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通信网--课程学习指导讲诉
- 格式:doc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13
任务驱动教学实施方案子学习情境一:认识宽带接入网任务实施条件要求配备有投影仪、多媒体教教室、教师演示终端、黑板等。
任务描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全球信息一体化已经成为通信发展的共同目标。
伴随着广大用户对网络速度更高更快的刚性需求,宽带接入技术不断发展,从传统的Modem 拨号,到家喻户晓的ADSL ,再到FTTx 异军突起,为“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宽带接入解决方案。
尤其是xPON 技术的发展,更是给接入市场带来了新的契机,使宽带业务从传统的网页浏览,到视频会议、IPTV 、网络电视等多元化发展。
相信许多人除了对宽带印象深刻以外,对各大运营商所做的广告宣传也耳濡目染。
宽带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如果你是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或者中国电信的业务经理,向客户介绍自己的宽带业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你该怎么介绍呢?(1)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对宽带技术了解不多的客户,你怎么介绍?请大家去收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营运商的有关宽带宣传资料,视频图片广告皆可,从感性上、业务上认识宽带接入,并总结出宽带接入所能提供的业务,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向客户介绍宽带业务。
(2) 如果是一个有一定专业背景,想了解更多的技术层次的有关宽带接入网络的客户,你怎么介绍?请给出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向客户介绍。
任务目标◆ 基础知识教学目标✧ 熟悉宽带接入网提供的业务✧ 掌握宽带接入网的主要标准及特点 ✧ 理解宽带接入网的结构及定义 ✧ 了解宽带接入网的产生背景 ✧ 理解宽带接入网的的作用 ✧ 掌握宽带接入网中的各种技术 ✧ 了解解宽带接入网的发展趋势 ◆ 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采用现代的网络手段,收集查阅多媒体资料的能力✧ 能够用口头语言或书面文字清楚准确的传递自己对接入网的认识,培养学生“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服从团队利益,积极参加讨论和分析,为项目服务”Array的团队合作能力重点与难点重点: 接入网的定义难点:接入网的网络拓扑结构Array主要授课内容一、宽带接入网概述1.电信网的组成功能组成包括交换网、传输网与接入网,如图所示。
“通信原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张晓瀛,马东堂,赵海涛,龚广伟,魏急波(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3)[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高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信原理”专业课是高等工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阐述了课程组在课程思政中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实践,论述了“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的意义和目的,针对课程特点,从立足教学内容深挖思政资源、融合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方面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最后针对课程思政对任课教师的新要求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通信原理;课程思政;大学[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防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紧扣学员培养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通信原理为例”(U2019016);2019年度国防科技大学规划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作者简介]张晓瀛(1980—),女,湖南益阳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无线信道建模、宽带无线通信研究;马东堂(1969—),男,安徽灵璧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宽带通信与网络、物理层安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31-0080-04[收稿日期]2021-02-03我校“通信原理”课程由电子科学学院开设。
课程学时数为64学时,每年以必修和选修形式上课的学生人数达到600~700人,服务了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光电工程等多个隶属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
