭宽带接入;数字电话线虽然传输速度较慢,但在一些地区仍然是宽带网络的重要传输介质。
总的来说,宽带网络的原理是基于数字信号的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通过选择合适的传输介质来实现高速、高质量的数据传输。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宽带网络的原理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更多便利和可能性。
《宽带通信网》课程报告学生姓名:学生学号:评定成绩:报告时间:《宽带通信网》课程综述报告报告题目:软交换的核心技术以及发展现状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报告成绩:报告时间:题目:软交换的核心技术以及发展现状一、背景1.1引言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将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集于一体。
建设下一代网络是电信竞争的需要。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营的分离,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础承载平台,由业务提供商提供各种应用,他们与设备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动了电信业的繁荣和进步。
软交换,作为NGN的一项核心技术,为业务网与承载网的分离以及各业务网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享受到了如意133、如意通等在智能网(IN)平台上开发出来的预付费(语音)电信新业务。
今天,基于NGN的软交换可以开发出比IN平台在媒体上更丰富(多媒体)、技术实现上更灵活、覆盖用户群上更广、个人通信成本更低、更贴近个性化通信需求的电信新业务,它将带来通信技术和业务市场中一次重大的革。
本文重点讨论软交换的核心技术、软交换在NGN中的应用和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软交换技术概述[1]1.2.1软交换概述狭义上讲,软交换专指软交换设备。
基本含义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来,通过服务器或网元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含呼叫选路、管理控制和连接控制的核心。
他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
因为NGN是一个融合网络,网络必须互通是NGN发展的关键。
软交换通过对各种媒体网关的控制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业务层融合。
软交换作为控制中心,通过网关发出信令,控制语音业务通路。
宽带的原理
宽带是指传输速率较高的数字通信网络,其原理是通过将信号分成多个频带,同时传输多路信号,以实现快速数据传输。
宽带的传输原理基于频分复用技术。
在传输过程中,使用一种叫做调制解调器的设备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然后通过电话线、光纤或无线信道传输。
接收端的调制解调器将模拟信号转换回数字信号,以供接收设备使用。
为了提高传输速率,宽带网络将信号分成多个频带进行传输。
这些频带宽度较窄,每个频带可传输一个子信号。
因此,宽带网络可以同时传输多个子信号,从而实现高速传输。
宽带网络的传输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传输介质、信号编码和调制解调的性能等。
光纤是一种常用的传输介质,它能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低的传输损耗,从而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
而信号编码和调制解调的性能则决定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总的来说,宽带的原理是通过分频和多路传输的方式实现高速数据传输,从而满足人们在互联网、视频、音频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通信网络概论及基础通信网络是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它连接着全球各地的人们,促进了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本文将介绍通信网络的概念、分类、发展和基础技术。
一、通信网络的概念和分类通信网络是指通过各种通信设备和技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终端设备互相连接,实现信息传输和交换的系统。
根据通信介质的不同,通信网络可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大类。
有线网络是指利用物理线缆(如电缆、光纤)进行信息传输的网络。
它具有高带宽、低延迟和较高的安全性等优点,常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
有线网络的代表是以太网和互联网。
无线网络是指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的网络。
它具有覆盖范围广、便于移动和安装等优点,常用于无线局域网、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领域。
无线网络的代表是Wi-Fi、蓝牙和4G/5G移动网络。
二、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通信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是传统电话网,它利用电话线路连接用户,实现声音的传输。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据通信成为迫切需求,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数据传输得以快速和广泛地实现。
在互联网基础上,出现了移动通信技术,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语音和数据通信。
移动通信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催生了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和5G技术的兴起,通信网络正朝着更加智能化、高速化和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通信网络的革新和升级。
三、通信网络的基础技术通信网络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传输技术、接入技术和路由技术。
传输技术是指将信息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的技术。
常用的传输技术包括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波分复用等。
电路交换方式通过建立专用的物理连接来传输数据,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通信。
分组交换方式将数据划分为多个包进行传输,适用于数据通信。
波分复用技术利用不同频率的光波在同一光纤上传输多路信号,提高光纤的利用率。
接入技术是指用户接入通信网络的技术。
有线网络的接入技术包括数字用户线(DSL)、电缆网络和光纤到户等,无线网络的接入技术包括Wi-Fi、蓝牙和4G/5G移动网络等。
《宽带通信网》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本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现行采用教材《通信网络基础》(第2版)(李建东、盛敏、李红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并结合远程网络业余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编写,适用于计算机、通信及相关专业学生。
第一部分课程学习目的及总体要求一、课程的学习目的近年来,通信网络在传统的电话交换网、分组交换网、计算机通信网的基础上得到了飞速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型的网络和技术,例如,宽带综合业务网(B-ISDN)、Internet、帧中继、千兆以太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等等。
目前正在向下一代Internet、全光网络、第4代移动通信等方向发展。
尽管这些网络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它们许多基本的原理都是相同的。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讨论这些网络的共性原理。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理解现在的各种新型通信网络的设计原理和依据,同时为通信专业的学生设计和构思其他新型的通信网络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本课程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主要讨论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和协议体系、本书所需的数学基础及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问题;2)详细讨论了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的端到端传输协议:包括组帧、差错检测、自动请求重发(ARQ)、协议的初始化、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3)描述了单个排队系统的基本时延性能,并描述了多个排队队列组成的网络的时延性能,给出的分析模型是常用的网络时延模型;4)分析了多个用户共享一个信道的问题——多址技术,重点研究随机多址的基本特征(时延、通过量和稳定性)及其改进的方法;5)研究如何为数据分组选定合适的传输路径问题——路由算法,给出了常用的最短路由算法,并讨论了路由信息的广播;6)讨论了维持网络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流量和拥塞控制,重点研究了窗口式和漏斗式流量和拥塞控制方法。
7)简要讨论了通信网的拓扑设计。
本课程着重从基础理论出发,详细地讨论了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协议体系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