因此,该课程基础性强、受众面广,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色,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提升课程德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院校高等教育正处在不断加速发展和变革之中,教学改革需要紧贴时代需要,顺应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思维、新趋势和新方向。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明确要求,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效结合的角度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通信网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概述《通信网概论》是电子类高职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为通信类专业学生了打开了通信的大门,帮助非通信专业学生认识通信,了解通信。
其主要内容包括通信概论、通信网基础技术、传输网、宽带接入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下一代网络。
课程共计46学时。
三、课程目标3.1知识目标●掌握通信系统基本模型;●掌握通信网的网络体系结构;●了解通信网主要基础技术;●理解传输网和宽带接入网基本知识;●理解移动通信网的基础知识;●掌握数据通信网基础知识;●了解下一代网络的新技术。
3.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了解通信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通信网整体架构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各种通信网的基本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了解各种通信网的特点及应用。
并具备:●规范操作能力-----相关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团结协作能力------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具备协作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
●自我学习的能力-------会使用各种工具查找各类资料,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3.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能力。
四、课程内容安排五、教学建议5.1教学方法通过理论精讲结合多媒体图文展示进行教学,组织兴趣小组案例、资料讨论、网络答疑并设计一些实践项目让学生自己操作,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5.2考核评价5.3教材选用檀生霞,《通信网概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
5.4课程资源5.4.1学习参考资料:强世锦,《现代通信网概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4.2信息化教学资源(网址):制订人(签字):审核人:制订时间:。
宽带基础知识培训资料和内容作为一名宽带公司的工作人员,要对宽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认真参加培训。
下文是宽带培训资料,欢迎阅读!宽带基础知识培训资料:原理传统的电话线系统使用的是铜线的低频部分(4kHz以下频段)。
而ADSL采用DMT(离散多音频)技术,将原来电话线路okHz到1.1MHz 频段划分成256个频宽为4.3khz的子频带。
其中,4khz以下频段人用于传POTS(传统电话业务),20KhZ到138KhZ的频段用来传送上行信号,138KhZ到1.1MHZ的频段用来传送下行信号。
DMT技术可以根据线路的情况调整在每个信道上所调制的比特数,以便充分的地利用线路。
一般来说,子信道的信噪比越大,在该信道上调制的比特数越多,如果某个子信道的信噪比很差,则弃之不用。
ADSL可达到上行640kbps、下行8Mbps的数据传输率。
由上可以看到,对于原先的电话信号而言,仍使用原先的频带,而基于ADSL的业务,使用的是电话语音以外的频带。
所以,原先的电话业务不受任何影响。
宽带基础知识培训资料:如何排除故障(一)检查Modem灯是否正常”。
首先ADSL Modem是否"同步",同步是ADSL Modem正常工作的标志,如果Modem不同步的话,是绝对不可能拨号上网的,一般检查Modem是否同步就要看Modem的同步灯是否长亮(不闪烁)。
Modem接通电源后,等2分钟让状态稳定下来,如果同步灯长亮(不闪烁)表示Modem可以同步,同步灯闪烁则表示Modem不同步,主要MODEM的型号有3种,它们的同步灯分别是:阿尔卡特:Line Sync ;(Modem特征:黑色,扁平,一共5盏指示灯)伊泰克TD-2001:WLK ;(Modem特征:黑色,竖立,一共6盏指示灯)华硕ASUS-STATUS ;(Modem特征:灰白色,一共5盏橙色指示灯,)如果发现上述的同步灯闪烁,建议重新启动MODEM,或用直线电话线直接接MODEM,如果仍然不能同步则需要尽快报障。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任务背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速、高质量、高安全的通信需求。
随着5G技术的发展,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将会在未来的通信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掌握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设计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给定的通信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网络规划设计。
2.完成网络搭建和调试,测试网络性能。
3.在网络中实现基于IP协议的数据传输和管理。
4.实现无线网络中的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
2. 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将以模拟网络为基础,模拟一个基于Wi-Fi技术的宽带无线网络。
主要设计思路如下:1.网络架构设计:网络拓扑采用星型结构,包括无线路由器、交换机、终端等部件。
2.实验环境:选用VirtualBox虚拟机软件,安装Linux操作系统和网络模拟软件。
3.网络配置:配置网络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设置无线网络SSID和密码。
4.网络测试: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间的连通性,使用iperf测量网络吞吐量。
5.网络安全:采用WPA2-PSK加密协议,实现无线网络的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
3. 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主要采用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
3.1 理论部分1.宽带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
2.无线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组成部分。
3.无线网络的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技术。
4.无线网络的性能测试和优化。
5.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进行网络设计并实现。
3.2 实验部分本课程设计实验分为多个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网络拓扑设计和环境搭建。
2.网络配置及各组件设置。
3.使用ping测试网络连通性。
4.使用iperf测试网络性能。
5.实现无线网络的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
4. 课程设计评价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考试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考试:模拟网络设计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中国电信学习资料4(宽带装维指导⼿册A)第⼀章⾏为规范第⼀节⾏为举⽌要求1、上门服务应该穿着具有中国电信标识的统⼀服装,佩戴统⼀的服务⼯号牌,⼯号牌的佩戴应佩戴于胸前,携带统⼀的⼯具包(⼯具配备齐全),仪容仪表整齐。
(是否需要插⼊标准着装佩戴胸牌图⽚)2、进出⼩区或单位时,要遵守门卫制度,主动出⽰有关证件,车辆停放应注意⼩区或单位停车规定,听从保安指挥。
3、上门服务时敲门要轻⽽有间断,并以每次三下为度,按电铃要有间隔,不要长按铃。
4、上门服务⼈员应仪容整洁、⼤⽅,保持良好的个⼈卫⽣习惯;如因⼯作需要进⼊⽤户家施⼯时,需穿上鞋套,如遇下⾬天,应将⾬具放在室外。
5、⽤户开门后,应主动⾃我介绍并出⽰⼯作证件,说明上门原因及主要的服务内容。
6、与⽤户对话时,要保持适当距离,正视对⽅,称呼合适,态度和蔼,有问必答,不准训斥、责备⽤户。
7、在⽤户处站⽴时,不背靠它物,不叉腰、不抱胸,坐时不靠躺,⾏⾛时脚步稳,不应有不⽂明⾏为举⽌。
8、室内施⼯时,⼯具、设备要轻拿轻放,并在下⾯铺垫报纸或塑料布,严禁擅⾃使⽤⽤户的⼯具或要求⽤户⾃⼰安装。
9、如施⼯需要搬动⽤户室内物品时,必须征得⽤户同意,并做到轻拿轻放。
10、在施⼯现场不与⼈进⾏打闹、嬉戏,不随便与⽤户开玩笑;不在⽤户家中抽烟,不嚼⼝⾹糖;严禁酒后上岗。
11、⼯作出现差错或⽋周到时,应主动向⽤户致歉,并⽴即予以纠正。
若在施⼯过程中发⽣损坏他⼈财产的情况,应耐⼼做好与⽤户的沟通⼯作,并向上级汇报协商解决赔偿事宜。
12、耐⼼倾听⽤户意见和建议,认真解答⽤户的提问,不得顶撞、讽刺、挖苦⽤户,禁⽌与⽤户争吵,得理让⼈。
13、因⼯作需要借⽤⽤户电话,包括使⽤800业务进⾏业务联系,均需征得⽤户同意⽅可。
14、施⼯完毕后应主动清理现场,打扫卫⽣,并与⽤户友好道别。
第⼆节服务⽤语1、预约时间:“请问您是xxx吗?这⾥是xx电信分公司,x⽉x⽇我们将上门为您装(移)修电话(宽带),请您留⼈配合,可以吗?”(若⽤户不满意或有事,则应主动为⽤户提供第⼆预约时间)。
《宽带通信网》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本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现行采用教材《通信网络基础》(第2版)(李建东、盛敏、李红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并结合远程网络业余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编写,适用于计算机、通信及相关专业学生。
第一部分课程学习目的及总体要求一、课程的学习目的近年来,通信网络在传统的电话交换网、分组交换网、计算机通信网的基础上得到了飞速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型的网络和技术,例如,宽带综合业务网(B-ISDN)、Internet、帧中继、千兆以太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等等。
目前正在向下一代Internet、全光网络、第4代移动通信等方向发展。
尽管这些网络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它们许多基本的原理都是相同的。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讨论这些网络的共性原理。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理解现在的各种新型通信网络的设计原理和依据,同时为通信专业的学生设计和构思其他新型的通信网络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本课程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主要讨论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和协议体系、本书所需的数学基础及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问题;2)详细讨论了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的端到端传输协议:包括组帧、差错检测、自动请求重发(ARQ)、协议的初始化、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3)描述了单个排队系统的基本时延性能,并描述了多个排队队列组成的网络的时延性能,给出的分析模型是常用的网络时延模型;4)分析了多个用户共享一个信道的问题——多址技术,重点研究随机多址的基本特征(时延、通过量和稳定性)及其改进的方法;5)研究如何为数据分组选定合适的传输路径问题——路由算法,给出了常用的最短路由算法,并讨论了路由信息的广播;6)讨论了维持网络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流量和拥塞控制,重点研究了窗口式和漏斗式流量和拥塞控制方法。
7)简要讨论了通信网的拓扑设计。
本课程着重从基础理论出发,详细地讨论了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协议体系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
同时,本课程又对通信网络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通过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加深学生们对通信网络共性原理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安排综合考虑了通信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最新发展现状,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讨论这些网络的共性原理。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理解现在的各种新型通信网络的设计原理和依据,同时为通信专业的学生设计和构思其他新型的通信网络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内容分析第一章 通信网络概论及数学基础本章主要讨论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和协议体系、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本书所需的数学基础。
通信网络由一系列的终端、链路和节点构成,它们连接在一起,能使任意两个终端的用户进行通信。
典型的通信网络有: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电信网等。
随着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现在不仅可以享用传统的电信业务,如电话、传真等,还可以享用多种信息服务,如电子邮件、网上浏览、信息搜索、电子商务、网上娱乐等。
如果希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享用自己所需的信息服务,就必须要有一个通信网络作支撑。
该网络能使用户通过多种传输手段连接到网络之中,并以高速骨干网为基础,实现多种类型网络的互联、互通,为不同要求的用户提供不同速率、不同服务质量、不同类型的信息传输。
本章首先讨论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接着讨论网络的分层结构,最后讨论通信网络的数学基础和应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
1、本章学习要求(1)应熟悉的内容通信网络中的数学基础;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问题。
(2)应掌握的内容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协议体系及分层的概念。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
(2)难点协议体系及分层的概念。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详细地理解和掌握。
(1)通信网络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试举例列出五种常用的通信网络。
(2)常用的通信链路有哪些?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3)试简述分组交换网的要点。
(4)什么叫做虚电路?它与传统电话交换网中的物理链路有何差异? (5)ATM 信元与分组有何差别?A TM 网络是如何支持不同种类业务的? (6)分层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什么是对等层?(7)试述OSI 七层模型和TCP/IP 协议体系的区别和联系。
(8)一个典型的通信网络可由哪些物理子网构成?路由器在该网络中的作用是什么? (9)通信网络要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哪些?3、本章典型例题分析例题1:设随机过程)(t X 定义为:)2cos(2)(Y t t X +=π,其中Y 是离散随机变量,且212,21}0{=⎭⎬⎫⎩⎨⎧===πY P Y P 。
试求该过程在1=t 时的均值,和1,021==t t 时的自相关函数值。
解:()()Y t t X +=π2cos 2()()Y Y X cos 22cos 21=+=π()[]102221=⨯+⨯=X E()()Y X t X cos 201==()()()Y Y X t X cos 22cos 212=+==π()()[]()()[][][]22102114 cos 4cos 2cos 21022221=⎪⎭⎫ ⎝⎛⨯+⨯==⋅==Y E Y Y E X X E t X t X E例题2:设随机过程)(t X 是一个随机相位信号,即)cos()(θ+=t w A t X c ,式中A 和w c 为常量,q 是一个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其概率密度函数为πθππθ<<-=,21)(f 。
试求)(t X 的均值函数和自相关函数。
并讨论其平稳性和各态历经性。
解:()()[]()()()0cos 2cos =+=⋅+==⎰⎰+-+-θθπθθθππππd t w Ad f t w A t X E t m cc X()()()[]()()[]()()[]τθπτθτθθθτθττππππc c c c c c X w Ad w w t w Ad f t w A t w A t X t X E t t R cos 221cos 22cos 21 cos cos ,22=⋅+++=⋅++⋅+=+=+⎰⎰+-+-[]()+∞<==20)(22A R t X E X显然,()t X 的均值为常数,相关函数仅与时差τ有关,且为二阶矩过程,所以该随机过程是广义平稳的。
()()()0sin cos ..cos cos 2.. sin sin cos cos 2..cos 21..===-=+=∞→-∞→-∞→-∞→⎰⎰⎰T w T w A m i l tdt w T Am i l dt t w t w T A m i l dt t w A T mi l t X c c T T T c T TTc c T T T cT θθθθθ()()()()[]()[]ττθτθτθτc TT c c c T TTc c T w A dt w w t w T A mi l dtt w t w T A m i l t X t X cos 21cos 22cos 4.. cos cos 2..222=++=+++=+⎰⎰-∞→-∞→故()t X 的均值和相关函数都具有各态历经性,()t X 是各态历经过程。
例题3:试求Poisson 过程的均值函数,方差函数和相关函数。
解:定义:称计数过程(){}0,≥t t N 是参数为()0 >λλ的Poisson 过程,如果: (1)()00=N ;(2)(){}0,≥t t N 是平稳的独立增量过程; (3)()t N t , 0≥∀服从参数为t λ的Poisson 分布,()()(),2,1,0 !===-k e k t k t N P tk λλ()[]()()()()0 !1!!1110≥=⋅⋅=-⋅===-∞=--∞=-∞=-∑∑∑t t e e t k t e t e k t k ek t k t N E t t k k t k t k k tk λλλλλλλλλλλ()()[]()[]()[]22t N E t N E t N D t D N -==()[]()()()()[]()()()[]()[]()()()()()()()t t t e e t tk t e t t e k t k k t N E t N t N E t N t N t N E t N E t t k k tk t k 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2222202 !2!1 11()()()t t t t t D N λλλλ=-+=∴22不妨设t s ≤,则()()()[]()()()()()()()[]()()()()()()[]()[]()[]()()()[]()[]()[]()()()t s st s st s s s t s s N E s N D s N t N E s N E s N E s N t N N s N E s N s N t N N s N E t N s N E t s R N ,min 0 0,222222λλλλλλλλλ+=+=++-=++-=+--=+--==()(),min , 2t s st t s R N λλ+=∴第二章 端到端的传输协议本章详细讨论了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的端到端传输协议:包括组帧、差错检测、自动请求重发(ARQ)、协议的初始化、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
物理层是为链路层提供一组虚拟的比特管道,本章将讨论在这样的比特管道上如何形成一条可靠的业务通道为上层提供可靠的服务。
为了形成一条可靠的业务通道,首先解决如何标识高层送下来的数据块(分组)的起止位置,接着就要解决如何发现传输中的比特错误,最后要解决的就是发现错误后,如何消除这些错误。
根据通信双方所处的相对位置不同,所采用的解决方法(协议)也不同。
若通信双方之间是通过一条物理链路直接相连,这时需采用链路层的协议来解决数据帧的传输错误;若通信双方是在一个通信子网内通过多条数据链路形成的通路相连,这时需要采用网络层的端到端传输协议采解决分组的传输错误;当通信双方处于不同的通信子网时,需要采用运输层的端到端传输协议来解决报文的传输错误。
本章首先讨论组帧技术、差错检测、自动请求重发的协议和典型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接着讨论网络层的端对端传输协议、IP 协议;最后讨论运输层的端到端传输协议。
1、本章学习要求(1)应熟悉的内容链路层的差错控制技术;标准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及其初始化。
(2)应掌握的内容组帧技术;网络层和运输层的点对点传输协议。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组帧技术。
(2)难点本章的难点就在于网络层和运输层的点对点传输协议。